揭秘:三國時期夷陵之戰背後真正的政治權衡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每當說到夷陵之戰,七百里連營自然就成為了劉備兵敗的罪魁禍首!但我們都知道,劉備在正史中其實並非像演義中那樣只會哭出個天下,正史中的劉備主導了「火燒博望坡」,「漢中爭奪戰」等經典戰役,作為一名經驗豐富,判斷出色的將領,斷不會盲目發起戰爭,也不會輕易以慘敗的方式結束一場戰爭。
事實上,夷陵之戰並非只有前方的戰鬥,還有著後方各股勢力的不斷交織,也最終決定了這場戰役的走向!
公元221年7月,劉備決定率軍討伐孫權。
當時劉備是借為關羽報仇,但其真實的目標直指荊州!沒錯,他是要奪回關羽丟失的荊州!
當時,蜀國的總兵力約為11萬左右。
劉備派馮習為大都督在前,領兵4萬進攻孫權,快接近全國兵力的一小半總兵力了,這個陣勢是很嚇人。
而且,劉備還親率2萬(荊州兵,最精銳的主力)在後,暫時未動。
除諸葛亮與阿斗有少量兵守成都,馬超在蜀漢北境駐防曹丕,幾乎所有的兵力都在為這場戰役做準備工作。
一路上,劉備又用金錦、爵位誘動各地少數民族的首領頭人酋長們,紛紛加入討伐孫權的隊伍。
因此,實際力量為4萬(先期)或6萬。
零零散散的都加起來,或許有8萬,號稱10萬也不過分。
總之,劉備是在積聚當時能調動的最大力量準備對孫權下手。
也就是說,劉備這次東進是玩真的!
此時孫權非常被動,因為他除了要面對劉備的大軍同時還要面對北方曹丕的直接危脅。
如果此時曹魏不動,那東吳的兵力絕對有能力與劉備一拼。
但三國的事實就是:如果蜀吳開戰,曹魏必將漁翁得利!
所以,孫權決不能和劉備拼個你死我活!
但此時劉備的決心是非常明顯的,動用這樣大手筆的兵力,絕不可能只是出來露個小臉要點金銀而已!孫權必須要明確劉備的目標,而且需要適當滿足對方而確保不會雙方產生巨大的消耗。
於是,孫權開始了外交上的謀略:
第一步:劃出半個荊州向劉備求和!
戰役還未開始之前,他多次向劉備寫信求和,說明厲害關係,劉備就是不答應。
為什麼?因為籌碼太少了!
也就是說,孫權要主動停止這場戰爭,那他就必須滿足劉備的胃口,至少荊州全境是要雙手奉上的!但對於東吳來說,這就是將西川猛虎放出牢籠的舉動。
劉備一旦獲得荊,益兩州再加上漢中,東吳與蜀漢的聯盟關係就完全不平等了,缺少了荊州的東吳將會只擁有在當時貧脊的楊州,交州兩地,其實力將開始落後於蜀漢,在這個聯盟中將處於弱勢!這對於東吳來說將是被綁架的一方,絕對不可接受。
孫權願意送出半個荊州已經是他最大的誠意,他是想與劉備恢復襄樊戰役之前的劃界,使雙方重新回到相對平等的地位。
但劉備既然出兵,必然不是只想恢復「湘水劃界」,他想要的是更多!
所以,孫權的誠意並不能滿足劉備的胃口,和談崩了!
第二步:選陸遜出征同時向曹丕求援
和談沒戲,那刀兵相見是避免不了了。
但孫權肯定不希望大家拼個你死我活,他並沒有選擇朱然這些好戰派作為主帥,而是選擇了陸遜擔任大都督。
而陸遜上任後也沒有讓孫權失望,他並沒有同意眾將領的力戰的請求,而是選擇了果斷實施戰略退卻,一直後撤到夷道、猇亭一線。
然後在那裡停止退卻,轉入防禦,遏制蜀軍的繼續進兵。
並集中兵力,準備相機決戰。
陸遜當然有考慮山地對東吳部隊的不利情形,同時他也在等待後方的消息:其一,曹魏是否會有援兵或是藉機捅刀。
其二,是否有避免決戰的可能性。
作為當時最出色的軍事天才之一,陸遜也深知這一戰可以耗時間,但不能耗兵力!
而孫權同時也向曹丕認慫求援,但此時曹軍的大部隊都面向關中一帶防止蜀漢的北伐,真正面對東吳的部隊並不是十分充足。
所以既沒有答應孫權的求援,同時也沒有派兵在東吳的背後捅刀子。
他作為一個第三方,搬小板凳看戲!(事實上,由於220年曹丕才登基稱帝,第二年的他更希望去解決內部各派勢力間的平衡,短期內對蜀,吳用兵的可能性其實並不大。
)
外交努力的信息最終還是會給到前線的陸遜以指導性意見。
此時陸遜只有兩個選擇:
1,把劉備這丫打回去!(耗是耗不走的,劉備這次東進的意圖很堅決!)
2,通過打幾仗,逼迫劉備答應以湘水為界平分荊州,就是回到早期的分界線。
孫權此時心裡能接受第2個選項,但他一定希望陸遜能給他帶回第1個選項。
所以當雙方相持數月之後,陸遜的反擊報告一到,孫權就立即表示同意。
後面的故事大家就都清楚了,陸遜找到機會「火燒連營」,大敗劉備。
收復了荊州全境的同時,殲滅了蜀漢數萬兵馬!而自己的損失幾乎可以不計!
這是出乎孫權意料的結局,因為陸遜非但達成了選項1的目標,還完全沒有預期中的損失一定兵力。
而當吳軍準備攻打白帝城時,陸遜和孫權都選擇了見好就收!
其一:此時蜀漢的後軍已經到達白帝城,如果開戰那就幾乎喪失了這場戰役的精神,保存實力,消耗敵人。
其二:大軍一路向西,北邊的曹丕會不會內部整頓完成後來個揮軍南下?
於是,夷陵之戰就此結束。
蜀漢寸土未進,反而折進了全國大半兵力。
東吳則幾乎毫髮無損,守得全境。
從此,蜀漢就再無一統天下之力了……不,應該說無一統天下之心了。
夷陵之戰,其實劉備方是想要打消耗戰,畢竟蜀道難,想要從北境南下幾乎不可能。
而孫權方則堅決拒絕消耗,而是不斷在試探劉備的底線和尋求外部支援。
戰場上陸遜的功績自然重要,但戰爭背後不斷的政治搏弈亦是十分精彩!
其實劉備如果當時接受了孫權的求和,或許三國後期蜀漢的局面也就不會如此被動了。
但歷史沒有或許,劉備的堅持搏大使自己ALL IN的資本一朝喪盡,也賠光了蜀漢的國運。
正所謂:
蜀之盛,因於劉玄德。
蜀之衰,始於劉玄德。
孫權被戲稱為「前期慫,後期渣」的原因是什麼?
列舉一下關於孫權的主要戰爭:曹操南征,孫劉聯軍赤壁之戰屬於自衛戰,大勝趁曹操西征張魯,孫權主動征戰合肥,大敗趁關羽北征,襲取荊州,大勝劉備欲滅東吳,孫權自衛戰
陸遜火燒連營後蜀漢實力大減,為何孫權還要低聲下氣的求和呢?
看三國的朋友這個場景一定印象深刻吧,關於羽守荊州結果被東吳斬殺。其後張飛想為二哥報仇,卻因虐待下屬被殺。自此蜀漢最重要的兩個大將隕落,也標誌著蜀漢開始走下坡路。而劉備因種種原因(後面文章我會說明...
陸遜有一鳴驚人,一飛沖天之說,捉關羽敗劉備,四次伐曹無敗績
陸遜,字伯言,今蘇州人,父親陸駿是東吳九江都尉。陸遜是一介墨客,在三國時期,他本可以作為孫權的入幕之賓,為其出謀獻策,排難解紛,渡過餘生。但陸遜歷來就不想做文官,他以墨客身份投效東吳,臨時成為了...
劉備伐吳是意氣之爭?這不僅意義重大,更是得到了諸葛亮的肯定!
章武元年四月,劉備在成都稱帝。三個月後,劉備以替關羽報仇為名,出兵東征孫權。由於當時蜀中百姓都有為關羽報仇之心,加上劉備黃袍加身,一時間,蜀軍氣勢高昂。孫權見蜀軍勢大,當即命諸葛瑾修書一封,前來...
夷陵之戰蜀漢損兵折將,東吳為什麼沒有乘勝追擊呢?
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劉備稱帝三個月後,劉備以替名將關羽報仇為由,揮兵東征東吳孫權,氣勢強勁。孫權求和不成後,決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兩線作戰,一面派陸遜率軍應戰。陸遜用以逸待勞的方...
劉備為何傾國伐吳?背後戰略眼光非諸葛亮所能逆睹也!
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猇亭[Xiāotíng],古地名,在今湖北宜都北),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
劉備攻打東吳其實另有原因,其他皆浮雲,史書不會記載這歷史真相
公元219年,孫權襲取荊州,擒殺關羽,吳、蜀兩國結仇。公元220年,曹丕代漢稱帝。公元221年,劉備於益州稱帝,年號為章武。同年,劉備為奪回荊州,為關羽報仇,親率大軍攻打東吳。孫權聞劉備將來伐,...
此戰奠定了後三國格局
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
只需三招,劉備就能收復荊州,打垮孫權,替關羽報仇雪恨
東吳白衣渡江襲取荊州,斬殺關羽後;劉備臥薪嘗膽準備兩年,親率數萬精兵東征,要為關羽報仇雪恨,奪回荊州,卻在夷陵之戰被吳將陸遜大敗。此戰蜀漢四萬中軍精銳幾乎全軍覆沒,沙摩柯部武陵蠻軍一萬同樣全滅,...
陸遜火燒連營勞苦功高,孫權為什麼卻要逼死他?
夷陵之戰,是三國歷史上一次非常重要的戰役,一般指的是蜀漢攻打東吳的夷陵之戰,而不是發生在孫權和曹操之間的戰役。這一次的戰役,對於蜀漢和東吳之間的聯盟有很大的影響,對於蜀國的未來也產生了很深的影響...
看看劉備打仗有多渣,讓東吳火燒連營大敗而歸,劉備僅以身免
大家都知道劉備在白帝城病逝,劉備的死因和夷陵之戰有者很大的關係,劉備剛剛稱帝關羽就被東吳給弄死了,荊州也丟了。劉備也就東征東吳,結果還被東吳打敗了,我們看看這一戰的經過。公元219年的時候,孫權...
淺談夷陵之戰背後的政治博弈
每每說到夷陵之戰,就會想到火燒連營七百里,看到小說《三國演義》這一段,內心波瀾起伏。實際上劉備在歷史記載中也不是小說里寫的那麼窩囊,他也是指揮過不少戰役的,可是就是這個豐富的指揮官,盲目的發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