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明明孫權打了勝仗,為什麼還率先向劉備求和?原因簡單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公元263年,曹魏兵分三路滅蜀,鄧艾率軍直逼成都城下,迫降劉禪,尚在前線拼殺的姜維,接到了投降的命令。
當時他已迫得鍾會回軍,卻不得不向自己的手下敗將低頭,實在憋屈,因此他屬下的將士,用劈砍石頭,也發泄心頭的悲憤。
品讀史書時,每每讀到此處,後人都會唏噓不已。
然而在三國時期,這樣的事情,上演了不止一次——公元222年,東吳在夷陵之戰中,大敗蜀漢,取得了勝利,卻在戰爭結束之後,主動遣使請和。
作為勝利的一方,而且沒有人逼迫他們低頭,為什麼東吳卻主動求和呢?是因為孫權太慫嗎?
比起父親孫堅,以及哥哥孫策,孫權的確缺乏魄力,例如赤壁之戰剛剛結束的時候,周瑜建議扣留劉備,清除這股勢力,與曹操兩分天下,他卻猶豫不決,最後更是聽取魯肅的建議,幫助劉備發展壯大,導致了天下三分的局面。
但是在夷陵之戰後,他不但沒乘勝追擊,反而主動遣使求和,卻與性格原因無關。
小編認為,孫權作為勝利的一方,卻主動低頭,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蜀漢尚有餘力
公元221年,劉備以替關羽報仇的名義,興兵復仇,他不但御駕親征,還出動了大量的軍隊,然而這並不是蜀漢的全部實力,他在發兵之前,留下了不少軍隊駐守成都,這一點從黃元叛亂的時候,能夠被迅速被平定,便可以看出。
另外,劉備兵敗之後,也沒有全軍覆滅,據《三國志·先主傳》記載:「先主自猇亭還秭歸,收合離散兵,遂棄船舫,由步道還魚復,改魚復縣曰永安。
」而且根據孫權的反應,我們不難推斷出,這一部分兵力,依舊能夠震懾住孫權,「孫權聞先主住白帝,甚懼,遣使請和。
」
也就是說,孫權在夷陵之戰中取勝後,不是不想乘勝追擊,只是蜀漢並沒有一敗塗地,如果不見好就收,他不但不會占到太大的便宜,反而可能吃虧。
比起江東的利益,面子什麼的都不重要,所以東吳主動遣使求和了。
二、曹魏虎視眈眈
如果當時並非三國角逐,而是僅有江東與蜀漢對峙,孫權或許也不會慫,但是曹魏並非擺設。
夷陵之戰時,曹魏雖然沒有參與其中,卻以幫助江東為名,派出了兵馬。
但是因為孫權遲遲不肯送兒子作人質,引起了曹丕的不滿。
所以在夷陵之戰後不久,曹魏便向江東開火了。
在那個時候,後方的穩定,遠比前線的勝利更重要,而且東吳也不具備兩線作戰的實力。
所以為了避免在攻打蜀漢的時候,自己的地盤被曹魏吞併,東吳只能與蜀漢休戰。
三、劉備主動威脅
在夷陵之戰後,蜀漢的大軍一直沒有撤回後方,如果東吳想戰,蜀漢隨時都能做出反應。
但是東吳不一樣,曹丕正在他們的後方虎視眈眈,這個時候,孫權最害怕的事情,莫過於蜀漢與曹魏聯合滅吳。
劉備自然早就看透了這一點,於是主動給陸遜去信道:「賊今已在江陵,吾將復東,將軍謂其能然不?」意思是說,魏軍已經在江陵了,我如果再次東進,你還能應付的過來嗎?雖然陸遜回信嘲諷劉備,說他根本沒有了伐吳的實力,但是劉備到底有沒有能力,陸遜還是清楚的。
再說了就算劉備兵力不足,他難道就不能與曹魏聯合了嗎?要知道赤壁之戰前,劉備不但丟失了糧草輜重,兵馬也不多,但是在將曹操迫回江北之後,他不也照樣分了一杯羹?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東吳是不敢賭的,既然劉備想讓他們主動低頭求和,那就主動求和,否則等自己的地盤真的被瓜分了,就連求和的資格都沒有了。
通篇分析之後,我們不難得知,雖然夷陵之戰中,東吳是戰勝的一方,但是他們的處境不但沒有比蜀漢好,反而更加危險,因此,當時主動向蜀漢遣使求和,對他們而言,是最好的選擇。
本文所有史料均來自於《三國志》《三國志集注》等書,小編保證史料之真實性,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夷陵之戰,劉備大敗而歸,陸遜為什麼不乘勝追擊?原因很簡單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諸侯爭霸。經過多年的角逐之後,有三股勢力脫穎而出,即曹操、孫權、劉備。如果細讀歷史,我們會發現很多有意思的事情,例如這三大巨頭,都曾懷有萬全的把握,主動進攻他人,...
劉備舉國伐吳慘敗逃竄,若無此人救駕必遭陸遜擒殺!
公元221年7月至222年8月進行的吳蜀夷陵戰役,是三國時期著名的三大戰役之一。有關此次戰役的許多情況,已經有很多的論著。在這次戰役中,劉備的「七百里連營」遭到軍史界的一致批評,認為這是劉備在本...
劉備為何不聽勸諫執意伐吳,僅為關羽復仇?夷陵戰敗的鍋誰來背?
公元221年的四月份,劉備在成都稱帝,六月份,就開始調兵遣將,七月份,劉備親自率領數萬蜀軍討伐東吳,雙方在荊州地區展開激戰。結果蜀軍大敗,劉備自己也憂鬱而死。
夷陵之戰大勝之後, 陸遜為何沒有乘勝追擊劉備 他不會的
先看一看劉備為何要發動夷陵之戰吧?在赤壁之戰之後,劉備取下荊州,又拿下益州,實力得到了,迅速增強。而通過漢中之戰後,劉備又一次獲得勝利。可以說這個時候的劉備在實力上已經達到了頂峰。而恰恰關羽又大...
被三國忽視的猛將,擒關羽,敗劉備,御曹真,孫權為其素衣掛孝
若問起三國名將,大多數人都會脫口說出蜀漢「五虎上將」、曹魏「五子良將」;但再提起三國東吳,知名的上將卻顯得暗淡了許多,頂多說出周瑜、黃蓋等人。
劉備為何要傾全國之力攻打吳國,僅僅只是腦袋發熱為關羽報仇嗎?
對劉備集團來說,關羽大意失荊州,是一次非常嚴重的打擊。劉備建立的蜀國,是一個外來政權。而這個外來政權的成分卻相當複雜,有初期便追隨左右的關羽、張飛、簡雍等老資歷,有諸葛亮、蔣琬、馬良等荊州系,有...
只需三招,劉備就能收復荊州,打垮孫權,替關羽報仇雪恨
東吳白衣渡江襲取荊州,斬殺關羽後;劉備臥薪嘗膽準備兩年,親率數萬精兵東征,要為關羽報仇雪恨,奪回荊州,卻在夷陵之戰被吳將陸遜大敗。此戰蜀漢四萬中軍精銳幾乎全軍覆沒,沙摩柯部武陵蠻軍一萬同樣全滅,...
劉備為何傾國伐吳?背後戰略眼光非諸葛亮所能逆睹也!
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猇亭[Xiāotíng],古地名,在今湖北宜都北),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
三國中孫權為什麼看起來是個配角,偏安一方,沒有統一三國心思
三國中,吳國可以說最沒有存在感了,孫權沒有統一天下的心思,選擇偏安一方,而曹操劉備兩個統治者都是以漢朝自居,為了恢復漢朝的統治而奮鬥一生。孫權沒有統一三國的心思,主要有兩個原因:先天不足和後天失調。
夷陵之戰後蜀漢實力大減,為何曹丕伐吳不伐蜀?難道害怕諸葛亮?
公元221年七月,劉備不顧眾臣勸阻,出兵東吳,發動了夷陵之戰。在最初的時候,蜀軍勢如破竹,取得了不小的戰果,嚇得孫權慌忙求和,然而令劉備沒想到的是,拒絕了孫權的求和之後,名將陸遜來到了前線,戰...
關羽死後若是諸葛亮帶兵伐吳,定能蕩平江東一統三國!
劉備伐吳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
劉備攻打東吳其實另有原因,其他皆浮雲,史書不會記載這歷史真相
公元219年,孫權襲取荊州,擒殺關羽,吳、蜀兩國結仇。公元220年,曹丕代漢稱帝。公元221年,劉備於益州稱帝,年號為章武。同年,劉備為奪回荊州,為關羽報仇,親率大軍攻打東吳。孫權聞劉備將來伐,...
夷陵之戰蜀漢損兵折將,東吳為什麼沒有乘勝追擊呢?
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劉備稱帝三個月後,劉備以替名將關羽報仇為由,揮兵東征東吳孫權,氣勢強勁。孫權求和不成後,決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兩線作戰,一面派陸遜率軍應戰。陸遜用以逸待勞的方...
夷陵之戰,明明孫權打勝仗,為何還率先向劉備求和
公元263年,曹魏兵分三路滅蜀,鄧艾率軍直逼成都城下,迫降劉禪,尚在前線拼殺的姜維,接到了投降的命令。當時他已迫得鍾會回軍,卻不得不向自己的手下敗將低頭,實在憋屈,因此他屬下的將士,用劈砍石頭...
夷陵之戰:明明孫權打了勝仗,為何還率先向劉備求和?原因簡單!
公元263年,曹魏兵分三路滅蜀,鄧艾率軍直逼成都城下,迫降劉禪,尚在前線拼殺的姜維,接到了投降的命令。當時他已迫得鍾會回軍,卻不得不向自己的手下敗將低頭,實在憋屈,因此他屬下的將士,用劈砍石頭...
夷陵一戰,劉備大敗而歸,孫權為什麼認慫主動求和?原因不簡單
公元263年,曹魏兵分三路滅蜀,鄧艾率軍直逼成都城下,迫降劉禪,尚在前線拼殺的姜維,接到了投降的命令。當時他已迫得鍾會回軍,卻不得不向自己的手下敗將低頭,實在憋屈,因此他屬下的將士,用劈砍石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