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諸葛亮在《隆中對》中稱益州為「天府之國,沃野千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隆中對策的核心,很多人沒看明白,詳細說,應該是下面這一句——
「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
」
請注意,在諸葛亮的策劃中,要同時兩個方向用兵,才能實現他的戰略藍圖。
一部分是從荊州出兵,脅迫洛陽,也即曹魏政權的腹心地區;另外一部分大軍從漢中出兵,奪取長安。
在整個計劃中,最核心的區域實際不是益州,而在荊州。
所謂「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地理位置十分險要。
後來關羽在荊州,就讓曹操十分難受,襄樊離首都真的太近了啊。
劉備在劉表麾下並不是奔著養老去的,經營荊州才是他的野心。
劉表死後,他利用劉表長子劉琦的能量,收荊州南部的四個郡,這正是他蟄伏多年的結果。
而後來蜀漢政權所謂的荊楚核心圈子,也正是這個時期奠定的。
赤壁之戰的焦點,是在荊州,戰後的荊州八郡,劉備得四,孫權得二,曹操得二。
面對曹操的軍事壓力,孫權不願獨自承擔邊防壓力,於是將南郡「借」給了劉備。
這成為後來的禍源。
圍繞著南郡問題,孫權發現自己也非常難受,於是後來脆弱的聯盟破產,關羽死而荊州失,蜀漢政權因此連劉備都送了。
至此,只剩下益州的蜀漢,只有與東吳聯動,才能實際威脅到魏國了。
而後世的情況來看,這種聯動是非常不靠譜的。
僅僅看益州的話,諸葛亮說的兩句話都沒錯。
「天府之國」說得是土地肥沃,物產豐饒;「疲敝」說得是戰略位置不行。
歷史上單單靠四川盆地占領全國的政權有麼?
答案是:幾乎沒有。
成也劉備敗也劉備——《隆中對》執行中的得失
漢獻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冬天,時年47歲的劉備,前後三次從新野跑到襄陽城外的隆中,去拜訪只有27歲的諸葛亮。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三顧茅廬。 興漢安民的政治理念使他們走到一起來了。劉備從18...
步韻杜甫《蜀相》說諸葛亮:長思遺策丟荊地,致使孤軍嘆要襟
步韻杜甫《蜀相》陳能雄/文亂世良材四處尋,隆中管樂器修森。一匡志遠堪扶主,三顧情深遂擇音。東渡連吳雙合璧,南征伏孟眾歸心。長思遺策丟荊地,致使孤軍嘆要襟。
諸葛亮《隆中對》的一處硬傷,偉大領袖點評一針見血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才幹遠在管仲、樂毅之上,成了與西漢開國三傑蕭何、張良、韓信比肩的大功臣。可謂千古一人、罕有其匹。羅貫中即便極力貶抑曹魏、力挺劉備,也無法改變歷史,只能拚命描摹諸葛亮,最終...
假如關羽沒有丟失荊州 蜀漢會一統天下嗎?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敗走麥城,荊州失守。這對於劉備,真是晴天霹靂,褲衩一聲。三顧茅廬時,諸葛亮給劉備做了一份戰略規劃——隆中對。他先是分析了一下外部環境:曹操占據北方,挾天子令諸侯,是當之無愧的老...
令人惋惜的《隆中對》
諸葛亮在與劉備的對話中,首先以曹操能勝袁紹的實例,說明事在人為,成功要靠人謀(戰略)的基本道理,即「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接著就根據當時的天下形勢分析,並獲致四點結論...
五虎大將關羽敗走麥城,劉備為什麼不救?
熟讀三國的歷史,大家都知道,在建安二十四年,蜀漢五虎頭號大將關羽在敗走麥城時為吳將截獲,被斬於臨沮的故事。大家都知道,關羽敗走麥城,意味著荊州的丟失,荊州人才儲備的丟失,蜀漢政權的勢力進一步的削...
諸葛亮第一次獻計,劉備沒有聽取,導致關羽陣亡,再無力征戰天下
品讀三國歷史,回顧三國人物,我們不得不承認,諸葛亮是一個大才,論謀略,他未出隆中,便預料到了天下三分之勢;論智計,他隨劉備寄身荊州時,為劉琦獻上了脫身之計;論善辯,他孤身出使江東,說服孫權聯劉...
關羽真的是大意失荊州嗎?
我們先簡單交代一下關羽失荊州的大概情況。荊州七個郡。魏、吳各占幾個郡。關羽據守的荊州實際只有零陵、桂陽 、武陵、長沙四郡。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就...
有人質疑隆中對是諸葛亮忽悠劉備而提出來的,毛主席對此有話要說
《隆中對》本無篇名,節選於《三國志·諸葛亮傳》,只有三百餘字,也叫「草廬對」—— 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
「隆中對」戰略上的弊端,劉備卻堅定執行,最終將蜀漢帶入被動
三國時期,蜀漢的建立,多數人都認為是諸葛亮出山,踐行隆中對所做的貢獻。但是,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也正是隆中對中戰略上的弊端註定了蜀漢後期處處被動,一蹶不振,最後最先被滅亡!這背後的真相是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