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虎大將關羽敗走麥城,劉備為什麼不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熟讀三國的歷史,大家都知道,在建安二十四年,蜀漢五虎頭號大將關羽在敗走麥城時為吳將截獲,被斬於臨沮的故事。

大家都知道,關羽敗走麥城,意味著荊州的丟失,荊州人才儲備的丟失,蜀漢政權的勢力進一步的削弱。

對此,不少朋友紛紛,提出疑問,為什麼關羽敗走麥城的時候,劉備為什麼不救?

其實,答案很簡單,其一,是沒有想到,關羽會落入險境,其二,得知關羽出事,就是想救,而來不及救。

具體情況,不妨大家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

大家不妨先來看看,呂思勉先生的《秦漢史》裡面講到這樣一個觀點,就是這一場戰爭的結果,不但是曹操沒有想到的,也是孫權沒有想到的,至少曹操和孫權都沒有想到戰爭的形勢轉化得那麼快。

曹操想不到,孫權想不到,劉備就該想到?劉備也想不到。

劉備和關羽萬萬沒有想到,孫權,過去的老朋友、好朋友、盟友、一起打曹操的那個人會跟曹操勾結起來嘛,也想不到呂蒙會把軍隊化裝成商人,這樣悄悄地去抄他的後路,都想不到嘛。

等到關羽敗走麥城的時候,已經完全來不及了,信說不定都送不出去,就算送出去信又怎麼樣呢?劉備總不能派空降兵到麥城吧?這個時候只有直升機能救啊。

但是,這裡面有一點,我也公平地說,有一點是他們應該想到的,就是你一旦拿下了益州,荊州的壓力會變得空前。

因為劉備有南郡,或者有江南四郡的時候,他的力量還很弱小,孫權還可以不緊張。

你把蜀郡和漢中都拿下,整個長江上游都是你劉備的,孫權肯定緊張。

這一點,劉備集團的人應該預料到,但是沒有預料到。

等到關羽丟了性命,荊州易主的時候,劉備就感到緊張了。

事實上即使不算建安二十三年曹仁找事的戰鬥,從建安二十四年算起,這場戰爭也打了大半年,完全來得及派援軍去。

別看這大半年的前半部分都是關羽的勝利狀態,他把樊城團團圍住,眼看就要拿下來了,報回去的都是捷報。

但有一點是不容忽略的:關羽的兵力,用於牽制敵軍是夠用的,但是要拿下襄樊就遠遠不夠了,因此,當劉備和諸葛亮得知關羽水淹七軍,準備一舉拿下襄樊時就應趕快派重兵加強荊州守衛,支援關羽。

但劉備稱漢中王后的軍事調動竟然是率領主力再次進入漢中,準備率眾兵殺入秦川與曹操爭奪漢中。

因而陡聞關羽凶訊,自然反應不及。

那麼劉備又為什麼明知關羽力量不足卻不予增援反倒兵臨漢中呢?

這就和和蜀漢集團的戰略布局有關。

眾所周知,劉備著手實施的第一個的藍圖(或戰略構想)是諸葛亮的《隆中對》。

現照錄如下:

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

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

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

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

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

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概括起來,諸葛亮《隆中對》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1.當時曹操勢力強大、孫權立足江東,劉備不能直接與之對抗,因此應當「跨有荊益」,建立起可靠的根據地,與曹操、孫權鼎足而立。

2.在奪取荊州和益州的同時,利用「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的聲望,招攬人才,「內修政理」,逐步增強政治、經濟和軍事實力。

3.在益州要妥善處理好與西南地區少數民族的關係,(西和諸戎,南撫夷越),解除將來北伐時的後顧之憂。

在荊州要結好孫權,與孫權建立抗擊曹操的聯盟。

4.待天下有變,再分兵兩路(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北伐,如此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

綜觀後來的歷史進程,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對當時形勢的分析,基本上是符合客觀實際的,為劉備集團制定的戰略決策,大體上也是行之有效的。

但是《隆中對》似乎也有它的問題。

朱大渭先生就指出,「跨有荊、益」和「外結好孫權」存在著極大的矛盾。

先生說:「《隆中對》把荊州作為蜀國北伐中原的一個戰略據點,忽視了『荊州在揚州上游,關係吳國的安顧,孫權對荊州是勢所必爭的,否則便不能有吳國』。

劉備、諸葛亮在夷陵之戰以前,對此始終無深刻認識,從而反覆同吳國爭奪荊州,把蜀軍主力大量消耗在荊州戰場,劉備、關羽也為此喪命。

如放棄荊州,集中主力北上爭奪雍、涼和關中,並有吳國為援,如此蜀國形勢當會改觀。

」此類觀點也得到了學術界許多歷史學家的支持。

如果說《隆中對》有問題,那麼劉備集團中有沒有出現其他戰略規劃呢?有。

建安二十二年,穩固了蜀中局勢後,劉備集團開始謀劃奪取漢中,其中,以法正的建議最為詳細,我們姑且稱之為「漢中策」。

現照錄如下:

曹操一舉而降張魯,定漢中,不因此勢以圖巴、蜀,而留夏侯淵、張郃屯守,身遽北還,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將內有憂逼故耳。

今策淵、郃才略,不勝國之將帥,舉眾往討,則必可克。

克之之日,廣農積穀,觀釁伺隙,上可以傾覆寇敵,尊獎王室,中可以蠶食雍、涼,廣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為持久之計。

此蓋天以與我,時不可失也。

法正的「漢中策」分為兩個部分。

首先,法正通過局勢分析指出,漢中對劉備而言必打且能打。

然後法正提出了攻克漢中後的下一步計劃:「蠶食雍、涼,廣拓境土」。

從涼州方向進兵,似乎就避開了在荊州方向與孫權的爭端,更有利於結好孫權。

況且「漢中策」的後續進兵計劃並不需要「天下有變」作為前提條件。

那麼如此看來,「漢中策」是否比《隆中對》更適合作為劉備在奪取益州後的事業藍圖呢?未必。

首先《隆中對》的規劃著眼於天下全局,「漢中策」卻只是法正對於漢中一域形勢的分析,用於直接指導蜀漢全盤戰略,似乎有不足之處。

而更重要的是,論者皆以法正之放棄荊州而北上雍、涼可避免與孫權的直接衝突而稱之,但其實法正的漢中策本身並未提及「放棄荊州」。

朱大渭先生所謂「蜀國龐統、法正、趙雲,皆主張放棄荊州」的說法其實是有問題的。

縱觀整個《三國志·法正傳》,法正並未明言放棄荊州,而趙雲的建議是在夷陵之戰前夕提出的,彼時蜀漢面臨的戰略環境已經大有不同,因此趙雲的建議也不應作為此時的參考對象。

事實上劉備也不可能放棄荊州,原因很簡單,蜀漢政權本系外來,荊州士人為其統治根基。

古人鄉土之念極重,雖偶有豁達之士發神州何處不青山之慨,究竟祖塋家祠為大計,埋骨終須桑梓地。

荊州既陷,川中荊人頓成遊子,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其憤懣之情不言自明。

若劉備為結好孫權主動放棄荊州,則對內難以交待,必失荊楚人心,蜀漢統治集團之罅隙將由此而生。

在這種環境下,法正也不大可能提出放棄荊州的建議。

就算是法正的「漢中策」確有放棄荊州的含義在內,也未見得比《隆中對》高明。

荊州難守,涼州就一定是囊中之物?未必吧?對於剛剛勉強「跨有荊益」的劉備集團而言(建安二十四年關羽轄區只有南郡、零陵郡、武陵郡三個郡),要在短時間內奪取涼州談何容易?而當時孫權對於荊州的「渴望」確實迫切的。

就算是劉備真準備如建安二十年所言,拿下涼州便將整個荊州交給孫權,從時間上也來不及。

況且就算是劉備真的拿下了涼州,只要曹操的部隊守住長安、潼關,劉備也很難繼續進取中原。

可見「漢中策」的所謂隱藏含義,事實上並比不上《隆中對》的戰略規劃。

自來論者,多稱《隆中對》兩路進軍計劃為「鉗形攻勢」,頗有微詞。

如毛澤東即稱「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

然兵無常勢,孫子伐楚,作三軍輪流抄襲,數年之內,楚人忙於奔命,吳承其弊,一舉入郢。

殷鑑不遠,隆中對之戰略思想亦當如此類,以荊、益輪流出擊,互為奇正,調動魏軍主力千里奔命,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以逸待勞,可致全勝。

而《隆中對》中所謂「跨有荊、益」和「外結好孫權」存在之極大矛盾本來其實也並不存在。

諸葛亮所言「跨有荊益」指的是理想狀態下劉備完全占據荊州,如此則劉備集團的實力已經不是孫權可以相比,此時對東吳而言,奪取荊州已經非常不現實。

當然此時劉備集團想要消滅孫權也很困難,於是諸葛亮才提出「外結好孫權」。

可見二者並不矛盾。

即使是現實中,關羽只能占據荊州西三郡,只要劉備及時加強關羽的軍力與財力支持,孫權也斷不會打關羽的主意,畢竟建安二十年湘水劃界後孫劉兩家實際上已經不存在領土糾紛,若無利可圖,孫權也不會自討苦吃。

【註:「借荊州」的說法是小說家言,其實歷史上劉備向孫權「求都督荊州」只是討要南郡的治權,建安二十年,孫劉兩家以湘水為界,東部江夏、長沙、貴陽屬吳,西部南郡、零陵、武陵屬蜀。

因此建安二十四年孫權進占荊州不能理解為《三國演義》中說的武力討債】

在調度得當的前提下,《隆中對》與「漢中策」是並不矛盾的。

跨有荊益,可以兩路出兵;窺伺雍涼,可以拓展蜀漢的西北疆界。

「漢中策」如作為《隆中對》的具體規劃執行的一部分,二者按道理說是可以相得益彰的。

劉備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的。

占領漢中之後,劉備起館舍,築亭障,便利兩川交通,更遣諸葛亮率軍出屯駱谷。

種種跡象,皆預示其弦外之音——擺明了就是你曹操要是再不動作,我就來關中串門了。

若曹操仍率大軍鎮守關中,劉備自然不敢輕舉妄動。

現下曹孟德忙於荊州救火,劉備不來趁火打劫,豈有此理?

劉備和法正想得很好,關羽在荊州即使不能攻下襄樊,拖住魏國大軍、為劉備主力贏得進攻雍、涼的時間還是可以的,而孫權一直打著合肥的主意。

張遼諸軍既去,阻礙孫權北上的積年絆腳石一時掃清,徐、豫大門敞開,空虛尤甚江陵——準備了一桌菜,上來了兩桌客,怎麼辦?孫仲謀與劉備曾結秦晉之好,又是十年的交情,猶能幹出販賣的勾當,而況「足下不死,孤不得安」的曹操乎? 自回師成都,劉備一面休整部隊,一面大興土木,將兩川交通整飭一新。

此刻生息已久,而魏軍主力疲於奔命,又雲集於中原,劉備看準時機,終於再提大軍,進屯漢川,鋒芒直逼關中。

以關羽荊州兵吸引魏軍主力,避實擊虛,趁關中不穩而襲取之,收復先漢舊都長安,如此規劃,可謂滴水不漏。

然而就是這個滴水不漏的安排,還是漏水。

劉備、法正千算萬算,卻忽略了荊州的戰爭潛力有限這一客觀事實。

關羽的荊州軍實力並不強。

當初勉力北伐,只為吸引曹操注意力,配合漢中戰場,後來接連大勝,已是意外之喜,可是劉備竟從此將關羽當作萬金油,指望荊州能為蜀中行動爭取儘可能長的時間,全不考慮荊州的戰爭潛力已經發揮到了極限。

如果孫權按照劉備的預想進攻合肥而與關羽相安無事,倒也無甚大礙。

但呂蒙一堂晤對,終究燃起了孫權強烈的荊州情結,一番搖擺之餘,曹操僥倖得脫,關羽自然要倒霉了。

更糟的是,劉備做夢也想不到自己的小舅子糜芳竟然已經暗中與孫權勾結準備賣國求榮。

就這樣,劉備的好運到頭了。

正當襄樊戰雲密布、關羽前線失利(陸軍被徐晃打敗,憑強大的水軍與魏軍隔漢水對峙)之際,孫權幾乎傾巢出動,攻擊關羽後方,關羽率部回救,臨近江陵,卻得到了糜芳傅士人叛變的消息,全軍頃刻陷入了孤懸敵後,補給斷絕的死地,最終潰散。

此時劉備主力屯駐漢中,欲救荊州,惟有順漢水而下,經上庸,出襄樊。

然此刻魏軍雲集於荊北襄樊,此路不通。

故劉備惟有走建安二十年的舊道,自漢中返成都,下江州,出白帝。

然陸遜在十一月已經攻克了宜都並且將本地劉備的勢力幾乎全部擊潰,要出峽可也不是容易的事情,至此萬事休矣。

劉備在蜀中,憑藉關羽在荊州的軍事行動不僅熬退了漢中的曹操,還獲得了寶貴的休整時間和進攻關中的機會。

但同時關羽卻因為荊州戰爭實力耗盡與強敵壓境而終於失敗,雖奮力向前,英勇作戰,終究寡不敵眾,為配合主力流盡了最後一滴血。

此外,劉備也著實忽略了孫權偷襲荊州的可能性以及荊州對於東吳的重要性。

荊州對於東吳政權則有著特殊的意義。

荊州處於江東的上游,拿下荊州即打破江東的長江屏障,無異於扼住東吳政權的咽喉。

在呂蒙的戰略規劃中,甚至認為只有占領白帝、扼守住三峽峽口才能保障東吳的安全。

當然,如果在長江上游存在的是東吳的盟友,且在東吳能夠向北拓展生存空間時,東吳對荊州全境的需求會有所減弱。

按理說,孫權固垂涎於荊土,然招贅劉備,借授南郡,計策雖出魯肅,若非孫權首肯,不過空談。

後中分三郡,孫權即攻合肥,未嘗乘夏侯淵、張郃入巴之良機襲荊。

或以為呂蒙代魯,東吳國策有變,然最高決策者始終為孫權,魯肅、呂蒙職止於諫議,觀此二事,足證孫權並未醉心荊州而昧於大勢。

自赤壁戰後,孫權屢攻合肥,敗而不止,可見在其戰略天平之上,豫、徐之重,猶勝於荊。

若關羽韜光養晦,曲意雌伏,使孫權無後顧之憂,攻合肥之軍何以向江陵?或許劉備正是想到了這一點,才沒有充分重視孫權對荊州可能採取的行動。

總而言之,占據荊州雖然有利於《隆中對》中規劃的軍事行動,然而且不論調度問題,單是為保住這塊懸於外圍的土地,所花費的資源與精力也是難以估量的。

關鍵是要做到平衡,怎樣充分發揮優勢,儘量避免劣勢是需要好好斟酌的。

稍有疏忽,慘澹經營就當毀於一旦。

有人就說了,若劉備在二次出兵漢中的同時及時派遣張飛率重兵赴荊州支援關羽,則秦川可得,荊州亦將萬無一失,如此又何至於「秭歸蹉跌,關羽毀敗」?雖說此言不虛,然則做事後諸葛亮易,臨陳處事、當機立斷難。

後人溯果推因,自然不難得出對於劉備而言當時如何如何最為得當。

然則劉備作為當事人能將任何事情調度的分毫不差,其幾率實在過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諸葛亮:蜀漢沒能問鼎天下,是因為他錯了麼?

諸葛亮未出茅廬,便知天下三分,諸葛亮初次登入政治舞台就是以《隆中對》給劉備描述了一個戰略遠景。諸葛亮在對策中,為劉備成就蜀漢大業規劃了一條明確而又完整的內政、外交政策和軍事路線,相當周詳地描繪出...

關羽死亡之謎:竟是諸葛亮的見死不救?

諸葛亮在世人心目中一直是神機妙算、鞠躬盡瘁的形象。最近,上海大學系教授朱子彥在新著《走下聖壇的諸葛亮》(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中,對三國史上一些著名的舊案作了新的詮釋,如諸葛亮出山時為何選擇劉備?...

揭秘關羽之死:被劉備和諸葛亮謀害?

一千多年來,人們對關羽丟失荊州、身死麥城,而蜀漢方面先不支援、後不救援,有種種議論。較為普遍的觀點,是諸葛亮計劃不周,和劉備的疏忽遲鈍。但章太炎先生不認同上述觀點,他認為:「關羽,世之虎臣,……...

劉備進取漢中王,捷報頻傳失荊州

若僅看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北進,呂蒙裝病,陸遜扮豬吃老虎,致使關羽輕信,調後方兵奔赴襄樊與徐晃大軍對峙。呂蒙果斷背後下手,輕鬆拿下南郡等地。羽自知孤窮,乃走麥城,而後身死。關羽確實是大意丟了荊州,...

關雲長大意失荊州,到底是誰的錯

 民間有句俗語叫「關雲長大意失荊州」。說的是三國時期大將關羽據守荊州力攻樊城時被東吳呂蒙白衣渡江襲了荊州,而自己也被迫敗走麥城,最終遭擒被殺。那麼,荊州之失,僅僅是關羽一人之過嗎?或又是誰的錯?

劉備集團:關羽算個部門經理嗎?還是CEO?

世人皆說「關羽大意失荊州」。那麼真實的歷史上是這樣的嗎? 根據馬克思主義哲學觀點,任何偶然事情發生的背後或許都存在著必然。建安二十四年( 219 年) 關羽從江陵出兵攻 打襄、樊地區,勢如破竹,...

蜀漢關羽守荊州是錯誤

荊州據後漢書地理志有七個郡。公元208年赤壁之戰後魏蜀吳瓜分了荊州。曹魏占:南陽郡、半個南郡、半個江夏郡。東吳占:半個南郡、半個江夏郡。蜀漢占:長沙郡、桂陽郡、武陵郡、零陵郡。公元210年劉備向...

關羽北伐是擅自做主的錯誤行為嗎?

關於關羽丟荊州這件事大概連小學生都會說是驕兵必敗吧?因為丟荊州這個問題,把關羽黑得一無是處者有之,大搞陰謀論者有之。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關羽因為發動北伐而丟荊州的真相。

蜀漢戰略規劃-隆中對

隆中對是諸葛亮為劉備做的戰略規劃,未出隆中已知三分。劉備三顧茅廬見諸葛亮首先講自己復興漢室多年還是一事無成,但我還未放棄。君你為我排擾解難嗎?諸葛亮的規劃是:首先要建立自己的革命根據地,槍桿子出...

確定蜀漢走向的戰役你知道嗎?

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被稱為三國「三大戰役」,每場戰爭都有重新劃定天下格局的意義。官渡之戰是曹操和袁紹比拼,屬於前傳;赤壁之戰是決定三分天下序曲;夷陵之戰是三分格格尾聲。而真正決定三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