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真正成功的戰略不是三足鼎立,而是與孫權商定中分天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文 | 江隱龍

中國歷史上經歷過兩次三國時代。

一次是東漢末年經過幾十年諸侯混亂而形成的曹魏、孫吳及蜀漢三國,另一次是在南北朝時期,北魏分裂成西魏與東魏,連同南朝梁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勢。

西魏、東魏與南朝梁後來分別更迭為北周、北齊與南朝陳,為區分於東漢末年的三國時代,從北魏永熙三年(534年)北魏分裂開始至建德六年(577年)北周滅北齊這一段歷史亦被稱為後三國時代。

如果羅貫中寫的是《後三國演義》呢?

源於特殊的地理、文化因素,中國曆朝南北分治者多,三足鼎立者少,然而每一次三分天下的時代,同樣也都是英雄輩出、豪傑並起的時代。

後三國時代前後不足五十年,卻湧現出了高歡、侯景、宇文泰、韋孝寬、王僧辯、陳霸先等名將;而三國時代則更是群星璀璨:從「治世之能臣亂世之英雄」曹操到的「生子當如孫仲謀」孫權,從「羽扇綸巾」的周瑜到「狼顧之相」的司馬懿,從「千里走單騎」的關羽到「威震逍遙津」的張遼……三國時代孕育出了中國歷史上最傑出也是最有名望的一批帝王相將、江湖草莽。

這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功蓋三分國」的諸葛亮。

《軍師聯盟》中的諸葛亮氣質絕佳

在三國英豪面前,後人似乎做到了真正的「不以成敗論英雄」。

諸葛亮之高瞻遠矚,莫過於未出茅廬便提出了天下三分的《隆中對》;諸葛亮之鞠躬盡瘁,莫過於劉備託孤之後幾齣祁山,最終星落秋風五丈原。

《隆中對》畢竟沒有實現,北伐大計也未並成功,然而諸葛亮卻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中漸漸走上了神壇。

本用於祭祀劉備的漢昭烈廟漸漸被諸葛亮「喧賓奪主」而成了武侯祠,歷代詩家的吟誦在祠中對聯里體現的可謂淋漓盡致:

已知天定三分鼎;

猶竭人謀六出師。

伊呂允堪儔,若定指揮,豈僅三分興霸業;

魏吳偏並峙,永懷匡復,猶余兩表見臣心。

一抔土,尚巍然,問他銅雀荒台,何處尋漳河疑冢;

三足鼎,今安在?剩此石麟古道,令人想漢代官儀。

曰宮、曰殿、曰幸且曰奔,詩史留題,千古猶存正統;

書吳、書魏、書漢不書蜀,儒臣持筆,三分豈是偏安。

諸葛亮固然有太多值得後人大書特書的篇章,然而在這些對聯中,卻每每提到了「三分」二字——這源於諸葛亮於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提出的「隆中對」。

當時劉備聽從徐庶的舉薦,至隆中三顧諸葛亮,尚未登上政治舞台的諸葛亮便提出了以下戰略構想: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

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沒有諸葛亮,劉備便不是昭烈帝

這一段構想便是《隆中對》。

《隆中對》可謂字字珠璣,為顛沛半生、無所適從的劉備指出了一條得以鼎足天下的明路。

而後劉備奉行此戰略,數年之後果然「跨有荊、益」,與曹操、孫權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戰略態勢,這一功業也便成了武侯祠中諸如「三分鼎」、「三足鼎」的溢美之辭。

不過劉備「跨有荊、益」的局勢實在過於短暫:從建安十九年(214年)劉備平定益州至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呂蒙偷襲荊州,劉備的《隆中對》戰略初步實現不過五年便宣告夭折了。

雖然三足鼎立最終形成,但這絕不是諸葛亮所設想的那個戰局;而當劉備挑起夷陵之戰「志報關羽之敗、圖收湘西之地」而失利後,諸葛亮自己也最張放棄了其堅持了十餘年的戰略。

關羽斷送了《隆中對》

事實上,在蜀漢政權「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之後,《隆中對》作為一個實體性的戰略構想已經不復存在,諸葛亮數次北伐所奉行的總方針已經被另一個戰略所代替,這一戰略便是《中分天下盟》。

劉備於章武三年(223年)病逝於白帝城,不久諸葛亮便再次遣鄧芝至孫權處,最終達成了較為鞏固的吳蜀聯盟。

與此同時,雙方還共同制定出了一份彼此都能接受的「雙邊協定」,也便是《中分天下盟》:「三分天下,豫、青、徐、幽屬吳,兗、冀、並、涼屬蜀,其司州之士,以函谷關為界……」

中分天下形勢圖

東漢末年,天下共分十三州:司州、豫州、兗州、徐州、青州、涼州、并州、冀州、幽州、揚州、荊州、益州、交州。

《中分天下盟》確立時,蜀漢占益州,孫吳占揚、交二州及荊州的大部,從盟文內容來看,諸葛亮與孫權對當時被曹魏控制的九州作出了分割,大體是以函谷關為界,關西屬蜀漢,關東屬孫吳。

從兩國之後的北伐戰爭可以看出此舉並雙方的非權宜之計,《中分天下盟》戰略從此成為了蜀漢、孫吳的國策,諸葛亮及其後繼者至死沒有對孫吳動兵。

三國州郡地圖

劉備奉行《隆中對》戰略不過十六年,而從建興六年(228年)諸葛亮首次北伐開始景耀五年(262年)到姜維北伐為止,《中分天下盟》戰略前後整整延續了三十四年,可以說後者才是蜀漢真正實行的國策。

當然,諸葛亮簽訂《中分天下盟》也是荊州丟失後不得已而為之的選擇,之後其北伐劍鋒直指雍涼,事實是將《隆中對》中的「跨有荊、益」改成了「跨有益、涼」,然後以雍州之地、崤函之固伺機東進,《中分天下盟》戰略也可以視為「改良版」的《隆中對》戰略。

那如果諸葛亮的《中分天下盟》戰略亦如《隆中對》戰略能視頻實現,三國的戰局將如何變化呢?

這才是真正的三分天下

沒錯,如果諸葛亮能夠蠶食雍涼,那三國的版圖將與北周、北齊與南朝陳這個後三國時代的版圖相仿。

若果然如此,三國時代將成為真正實力均衡的三足鼎立,三國的未來也將擁有更大的變數。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唯一支持劉備伐吳的人為何死得這麼慘

公元220年,曹丕篡漢,作為漢室後裔、並位居漢中王的劉備自然不能無動於衷。首先,劉備通告天下,為漢獻帝發喪(此時謠傳漢獻帝已遇害)。之後,在益州群臣的勸進下,於公元二二一年四月即帝位於成都,仍以...

諸葛亮、五虎將那麼牛,為何蜀國先亡了

蜀漢政權,以劉備之德,孔明之智,五虎之勇,又有十萬大軍,加之漢室正統的身份和蜀道奇險的拱衛,被人們寄以無限厚望,卻在鄧艾的奇襲之下瞬間便轟然倒塌,並且先於東吳滅亡近二十年。人們不禁會問:蜀國即使...

三國成語故事:簞食壺漿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諸葛亮傳》,時間是獻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冬。故事的主人公有兩個,分別為諸葛亮和劉備。該故事出自著名的《隆中對》。先來看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