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三顧茅廬,和諸葛亮的《隆中對》有一致命錯誤,導致蜀國衰亡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顧茅廬是長篇小說《三國演義》中一個精彩的故事情節,說的是當時屯兵新野的劉備,帶著大將關羽、張飛,三次到襄陽隆中諸葛草廬請諸葛亮出山輔佐的故事。

此後傳為佳話,漸成典故。

現在常用來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拜訪有專長的賢人。

三顧茅廬

在草堂中,諸葛亮給劉備分析了天下的形勢,說:「北讓曹操占天時,南讓孫權占地利,將軍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業,和曹、孫成三足鼎立之勢。

」,繼而圖取中原的戰略構想。

諸葛亮在登上政治舞台之初,就以《隆中對》的方式為劉備描述出一個戰略遠景,被譽為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戰略構想之一。

然而在《隆中對》中卻有一個致命的錯誤,直接導致蜀漢的衰亡。

魏蜀吳三國

其中《隆重對》中有這麼一段話:「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翻譯過來就是:「一旦天下形勢發生了變化,就派一員上將率領荊州的軍隊直指中原一帶,將軍您親自率領益州的軍隊從秦川出擊,老百姓誰敢不用竹籃盛著飯食,用壺裝著酒來歡迎將軍您呢?」

關羽

由此可見,對於如何圖取中原,諸葛亮在隆中做出的決策就是兩路分兵,一路派一員上將守住荊州,以荊州為跳板向中原進發,另一路是劉備派兵從秦川也就是漢中向中原進兵。

在《三國演義》後面的戰略行進中,諸葛亮也基本按照這一方針。

其實這二路分兵是犯了兵家大忌,荊州離益州千里之遙,兩地分兵的做法必然讓劉備軍團更加失去兵力上的優勢。

隆中對

後來,諸葛亮果然按照《隆中對》的設想,派關羽駐守荊州,結果荊州被孫權軍團偷襲得手,而關羽父子也命喪孫權手中。

可以說,蜀漢衰亡的禍根在於「隆中對」。

圖文共賞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歷史上的諸葛亮真是「千古名相」嗎?

三國爭雄的烽煙已消散在歷史的長河之中,而膾炙人口的《三國演義》里把諸葛亮定為成了千古名相。然而歷史上的諸葛亮因其用人不善與謀略上的失敗,在躋身名相行列的道路上艱難的徘徊。

讀《通鑑》隨筆之二

《資治通鑑》諸葛亮的亮相是從隆中對開始的。劉備三顧茅廬,孔明乃見之。《通鑑》載亮曰:「今曹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以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名附,賢能為之用,此可與...

《隆中對》為什麼實現不了?原因其實很簡單!

隆中對策無疑為顛沛流離的劉備集團指出了一條明路,可是「想法很美好,現實很殘酷」,隆中對最終還是因為種種原因未能讓劉備集團「興復漢室」。那這是為什麼呢?接下來稍微分析一下,到底是因為隆中對本身的漏...

為什麼諸葛亮不等「天下有變」時再北伐呢?

隆中對選自陳壽的《三國志》,東漢末年,劉備三顧茅廬去襄陽隆中拜訪諸葛亮時的談話內容(促成三國鼎立的戰略決策)。在《隆中對》中,諸葛亮向劉備表示: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

「隆中對」其實是千古失策

三顧頻煩天下計,一番晤對古今情。劉備三顧茅廬問計於諸葛亮,諸葛亮躊躇滿志,制定天下三分和北伐戰略,劉備遂開創了蜀漢一方霸業。千百年來,這一直為後人所津津樂道。人們被諸葛亮的曠世奇才所折服。殊不知...

三國演義:諸葛亮~悲劇的英雄

諸葛亮,徐州人士,早年跟隨叔叔諸葛玄在荊州,叔叔死後就留在南陽耕種。叔叔在世時,曾上過學堂,17歲那年叔叔去世,輟學務農。在南陽郡,白天耕種,晚上看書,因天資聰穎,悟性極高,漸有經天緯地之才,...

三國成語故事:簞食壺漿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諸葛亮傳》,時間是獻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冬。故事的主人公有兩個,分別為諸葛亮和劉備。該故事出自著名的《隆中對》。先來看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