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是被三顧茅廬還是毛遂自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網絡配圖

近些年來無論是專家學者還是普通大眾都喜歡為歷史人物翻案,好的被惡為偽,丑的被粉為美。

大有顛倒固有史實之嫌。

我認為只是某些人譁眾取寵而已。

某些人認為諸葛亮出山輔佐劉備,劉備不曾三顧茅廬,是諸葛亮毛遂自薦而被劉備用之。

其所依據的材料無法《魏略》 劉備屯於樊城。

是時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荊州次當受敵,而劉表性緩,不曉軍事。

亮乃北行見備,......備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禮之。

-------《魏略》

《魏略》為三國時魏國郎中魚豢編撰,陳壽著《三國志》時也多引用。

可見史學價值也是很高的,但《魏略》為魏國人所寫。

先不要說以小人知心度君子之富,我們在看看當時蜀國人陳壽所著的《三國志》。

時先主屯新野。

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

」庶曰:「 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

將軍宜枉駕顧之。

」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

......於是與亮情好日密。

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願諸君勿復言。

」羽、飛乃止。

-------《三國志》

《三國志》所載劉備的確親身大駕去拜訪過諸葛亮,並請之輔佐。

歷史上《三國志》作者陳壽與諸葛亮還有些仇怨,陳壽之父曾是馬謖的參軍,街亭之敗後馬謖被斬,陳壽之父也受到刑罰。

如果《魏略》所載為實,陳壽完全沒有必要在大費周章美化諸葛亮,實錄就得了。

網絡配圖

如果還有嫌疑,我們再看看諸葛亮本人對於此事的說法,那就是千古名篇《出師表》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出師表》

諸葛亮寫《出師表》時正要北伐,於是進獻此文與劉禪,如果說諸葛亮好出風頭,當著滿朝文武謊話連篇,希望藉此給自己這個當朝丞相再樹威望,其實是完全沒有必要的。

再者時年諸葛亮46歲,趙雲等老將尚在世,如果被老將們揭穿並無此事,豈不偷雞不成蝕把米。

網絡配圖

從以上史實材料分析來看,真偽立辨。

三顧茅廬的確發生過,如果還有懷疑,只能說此輩不足與語!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歷史上三國時期的徐庶怎麼死的?

徐庶怎麼死的?徐庶,字元直,本名徐福(《魏略》中為徐庶立傳也是以徐福的名義立傳【《三國志·裴潛傳》:魏略列傳以徐福、嚴干、李義、張既、游楚、梁習、趙儼、裴潛、韓宣、黃朗十人共卷,其既、習、儼、潛...

諸葛亮真的是劉備「三顧茅廬」才請來的嗎?

關於劉備初識諸葛亮一事,歷來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種是流傳面頗廣的劉備「三顧茅廬」說。諸葛亮在其《出師表》中說:「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陳壽在《三國志》中即...

《出師表》揭劉備三顧草廬背後真相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里洋洋洒洒地花了六,七千字來描寫劉玄德三顧茅廬的精彩片段(見《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三十八回)。其真實性直讓600多年來的老少婦孺們讀的如痴如醉,並信以為真。但老羅畢竟是元朝...

三顧茅廬:諸葛亮自編自導自演的政治秀?

據三國時期魏人魚豢所撰《魏略》記載:曹操統一中國北方以後,荊州成為眾矢之的,直接面臨曹操、孫權這兩方面的軍事威脅,荊州牧劉表又缺乏應對之策。被曹操趕出中原地區的劉備此時駐紮在樊城,引起了諸葛亮...

三顧茅廬真相推敲 孔明先是毛遂自薦?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及外交家,歷代備受讚揚推崇。唐昭宗封諸葛亮為武靈王,宋代也將諸葛亮供奉為忠臣名將。元英宗封他為伍烈忠武顯靈仁濟王。到了元末明初的名著《三國演義》,更讓諸葛亮...

劉備三顧「草廬」還是三顧「宅院」?

建安十二年(207年),劉備從新野(今南陽新野)出發,請「躬耕於南陽」的諸葛亮,諸葛亮為劉備提出「三分天下,光復漢室」的「草廬策略」,即《草廬對》,習鑿齒提出「躬耕於隆中」之後,《草廬對》被一部...

三顧茅廬之前諸葛亮和劉備就認識嗎?

長久以來,因為劉備三顧茅廬,才終於請出臥龍諸葛孔明的故事流傳甚廣,以至於很多人潛意識裡都認為,在這件事情之前,劉備和諸葛亮是完全沒有見過面,根本不認識的。只是,卻也一直存在另一種說法,就是在這件...

揭秘:諸葛亮出師表寫劉備三顧草廬的真相

看過不少書籍,老一直談到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成就三國鼎立的大業。這個故事一直流傳至今,幾乎婦孺皆知,在民間也廣為散播。但是否是真有這麼一回事呢?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里洋洋洒洒地花了六,七千...

三國最大謊言 諸葛亮出山並非劉備三顧茅廬

三國故事裡,諸葛亮和劉備的佳話數不勝數,其中最負盛名的當屬三顧茅廬,劉備為了招攬人才,不惜前後三次前往臥龍崗,請諸葛亮出山,如此往復三次才得以成功,可見其求賢愛才之心,不過歷史上三顧茅廬確有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