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客系列:刺殺費禕的是失街亭的馬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李大嘴 大嘴讀史

原文:

十六年歲首大會,魏降人郭循在坐。

禕歡飲沉醉,為循手刃所害。

——《三國志·費禕傳》

譯文:

延熙十六年(253年)歲首大會,魏國的降將郭循也在坐。

費禕歡飲沉醉,不及戒備,被郭循親手持刃所殺。

在正史上,這是一起很普通的刺殺事件。

細究之下,這起刺殺事件卻是疑點重重,缺乏邏輯。

表面看,多處記載的這起刺殺事件,刺客的名字不盡相同,似乎給人以寫作不認真的觀感。

或許,這正是史家用故意的疏漏,暗示刺殺事件的驚天真相。

先簡述一下正史的記載。

姜維出兵涼州,俘虜了一個名叫郭循的魏國人,這個郭循歸順蜀國之後,逐漸獲得蜀國君臣的信任。

在一次春節聚會中,郭循暴起,刺殺了喝高了的費禕。

費禕時任蜀國大將軍、尚書令。

得手之後,郭循也被衛士當場格殺。

一命換一命。

消息傳到魏國,魏國皇帝曹芳下詔,追封郭循為長樂鄉侯,賜諡號為「威」,以示紀念。

就這麼簡單。

這麼簡單的情節,陳壽居然把人家名字都搞錯了。

《三國志·蜀書·費禕傳》里寫的是「郭循」。

《三國志·蜀書·後主傳》里寫的是「郭脩」

《三國志·魏書·三少帝紀》寫的是「郭脩」

《三國志·蜀書·張嶷傳》寫的是「郭修」。

四處記載,三個名字。

如果說「修」、「脩」只是寫法不同,那麼「循」又是怎麼回事?

陳壽的錯誤有點低級啊!

一起簡單的刺殺事件,南北朝時期的著名史學家裴松之在註解《三國志》的時候,就提出了自己的疑問。

當然,不單單是名字寫錯的疑問。

裴松之認為——

首先,郭脩只是一介平民,要是想表忠心,完全可以在被俘的時候,拒絕投降,或者假意投降後,再找機會逃回魏國。

其次,當時魏國和蜀國雖然一直處於戰爭狀態,但實在是沒有什麼太深的仇恨,你降我、我降你,原本就是很平常的事情,犯不著用捨身刺殺的手段。

再次,就算想刺殺成名,那也不應該刺殺資質平庸的費禕,諸葛亮也說了,費禕也就是個「拾遺補缺」的人物,那麼,就算刺殺不到劉禪,刺殺姜維的實際效果也要大得多。

看上去,郭循在下一盤很大的棋,而處心積慮的最終目標就是費禕,那麼,費禕和他之間究竟有著怎樣的仇恨呢?

刺殺事件中到底隱藏了什麼真相呢?

將刺殺事件後推1750年,一個名叫馬伯庸的作家,寫了一篇名為《三國配角演義》的小說。

小說基於史實,腦洞開得很大,卻精闢又很有邏輯,讓人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

馬伯庸對郭循刺殺事件的解讀揭示了隱藏的真相,這個真相就是——

郭循不是別人,正是失街亭的馬謖馬幼常。

因為是小說,自然沒有史料支持,但是有理有趣,不管大家信不信,反正大嘴信了。

正如作者所說「從一段史實出發,中間是最狂野的想像,但最終又可以落到另一個史實上,讓首尾彼此應和。

將刺殺事件前推25年,公元228年,街亭之戰。

史載,馬謖率軍「不守汲水之道,依阻南山,不下拒城」,終被魏軍大將張郃所敗。

但實際上,馬謖上山之前就勘察了水源,共發現兩明一暗三條水源,並且命令王平帶兵守衛其中一條暗水源,但王平面對張郃的試探性進攻,主動放棄保命的水源,才導致了最後的潰敗。

馬謖逃回蜀軍大營後,被暫時關押,主持調查工作的正是費禕費文偉。

費禕和馬謖同屬青年俊傑,但始終被馬謖壓制,由妒生恨,而王平作為一個老兵痞,早就威逼利誘自己的屬下,串通好了假口供。

王平為了脫罪,費禕為了出頭,製造了一個對付馬謖的局。

費禕故意暗示馬謖逃跑,製造一個畏罪潛逃的假象,接著又設下埋伏,擒獲逃亡中的馬謖。

因為逃亡,馬謖錯過了面見諸葛亮為自己辯護的機會,又因為逃亡,馬謖感染了風寒。

當馬謖意識到這是費禕的一個局之後,氣怒交加,感染了天花。

因為天花的傳染性,馬謖的「屍體」被草草檢查後做了處理。

兩位不肯和王平串供的將領張休、李盛也被費禕陷害處決。

《三國志·蜀書·王平傳》記載「丞相亮既誅馬謖及將軍張休、李盛,奪將軍黃襲等兵,平特見崇顯,加拜參軍,統五部兼當營事,進位討寇將軍,封亭侯。

費禕也終於成了文官中的頭角人物,僅次於楊儀、蔣琬。

但是,馬謖沒有死。

馬謖僥倖逃脫生天,又因為天花毀了容,他秘密調查了失街亭前後的種種,對費禕和王平恨之入骨。

很多年以後,馬謖找到了姜維。

姜維一直想繼承諸葛亮北伐的遺志,但一直被掌握兵權的費禕壓制。

費禕的戰略思想和姜維不同,姜維想戰爭,費禕卻希望能有更多的時間用來休養生息。

於是,馬謖成了郭循。

按照馬謖對蜀國官場的了解,郭循很快融入,並獲得了費禕的青睞。

於是,在酒宴上,馬謖走近費禕,一邊耳語:「我就是馬謖!」一邊將匕首刺進費禕的胸膛。

很有可能,蜀國查到了真相,卻無法公布。

退一步說,蜀國可能查出了刺客和姜維有關,因為費禕的死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姜維,但面對費禕死後,姜維執掌兵權的局面,也無法深入調查。

陳壽或許知道一些內幕,卻無法在史書上如實記述,於是故意留下寫錯的名字,讓人產生疑惑,從而去尋根究底。

但這一切只是猜測和想像。

從一句微不足道的史料記載出發,把散碎的歷史片段連綴成完整的鏈條,推演出一個邏輯可信的故事。

這樣的歷史小說,有意思。

歡迎關注本人微信原創公號「大嘴讀史」(paul_tracy)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姜維——士為知己者死!

姜維,字伯約,甘肅天水人,江湖人送外號「天水的麒麟兒」,我也不知道這外號是啥意思,反正他的爸爸叫姜冏,你沒有看錯,他爸爸就叫姜冏。在姜維小的時候,他的爸爸就去世了,嚴格來講是戰死,當時少數民族叛...

探究|失街亭馬謖之死!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這個故事恐怕大家都早已耳熟能詳,然而事實上馬謖的死因卻並非如此!馬謖,字幼常,襄樊宜城人,生於190年,死於228年。馬謖在歷史上算不上是大人物,可是知名度卻很高,劉備臨終前...

蜀漢執政費禕被刺,姜維是幕後主謀?

延熙十六年正月新春佳節,蜀漢政權第三任執政者費禕在其駐地漢壽(即葭萌關,位於今天四川省廣元市昭化鎮境內)劉備將其更名為漢壽,與關羽的漢壽亭侯中的漢壽異地同名)舉行「歲首大會」,大宴群臣,同僚共歡...

諸葛亮的另一個接班人是被姜維害死的?

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應該知道姜維這個人物。在小說中,姜維是三國後期不可多得的文武全才,此人忠於漢室,統帥蜀軍繼承諸葛亮遺志,屢次北伐,最後因為後主劉禪昏庸,兵敗詐降慘死。《三國演義》將姜維的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