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0字總結|如何一年讀書100+,並且記住?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導語

閱讀是我們的剛需,不會讀書則是全民性的痛點。

不管是線下的讀書會,還是來自微信後台的留言,常常收到如下關於讀書的疑惑:

想要讀的書太多卻沒時間讀;讀過的書很快就忘了,沒什麼印象;讀得太慢還什麼也記不住;知道是好書,就是讀不懂讀不透,讀起來很辛苦......

產生這些疑惑的原因很簡單,不會讀書而已,準確的說是沒有一套可行的閱讀方法。

《如何閱讀一本書》是一本講如何讀書的書,提供了一套可行的閱讀方法論,從如何提高閱讀的主動性,閱讀的四個階段(分別是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到不同類型書籍的閱讀方法幾個閱讀的痛點入手,告訴讀者如何讀懂一本書。

2018年將至,你是不是已經開始羅列新年計劃了,是不是又給自己開列了長長的書單,那麼在閱讀之前,你需要掌握如下閱讀的方法。

關於本書

本書初版於1940年,作者莫提默.J.艾德勒(1902-2001),他以學者、教育家、編輯人等多重面貌享有盛名。

除了寫作《如何閱讀一本書》外,還擔任過第十五版《大英百科全書》的編輯。

我們目前讀到的中文版,是在1970年左右經過重新改寫、編排的版本。

改寫的一個重點是加入了對不同類型書籍的閱讀方法的介紹,這一部分主要由艾德勒最好的工作夥伴,博覽群書的教授查爾斯.范多倫的功勞。

對於不懂閱讀的人,或者初探閱讀的人,讀這本書可以少走冤枉路。

對於已經具備一定閱讀技巧的人,讀這本書可以有更深的印證和領悟。

閱讀的前提:主動閱讀

學會如何閱讀一本書,得先做好「主動閱讀」的心理建設。

作者在書中說:

「只有一種方式是真正的閱讀。

沒有任何的外力幫助,你就是想讀這本書。

你什麼都沒有,只憑著內心的力量玩味著眼前的字句,慢慢地提升自己,從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的理解為止。

可要如何提高閱讀的主動性又成了一個難題。

會主動閱讀的不需要你教,不願意去讀的也不會產生如何主動閱讀的疑惑,或者說需求。

從0到1永遠難於從1到100。

如果從心理學角度來回答這個問題,人們為什麼會主動去做某件事情,無外乎是有利可圖。

這個利可能是實際的,也可能是情感的。

書里有技巧有方法,能給讀者生活與工作上的建議。

書里有故事有情感,能給讀者陪伴與樂趣。

不管是為了實用還是獲取陪伴,一本書總能給讀者許多,那就先衝著這點「利益」打開一本書吧。

2017年4月,因為在《今天》這本書里讀到了今年是世界上第一位女子參加馬拉松並順利完賽的50周年紀念,於是立馬拍板策劃了一期城市女子夜跑。

沒想到它竟成了我在2017年上半年策劃的好評度及傳播度都最好的一場活動,不管是參與人員,合作夥伴,還是服務的政府機構都一致好評。

瞧,如果沒有讀到本書,誰知道會錯過些什麼呢?

《今天》郝廣才著,不僅是高分作文利器,更是滋養心靈的故事寶庫。

在《如何閱讀一本書》中,作者提出:主動閱讀的基礎是帶著問題去讀書。

對於閱讀新手,可以嘗試在閱讀時問自己這樣幾個問題:

  • 整體來說,這本書到底在談些什麼?

  • 作者細部說了什麼,怎麼說的?

  • 這本書說得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

  • 這本書跟你有什麼關係?

帶著問題去讀不僅是增強閱讀主動性,也是讓大腦保持運轉,避免打瞌睡的方式。

當然,要主動閱讀,動腦還遠遠不夠,還得動手做筆記, 因為筆記可以讓你保持清醒。

思想會偷懶,可能模糊,然而文字不會,它有助於讀者思考的清晰。

將感想寫下來,能幫助讀者記住作者的思想。

當你由閱讀產生思考,從而寫下這些思考後,閱讀的技巧也隨之增高,對文本的理解就多了一分。

有了更多更深刻的理解,得到的是閱讀的「好處」,它激發著你更主動地閱讀。

閱讀的第一個層次:基礎閱讀

那些能提高你心智的書,讀一遍是遠遠不夠的。

好的閱讀方法,包含了四個層次,旨在幫助讀者,由淺入深的理解一本書。

在介紹閱讀的層次前,大家需要了解的是,閱讀的幾個層次並不是相互孤立,而是循序漸進,你中有我。

基礎閱讀滿足的是對資訊的獲取,這是最簡單地閱讀。

只要你掌握基本的識文斷字的能力,便能完成這一層次的閱讀。

可千萬不要以此就小看了基礎閱讀,如果你想嘗試閱讀不同學科的內容,就得準備一本詞典及相應的學科基礎介紹,避免卡殼在專業術語上。

這也就是為什麼「每個字都認識,但組合在一起就看不懂」的原因。

基礎閱讀考驗的是詞彙量,收穫的也是詞彙量和豐富的資訊。

閱讀的第二個層次:檢視閱讀

霍布斯說,如果我像一般人一樣讀那麼多書,我就跟他們一樣愚蠢了。

這提出了一個閱讀的關鍵點,你並不需要讀那麼多書。

讀書多並不是什麼值得誇耀的事情,而是要讀懂,讀到能給你幫助的書才最重要,這也就是我反感那些教你如何一天讀一本書的文章的地方。

那麼如何判斷一本書值不值得讀呢,這便是檢視閱讀的重要性。

檢視閱讀,顧名思義,它是指在逐字逐句的閱讀前先要對書有一個初略的認識,通過對目錄、序言、封底等文字的閱讀(這裡用到的便是基礎閱讀的能力),搭建一個框架,以此來決定是要繼續閱讀還是放棄,或者選取其中感興趣的部分閱讀。

檢視閱讀的方式有兩種:

一、有系統的略讀

略讀的要義是:快速,抓重點。

「用快速瀏覽的方式,就像是一個打穀的過程,能幫助你從糙糠中過濾出真正營養的內核。

關於如何略讀,作者提出了六個建議。

二、粗淺地閱讀

對於一本難讀的書,一本需要花大量時間、精力去閱讀的書,如果你抱著一遍過的心態,只會將自己推入閱讀的深淵中,在掙扎數次後,選擇放棄。

半途而廢的閱讀體驗會讓人失掉下一次閱讀「難讀的書」的勇氣。

因此,你要學會粗淺的閱讀。

即「頭一次面對一本書的時候,從頭到尾先讀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來查詢或思索。

」粗讀是提醒讀者不要糾結在細節,而是從大局出發去了解一本書。

將書從頭到尾的粗讀一遍,你至少已經掌握了50%的內容,要是選擇放棄閱讀,你對該書也有了一半的了解,若是選擇繼續,那些已經理解的內容將幫助你更好的理解那些困難的部分。

你有沒有發現,我們的閱讀,常常只是到了檢視閱讀的程度。

閱讀的第三個層次:分析閱讀

想要讀懂,就一定要做細緻地分析閱讀,領會書中每一個詞的含義,深入文章的肌理,達到能用自己的話準確敘述書本內容的能力。

這是閱讀一本書最重要,也耗時最多的一個環節。

作者將其分成了三個階段,七個小節,略感複雜,我將其簡化為透視書本、透視作者、透視自己三個部分。

一、透視書本

所謂的透視書本,即通過細緻的閱讀了解書本的核心內容和邏輯順序。

檢驗是否做到有4個方法。

1)依照書本的種類與主題作分類

這一步驟跟閱讀的第二層次檢視閱讀略重複,作者在此處強調是想指出分析閱讀的第一階段更適合用於那些非虛構,論說性的書。

當然你也可以去分析一首詩,一部小說,但本文討論的重點是如何閱讀「非虛構」的書,讀者藉助它們,可以完成知識的拓展,閱讀技巧的提升。

這樣的書可以分為實用型與理論型。

實用是與某種有效有關,不管是立即或長程的功效。

理論所關注的是去明白或了解某件事。

要讓知識變成有用,就要有操作的規則。

我們一定要超越「知道這是怎麼回事」,進而明白「如果我們想做些什麼,應該怎麼利用它」。

強調分類是因為書本所要傳達給我們的知識不同,對我們的指導方式也會不同。

如果我們要跟隨這些書本的指導,那就應該學習以適當的態度來閱讀不同的書。

2)用最簡短的句子說出整本書在談些什麼

每一本書都有一個「幹什麼」的主題,整本書就是針對這個主題而展開。

如果你知道了,就明白了這是什麼樣的書。

區別於檢視閱讀層面的了解,分析閱讀階段,光有一個模糊的認知是不夠的,你必須要確切清楚地了解才行。

如果你知道了,就要能夠準確、簡單的表述出來。

比如《定位》這本書談論的是如何讓你的產品或品牌在潛在客戶心中顯得與眾不同,針對這個主要問題,作者提出了三個方法及相應的注意事項。

3)按照順序與關係,列出全書的重要部分。

將全書的綱要擬出來後,再將各個部分的綱要也一一列出

一本好書,就像一棟好房子,每個部分不僅是有秩序的排列著,還具有一定的獨立性。

那些可讀性高的作品是作者達到了建築學上最完整的整體架構,是最睿智的架構。

作者需自己用筆,畫出這個架構。

思維導圖是一個好的工具,可以幫助讀者畫出框架,比如關於本書如何記筆記的章節,它的綱要如下圖:

需要注意的是,一位好作者會幫助你整理出他書中的重點,但你也要小心,書的重點摘要可能不只有一個,並且,你用不著跟著書上所出現的章節來歸納一本書的架構。

4)找出作者在問的問題,或作者想解決的問題

了解了書本的主要內容和邏輯架構後,讀者需要找出作者要問的問題。

一本書的作者在開始寫作時,都是有一個問題或一連串的問題,而這本書的內容就是一個答案,或許多答案。

完成了這一步,前面幾個步驟才有意義。

由此,讀者完成了分析閱讀的第一個階段,透視書本。

了解了整本書談的是什麼。

二、透視作者

知道了書本在談論什麼及其邏輯框架,並不是說你就徹底了解了一本書,比如說其中的關鍵字詞的含義是否跟作者有一樣的認識,作者想要解決的問題是否已經解決,還有哪些是未解決的?

在分析閱讀的第二階段,讀者需要進入作者的思維,從關鍵詞到主旨段落,做到清晰無誤的理解,它是如何敘述的,以及作者解決問題的成果。

完成這一階段,同樣有4個方法。

1)找出關鍵詞,與作者達成共識

每一個詞都有著多重含義,同一個關鍵詞不同的作者會有不同的理解,但在一本書里,或者一句話中,它必須是沒有模糊地帶的清晰且單一的詞義。

關於運營,在《運營之光》里,作者黃有璨指出,運營是「為了幫助產品與用戶之間更好地建立起來關係,我們所需要使用的一切干預手段。

」那麼在閱讀該書時,讀者必須在這個概念之上去理解作者給出的具體方式,而不能是藉助其他人關於運營的解釋來否定作者。

如何找出那些關鍵詞?從一個讀者角度來看,最重要的字就是那些讓你頭疼的字。

當然,作者也會開誠布公的強調某些字,通過斜體、加粗、括號等方式強調某些重要的詞。

找出這些詞,並理解它們在文中的含義。

如何理解關鍵詞?可以看作者關於該詞的定義及例句,也可以利用上下文自己已經了解的字句,來推敲出你所不了解的那個字的意義。

2)將一本書最重要的句子圈出來,找出其中的主旨

並不是一本書的每一句話都在談論主旨。

村上春樹的《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這本書里,除了聊跑步,還夾帶了很多關於如何寫作的私貨。

主旨是指一本書的關鍵句子或段落,是關於作者討論問題的答案。

從作者的觀點來看,最重要的句子就是在整個論述中,闡述作者判斷的部分。

他溝通的主要核心是他所下的肯定與否定的判斷,以及他為什麼這麼做的理由。

找出關鍵句有三個方式:有些作者會幫助讀者,會在關鍵句下劃線;有少數書會將主旨寫在前面,用很明顯的位置來加以說明;找出組成關鍵句的文字來,如果你已經將重要的字圈了出來,它一定會引導你看到值得注意的句子。

請留意那些讓你感到困惑的句子,即使它們並不是主旨,也影響著我們對主旨的判斷,也是提高我們理解能力的一個方式。

而檢驗你是夠讀懂那些讓你困惑的句子的方式:用你自己的話來說一遍。

這就是所謂的「背書容易講書難」。

3)從相關文句的關聯中,設法架構出一本書的基本論述

在分析閱讀的第一個階段,讀者通過閱讀羅列了書籍的綱要,但並不是所有段落、章節都在討論與主旨相關的東西,比如這本討論如何閱讀書的書其中也穿插了如何做筆記的內容。

因此在分析閱讀的第二個階段,讀者需要藉助整理出來的主旨句,架構出一個重要的論述段落,要從這一段那一段中挑選句子出來,然後整理出前後順序的主旨。

即在所有與主旨相關的段落中找出關鍵的句子,架構出一個完全跟主旨相關,不摻雜任何水貨的框架出來。

4)找出作者的解答

此刻,讀者已經與作者達成了共識,羅列出了其主旨框架,也知道了作者想討論的具體問題,那麼就該嘗試著去找出問題的答案了:哪些問題是作者已經解答了的?哪些還沒有?為了解決問題是不是又提出了什麼新的問題?

這是分析閱讀的最後一步,完成它,你已經是一名合格的讀者了,對於手中的書也有了充分的認識。

但閱讀不能僅僅止於完成「讀」的部分,讀者也需要參與其中,試著去批判一本書的好壞,試著去回答那些作者未曾解答的問題。

因此,在分析閱讀中,還有第三個階段,透視自己。

三、透視自己

閱讀一本書就是一場對話,是作者與讀者之間的對話。

還記得閱讀一本書的前提麼,是要主動。

主動閱讀不僅僅是指在閱讀的過程中,在閱讀結束後,讀者必須開口發表評論,提出批評也是主動閱讀的一部分,完成這一步才算真正的完成了閱讀。

人與人之間的對話需要遵守一定的禮節,讀者與作者之間的對話當然也要。

1)受教是一種美德,但面對作者時,讀者也不必過於謙卑。

沒有一本書會好到無懈可擊,也沒有一本書會壞到找不到一點好處。

好的讀者,在表達讚美的同時,也要學會批評。

2)不要急著發表批評,特別是在還為讀完一本書時

對話時隨意打斷他人是不禮貌的,閱讀時,才讀上那麼幾頁,十幾頁就急忙的開始發表批評同樣不妥。

因此,好的讀者懂得在閱讀完一本書過後再去做評價。

懂得在表達「我同意」或「我反對」之前,肯定的說「我了解了」。

3)當你不同意作者的觀點時,要理性的表達自己的意見,不要無理的辯駁和爭辯。

談話不是戰爭,閱讀不是爭輸贏,抱有這樣想法的人,會為了贏取戰爭為了反對而反對。

4)每個人都有捍衛自己觀點的權利,但需要先理清對不同觀點的理解是否存在誤解。

在對話的禮節的最後,要學會尊重知識和個人觀點的不同,在做任何評斷之前,都要找出理論基礎。

5) 閱讀完一本書後,讚美作者很容易,提出反對意見則較難。

對此,本書的作者提出了表達反對意見的套路,讀者如果對閱讀書籍有不滿,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發表意見,避免淪為簡單的情緒發泄。

  • 證明作者的知識不足;

  • 證明作者的知識錯誤;

  • 證明作者不合邏輯;

  • 證明作者的分析與理由是不完整的;

網絡上很多無意義的爭論都是因為沒有認真讀完對方的觀點就急不可耐地說「作者SB」。

閱讀的第四個層次:主題閱讀

因為能保持一年閱讀100本左右的閱讀量,不時會收到如何讀得快又讀得多,還能讀懂的疑問。

答案無它,主題閱讀而已。

為什麼要做主題閱讀:

  • 對於一個特定的話題,所牽涉的絕對不是一本書。

  • 任何一本書都能牽扯出另外的書。

  • 主題閱讀是提高閱讀效率的掘進方式。

因此,掌握高效率的讀書方式,主題閱讀少不了。

所謂主題閱讀,是指閱讀「與同一個主題相關兩本以上的書」。

它包含準備與閱讀兩個階段。

一、主題閱讀的準備階段

準備階段即是選出你將要做主題閱讀的相關書目,此處需要用到的是檢視閱讀的技巧

檢視書單上所有的書,這樣會讓你對自己想要研究的主題有個清晰的概念,這樣接下來你針對牟幾本書做分析閱讀時,會大有助益,同時它能將你的書目簡化到一個合理的程度。

二、主題閱讀的閱讀階段

1)找到相關的章節

瀏覽在第一階段選擇的跟主題相關的書,找出跟主題最相關的章節。

一本書里可能涉及好幾個主題,要知道你最重要的工作不是理解整本書的內容,而是找出這本書對你的主題有什麼幫助,這可能與作者本身的寫作目的相去甚遠。

同樣是關於運營,《運營之光》《運營筆記》《從零開始學運營》《跟小賢學運營》這些書里都有提出各自對運營的理解,你需要將他們找出來,方能理解「運營」這一主題。

2)根據主題創作出一套中立詞彙,列出主題閱讀的核心議題(中立主旨)

在分析閱讀中,你需要通過文中的關鍵詞來與作者達成共識,而在主題閱讀中,同樣的主題不同的作者會使用不同的關鍵詞,這時你需要自己尋找(或創作)出一種語言,來與每位作者達成共識。

這一步驟像是做翻譯,將不同文字統一翻譯成中文。

無論作者是否實際用到這些詞彙,所有的作者,或至少絕大部分的作者都可以用這套詞彙來詮釋。

上文提到的關於運營的幾本書,每個作者對運營的理解都不一樣。

《運營之光》強調運營是幫助產品與用戶建立連接的手段;《從零開始做運營》的作者張亮強調「一切能夠進行產品推廣、促進用戶使用,提高用戶認知的手段都是運營。

」《運營筆記》的作者類延昊不曾給出運營的確切定義,卻指出了大家對運營的十個誤解。

通過比較閱讀,我們至少可以得出,運營包含了很多手段,用以幫助產品獲得更大的曝光,更多的被認知,跟大的效益。

這便是一套中立的詞彙。

而它的核心議題,除了對運營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如何更好的完成運營的目標。

3)分清主題閱讀相關問題的主次及其相關性

通常,對一個問題會有超過兩種以上的答案。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要找出不同意見彼此之間的關聯,在根據作者的觀點來分類。

關於如何做好運營:《跟小賢學運營》的書里提供了超多案例與工具;《運營筆記》更多的是作者長期運營論壇的經驗分享;《運營之光》里從對行業的思考,職業的規劃中給出了建議;《從零開始做運營》涵蓋了從小白到老手的運營之路。

不同的解決方式適合不同的運營人成長階段,彼此之間又能相互補充,完成運營這一主要問題的最佳答案。

4)分析問題,並給出自己的答案

作為主題閱讀的讀者,除了找到作者對主旨問題的回答,還要給出自己的答案。

因為每本書都有各自的答案,即使你能找到,也是要在一些互相矛盾的答案的衝突中找到令人信服的證據,並且支持自己的確切理由。

比如張亮說過「運營是個筐」,類延昊則反對運營人的「雜」,獨立的看他們的觀點都沒錯,可做主題閱讀時就不免讓人困惑。

所以你需要自己給出一個答案。

關於運營涵蓋的技巧,我的回答是多而精。

一個好的運營既要對其工作的每個環節有足夠的了解,跟要是其中一個環節的高手。

三、主題閱讀的兩個注意事項

1)客觀的必要性

任何一個主題都至少有正反兩方的立場,讀者必須避免在主題閱讀中北其中一方立場影響,需盡力保持客觀,才能確保主題閱讀的效果。

請記住,正反雙方的意見有可能都是錯的。

2)藉助工具書,開列初級書目

在主題閱讀的準備階段,你需要做的是利用檢視閱讀篩選出更值得讀的書目,那這個需要篩選的書單從何而來?這是每一個打算依靠主題閱讀進入一個新領域的讀者面臨的首要難題,我們往往對即將進入的領域一無所知。

藉助主題工具書與諮詢相關領域的人士是兩個常用的方式。

主題工具書,可以理解為某個領域的「歷史」,它們的標題上常常有「簡史」二字,內容上則包括了某個領域的發展過程,不同人的研究結果及相關的論文與書目。

主題工具書有幫助讀者啟動閱讀、建議閱讀、指導閱讀的作用。

有些行業發展歷史不長,還沒有相對權威的主題工具書,那你可以通過詢問該領域的達人,獲得相應的書單。

讀超出你能力範圍的書才能成長

以上便是《如何閱讀一本書》的關鍵。

上班路上,看到某健身房打出了「總有一個比你忙的人還在健身」,我將其改為「總有一個比你忙的人還在讀書」與各位共勉。

「如果你閱讀的目的是想變成一個更好的閱讀者,你就不能摸到任何書或文章都讀。

如果你所讀的書都在你的能力範圍之類,你就沒法提升自己的閱讀能力。

你必須能操縱超越你能力的書,或像我們所說的,閱讀超越你頭腦的書。

只有那樣的書能幫助你的思想成長。

除非你能增長心智,否則你學不到東西。

小貝書單

讀書這件有趣的小事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只需15張PPT,教你如何閱讀一本書

來源:LinkedIn看到這個題目大家可能會不以為然,覺的如何讀一本書還要你教?大家不妨想一想最近看過的幾本書,他們主要講了什麼?你還記的多少?你學到了多少東西?當然肯定也會有人說:「讀書是一件...

22分鐘讀完《如何閱讀一本書》

據《耆舊續聞》記,朱載上去拜會蘇軾,見蘇軾在抄書。朱載上問他抄什麼書。蘇軾答《漢書》。朱載上說:「以先生的才華,記憶力之強,開卷一覽可終身不忘,《漢書》早就爛熟於心,怎麼還需要抄寫?」蘇東坡微微...

讀書方法的整理

一、概述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這本書,那就是:越主動、技巧越熟練的閱讀,效率就越高。我把這本書為四部分:1、閱讀的目的與層次;2、基礎閱讀與檢視閱讀;3、分析閱讀;4、主題閱讀。書中還寫道了閱讀不同...

如何做一個自我要求的讀者?

太多的資訊如同太少的資訊一樣,都是對理解力的阻礙。換句話說,現代的媒體正以壓倒性的泛濫資訊阻礙了我們的理解力。那種今天仍然習慣於從書寫文字中吸取大量資訊,以增進對世界了解的人,就是自我要求的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