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借刀殺關羽原因:他成了聯吳抗魏絆腳石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網絡配圖
原內容提要:章太炎先生在《訄書》中提出的:「葛氏假手於吳人,以殞關羽之命」的見解雖僅是猜測,但確實很有道理。
關羽發動襄樊戰役前後長達半年。
在此期間,魏軍幾乎傾巢出動,曹操先後派出五批精銳部隊增援樊城。
在曹魏和東吳絕對優勢兵力的夾擊下,關羽全軍潰敗,危在旦夕,他日夜企盼蜀漢救兵的到來。
但直至關羽臨沮被擒,劉備、諸葛亮未以一卒增援荊州。
方詩銘認為這是劉備要翦鋤關羽,但其理由牽強附會,絕難令人信服。
除了羽、葛之間爭奪權力的矛盾外,由於關羽不斷破壞諸葛亮聯吳抗魏的戰略方針,故葛氏假吳人之手將其翦鋤也就不是毫無道理之事。
最近,《光明日報》(2004年12月14日「史學」版)等報刊摘錄了筆者的《諸葛亮擇主與拜相再認識》一文,不久,眾多網站紛紛轉載,並將題目改為《諸葛亮借刀殺關羽》。
此文被各網站及眾多媒體刊載報導後,引起了廣大文史愛好者及學術界專家學者的強烈反響,大都表示無法接受拙文的觀點。
山東電視台「放言天下」欄目對此進行了專題討論,並於今年2月22日對筆者進行了電話採訪。
為此,筆者再作辨析,冀望能將這一問題的探討引向深入。
專家們最主要的不同見解是:關羽攻打襄樊的前期,擒于禁,斬龐德,把曹仁圍困在樊城,軍事上節節勝利,諸葛亮沒有必要派蜀兵來增援他。
後來從丟失荊州到敗走麥城,時間很短,諸葛亮無法知道,即使知道了,也來不及增援。
從表像看,這一理由似乎很充分,但若依據史實,細加考訂,還是大有問題的。
筆者認為,關羽孤軍北伐,攻打襄樊,是戰略上的嚴重失誤。
稍懂三國史的人皆知,諸葛亮《隆中對》的決策是:待天下有變,益州和荊州兩路大軍同時北伐,一攻宛洛,一攻長安,使曹魏首尾不能兼顧。
而關羽所率領的荊州軍僅是蜀漢的偏師,在益州主力軍沒有出動的情況下,以偏師攻擊強大的曹魏,無疑是極大的冒險。
況且此時孫劉兩家在外交上已呈破裂之勢。
若不是曹操進兵攻打漢中,建安十九年,劉備和孫權為爭奪荊州已幾乎訴諸武力,刀兵相見。
關羽出兵攻襄樊,荊州城防必然空虛。
在此情況下,當然要防範孫權在背後捅上一刀,趁機偷襲荊州,諸葛亮一生用兵唯謹慎,且十分重視孫劉聯盟的動態,難道他會掉以輕心!關羽雖為荊州軍的主帥,但沒有劉備的命令,關羽是不敢擅自進兵的。
諸葛亮明知關羽北伐的條件不成熟,且同自己《隆中對》的戰略決策相違悖,為何不盡做軍師的職責,力加勸阻,此其疑點之一也。
襄樊戰役開始後,曹操極為重視,坐鎮洛陽,日夜同司馬懿、劉曄、蔣濟、桓階等心腹謀士分析「敵情」,商量對策。
並不斷調動其最精銳的部隊及猛將增援樊城。
據筆者爬梳史料,發現曹操前後共派出五批援軍:第一批是于禁、龐德等率領的七軍;第二批是徐晃的精兵;第三批是徐商、呂建的部隊;第四批是殷署、朱蓋的十二營;第五批是把曹操手中最精銳的王牌軍——張遼的部隊,從與孫權對壘的合肥前線調來增援曹仁。
即便如此,曹操還不放心,為取得壓倒性優勢,曹操還親率十餘萬大軍屯駐於離襄樊不遠的摩陂(今河南郟縣),以便隨時增援。
由此可見,為了對付關羽,曹魏方面已經實行了全國總動員。
相關閱讀推薦:
相關專題: 諸葛亮北伐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和強烈反差的是:蜀漢方面卻絲毫沒有作出任何反映,採取任何軍事部署。
據《三國志·甘寧傳》載:「羽號有三萬人」。
關羽以區區三萬之眾,既需留一半兵力於後防基地,防守荊州,又要攻取曹魏軍事重鎮襄樊,真乃捉襟見肘,其艱難自不待言。
由於關羽兵微將寡,故在八月「漢水暴溢,樊下平地五六丈」的有利條件下,都不能攻克樊城。
及至曹操各路援軍雲集襄樊時,關羽軍已處於絕對的劣勢。
或許有人會認為,諸葛亮並非是神人,亦難以預料呂蒙會偷襲荊州,故不給關羽增派援兵。
其實即使東吳不背盟圖羽,單憑關羽這支偏師亦很難攻取襄樊,而在曹操遣徐晃配合曹仁夾擊關羽之際,羽軍已面臨覆滅的危險。
史載「羽乘船臨城,立圍數重,外內斷絕」,但曹魏大將徐晃就是憑藉其優勢兵力攻入重圍,破羽圍塹鹿角十重。
關羽軍傷亡慘重,只得撤襄樊之圍返師南逃。
只因曹操欲收漁翁之利,才停止追殲羽軍。
胡三省評曰:「使呂蒙不襲取江陵,羽亦必為操所破,而操假手於蒙者,欲使兩寇自弊,而坐收漁人、田父之功也。
」王夫之也指出:「關羽之覆於呂蒙固意外之變,然而無呂蒙從中擾,羽能制操之死命乎,以制曹仁而有餘,以敵操而固不足矣。
」真是智者所見略同,確是中的之論也。
襄樊戰役關乎蜀漢北伐大計,諸葛亮既然以「興漢」為己任,怎麼可能不密切關注這一戰役發展的一舉一動?亮鎮守荊州多年,對荊州軍的兵力、裝備也應該是了如指掌,為何在曹魏大軍幾乎傾巢出動,軍事態勢如此嚴重的情況下無動於衷?蜀漢在益州的主力軍難道就不能抽出一旅之師增援荊州,而讓關羽以孤軍抗擊曹魏的十餘萬精銳之師,此誠不可解也。
論者又謂關羽驕狂輕敵,誤中呂蒙、陸遜之計,盡撤荊州守兵以攻樊城,遂造成後方空虛,給孫權以可乘之機。
其實這也需要分析。
關羽抽調江陵守卒增援襄樊,固然是他對東吳偷襲荊州的可能性估計不足,但如果不是因為兵力不足,樊城久攻不克,關羽又何必「連呼劉封、孟達,令發兵相助」呢?如果這時成都或漢中的蜀軍能夠及時趕到,關羽又何必動用看守老家的部隊!關羽南征北戰數十年,雖稱不上足智多謀,但亦並非是一勇之夫,焉能慮不及此,他之所以出此下策,恐怕也有蜀中不肯發兵相助的難言之隱吧。
襄樊戰役始於建安廿四年7月,終於是年12月底,首尾凡半年。
戰役的轉折點是在10月,即東吳背盟、呂子明白衣渡江,兵不血刃奪取荊州。
關羽敗走麥城,突圍至臨沮被吳兵擒殺是在12月,這也就是說關羽的失敗過程有兩個月左右的時間。
令人費解的是,難道在這麼久的時間內,劉備、諸葛亮對整個戰役急轉直下的形勢竟然一無所聞?難道關羽和蜀漢統帥部、大本營就完全失去了聯絡?難道蜀漢這個剛剛建立的新興政權的情報部門就全部失靈,完全癱瘓?按照一般的軍事常識,襄樊戰役打響後,魏蜀吳三方都應該把注意力、聚焦點全部集中於荊州戰場。
蜀漢益州地區在沒有受到吳、魏任何威脅的情況下,絕不可能對荊州的戰況置若罔聞,作壁上觀。
必須指出的是,秦漢三國時期,軍隊中已建立起相當完善的軍事情報系統。
史家也對此作過系統研究。
東漢時期,軍中負責通報戰況,從事情報和信息搜集工作的專職人員,稱之為「斥堠」,在小說《三國演義》中稱為「細作」。
魏、吳二國對情報工作相當重視,蜀漢也不例外。
例如,劉備在攻取漢中後,為了加強成都與漢中前線的通訊聯絡,「起館舍,築亭障,從成都至白水關,四百餘區」。
劉備伐吳時,沿途派出許多「斥堠」,以保證前方和後方之間的聯絡暢通無阻。
關羽死亡之謎:竟是諸葛亮的見死不救?
諸葛亮在世人心目中一直是神機妙算、鞠躬盡瘁的形象。最近,上海大學系教授朱子彥在新著《走下聖壇的諸葛亮》(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中,對三國史上一些著名的舊案作了新的詮釋,如諸葛亮出山時為何選擇劉備?...
水淹七軍,荊州未丟,關羽未死,會活捉曹操,東襲孫權嗎?
大家都知道,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圍襄樊,曹操派于禁前來增援,關羽擒獲于禁,斬殺龐德,威震華夏,曹操曾想遷都以避其銳。後曹操派徐晃前來增援,東吳呂蒙又偷襲荊州,傅士仁和糜芳投降,荊州丟失,關羽腹背受...
關羽死亡之謎:諸葛亮見死不救?
諸葛亮在世人心目中一直是神機妙算、鞠躬盡瘁的形象。最近,上海大學歷史系教授朱子彥在新著《走下聖壇的諸葛亮》(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中,對三國史上一些著名的舊案作了新的詮釋,如諸葛亮出山時為何選擇劉...
諸葛亮為何對關羽見死不救?真相曝光
諸葛亮出山時為何選擇劉備?諸葛亮竭力北伐是否真的忠於漢室,還是存有「自取」之謀?關羽真的是大意失荊州嗎……種種分析,卸下了諸葛亮頭上的歷史光環。關羽孤軍北伐,攻打襄樊,是戰略上的嚴重失誤。稍懂三...
襄樊戰役,關羽和曹操、孫權參戰兵力各是多少?
關羽圍攻樊城,發動襄樊戰役,也就是歷史上的襄樊之戰,前期非常順利,圍城打援,擊敗了救援樊城的于禁和龐德,水淹七軍,威震華夏,後來,曹操勾結孫權,背後偷襲荊州,又派徐晃救援,最終,關羽敗亡。那麼,...
關羽敗死荊州,諸葛亮究竟有多大責任
被尊為一代武聖的關羽,在其聲望達到巔峰的時刻,卻也開啟了極速敗亡的命運。公元219年8月下旬,關羽率荊州軍北上進攻曹魏大將曹仁駐守的襄樊,圍樊城、降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卻在三個月之內又迅速敗...
大意失荊州的歷史懸疑:並非只有關羽對東吳大意
建安二十四年,劉備稱漢中王,任命關羽為前將軍,並賜給他符節和斧鉞。在荊州的關羽率領軍隊攻打樊城的曹仁,曹操派大將于禁協助曹仁,結果曹軍大敗,于禁戰敗投降,將軍龐德投降。正當關羽名聲大振,曹魏政...
關羽失荊州,走麥城以致兵敗身死?毛主席六個字評價
劉備三顧茅廬,隆中對諸葛亮制定三分天下的策略,以荊州、襄陽之地作為往東北伐的基地。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占盡地利之優勢。若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之士出兵以向宛、洛,劉備身率...
位列蜀國「五虎上將」之首,曾威震中原,卻因性格缺點而兵敗被殺
話說,崛起於阡陌之中,數次奔波於各諸侯之間,數十年的蹉跎,仍然無法磨滅漢昭烈帝劉備內心的雄心壯志;曹操視他為最大威脅,袁紹提防他,劉表也只是拿他當「看門犬」;只有陶謙將徐州讓給了他,但卻被「白眼...
關羽從兵敗到被殺足足三個月的時間,劉備為何見死不救?
我接觸三國歷史是從三國演義開始的,初中老師讓我們在暑假讀一本名著,我就選了三國演義。本來只是想完成任務而已,青春期的孩子,那裡耐得住性子在家看書,但看了一下我就被吸引住了看書原來也不是那麼難的事...
揭秘劉備為什麼不去救關羽,是驚天駭人的大陰謀還是有心無力?
因為《三國演義》和《三國志》有較大差異,三國事跡的是是否否總是有爭論,會有學者認為關羽是劉備害死的,有的認為關羽是諸葛亮害死的,甚至有人說是諸葛亮和劉備合謀害死的?三國就這樣變成了一部陰謀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