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什麼不救關羽?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謝邀。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荊、襄士族集團的代表人物諸葛亮,從此開始了兩人之間親密無間、榮辱與共的長期合作。

年輕的諸葛亮是一位具有遠見卓識的大戰略家,他見劉備態度誠懇謙恭,禮賢下士,很受感動,於是毫無保留地向劉備發表了自己對天下大勢的見解與對策,這就是史上著名的「隆中對策」:第一步,先消滅軟弱無能的劉表、劉璋,占據荊、益二州,作為立足之地,與曹操、孫權形成鼎足之勢;第二,結好諸少數民族勢力,改革政治、穩定內部、積蓄力量,同時與東吳孫權結盟,孤立曹操,然後因時而動;第三,抓准有利時機,兵分兩路,北伐曹魏,完成統一大業。

對諸葛亮的精闢見解和他所擬訂的高瞻遠矚之大戰略計劃 ,劉備如撥雲見日,很是欽佩,心悅誠服,為示器重之心,他與諸葛形影不離,朝夕問策,「情好日密」 。

然而,這種親密無間的關係卻招來了隨劉備一起南下的一些劉氏集團舊人的不滿,「關羽、張飛不悅」 ,常口出怨言,劉備對二人道:「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

關、張二人雖不再吭聲,但仗恃自己是與劉備一起創業、對其有恩的功臣,內心深處對諸葛亮的嫉妒與不滿之意卻並未消除。

古人誇讚諸葛亮「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

他未出茅廬,已知三分天下,而且他這一英明對策使「一直惶惶如喪家之犬」的劉備勢力化繭為蝶,獨步雲霄。

劉備兵敗長坂坡後,諸葛亮力撐危局,並殫精竭慮地挽回了極度不利的頹勢。

史載:「諸葛東使,魯肅西結,遂定兩國之交,資孫氏以破曹,羽不能有功,而功出於亮」。

聯吳抗曹,是審時度勢下做出的睿智之舉,只此一項,諸葛亮就功不可沒。

然而,劉備集團內部的一些人卻並不這樣認為。

劉錡曰:「朝廷養兵30年,而大功出於一儒生」。

與其說劉錡之言是在讚美諸葛亮,倒不如說他是對其所立大功「羨慕、嫉妒、恨」更合適。

劉錡尚且如此,一貫傲世輕物的關羽則更甚,以至於他對諸葛亮的嫉恨更進一層,而且由此將不滿情緒轉移,遷怒於魯肅,遷怒於孫吳。

在諸葛亮的運籌帷幄下,原本弱小的劉備軍事集團先後占據了荊州、益州(四川),魏、吳、蜀三國對峙的局面已經形成。

蜀漢荊州守將關羽卻因私忿而不顧大局,他斷然拒絕了孫權欲與之結親的示好之舉,還辱罵東吳來使,使本來的盟友東吳漸與西蜀離心離德,最後竟發展至兩國交惡的地步。

史載,建安二十三年(218年),關羽似乎未經請示便擅自攻打魏國的襄、樊二城,準備隨後乘勝北上攻伐曹魏,戰事開局異常順利,蜀軍取得了節節勝利。

在曹操的挑撥下,加上吳國為了拓展自己的戰略空間,欲奪回因劉備背信棄義、有借無還而丟掉的荊州,孫權派大將呂蒙率奇兵襲擊關羽的後方,猝不及防的關羽兵敗身死,戰略要地荊州重被東吳奪去。

不知何故,關羽大舉揮兵攻伐曹魏時,遠在四川的劉備、諸葛亮卻並未發兵北上與之呼應,即使在關羽被東吳呂蒙偷襲、敗走麥城後被吳將潘璋、馬忠擒殺後,蜀漢似乎也未作出任何增援之舉,這與諸葛亮初出茅廬時制定的「抓住有利戰機,兵分兩路,北伐曹魏,完成統一大業」之策可是背道而馳的啊,也白白浪費了蜀漢北伐中原惟一一次絕佳機會。

那麼,諸葛亮為何拒不發兵營救先勝後敗的關羽呢?

筆者認為,這和關羽悍然違背諸葛亮當初制定「聯吳抗曹」的基本方針有關。

史載,關羽與東吳交惡,最後兵敗身死、丟失荊州。

劉備不以此為戒,仍不顧諸葛亮、趙雲之勸,執意要傾力與東吳決戰,最後慘敗於夷陵猇亭(今湖北宜昌)。

令人驚訝的是,面對劉備意氣用事、孤注一擲且不顧可能導致的嚴重後果,身為蜀漢重臣與智囊核心的諸葛亮只是稍作勸阻後便箴默不語了。

為何諸葛亮明知劉備傾巢而出伐吳必有失,卻僅僅略作諫阻後便不言不語了呢?其實,關羽兵敗荊襄、劉備伐吳慘敗於夷陵,諸葛亮似乎都未做出積極應對、補救措施, 似與蜀漢統治集團內部一系列錯綜複雜的矛盾大有關聯,且因劉備與諸葛亮之間形成了許多隔閡與誤解,因而未能全力一致對外有關。

史載:「(諸葛亮)在蜀漢,兄弟分在魏、吳,三國之重望,集於一門」。

啥意思呢?諸葛亮雖為蜀漢丞相,但他的兄弟諸葛瞻、諸葛誕(族弟)分別擔任吳國大將軍、左都護、豫州牧、太傅和魏國的征東大將軍,都是兩國一時之顯赫人物。

正因為有如此複雜的社會關係,諸葛亮遭劉備猜忌也就難以避免了。

劉備奪益州後,其統治集團內部大致分為三派:一為以關、張為首的追隨劉備南下的舊部,一為以諸葛亮為首的荊、襄人士,還有就是以法正為代表的益州(西蜀)本地勢力了。

劉備占據四川後,欲以此為根據地,北定中原,興復漢室,就必須依靠蜀地的土著人士 。

因此,法正等西川人士漸獲劉備重用,相對來說,荊、襄人士漸被冷落也就不足為怪了。

劉備攻取漢中後,立即封法正為尚書令。

劉備對法正言聽計從,引為心腹,諸葛亮卻對「專權自恣,睚疵必報」 的法正頗為不滿,而且他對待己「先熱後冷」的劉備明顯也是含有怨憤之情的。

況且,關羽擅自破壞「聯吳抗曹」的基本國策,不僅丟掉了戰略重地荊州,還丟了性命;劉備又錯上加錯,發展並加劇了比丟荊州更無法挽回的嚴重錯誤,導致了夷陵之戰的大敗虧輸。

總之, 此時的諸葛亮已受劉備猜忌,他已不能或不願擅作決斷了。

從另一件事也可看出劉備對他的疑慮與不信任。

劉備在病危託孤時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

若嗣子(劉禪)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此話表面聽是推心置腹之語,其實不然。

話里絕對隱含著劉備對自己身後之事的焦慮以及對諸葛亮的敲打,於是史家陳壽說「先主之疑,終身而不釋」。

諸葛亮豈能聽不出劉備話里的深意,他急忙表白道:「臣敢竭肱骨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

諸葛亮這樣近乎直白的表明心跡,其急欲釋疑之心的急迫可想而知。

從以上所述可以看出,劉備、關羽等人與諸葛亮之間的關係並不像小說《三國演義》里那麼融洽,除對內對、外政策能基本達成一致外,還有很多不甚相同、不甚相契、甚至還有相互猜疑、防範的另一面。

所以,關羽兵敗丟了荊州後 ,諸葛亮或為避嫌(兄弟子侄在吳、魏當大官),或被劉備、法正掣肘而無法獨斷,或心知與孫吳的聯盟已被關羽、曹操瓦解,自己當初制定的大戰略已很難實現,於是「北畏曹公之強,東憚孫吳之逼」, 或感覺出兵奪回荊州的最佳時機已過,於是「明知不可為而不為」,不發一兵一卒出川增援,坐視剛愎自用的關羽兵敗身亡。

諸葛亮為何不救關羽

神威能奮武,儒雅更知問。

關羽驍勇善戰,智勇雙全,斬顏良誅文丑、溫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等讓關羽威震華夏。

關羽不但武藝精湛,最主讓人稱頌的是義薄雲天,忠貞不移,對劉備至死不渝。

關羽也為蜀漢立下汗馬功勞,然而關羽兵敗,麥城被困的時刻,為何諸葛亮沒有派兵去援救呢,我認為有以下原因作為參考。

諸葛亮忙於蜀中事物,無權對荊州之事指手畫腳。

在入川以前,諸葛亮是軍師中郎將,指揮了幾場勝仗,但諸葛亮最擅長的還是籌集軍資,訓練軍隊,劉備之所以兵強馬壯是得意於諸葛亮訓練有素。

入川以後,諸葛亮被封為軍事將軍,主要負責作戰物資的籌集調配,不負責軍事調度,從劉備進攻漢中,並沒有帶諸葛亮即可看出,對於荊州軍政諸葛亮更無權干涉。

關羽兵敗,事發突然,遠水解不了近渴。

關羽違抗軍令,擅自出兵樊城,已經讓蜀國上下大為震驚,更為震驚的是關於居然旗開得勝,斬龐德,降于禁,水淹七軍,威震華夏,曹操也懼怕要遷都。

劉備諸葛亮得到的都是喜訊,劉備還夸關於英勇,振興漢室指日可待。

後來關羽圍樊城,久攻不下,直到東吳呂蒙突然偷襲荊州,關羽腹背受敵,兵敗走麥城。

戰況急劇直下,是大家都始料未及的事。

孫權突然違背盟約,誰都沒想到蜀漢聯盟會如此脆弱。

從火燒赤壁開始,孫劉聯盟劉開始了長期有效的合作,劉備借荊州,迎娶孫尚香,一切都是那麼的渾然天成。

但關羽北伐,接連取勝,逼得曹操要退避三舍。

孫權也做不住了,因為一旦曹操失敗,東吳就會是劉備的下一個目標,曹吳兩國甚為默契,都互派使臣商議對策,最終達成共識——孫權偷襲荊州,這樣兩國都可獲利。

而關羽腹背受敵,兵敗如山倒,直到最後就連關羽自己也不相信,東吳竟然會偷襲荊州。

劉備也是第二天才知道關羽兵敗走麥城被殺。

益州、荊州相距遙遠,就算髮兵也是鞭長莫及。

最後的希望——離關於最近的軍隊孟達和劉封軍團,也讓大家絕望到底。

荊州,益州相距一千多公里,徒步要半個月,開車也要一天,而關羽兵敗,轉瞬即逝。

最主要的是,劉備在漢中已經打了很長時間的持久戰,也很難組織有效的功勢了。

關羽唯一的一線生機就是離樊城不願的劉封孟達的軍隊,他們完全有時間去營救,而孟達、劉封也是剛取得三郡,立足未穩。

二人也以此為由,拒絕了關羽的求救要求,一代名將,就此殞沒。

關羽因孤注一擲,認為東吳不敢偷襲荊州,因好大喜功,違抗軍令,私自討伐樊城,最終兵敗被殺,關羽之死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個人缺陷,但他勇冠三軍,忠義執著,一往無前的精神也被世人傳頌。

你是怎麼看待關羽之敗?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諸葛亮為何對關羽見死不救?真相曝光

諸葛亮出山時為何選擇劉備?諸葛亮竭力北伐是否真的忠於漢室,還是存有「自取」之謀?關羽真的是大意失荊州嗎……種種分析,卸下了諸葛亮頭上的歷史光環。關羽孤軍北伐,攻打襄樊,是戰略上的嚴重失誤。稍懂三...

關羽死亡之謎:諸葛亮見死不救?

諸葛亮在世人心目中一直是神機妙算、鞠躬盡瘁的形象。最近,上海大學歷史系教授朱子彥在新著《走下聖壇的諸葛亮》(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中,對三國史上一些著名的舊案作了新的詮釋,如諸葛亮出山時為何選擇劉...

三國 關羽之死難道是蜀漢內鬥的犧牲品

諸葛亮在世人心目中一直是神機妙算、鞠躬盡瘁的形象。最近,上海大學歷史系教授朱子彥在新著《走下聖壇的諸葛亮》(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中,對三國史上一些著名的舊案作了新的詮釋,如諸葛亮出山時為何選擇劉...

關羽死亡之謎:竟是諸葛亮的見死不救?

諸葛亮在世人心目中一直是神機妙算、鞠躬盡瘁的形象。最近,上海大學系教授朱子彥在新著《走下聖壇的諸葛亮》(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中,對三國史上一些著名的舊案作了新的詮釋,如諸葛亮出山時為何選擇劉備?...

大軍師司馬懿最佩服的人

#沐心堂*談古論星# 181.8.20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文學家諸葛亮出生 陳壽在《三國志》里說,諸葛亮「身長八尺,容貌甚偉」、「少有逸群之...

五虎大將關羽敗走麥城,劉備為什麼不救?

熟讀三國的歷史,大家都知道,在建安二十四年,蜀漢五虎頭號大將關羽在敗走麥城時為吳將截獲,被斬於臨沮的故事。大家都知道,關羽敗走麥城,意味著荊州的丟失,荊州人才儲備的丟失,蜀漢政權的勢力進一步的削...

蜀漢風雲事件8——失荊州

荊州之重,在於它的地理位置、經濟、人口等多方面的優勢,那是三國必爭戰略要地,荊州對於蜀漢集團的重要性,那更不必說,有它才有隆中對,沒有,從此蜀漢無力回天。換而言之,荊州也像燙手的山芋,換誰,都不...

關雲長大意失荊州,到底是誰的錯

 民間有句俗語叫「關雲長大意失荊州」。說的是三國時期大將關羽據守荊州力攻樊城時被東吳呂蒙白衣渡江襲了荊州,而自己也被迫敗走麥城,最終遭擒被殺。那麼,荊州之失,僅僅是關羽一人之過嗎?或又是誰的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