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足智多謀為何不能一統天下,毛主席三句真言道出其中原因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眾所周知《三國演義》是我國民眾喜愛的四大名著之一,在這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成了人們最為熟知的一位英雄人物。

那麼為何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卻始終都沒有能夠一統天下呢?這個曾令劉備三顧茅廬的男人,在他出山之後通過自己的實力幫助劉備解決了很多難題。

諸葛亮的代表作有草船借箭,水淹七軍,空城計。

劉備死後,諸葛亮開始了他的數次北伐,結果都是不盡人意的以失敗告終,諸葛亮沒能完成劉備的期望。

這個時候便有個問題,素以足智多謀神機妙算而著稱的諸葛亮卻未能一統天下呢?反而蜀國卻成了第一個被滅的國呢?在我國有這麼個習慣,就是對於那些著名的歷史人物們,專家學者都會對他們進行一番研究,當然研究出來的結果也是各不相同,但是綜合一下可以分為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街亭失守

這街亭一丟直接就導致了諸葛亮陷入極為被動的處境,這也導致了之後的錯誤,可謂是一步走錯滿盤皆輸。

繼而馬謖的玩忽職守也使得諸葛亮的計劃成了泡影。

如果能將街亭這個要地給守住的話,這對蜀國來說的話就相當於贏得一個重要的關隘,隴山,秦嶺以西的廣大土地諸葛亮都能收入囊中, 守住了街亭的話,其實第一次北伐也不算徹底失敗,但是就是沒守住,以後北伐的道路會苦難很多,所以孰重孰輕一目了然。

第二個原因:後主劉禪的懦弱無能

對於劉備白帝城託孤,想必大家也是熟知的。

在這裡劉備說了這樣一句話:「我本想和你們一同消滅曹丕, 不幸中途分手.麻煩丞相把我的遺囑交給太子劉禪,以後一切事情,都望丞相指點。

」諸葛亮拜倒在地上說:「望陛下好好安息,臣等一定全力效勞,輔助太子。

但是阿斗就是阿斗,始終都扶不起來,有時候甚至還會拖諸葛亮的後腿。

第三個原因:運氣不佳,實力不濟

首先我們從實力方面分析一下,蜀國和吳國魏國兩國相比,人數就比其他兩國要少,軍事實力的話自然是有所差異的。

好歹三個臭皮匠也能頂個諸葛亮。

而另一方面,諸葛亮在北伐時的運氣也相當不佳,在5次北伐之中,本有兩次機會是很有可能成功的。

第一次北伐時,時機把握的相當不錯,因為恰巧當時魏國內部處於混亂時期,再加上大將軍趙雲當時還在,南蠻又歸順蜀國,諸葛亮沒有內憂和劉禪干擾,也是最有希望的一次,但是還是沒有能夠成功。

而第五次北伐,第五次北伐234年經斜谷出五丈原,也是最可能成功的一次,卻因諸葛亮病死而退軍。

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足智多謀影響了好幾代人,即使後人總結出了這麼多原因,但是卻沒有什麼人指責諸葛亮,仍將諸葛亮視為古代第一軍事家,都選擇相信諸葛的失敗是由於生不逢時。

但是我們的偉大領袖毛主席卻不是這樣看的,毛主席認為蜀國的滅亡其實和諸葛亮所犯下的錯誤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毛主席三句真言道出了諸葛亮失敗的原因。

毛主席

第一:錯選將才。

關羽大意失荊州,馬謖失街亭就足以證明這一點。

第二:不懂得主帥應當在關鍵時刻親臨調度。

在毛主席眼裡,能否守住街亭和整個北伐的成敗有著相當大的關係。

毛主席認為,街亭之戰時諸葛亮應當親臨調度,率領大軍前進。

第三:戰略錯誤。

雖然很多人認可隆中對的政策,但是毛主席卻獨樹一幟地指出《隆中對》的戰略錯誤,導致兵力分散,而最終導致失荊州的失敗。

毛澤東在讀蘇洵《權書•項籍》中有關評說諸葛亮「棄荊州而就西蜀,吾知其無能為也」一文時,寫下了精彩的批語:「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敗。

我們的偉大領袖三句話就總結出了諸葛亮失敗的原因,可謂是一針見血啊,毛主席不愧為我們的偉大領袖啊。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