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諸葛亮和司馬懿到底誰厲害?毛主席這樣評價諸葛亮!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國演義》中,在劉備死後,出現了魏、蜀兩國之間司馬懿與諸葛亮的長期對峙。

諸葛亮為了完成隆中對策中北伐中原的戰略部署,六出祁山,領兵伐魏,雙方鬥智鬥勇,波瀾起伏,戰況之激烈,智慧之運用,超過了以往三國之間任何一次對峙。

也因此,諸葛亮和司馬懿孰強孰弱也一直在被人們爭論著。

但是《三國演義》將諸葛亮的智謀刻畫得淋漓盡致,火燒新野、草船借箭、舌戰群儒、罵死王朗,這一樁樁、一件件都凸顯了諸葛武侯大智慧的形象。

特別是在上方谷一戰中,幾乎要燒死司馬懿,臨死還要嚇跑司馬懿,似乎看上去諸葛亮比司馬懿更加技高一籌。

那麼真正歷史上諸葛亮真的比司馬懿厲害嗎?

不得不說諸葛亮在治理國家上的能力,無人能及!政治方面安撫百姓、遵守禮制、約束官員、慎用權利,對人開誠布公、胸懷坦誠,賞罰分明,公正廉明,從而使蜀國上下的人都害怕卻敬仰他,使用嚴刑峻法卻沒有人有怨言。

在經濟方面,休士勸農,實行軍屯耕戰,興建水利,提高農產量,讓老百信過上富裕的生活,城市發展迅猛!如果說當初不是在戰亂年間,讓蜀國再發展幾年,那麼統一天下的必然是蜀國。

諸葛亮在軍事方面的才能也是非常傑出的,但是他當初犯下的戰略錯誤也是導致蜀國最先滅亡的原因。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隆中對,隆中對作為劉備集團的戰略計劃,為蜀國的建立打下了基礎,但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雖然成就了劉備的鼎足三分,但也導致了蜀漢的最先滅亡。

諸葛亮為劉備提出的恢復漢室的具體方針,具體分兩步:第一步,占領荊州和益州;第二步,兵分兩路,進取中原。

三國時期,蜀漢最弱,荊州、益州相距太遠,在古代通訊交通條件極不發達而總體實力也不如人的情況下,分兵作戰是兵家大忌,其中的協調問題非常複雜,這也是關羽丟失荊州而後援不至的重要原因。

毛主席在談論蜀漢滅亡的原因時曾說:「蜀漢滅亡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

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敗。

」毛主席的戰略方針通常是,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

也正是這個方針讓其解放了全中國。

街亭會戰也是說明諸葛亮戰略錯誤的一場戰役。

從戰役部署上講,諸葛亮略高司馬懿,因為諸葛亮先派人馬據守街亭,當司馬懿的人馬趕到,見街亭有兵把守,司馬懿自嘆「我不如也」。

但是當他發現守街亭的是個庸才,放棄當道,把人馬駐紮在山上時,立刻就振奮起來,接連擊敗蜀漢的街亭守將馬謖、高翔、魏延等,並且乘勝追擊,迫使諸葛亮演了一出「空城計」。

這其中諸葛亮不識才,派馬謖領兵,犯了用人不當的錯誤。

馬謖這個人平時顯得比較聰明,在諸葛亮身邊出了不少主意,有的被諸葛亮採納了。

如諸葛亮南征時,馬謖向諸葛亮提出「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建議,才有後來的七擒孟獲,從而安定了蜀國的後方。

但馬謖充其量只是個參謀人才,缺少實戰經驗。

他領兵到街亭,放棄當道紮寨,屯兵山上,結果被司馬懿圍山、斷水,蜀兵就會不戰自亂丟了街亭。

最終,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毛主席卻認為責任在諸葛亮。

他說,諸葛亮應該率領大軍挺進,與馬謖互相配合,而不是分散兵力,由強變弱,導致馬謖兵敗。

諸葛亮當時沒有知人善任。

馬謖本來就是一個出謀劃策的謀臣,而不是臨戰殺敵的勇將。

用他守街亭本身就是個錯誤。

說實話,司馬懿在軍事方面的謀略遠不如諸葛亮高明,不管是街亭丟掉後諸葛亮上演的空城計,還是隨後諸葛亮步步緊逼,司馬懿的節節退守。

真正的決戰只有一次,就是上方谷之戰。

這場戰役是諸葛亮精心部署的。

目的就是殺死或捉住司馬懿,從根本上打垮魏國,完成北伐宏願。

面對諸葛亮的布局,司馬懿疑慮重重,雖然極不情願,最終還是落入諸葛亮的圈套。

當周圍大火燒起,一切都悔之晚矣,司馬懿下馬抱著兩個兒子放聲大哭,一切都結束了。

然而天不滅魏,突然天降大雨,司馬懿父子死裡逃生。

諸葛亮在傾盆大雨中被真正擊垮了。

在當初魏強蜀弱的情況下,如此戰局孰強孰弱一眼就看出來了。

上方谷之戰是魏蜀交戰雙方的拐點。

從此,司馬懿再也沒有勇氣面對諸葛亮,一味堅守不出。

諸葛亮給他送去女人的衣服羞辱他,他心中大怒--乃佯笑曰:「孔明視我為婦人耶」。

一個男人、一個軍隊的統帥懦弱到這種程度,可見被打服了。

諸葛亮屯兵渭水河畔,雖然採取了「屯田法」,但曠日持久,燈油耗盡,竟一命歸天。

他是帶著滿腔的無奈離開這個世界的。

諸葛亮病死後,蜀將姜維等遵照諸葛亮遺囑,秘不發喪,緩緩退軍。

司馬懿率軍追擊,見蜀軍帥旗飄揚,諸葛亮羽扇綸巾坐在車裡。

司馬懿懷疑是孔明用計誘敵,趕緊策馬收兵。

因此有了典故,百姓為之諺曰:『死諸葛走生仲達。

』帝聞而笑曰:『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

司馬懿直到諸葛亮死後評價其「天下奇才也!」

諸葛亮去世了都能嚇走司馬懿大軍,可想而知司馬懿是多麼害怕諸葛亮。

雖然司馬懿在軍事謀略上不及諸葛亮,但是也相差無幾。

司馬懿知道,魏之患在蜀,而不在吳,防蜀甚於防吳,司馬懿也知道魏強蜀弱,堅守不出,以逸待勞,則蜀必敗。

司馬懿深知自己出門應戰必敗無疑,但是魏強蜀弱,同時司馬懿也知道諸葛亮糧草不足,六出祁山都受挫而返,因此採取了「堅壁拒守,以逸待勞」的戰略,與諸葛亮在五丈原相持百餘日,任由諸葛亮如何挑釁侮辱都避而不戰。

司馬懿對其弟弟說道:「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

」果然,不久後諸葛亮病故五丈原軍中。

在政治上,司馬懿絕對是三國第一人。

司馬懿之志是代魏另立,他是個聰明人,他要為自己之志向而奮鬥,那就要既不過分沉默,也不高調,低調了會被皇帝所棄,高調了會被皇帝所忌,所以司馬懿在政治上採取蟄伏,尋機,做人做事均低調的策略,在曹操面前他是一個恭謹的、忠順的、有能力的僚屬。

在曹丕面前他就是一個有智力的、能決斷的、能提供最大幫助的謀臣。

而曹操也對曹丕說過「司馬懿鷹視狼顧,不可付於兵權,久必為國家大禍」的話。

可是到了曹丕身邊,他的地位提升一層,因為他鼎力支持,贏得了曹丕的信任。

曹丕、曹叡做皇帝的年代都不長。

曹叡臨死的時候,因為其兒子曹芳才9歲,就把政權託付給司馬懿,而那時候司馬懿已經六十多歲了,司馬懿跟曹家幾代,已經從開始時的處處提防到現在親密無間了。

而此時好戲才剛開始。

只不過司馬懿還有一個對手,就是曹爽。

曹爽是曹氏宗室,大將軍曹真的兒子,如果說代行皇帝權力,那麼曹爽比司馬懿更名正言順。

曹爽確實不願意把權力跟司馬懿分享,曹爽把自己的一批親信都提拔起來,放在要害的位置上。

同時盡力削弱司馬懿,而司馬懿的態度卻非常謙卑,任由曹爽擠兌。

而司馬懿則堅持自己領兵去打仗,打了兩場後就躺倒不幹了——風癱症發作了。

曹爽覺得司馬懿是裝病,於是派李勝拜訪,司馬懿坐在那兒,李勝進來,他要站起來表示禮貌,站不起來,丫鬟把他扶起來。

他跟丫鬟說要喝水,丫鬟就端了稀粥來。

他端起來喝,點點滴滴都喝不進嘴,沾得滿身。

瞧上去就是一個行將就木的人。

回去就告訴曹爽,說太傅形神已離,神不附體,不足為慮。

隨後司馬懿父子三人趁大將軍曹爽陪伴小皇帝到都城洛陽南外的高平陵去祭祀,發動了高平陵政變變。

誅滅曹爽,篡了曹魏的大權,從而天下權柄盡歸司馬氏。

可以說諸葛亮和司馬懿各有千秋,如果論韜略、智謀諸葛亮更勝一籌,但是戰爭年代,沒有天時地利人和,也諸葛亮的智慧也難有發揮的餘地。



而司馬懿對於自己的目標明確,能夠認識自己的缺點,選擇隱忍,蟄伏几十年最終得到天下,其遠見卓識、個性修為無人能及!所以,司馬懿能活到73歲,並取得最後的勝利;而諸葛亮只活了50多歲,蜀漢最終亡國。

本文由作者原創,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領袖評價諸葛亮與司馬懿之間誰更勝一籌

眾所周知諸葛亮足智多謀是劉備身邊的左膀右臂,《三國演義》寫的火燒新野、草船借箭、舌戰群儒、罵死王朗...都凸顯出來諸葛亮的大智慧形象。上方谷一戰中,差點要燒死司馬懿等等,莫非諸葛亮真的比司馬朗更...

毛主席為何說諸葛亮不如司馬懿

毛主席讚賞諸葛亮的治國之才,但對其武略卻頗多非議。 隆中對是諸葛亮未出茅廬之時向劉備提出的謀取天下、復興漢室的戰略建議。諸葛亮為劉備策劃的戰略目標是恢復漢室,統一天下。具體步驟分兩步走,第一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