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並非為關羽報仇,但這一戰劉備卻非打不可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大家好,今天開始將用6期的版面對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之一的「夷陵之戰」進行分析。
公元221年,蜀漢昭烈皇帝劉備親率五萬兵馬對吳國發動戰爭,史稱「夷陵之戰」。
這場戰爭在實際上鞏固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並且在此之後的近50年時間裡,三個國家的疆土界線都基本維持穩定。
「夷陵之戰」可以說是劉備一生最大的失敗,也使其軍事能力在後世評價中頗受影響,主流觀點更是認為劉備在錯誤時機發動了一場錯誤的戰爭,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嗎?今天我們首先對劉備發動這場戰爭的政治目的進行分析。
我們首先對這場戰爭的背景進行一個簡要的介紹。
公元219年,呂蒙襲取荊州,關羽殞命;公元220年末曹丕稱帝;同年,孫權受封為吳王;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同年劉備以「為關羽報仇」為名,發動對吳國的戰爭。
從表面上看,「為關羽報仇」似乎是這行戰爭唯一的理由,而這也成為了諸葛亮、趙雲等群臣諫阻,認為劉備「因私廢公」;呂思勉等後世史學家認為劉備有「憤兵之嫌」的主要原因。
但我們要理清一點,戰爭一定要有藉口,然而戰爭只是為政治服務的一種手段而已,任何戰爭都有其政治目的,而這個政治目的顯然永遠都不會僅是戰爭的藉口而已。
那麼劉備發動這場戰爭是出於什麼政治需求呢?
一種主流的觀點認為,劉備想要通過這場戰爭實現吞併吳國的目的。
這顯然是不可能的,劉備再笨也不會認為自己一州的兵力就可以北拒曹魏,東平孫吳吧。
尤其是在開國元勛凋零半數的情況之下,這更是根本無法完成的任務。
那麼劉備打這麼一仗到底是幹什麼呢?
只有一個目的——通過示警立威,進而破壞魏吳聯盟。
何以見得?我們首先回到這場戰爭的背景。
劉備獲得荊州、益州、漢中之後,可以說是令魏吳兩家都非常忌憚的。
特別是對於東吳來說,控制了整個上游的劉備集團,其威脅性遠超過隔江而治的魏國。
因此他們必須得到荊州。
而這樣一來原本孫劉兩家弱者的聯盟,變成了曹孫兩家強者的聯盟,只剩下劉備集團這最弱一方孤軍奮戰。
這樣一來,蜀國就陷入了巨大的危機之中,如果魏吳的聯盟繼續維持,那麼剛剛建立的蜀國則有隨時傾覆的危險。
如何破除這個危機呢?最簡單的方式就是重新與吳國建立盟友關係,然而僅通過外交的手段來建立聯盟關係已是非常困難了,因為在兩大國夾擊下的小國是沒有用以談判的資本的。
而吳國剛剛在魏國的庇護下得到了荊州,體驗了「抱大腿」的快感,這種情況下誰會去摒棄與魏國的聯盟,轉向蜀國呢?所謂「沒有軍事力量支撐的談判無法對等」、「弱國無外交」,即是這個道理。
此外,孫權在公元220年接受了曹丕所封的吳王的封號,這在實際上表明孫權已經背棄了漢朝,成為了魏國的臣屬,在這種情況下,孫權也已經成為了所謂的「漢賊」,而孫權對魏國的依附已是非常緊密。
因此想要重新建立吳蜀的盟友關係,必須要做到兩件事情:第一、讓吳國見識蜀國的軍事力量,讓吳國認識到蜀國可以依賴;第二、讓吳國認識到魏國的不可靠。
而這兩件事情最快的、最直接的實現方式即是征討吳國。
而如果按兵不動,坐等魏吳兩國因利益衝突而聯盟破裂之時,蜀國可能早已在兩大國的夾擊下而消亡了。
因此,夷陵之戰對於蜀國來說,是不得不打的一戰,沒有這一戰,就沒有重新建立吳蜀聯盟的可能。
當然,如果通過對吳國的戰爭吞併土地,甚至直接消滅吳國,對於蜀國那可能會是更好的結果,但最基本的目的就是破壞魏吳聯盟,進而為未來吳蜀的再次聯盟創造條件。
從戰爭的結果來看,雖然蜀國輸了,但他們的政治目的還是達到了。
曹魏果然趁吳蜀之戰時,伺機偷襲吳國,吳國認識到了魏國的難以信賴;而兵敗夷陵後劉備繼續屯駐白帝城,也令孫權倍感不安,吳國也更深刻的感受到了遭遇兩國夾擊的痛苦。
公元222年末,在夷陵之戰結束不到三個月,孫權即遣使至白帝城,與蜀國修好,劉備順勢應允。
而魏吳在夷陵之戰後也多次發生軍事衝突,魏吳聯盟早已名存實亡。
公元223年,吳蜀再次結盟,隨後,吳國正式與魏國斷交。
對於這場戰爭,唯一讓劉備無法估計的,就是他萬萬沒想到自己會敗的這麼慘,這麼徹底。
雖然劉備前半生鮮有勝績,但無論是處於多麼的劣勢,即使是當陽之敗,也從來沒有像夷陵之戰這樣狼狽。
但是,拆散魏吳聯盟的基本目標依然是實現了,並且以「夷陵之戰」為契機建立的吳蜀聯盟,一直到蜀漢滅國之時依然穩固。
那麼,既然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的政治目的如此清晰,又如此必要,作為蜀漢開國功臣的諸葛亮和趙雲,為何如此反對呢?
劉備興兵伐吳,為什麼曹魏不偷襲蜀漢?原因很簡單
前幾天發表的一篇文章被罵的狗血噴頭!那篇文章叫:若劉備統一天下,關羽張飛是封王還是殺掉?主要是我在裡面提出先滅東吳的看法,於是吐槽聲一片,比如:小編你懂個屁!腐儒紙上談兵!還談什麼先滅東吳。智障...
上天給了曹丕一次統一天下的機會,可惜他卻沒有把握住
三國時代英雄輩出,其中尤以諸葛亮、劉備、曹操、孫權等為傑出代表。曹操建立的曹魏政權實力最為強大,吳蜀兩國團結在一次才是魏國的對手。畢竟魏國占據北方,而吳蜀兩國合起來才是南方。
劉備做了一個錯誤的決定,諸葛亮看透不說透,唯獨他敢出言相勸
三國時期三分天下的英雄里,剛開始的實力就要屬劉備的最弱小了,但是劉備卻憑藉自己的能力和謀略坐到了和孫權,曹操這樣的一代梟雄一樣的位置,成為稱霸一方的帝王。在劉備稱帝之後,本來形式一片大好,但是卻...
攻心為上,三國兵不血刃的完美戰役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連年征伐,民不聊生。而三國歷史出現了兩次攻心為上,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戰例。1.諸葛亮平定南中225年蜀漢丞相諸葛亮為了平定叛亂而對南中蠻族發動的一場戰爭。這場戰爭被稱為南中平定...
劉備討伐東吳背後有多少不為人知小貓膩,又折損了多少人才?
劉關張桃園結義是不假,劉備確實也依仗關羽張飛打下了天下。但夷陵之戰大敗,讓蜀國元氣大傷,被記載成是劉備仁義,為了給關羽報仇太過義氣用事,在我看來只是史官們為了美化這位蜀國皇帝罷了。
劉備發動夷陵之戰攻打東吳,真的是為了給關羽報仇嗎?
221年,劉備以給關羽報仇為由,盡出蜀國之兵,大舉攻打吳國。這就是三國歷史上最重要的三大戰役之一(另外兩場戰役是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作為三國時期著名的梟雄,有名的政治家。劉備怎麼會為了哥們義氣...
這場戰役之後,三足鼎立的局面徹底形成
三國時代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曹操主政時期,他唯才是舉,秉承「不管黑貓白貓,抓住老鼠的就是好貓」這一用人原則,使當時的漢末時期的軍事實力得到了較大規模的發展。三國時期,大家為了爭奪地盤,打了大大...
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的真實目的是什麼?不是單純為關羽報仇這麼簡單
夷陵之戰是三國著名的三大戰役之一(其他的兩個著名戰役分別是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關於這場戰爭的緣由還得從孫劉聯盟的開始說起。我們知道在赤壁之戰前孫權為了保住江東於是就採納了魯肅的建議同劉備聯盟...
關羽兵敗身亡,大哥劉備不聽勸阻舉兵伐吳,一戰導致蜀國衰敗
劉備,張飛,關羽,三個人相識在戰爭頻繁,社會動亂的時代。當時三個人意氣相投,言行相依,選在一個桃花盛開的季節、選在一個桃花絢爛的園林,舉酒結義,對天盟誓,有苦同受,有難同當,有福同享,共同實現自...
吳蜀同盟為何消滅不了曹魏?名為同盟,實則各懷鬼胎
司馬歷史觀:東漢末年,曹操、劉備和孫權成為群雄割據最後的勝利者,三人建立的國家形成三足鼎立之勢,從此以後中國歷史上便多了一段三國時代的記載。三國之中,魏國占據半壁江山,實力最強;蜀國和吳國結成同...
三國時期,名將關羽被殺究竟誰是背後主謀?
身為三國歷史上最為知名的武將,蜀漢前將軍關羽,其一生可謂是高光的,特別是在襄樊之戰中,水淹七軍,斬龐德,擒于禁,差點逼迫曹操遷都!可他就像天上的流星,在最輝煌,事業達到最頂峰的時候卻戛然而止,瞬...
聯劉抗曹,聯曹抗劉:機動靈活的外交家孫權
三國時期在外交上唱主角的不是魏、蜀兩國,而是吳國。這是因為魏、蜀兩國沒有外交,它們互不承認對方的合法地位。魏國認為它繼承了漢朝的天下,是正統;蜀漢則認為曹魏是漢賊。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漢...
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竟然是因為這些
近日偶然與人談及歷史人物,說起劉備,大多認為劉備寬厚仁義、知人善任等等這些被認為這是劉備成功的基礎。論及個人能力,卻大多不肯恭維,普遍認為文韜武略,遠遠不如曹操孫權。甚至被人調侃為逃跑將軍,總是...
漫談三國:夷陵之戰的分析(1):劉備出師的真實動機
夷陵之戰是蜀漢與東吳之間最重要的一場戰役,在這場戰役中劉備承擔了蜀軍死傷數萬的慘痛代價,蜀漢國勢從此由盛轉衰,而東吳則憑藉此役進一步鞏固了荊州的歸屬權。劉備發動這場戰爭名義上是為結義兄弟關羽報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