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群雄傳(18):魯肅,不怕事的大好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魯肅,三國時期吳國重要的政治家,外交家。

魯肅

《三國演義》里魯肅戲份最多的部分應該就是赤壁之戰前,孫劉聯盟的促成過程及戰爭準備。

在演義里魯肅是個老實人,然而也不缺乏謀略。

在真實的歷史上,魯肅也是個寬厚之人,是個有治國才能的人。

他與周瑜交情甚深,兩人早年的交情起源於周瑜起兵。

那時候周瑜招攬了軍隊,卻缺少軍糧。

魯肅出身富豪且不吝嗇,慷慨地把三千斛的糧食送給了周瑜,讓周瑜解了燃眉之急。

兩人因此結下了真摯的友誼。

在周瑜病逝的時候,也因為他的才華,把魯肅當成都督人選推薦給孫權。

魯肅接過了大都督的重擔。

魯肅

諸葛亮是個偉大的政治家,在二十多歲還未出山的時候,就料定天下三分的結果。

而且在劉備請教的時候,把戰略規劃告之劉備,那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隆中對》。

主要講述如何爭取獲得根據地,與孫曹三足鼎立,乃至一統天下。

而料定天下三分結果的不只是諸葛亮一人,還有魯肅。

魯肅在帶領部下投奔孫權的時候,也提出了天下三分的戰略設想。

堪稱東吳版的《隆中對》,可謂英雄所見略同。

魯肅也同樣地因此得到孫權的認可。

魯肅與諸葛亮

赤壁之戰堪稱三國時期最重要的戰役。

曹操遭到迎頭痛擊,失去了一統天下的最重要機會,也永遠失去了一統天下的實力。

而赤壁之戰同樣造就了諸多英雄。

孫吳這邊周瑜魯肅就最重要的代表。

因為要取得這場戰爭的勝利太過不易。

除了曹操強大,兵多將廣,久經戰陣,老謀深算,是個難以對付的對手外。

在東吳內部還要排除萬難。

要知道當時東吳內部,在曹操大軍壓境的時候,大部分人是主張投降曹操的。

因為曹操的確太過強大,要打敗他幾率很小。

這其中包括德高望重,一言九鼎的長史張昭。

然而魯肅周瑜這對鐵桿卻獨具慧眼,看到了戰勝曹操的可能,而且具備與之一戰的勇氣。

然而魯肅周瑜主戰,這場戰爭也不一定能打成,還得孫權願意戰。

魯肅經過不懈地努力,終於與諸葛亮共同促成了聯盟,抗擊曹操。

魯肅

魯肅是個有大局觀的人。

赤壁之戰後,付出了巨大代價的東吳並沒有收穫荊州。

在周瑜提議軟禁劉備,甚至用武力奪回荊州的時候,魯肅總是以孫劉聯盟的大局出發,維護了聯盟的穩定。

當時魯肅在荊州領兵駐守,關羽也駐紮在交界的地方。

由於邊界各持說法,所以不時擦槍走火,摩擦時有發生。

魯肅常以和為貴的態度處理爭端。

然而魯肅也不是個怕事之人。

《三國演義》里關羽單刀赴會的原型是魯肅討要荊州,在軍前單獨邀請關羽談判。

談判上,關羽一方有人表明強硬態度的時候,魯肅當即大聲喝叱,態度更加強硬。

最後劉備集團只好讓出三郡給孫吳,雙方暫時和解。

魯肅在接替周瑜之後,治理有方,孫吳的軍隊不斷擴張。

7年之後,魯肅病逝,呂蒙接替了他。

原創文章,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文人筆下平庸屬歪曲:魯肅忍辱負重促孫劉團結

將帥的才能,並不只限於排兵布陣,縱橫沙場。三國時代,英雄輩出,群星燦爛,令人目不暇接。然而,卻有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無論在小說或在影視、戲劇中總是被人忽視,乃至遭到貶損,這便是東吳大將魯肅。在羅...

三國風云:諸葛亮刻意安排在華容道放走曹操?

在一個弱者、次強者、強者的三方對決中,如果次強者者水平較高,則弱者最好是挑起次強者和強者之間的爭鬥,而自己就袖手旁觀坐收漁翁之利;如果次強者水平也較低,那麼弱者為了爭取更大的生存機會,就應當先幫...

東吳四大都督排座次,應該沒人有意見

縱觀三國時期吳國歷史,有四位大都督最為人們所熟知,那就是火燒赤壁的周瑜,締結孫劉聯盟的魯肅,奪取荊州的呂蒙,大敗劉備的陸遜。那麼他們四位究竟誰的能力最強,誰對東吳的功績最大呢?下面我們逐一分析。...

袁南生:魯肅比諸葛亮高明在哪裡?

[摘要]外交要服從和服務於國家利益;外交目標必須以國力為基礎,不能透支國力;該妥協時妥協是理性外交、成功外交的題中應有之義;對盟友不能一味遷就,該堅持的要堅持,該鬥爭的要鬥爭。外交要服從和服務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