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率兵伐吳,為什麼前2個月戰績斐然,而後5個月卻毫無作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熟讀漢末三國歷史,劉備奮鬥一生,終於拿下漢中,稱王了,卻遭到一個噩耗,關羽大意失荊州,給剛剛新生的季漢(後世人都喜歡叫蜀漢)一次非常嚴重的打擊。

對此,作為新生政權領袖的劉備不得不做出舉動,那就是出兵伐吳,對於這次伐吳的結局,想必大家都知道,那就是劉備慘敗而歸。

然而在你仔細研究後會發現,劉備率兵伐吳,為什麼前2個月戰績斐然,而後5個月卻毫無作為?

對於劉備為什麼要興兵伐吳,這裡不做過多的闡述,以前都說過了,很明顯,劉備是荊州起家的,所有早期的追隨者,大部分是荊州人,儘管入住益州後,但是卻屬於一個外來者政權,整個集團內部派系眾多,有原從派系和荊州派系的骨幹,有東州派系和益州本土士族派系,劉備無論是為了給追隨自己的荊州派系做出交代,還是要為季漢政權重立威信,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劉備為報關羽之仇,無疑是一個噱頭,興兵伐吳也是一種軍事手段,真正的目的自然不是那麼單純,無非是通過興兵伐吳,用以恫嚇、威懾東吳,達到穩固政權和取得荊州的目的。

如何看出來呢?我們從劉備伐吳的時間表上就發現問題。

公元211年6月,劉備稱帝後2個月,就開始東征準備工作,令張飛從閬中出發,去江州;自己從成都出發。

7月份,劉備的前軍部隊就已經擊敗吳巫山李異、劉阿等地守軍,占領巫山、秭歸一線。

《三國志》:「六月,以子永為魯王,理為梁王。

車騎將軍張飛為其左右所害。

初,先主忿孫權之襲關羽,將東征,秋七月,遂帥諸軍伐吳。

孫權遣書請和,先主盛怒不許,吳將陸議、李異、劉阿等屯巫、秭歸;將軍吳班、馮習自巫攻破異等,軍次秭歸,武陵五谿蠻夷遣使請兵。

而東吳方面,8月份孫權向曹丕稱臣投降,被封吳王;11月,曹丕使者到達東吳,孫權接受封號,正式稱臣;同月,孫權命陸遜為督,率大軍西進迎敵;到222年1月,陸遜部將宋謙開始反擊蜀軍。

《三國志·吳主傳》:「黃武元年春正月,陸遜部將軍宋謙等攻蜀五屯,皆破之,斬其將。

222年2月,蜀軍開始向東推進到夷陵一線,夷陵戰役開始。

《三國志·先主傳》記載:「二年春正月,先主軍還秭歸,將軍吳班、陳式水軍屯夷陵,夾江東西岸。

二月,先主自秭歸率諸將進軍,緣山截嶺,於夷道猇亭(猇,許交反。

)駐營,自佷山(佷,音恆。

)通武陵,遣侍中馬良安慰五谿蠻夷,咸相率響應。

鎮北將軍黃權督江北諸軍,與吳軍相拒於夷陵道。

從剛才所述的內容之中,我們發現,六月,劉備決定出兵伐吳,七月,部隊已經攻占巫山、秭歸。

這就說明,僅用了兩個月時間,蜀軍便抵達了戰場,並且取得初期的勝利,戰績不錯。

但七月攻占秭歸之後,直到次年一月陸遜開始反擊,在長達五個月的時間裡,蜀軍毫無作為。

甚至劉備還離開過秭歸前線,據三國志記載,直到正月吳軍反擊開始,劉備才「軍還秭歸」。

這裡到底有著怎麼樣的貓膩呢?其實,從東吳的軍師行動之中,我們也能發現一些端倪。

《三國志》記載:「孫權遣書請和,先主盛怒不許」。

從孫權11月才派陸遜出馬,我們或許應該能夠清楚,蜀吳雙方在進行雙邊談判。

為什麼說他們在談判呢?

我們從《三國志》之中找出一些蛛絲馬跡,,夷陵之戰結束後,鄧芝出使東吳,得到了孫權的一個評價:「丁友掞張,陰化不盡;和合二國,唯有鄧芝。

」丁厷,陰化,兩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卻不能「和合二國」;真正能「和合」的,唯有鄧芝。

這說明什麼?說明在鄧芝之前,雙方一定有過至少兩輪談判,而這兩輪談判,蜀漢派出的使者,便是丁厷、陰化。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從諸葛亮的身上發現問題,這位蜀漢的丞相,為什麼沒有阻止劉備伐吳,保持沉默,真的是因為不被劉備重用的因素嗎?很顯然,不是,諸葛亮在趙雲等人反對伐吳的時候,保持沉默,是因為他知道劉備的舉動和目的,甚至說參與這個計劃的指定。

所以在戰後莫名其妙的說了一句:「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

這樣符合當時心中所想,法正,就算不能勸阻劉備,也能讓劉備不會這麼慘敗。

我們可以大膽的想像一下,劉備伐吳的這5個月為何毫無作為呢? 其主要目的,就是希望大軍壓境,以軍事力量給東吳施加壓力,迫使東吳屈服,劃撥部分荊州給蜀,並就偷襲荊州、斬殺關羽一事道歉。

而東吳方面也做出了相應的對策,積極展開外交活動,向曹魏稱臣,以避免兩線作戰。

當確定曹丕不會威脅東吳邊境之後,調撥軍隊抵抗蜀漢入侵。

數次談判失敗後,章武二年,劉備進軍夷陵。

八月,陸遜火燒連營,劉備敗退,僅以身免。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蜀漢風雲事件2——夷陵之戰

三國時期有三大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不僅規模很大,影響也都帶有決定性的作用,夷陵之戰決定了劉備最後的結局——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

聯劉抗曹,聯曹抗劉:機動靈活的外交家孫權

三國時期在外交上唱主角的不是魏、蜀兩國,而是吳國。這是因為魏、蜀兩國沒有外交,它們互不承認對方的合法地位。魏國認為它繼承了漢朝的天下,是正統;蜀漢則認為曹魏是漢賊。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漢...

歷史懸案:揭秘劉備伐吳失敗的真實原因

新春秋導讀:夷陵之戰,劉備軍團大敗而歸,劉備不久就死於白帝城。但是歷史就是充滿了不確定性,不能事後諸葛亮,一言斥之錯誤。當年,孫劉聯合抗曹時,也沒有多少人看好,官渡之戰時曹操也是明顯處於劣勢,戰...

劉備竭盡全力攻打東吳 竟非為關羽報仇

公元221年,已經晉升為皇帝的劉備親自率領大軍進攻吳國,起初蜀漢軍進展非常順利。但是在夷陵之戰中,東吳軍以逸待勞大敗劉備,蜀漢軍隊潰不成軍幾乎全殲。此戰不經使蜀漢政權奪取荊州再無可能,並且是蜀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