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蜀漢命運的夷陵之戰 此戰後蜀漢再無回天之力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夷陵之戰,為三國時期的一場決定魏蜀吳三國命運的大戰,此戰後蜀漢國力大損,劉備因而在白帝城含恨而終。
因而夷陵之戰與曹袁之官渡、魏吳之赤壁並稱為三國三大戰役。
背景:
公元219年,在劉備奪得漢中之後,關羽遙相呼應進攻中原,攻破樊城,進圍襄陽,孫權與曹操達成同盟,此後呂蒙襲取荊州,擒殺關羽,吳、蜀兩國聯盟瓦解,曹魏獲得喘息之機。
次年,曹操去世,曹丕代漢稱帝。
公元221年,劉備於益州稱帝,年號為章武。
而孫權為得到曹丕庇護,上表稱臣,被封為吳王,三國局面就此形成。
同年,劉備為奪回荊州,為關羽報仇,親率大軍攻打東吳。
孫權聞劉備將來伐,遣使求和,備不許。
吳南郡太守諸葛瑾給備來箋說:"陛下以關羽之親,何如先帝?荊州大小,熟與海內?俱應仇疾,誰當先後?若審此數,易於反掌"。
來自吳人的議論,只能引起劉備的更大反感,而不會有何效果。
此時,諸葛亮與趙雲也在竭力勸阻,但沒有效果,孔明被命留守益州,而趙雲負責押送糧草。
其後張飛再次慘死,劉備因而在全國調兵,且與羌人達成合作,因而劉備在即位的第二年,即率領數萬大軍伐吳。
概述:
劉備派遣將軍吳班、馮習、張南率領約三萬人(後期有沙摩柯等五奚蠻夷加入,總兵力應達到五萬)為先頭部隊,奪取峽口,攻入吳境,在巫地(今湖北巴東)擊破吳軍李異、劉阿部,占領秭歸。
孫權在面臨蜀軍戰略進攻的情況下,奮起應戰。
他任命右護軍、鎮西將軍陸遜為大都督,統率朱然、潘璋、韓當、徐盛、孫桓等部共五萬人開赴前線,抵禦蜀軍;同時又遣使向曹丕稱臣修好,以避免兩線作戰。
公元222年正月,蜀漢吳班、陳式的水軍進入夷陵地區,屯兵長江兩岸。
二月,劉備親率主力從秭歸進抵猇亭,建立了大本營。
陸遜深知劉備急於速戰的心理,因而總是按兵不動,據險而守。
因而在六個月的時間裡,蜀漢大軍深入吳國境內三百里,但此後難以取得戰果。
六月的江南,正值酷暑時節,暑氣逼人,蜀軍將士不勝其苦。
劉備無可奈何,只好將水軍舍舟轉移到陸地上,把軍營設於深山密林里,依傍溪澗,屯兵休整,準備等待到秋後再發動進攻。
陸遜看到蜀軍士氣沮喪,放棄了水陸並進、夾擊蜀軍的作戰方針,認為戰略反攻的時機業已成熟,並在一次小規模偷襲後決心動用火攻之計謀。
決戰開始後,陸遜即命令吳軍士卒各持茅草一把,乘夜突襲蜀軍營寨,順風放火。
頓時間火勢猛烈,蜀軍大亂。
此時,吳軍陸遜部、朱然部、韓當部、諸葛瑾部等皆乘機發起猛攻。
堅守御夷道的孫桓部也主動出擊、投入戰鬥。
吳軍進展順利,很快就攻破蜀軍營寨四十餘座,並且用水軍截斷了蜀軍長江兩岸的聯繫。
蜀軍全軍崩潰,沙摩柯、王平等戰將陣亡,劉備一路收扎不住,被迫退亡永安城,且因戰敗而吐血,一病不起。
結果:
東吳守住了荊州,而蜀漢受到重創,元氣大傷。
此戰兩國實力都受到影響,為雙方日後消除矛盾、共同抗魏奠定基礎。
夷陵之敗讓新建的蜀漢政權受到沉重的打擊,不僅損失大量士兵與物資,還有多名將領陣亡。
而隔年君主劉備的死亡更讓這個建立在他名望之上的國家搖搖欲墜,國內叛亂四起。
事後影響:
孔明於次年派遣鄧芝求和,孫權處於制衡曹魏的目的欣然應允。
而曹魏卻在此戰中成為最大贏家,此後國力越發凌駕於蜀、吳兩國之上。
這場戰役之後近四十年的時間內,三國互相之間的疆域基本保持不變,吳漢重修於好的聯盟再也沒有發生動搖,三國局勢出現穩定的對峙,彝陵之戰也因此被認為是前後三國的分界點之一。
歷史誤區解讀:
由於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始終秉承著尊劉貶曹的思想,因而在描寫此戰時對於劉備也有諸多美化。
蜀軍在當時並非七十萬人,而只有大約四五萬人,同樣的,吳軍也只有大約五萬人左右。
陸遜退兵是認為曹魏會趁隙攻擊而退兵,並非演義中的遭迷宮八陣圖所困無法追擊。
評價:
對於陸遜的出色指揮,晉代史學家陳壽在《三國志·吳書·陸遜傳》中的評語寫到:"劉備天下稱雄,一世所憚,陸遜春秋方壯,威名未著,摧而克之,罔不如志。
予既奇遜之謀略,又嘆權之識才,所以濟大事也。
"
明代小說家羅貫中對於夷陵之戰,也寫了詩歌三首稱讚陸遜,一是:"坐帳談兵按六韜,安排香餌釣鯨鰲。
三分自是多英俊,又顯江南陸遜高。
"二是:"陸遜運良籌,能分吳國憂。
揮毫關將墮,焚鎧蜀王羞。
功業昭千載,聲名播九州。
至今巫峽地,草木尚添愁。
"三是:"持矛舉火破連營,玄德窮奔白帝城。
一旦威名驚蜀魏,吳王寧不敬書生。
"
而對於劉備,魏文帝曹丕在當時就說:"備不曉兵,豈有七百里營可以拒敵者乎!'苞原隰險阻而為軍者為敵所禽',此兵忌也。
孫權上事今至矣。
"
劉備率兵伐吳,為什麼前2個月戰績斐然,而後5個月卻毫無作為?
熟讀漢末三國歷史,劉備奮鬥一生,終於拿下漢中,稱王了,卻遭到一個噩耗,關羽大意失荊州,給剛剛新生的季漢(後世人都喜歡叫蜀漢)一次非常嚴重的打擊。對此,作為新生政權領袖的劉備不得不做出舉動,那就是...
宋傑;蜀吳統治下江陵軍事地位之演變
作者簡介:宋傑,男,北京市人,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歷史學博士。(北京 100089) 內容提要:劉備、關羽統治下的江陵是蜀漢西征北伐的後方基地,又是荊州戰區的指揮中心、主將駐節...
三國時期東吳四英傑之一——陸遜簡介
陸遜(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陸議,字伯言,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三國時期吳國政治家、軍事家,官至丞相、荊州牧、右都護。陸遜跟隨孫權四十餘年,深得孫權器重。建安八年(203年),...
夷陵之戰時曹丕為什麼不趁機進攻吳國或者蜀國?
公元219年,孫權襲取荊州,擒殺關羽,吳、蜀兩國結仇。公元220年,曹丕代漢稱帝。公元221年,劉備於益州稱帝,年號為章武。 公元221年7月,劉備親率蜀漢軍隊數萬人,對吳國發動了大規模的戰爭。...
曹丕三路伐吳,生死存亡之際東吳大都督陸遜為何不見蹤影?
黃初三年(公元222年)九月,此時夷陵之戰剛剛結束,正當陸遜和麾下眾將乘勝追擊劉備之際,曹丕出兵東吳而且是來勢洶洶:東路曹休和張遼臧霸等名將出兵洞口,中路曹仁兵臨濡須口,西路名將眾多包括張郃徐晃...
劉備夷陵大敗之後,為何曹丕不攻蜀漢,反而討伐東吳?
公元220年,蜀漢五虎上將關羽由於孤軍北伐,又中了曹操與孫權聯合之計,腹背受敵,不幸於臨沮與義子關平一同被殺,這年劉備剛剛稱了漢中王。另一方面,曹丕廢掉漢獻帝自立為帝,改國號為大魏,正是因為如此...
劉備竭盡全力攻打東吳 竟非為關羽報仇
公元221年,已經晉升為皇帝的劉備親自率領大軍進攻吳國,起初蜀漢軍進展非常順利。但是在夷陵之戰中,東吳軍以逸待勞大敗劉備,蜀漢軍隊潰不成軍幾乎全殲。此戰不經使蜀漢政權奪取荊州再無可能,並且是蜀漢...
赤壁之戰只是確立三國的基礎,真正確立三國鼎立之勢的是夷陵之戰
赤壁之戰後,曹操回軍北方並將兵鋒指向關中、涼州一帶,而劉備和孫權的聯盟也繼續發揮著作用,但是三方圍繞荊州歸屬問題的爭端並沒有因此結束。特別是劉備通過武力奪得西川和漢中(郡名,今陝西漢中東)之後,...
夷陵之戰全面梳理回顧 揭秘劉備慘敗的原因
夷陵之戰,是三國的著名戰役。關於夷陵之戰的細節,大家還記得嗎?夷陵之戰中,劉備又一次痛失領土。如果不懂夷陵之戰,那就不算讀懂三國。今天,小編為大家重新梳理了夷陵之戰的細節和各個階段,夷陵之戰,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