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吳蜀夷陵之戰:陸遜火燒連營 蜀國精銳覆沒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夷陵之戰的起因,要追溯到赤壁之戰以後孫劉聯盟的破裂。

赤壁之戰以前,劉備並沒有固定地盤。

他先後投靠過公孫瓚、呂布、袁紹和劉表,是個遊蕩的雄傑。

劉備打著劉漢宗室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招牌及個人的才幹,在群雄中頗有名氣,他們對他都很尊重,但也都不敢重用,怕他得勢後,對己不利。

劉備原就有勇冠三軍、能征善戰而又親如手足的關羽、張飛、趙云為助手。

投靠劉表後,在荊州又結識了足智多謀的諸葛亮,更加如魚得水、如虎添翼。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為他策劃發展的大局,更增強了劉備「復興漢室」的信心。

赤壁之戰中,孫劉聯軍戰勝了曹軍,劉備得以占有以南郡、零陵、武陵為基礎的荊州一部分地區。

從此,孫劉聯盟就出現了裂痕。

從劉備的角度看,劉與孫聯盟共同打敗曹軍,不能一無所得,故當魯肅向關羽索還三郡時,關羽對魯肅理直氣壯地說:「烏林之役,左將軍身在行間,戮力破敵,豈得徒勞,無一塊土,而足下來欲收地邪!」拒絕歸還三郡。

魯肅則反駁說:「不然。

始與豫州覲於長阪,豫州之眾不當一校,計窮慮極,志勢摧弱,圖欲遠竄,望不及此。

主上矜愍豫州之身無有處所,不愛土地士民之力,使有所庇蔭以濟其患;而豫州私獨飾情,衍德墮好。

今已藉手於西州矣,又欲翦並荊州之土,斯蓋凡夫所不忍行,而況整領人物之主乎!」關羽無話可答,而以散會了事。

會後由於魯肅、諸葛瑾以聯盟抗曹為重,從中斡旋,雙方達成協議,「遂分荊州,以湘水為界,長沙、江夏、桂陽以東屬吳,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屬漢」。

對於這一協議,清代學者趙翼認為「最為平允」,其實這只是雙方暫時妥協的結果,特別對吳國來說,並不心甘情願;而對蜀國來說,也並不想就此罷休,還想繼續擴張,這就埋下了呂蒙偷襲荊州、劉備東征孫吳的禍根。

劉備在進入四川後,讓關羽鎮守荊州是一大失策。

從軍事角度講,關羽留鎮荊州,對北方的曹魏確實起到了威懾作用,但從吳蜀聯盟及協調內部關係角度講,卻有很大的副作用。

關羽個性傲慢、心胸狹窄、剛而自矜、目空一切,頗少容人之量。

如馬超來降,受到重用,關羽心有不平,就寫信問諸葛亮:「超人才可誰比?」諸葛亮知道關羽「護前」,故回信說:「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當與翼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也。

」關羽接到信後非常高興,並把諸葛亮的信拿給賓客們看,以炫耀自己。

再如黃忠立功於定軍山,劉備欲任命黃忠為後將軍,諸葛亮對劉備說:「忠之名望,素非關、馬之倫也,而今便令同列,馬、張在近,親見其功,尚可喻指,關遙聞之,恐必不悅,得無不可乎!」諸葛亮能說出這樣的話,說明他對關羽的性格非常了解。

後來由於劉備對關羽親自作了解釋,黃忠才得以就任後將軍。

以上兩例都屬於劉備集團的內部問題,只要關羽、馬超、黃忠之間不耿耿於懷,尚無大礙。

但關羽鎮守荊州,面對的是敵國曹魏和盟國東吳,如果關羽還是剛愎自用、盛氣凌人,就可能破壞與盟國的友好關係或被敵國所利用,那麼問題就十分嚴重了。

本來蜀漢占有荊州三郡,東吳並不甘心,關羽鎮守荊州,孫權更感到恐懼,為了穩定與蜀聯盟關係,孫權欲與關羽建立姻親關係,遂「遣使為子索羽女」,關羽如不同意,本可婉言謝絕,但高傲的關羽卻惡語傷人,「罵辱其使,不許婚」。

漢建安二十四年七月,關羽出兵北伐,攻下曹魏占據的襄陽,並圍攻樊城。

八月大霖雨,江水暴漲,平地數丈,魏將于禁所率領的七軍皆沒,于禁投降,曹魏另一將領龐德不降被殺,曹軍大敗,許昌以南,群情騷動,陸渾民孫狼接受關羽印信,表示歸附,關羽「威震華夏」。

曹操準備遷徙許都,「以避其銳」,司馬懿反對遷都,而說:「關羽得志,孫權必不願也,可遣人勸權躡其後,許割江南以封權,則樊圍自解。

」曹操接受司馬懿的意見,遂派使臣與孫權聯繫。

關羽北伐時,孫權曾表示願意出兵支援,但又下令吳軍緩慢行動,同時又遣使向關羽表示歉意。

這反映出孫權既不願意看到關羽北伐勝利,又不想破壞孫劉聯盟關係的矛盾心理,關羽對此應該是心知肚明,本可以虛與委蛇,以爭取孫權不倒向曹操,但關羽完全不顧大局,不講外交策略,而忿吳軍淹遲,面對吳使罵道:「貉子敢爾,如使樊城拔,吾不能滅汝邪!」孫權得知關羽欲滅吳的話,即下決心除掉關羽。

其實駐軍陸口的吳虎威將軍呂蒙,與關羽分土接境,早就對孫權說過,「羽素驍雄,有兼并之心,且居國上流,其勢難久」。

但孫權考慮到與蜀聯盟關係,並沒有與關羽決裂,現在聽到關羽有滅吳之意,遂與呂蒙商量剷除關羽的計劃。

呂蒙對孫權說,關羽北伐,仍留重兵於南郡,目的就是防備我的偷襲,現在我可以稱病離任以解除關羽的疑慮。

孫權問:誰接替你?呂蒙說:「陸遜意思深長,才堪負重,觀其規慮,終可大任,而未有遠名,非羽所忌。

」孫權遂任命陸遜為偏將軍、右部督,接替呂蒙。

陸遜至陸口,遂與關羽通信,表示堅持同盟,「共獎王綱」,並有「謙下自托之意」。

此舉果然騙過了關羽,關羽於是把南郡駐軍調至樊城前線,使後方空虛。

孫權遂一方面給曹操去信,表示討關羽自效;一方面命呂蒙自尋陽出發,盡伏其精兵於大船之中,偽裝商人白衣搖櫓,晝夜兼行,盡縛關羽所置沿江守候之卒,關羽對吳軍偷襲一無所知。

當時駐守在江陵的守將糜芳、駐守公安的守將傅士仁,因受關羽輕視,在關羽北伐時,供給軍資不積極,引起關羽震怒,關羽曾揚言:「還,當治之」,「芳、仁咸懼。

」當呂蒙軍至荊州、公安,糜芳、傅士仁皆開城門投降。

呂蒙軍進入江陵後,軍紀極嚴,「盡得羽及將士家屬,皆撫慰。

約令軍中不得干歷人家,有所求取」。

有一軍人「取民家一笠以覆官鎧」,而被處斬,使「軍中震驚,道不拾遺。

蒙旦暮使親近,存恤耆老,問所不足,疾病者給醫藥,饑寒者賜衣糧,羽府藏財寶,皆封閉以待權至」。

吳軍兵不血刃占領了荊州,關羽軍的將士得知其家屬安居無恙,所以皆無斗心。

關羽聽說南郡已破,遂「西保麥城」,「權命朱然斷其徑路,獲羽及其子平於章鄉,斬之,遂定荊州」。

孫權偷襲荊州,背叛盟友,在道義上應受譴責;糜芳、傅士仁開城門投降,純屬叛變,應被釘在恥辱柱上;但關羽的傲慢言行、不知團結盟友和部下,也難辭其咎;劉備用人不當也應該有所自責。

孫權在取得荊州南部之後,荊州北部則仍被曹魏占領。

孫權雖表面上歸附曹魏,但他深知如不與蜀漢聯合,仍有被曹魏吞併的危險,故在襲殺關羽之後,曾派使者向劉備表示願意和好,均被劉備拒絕。

劉備不顧大局,執意要為關羽報仇,遂發動了夷陵之戰。

二、夷陵之戰經過

在關羽失去荊州之後,劉備在四川已站穩腳跟,孫權占有江東,曹魏占有北方,三國鼎立之勢已經形成。

漢建安二十五年正月,曹操病死於洛陽,至十月,其子曹丕即篡漢稱帝,建立曹魏中央政權,都洛陽。

魏黃初二年四月,劉備在成都聽說漢帝已死,遂也即位稱帝,以漢正統自居,史稱蜀漢,都成都。

同年八月,孫權稱吳王,並將國都由公安遷至鄂縣,改名武昌。

應該說此時三國在表面上已各得其所。

三國的統治者都應整理內政,穩定局勢,發展經濟,充實國力,以圖遠謀。

但劉備對失去荊州,並不甘心,對關羽被殺也耿耿於懷,因此,他稱帝不到一個月,就要東征東吳,為關羽報仇。

當時蜀國的文臣武將都以為時機不對,紛紛諫言勸止,不讓他出兵,劉備一概不聽。

他所信任的四弟翊軍將軍趙雲說:「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

且先滅魏,則吳自服。

操身雖薨,子丕篡盜,當因眾心,早圖關中,居河、渭上游,以討凶逆,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不應置魏先與吳戰,兵勢一交,不得卒解也。

」趙雲所言,是從大局出發,合情合理,但劉備不聽。

廣漢處士秦宓也諫阻說:「陳天時,必無其利。

」劉備不僅不予理睬,還因此把秦宓「下獄幽閉,然後貸出」。

此後蜀漢大臣再也不敢諫阻劉備東征了。

諸葛亮大概是看到劉備東征的決心,對劉備東征一事並沒有明確表態。

此時孫權在得知劉備要東征時,就給劉備發來一封信「請和」。

劉備則「盛怒不許」。

時任吳南郡太守的諸葛瑾也給劉備發來一封信,勸劉備不要東征。

他在信中說:「奄聞旗鼓來至白帝,或恐議臣以吳王侵取此州,危害關羽,怨深禍大,不宜答和,此用心於小,未留意於大者也。

試為陛下論其輕重及其大小。

陛下若抑威損忿,暫省瑾言者,計可立決,不復咨之於群後也。

陛下以關羽之親,何如先帝,荊州大小,孰與海內,俱應仇疾,誰當先後,若審此數,易如反掌。

」諸葛瑾雖屬吳臣,他講的道理卻是對的,甚至比趙雲的諫言更清楚明確。

胡三省曰:「諸葛瑾之言,天下之公也。

使漢主因此與吳解仇繼好,魏氏其旴食乎!」意思是說如果蜀與吳因此和好,曹魏就憂慮得吃不好飯了。

可惜劉備不聽諸葛瑾的勸阻,使得曹丕最終坐觀「鷸蚌相爭,漁人得利」。

劉備在決心征吳之後,遂命車騎將軍張飛率軍萬人自閬中會江州。

在即將出發之前,張飛因虐待部下,被其帳下將張達、范強所殺。

張飛被殺,對劉備又是一次重大打擊。

連失兩員大將,軍勢已被削弱,劉備本應有所收斂,但他一意孤行,於蜀章武元年七月即離他即帝位時間還不到3個月,即親率4萬大軍東征孫權,並遣將軍吳班、馮羽攻破吳軍占領的巫縣,而進軍秭歸,武陵蠻夷也都遣使請兵助戰,劉備取得了前哨戰的小勝。

孫權知道劉備東征後,遂「以鎮西將軍陸遜為大都督、假節,督將軍朱然、潘璋、宋謙、韓當、徐盛、鮮于丹、孫恆等五萬人拒之」。

孫權選任陸遜為大都督,用人得當。

陸遜出身於江東世族,本名議,後改名遜,受過良好家庭教育,他兼文武,21歲入仕,歷任東西曹令史,後出任海昌屯田都尉,曾參與討伐關羽之役,深得主將呂蒙的信任。

劉備東征,孫權深知陸遜可身當重任,又因他「春秋方壯,威名未著」,可以蒙蔽劉備,使他輕敵、上當。

在陸遜率軍抵達夷陵時,劉備也自秭歸率軍進至夷陵界以擊吳軍。

治中從事黃權為保證蜀軍安全,向劉備建議:「吳人悍戰,又水軍順流,進易退難,臣請為先驅以嘗寇,陛下宜為後鎮。

」這是非常穩妥的建議,劉備不僅不聽,反而認為黃權干預他的指揮方略,把黃權調為鎮北將軍,駐守當陽,使督江北諸軍。

在黃權被調走後,劉備「自秭歸率諸將進軍,緣山截嶺」,駐軍於夷陵猇亭,於平地立數十營以挑戰。

吳國將領都想迎擊,陸遜說:「備舉軍東下,銳氣始盛,且乘高守險,難可卒攻,攻之縱下,猶難盡克,若有不利,損我大勢,非小故也。

」陸遜勸將士要靜觀其變、等待時機,然後進攻。

吳國諸將不理解陸遜的戰略,都認為他畏懼蜀軍,不敢進攻。

劉備見陸遜按兵不動,其計不得逞,乃主動率8000伏兵從谷中出擊吳軍,陸遜見蜀軍伏兵出擊,才對諸將說,原先不讓你們迎擊,就猜想到蜀軍必有陰謀巧計。

但吳國將領還是不大信服。

陸遜在夷陵與蜀軍相持有半年之久,已摸清蜀軍底細,有了勝利把握,遂給孫權上疏說:

夷陵要害,國之關限,雖為易得,亦復易失。

失之,非徒損一郡之地,荊州可憂。

今日爭之,當令必諧。

備干天常,不守窟穴,而敢自送,臣雖不材,憑奉威靈,以順討逆,破壞在近。

尋備前後行軍,多敗少成,推此論之,不足為戚。

臣初嫌之水陸俱進,今反舍船就步,處處結營,察其布置,必無他變。

伏願至尊(孫權),高枕不以為念也。

陸遜在給孫權的上疏中,認為劉備舍船就步,處處為營,是最大的失策,他正想從這兩個漏洞中徹底打敗劉備。

蜀章武元年閏五月,陸遜準備對蜀軍作試探性地進攻,遭到諸將的反對,諸將都說要攻早就該進攻,現在蜀軍已深入五六百里,相持已有七八個月,其要害已被固守,攻擊必不利。

陸遜卻說:「備是猾虜,更嘗事多,其軍始集,思慮精專,未可干也,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計不復生,掎角此寇,正在今日。

」於是他下令先攻一營,不利,諸將都說:這是白白送死。

陸遜卻高興地說,我已知道破敵之術了。

於是他又命令全軍各持一把茅,欲以火攻取勝。

全軍遵命,同時俱攻,破蜀軍40餘營,斬蜀將張南、馮習及胡王沙摩柯等,杜路、劉寧等投降。

蜀軍土崩瓦解,死者數萬,劉備夜遁,「驛人自擔燒鐃鎧(樂器、鎧甲)斷後,僅得入白帝城」。

這一戰,蜀軍「舟船、器械,水、步軍資,一時略盡」。

清代學者王夫之說:「國之精銳,盡於夷陵。

」劉備不顧大局,堅持東征,給蜀國造成的損失是難以估量的。

三、夷陵之戰評議

第一,從時間上講,劉備是在魏黃初二年四月稱帝,五月就想征吳為關羽報仇,時間過於緊迫。

如從實際情況出發,他首先處理的任務應該是內政,故群臣上下都知道不應東征。

但劉備一意孤行,不聽諫阻,甚至囚禁反對東征者。

趙雲提出過諫阻,就不讓趙雲隨征。

張飛肯定是同意東征的,就命張飛率軍萬人自閬中會江州。

但在出征前張飛被殺,軍中又失去一員猛將,此時劉備就應該有所警惕,但他不顧一切,仍於七月親自率軍東征。

第二,從地點上來講,從成都至夷陵,多叢山峻岭,進軍困難,雖有長江順流之便,但蜀居上游,易進難退,所以當劉備從陸路進軍時,只能「緣山截嶺」,才至夷陵猇亭安營紮寨。

劉備最不應該的是放棄水陸並進的戰略,而棄船登陸、設置幾百里連營。

黃權建議願為前驅為他探路,劉備拒而不聽。

可惜,夷陵草木繁盛,易於火攻,劉備陸地紮營,又不重視防備,因此大敗,這是劉備昏聵所致。

第三,戰術的失誤。

劉備既然決定東征,就該利用身處上流之優勢,居高臨下,率4萬大軍水陸並進,向前猛攻,打東吳一個措手不及。

從陸遜給孫權的上疏中可知,陸遜最怕的也是蜀軍水陸並進的戰術。

誰知劉備自秭歸兵抵夷陵之後,則是舍船登陸,把軍隊散開,沿江岸紮營四五十座,與吳軍相持半年有餘。

第四,夷陵之戰徹底破壞了吳蜀聯盟。

孫權偷襲荊州,關羽被殺,孫劉聯盟已被破壞,這對諸葛亮《隆中對》中的戰略部署是一次沉重打擊,不僅使「跨有荊、益」的計劃失據,也使兩路出兵北伐的戰略落空。

不過,吳國為了共同抗曹,仍想與蜀維持表面的聯盟關係,故在取得荊州南郡後,曾派使者向蜀請和,但被劉備拒絕。

這次夷陵之戰完全是由蜀國挑起的,徹底破壞了吳蜀聯盟,孫權對蜀國再也不抱任何希望,只能是被動應戰。

但其應對的策略非常得當,孫權選陸遜為大都督,是知人善用,陸遜足智多謀、文武兼備、英勇善戰,且有指揮才能。

因他聲名尚未遠播,知道他的人很少。

他曾以此騙過關羽,幫呂蒙奪取了荊州。

夷陵之戰,他又騙過了劉備。

直到夷陵大敗,劉備仍不反省,他說:「吾乃為陸遜所折辱,豈非天耶!」仍不承認智不如人,這與項羽烏江戰敗時所說的「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一樣的糊塗。

關於陸遜以火攻計大敗劉備,本為計之上策,但也有人不以為然。

《三國志集解?吳書?陸遜傳》注引錢振鍠曰:「陸遜破先主無他奇策,只令軍士各持一把茅耳。

意先主連營,皆伐山木為之,故易火,若土石為之,遜其如之何?」錢的意思是說,劉備的連營是伐山木構造的,故易燃燒,如果是用土石構建的,陸遜就沒辦法了。

這是不懂戰術的濫言。

軍事行動變化無常,作為一位指揮官,他必須有隨機應變的能力,難道劉備不以山木構建營房,陸遜就一籌莫展了嗎?看起來錢公比劉備還輕視陸遜,如果要他率兵與陸遜對陣,恐怕他敗得比劉備還要慘。

夷陵之戰以吳勝蜀敗而告終,吳蜀聯盟也徹底破裂。

戰後孫權派使者至白帝城向劉備求和,劉備自知蜀國已無力與吳國對陣,只好允和。

但是和解只是答應雙方不戰,與聯盟不同。

聯盟是要求雙方一致對敵。

此時吳國已對蜀國失去信心,故不提雙方恢復聯盟。

蜀國因吳國已向魏稱臣,也不能與吳國重建盟國關係。

實際上吳、蜀都需要雙方聯盟以抗魏。

因這次吳蜀聯盟破裂是蜀國挑起的,要恢復雙方的互信,蜀國必須先有動作。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孫權為何要把荊州借給劉備

在眾多三國故事裡面,劉備向孫權借荊州的事實是多數網友都熟知的,但孫權當初為何要把把荊州借給劉備呢,這就是本文今天要講述的——

劉備的惡夢:決定蜀國滅亡的三次戰役!

三國時期,劉備可以說是白手起家,帶著一幫文臣武將歷經千辛萬苦,終於創建了蜀漢政權。可惜的是,三國最後被司馬家族歸為一統,劉備復興漢室的理想未能獲得成功。蜀國為何失敗,這裡說說決定蜀國成敗的三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