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道真的只剩下了錢?——兩宋1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宋朝的國祚(兩宋共計316年)僅次於漢朝(兩漢共計405年),但是這兩個王朝似乎可比性不多,尤其是在軍事上。
王夫之說:「國恆以弱亡,漢獨以強亡」,兩漢一直給人留下雄姿英發,昂揚向上的「強漢」印象,提起宋朝,我們首先想起的是朝廷的無能,一退再退,丟失大好河山。
為什麼現在很多人對宋朝評價很高,然而教科書的評價卻很一般? 有趣的是為什麼外國對宋朝評價很高,但國內卻經常看不起宋朝呢?
宋朝已經達到中國文化的頂峰,宋徽宗獨創的瘦金體字的鐵劃銀鉤的特點在他親手所書的大觀通寶年號錢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宋代的繁榮是空前絕後的,社會氛圍寬鬆,經濟貿易發達,誰能不嚮往?
政治
在漢唐時期中原王朝不斷通過武力與和議維持著與周邊少數民族國家對峙局面,趙匡胤建立了一套不同於漢唐的體制,改變了開拓向外、宣武播文的方針。
代之為強內虛外、沉潛向內為特點的重文輕武的文治靖國策略。
為什麼網絡上所謂的【仁宗盛治】,到了「教科書」上卻變成了【三冗兩積】?
為什麼宋朝人口中的【元佑之治】,在近現代史學界幾乎絕口不提?
從頭說起,一般認為「三冗出」自宋人自述,也就是大臣的自我批評。
這種自我批判主要開始於北宋中期,也就是宋仁宗時代。
題主有興趣可以去翻翻《長編》,歐陽修在慶曆年間寫了不少「北宋藥丸的奏章,有些話比三冗還要難聽得多。
但是歐陽修、范仲淹他們]叫器大宋藥丸顯然不是要跳船走人,而是要指出問題解決問題。
宋代的一大特點,就是變法的思想幾乎貫徹始終,究其原因,最主要的,就是始終未能解決兩大問題,即所謂三冗兩積。
所以說[
三冗] 雖然是一個長期困擾兩宋的體制問題,但不代表沒有受到過重視,事實上士大夫們也的確想出了一些方法緩解了矛盾。
1、冗官,北宋政府採用分化事權的方式,集中皇權。
比如,宰相職位一般有很多人擔任,同時還設置了樞密使、參知政事、三司使,來分割宰相的軍、政、財權。
官職也不斷增加,導致北宋機構臃腫;採用恩蔭制,一個官僚一生當中可以推薦數十個親屬當官;北宋大興科舉,科舉應試人數增加,取士人數也增加。
2、冗兵,為了防範軍閥割據,農民起義,抵禦北方民族的南侵,穩定社會秩序,宋代不斷擴充軍隊的數量,形成了龐大的軍事體系,軍費開支幾乎占到整個財政支出的十之八九,造成冗兵問題。
3、冗費,冗官、冗兵導致政府財政支出增加,與此同時由於土地兼并現象嚴重,富豪隱瞞土地,導致財政收入銳減,因而造成了北宋政府的財政危機。
積貧,國家財政入不敷出,國庫空虛,出現了嚴重的財政危機,導致積貧局面的形成。
積弱,北宋吸取中唐以後武將擁兵、藩鎮割據的教訓,大力削弱武將的兵權,領兵作戰的將領沒有調動軍隊的權利,帶來的後果是指揮效率和軍隊戰鬥力降低,導致宋軍在與遼、西夏的戰爭中連年戰敗,形成積弱的局面。
宋代科舉制度更加完善,科舉取士名額遠超唐代,宋太宗在位二十二年取士近萬名,而且一旦入弟也不用考察,殿試後即可授官,這種選仕方法稱為"正奏名"。
除了"正奏名"以外,宋朝在科舉制中還創造了"特奏名"和"奏蔭"方式。
"特奏名"也叫"恩科",就是對屢考不中者,根據他的前後幾次考試成績情況,編入另冊上報,來個很簡單的殿試,年老的可以免考。
宋朝為優秀人才的脫穎而出創造了許多條件,平民有更多進入上層社會的機會,許多入不了朝堂的文人,便去做行吟詩人,寫詩超過萬首的文人不在少數,宋代人將儒、釋、道融為一體,把中國傳統文化推向成熟的頂峰和極限。
宋太祖立不殺文臣的規矩,從政為官的環境也比較寬鬆,所以官員們在朝堂上說話辦事都比較意氣用事,敢於大膽向皇帝進諫並據理力爭,許多人因此一生仕宦浮沉,幾起幾落,如同家常便飯。
王安石改革時,將個人安危和利益置之度外。
蘇軾一生都在患難中度過,但他從來不接受教訓,照樣敢說敢幹。
蘇軾因烏台詩案入獄,辦案的一幫官吏欲置蘇軾於死地而後快,但殺還是不殺,神宗一時舉棋不定。
關鍵時刻,資深元老王安石上書說:「安有盛世而殺才士乎?」據說,蘇軾最後能保住腦袋就取決於王安石這一句話。
須知,他們二人是政敵。
自仁宗時范仲淹推行慶曆新政後,每個皇帝都在裁減冗員上花過力氣,但大都無功而返。
范仲淹搞慶曆變法,重要內容之一是反腐敗,挖出不少貪官,抄家查辦時家屬子女哭哭啼啼的,有些辦案的官員就手軟了,皇帝也猶豫了。
到底還搞不搞了?范仲淹力排眾議,一句話擲地有聲:「一路哭不如一家哭!」堅定了動搖者的決心,鐵腕反貪,真抓了不少蛀蟲,吏治官風大為好轉,人心亦為之一振。
招文官的數量比武官要多得多,都去競選文官,有素質的軍隊少如何平天下。
皇帝就只是單純地害怕陳橋兵變再次發生,就下遺囑說不要再動用武力,防止有人再次擁兵自立。
所以皇帝就認為貪官也不夠一個武將的危害大,不讓武官獲權,完全沒有「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做法,甚至還派不懂兵法的文官和太監做監軍。
軍隊的素質得不到提高,而朝廷也不注重,腐敗現象日益嚴峻,有識人士王安石意識到宋朝的狀況,意識到宋朝軍隊只是浪費錢財,更大呼「倘不能理兵復古制,則中國無富強之理也。
」著名的王安石變法產生,簡單地說就是從裡到外的大改革,按照他的改革的確是有望改善宋朝的狀況,改革牴觸了許多大財主的利益,而變法里存在的弊端使貪官更加猖狂,害民擾民,最終改革失敗。
宋朝的文人官太多原因在於,籠絡天下人歸於一官道是宋朝的治國"主體思想"。
皇帝把官位引作釣鉤,使"英雄豪傑皆汩沒消靡其中而不自覺"。
"覬覦一官.老死不止","使人人皆有覬覦之心,不忍自棄於盜賊姦宄",把天下人捆在官階上,使他們少起異心,然後再將他們鎖在一張牽制的網上,這才是宋朝官制的一大特點,它和宋朝的科舉制度一樣,都是皇帝的"御天下之妙術"而已。
宋朝成為現在許多知識分子心中的"伊甸園"。
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內患大為減少,但子孫一代比一代文弱,卻不是他所能預料到的,先被契丹人欺負,後被女真人驅趕,最後被蒙古人擊滅。
忠臣陸秀夫在廣東崖山抱著小皇帝跳海,在我們眼裡只有悲情,沒有悲壯。
宋朝明明是文化大國,不過他們卻搞錯了次序先後,單純地害怕武官的造反,而忽略了當時最重要的軍事建設。
最後的靖康之恥也背負罵名,使人痛惜。
試想一下,如果當時的宋朝軍事水平也十分發達,那麼對於歷史的進展,對於後世的我們會造成什麼影響,這真是不得而知了。
然而,日本與歐美的漢學家卻普遍認為,唐代是中世紀的黃昏,而宋朝則是「現代的拂曉時辰」。
自從日本的歷史學家內藤湖南在19世紀末提出「唐宋變革論」(唐代是中國中世紀的結束,宋代則是中國近代的開始)以來,宋代的近代化色彩一直便是海外漢學家講述宋朝歷史的最重要母題。
王安石變法前瞻 箭在弦上 不得不發
宋遼澶淵之盟後,邊境進入輕兵時期,長期無戰事造成的兵驕將惰,戰鬥力低下,而又好景不長,西夏的出現讓宋遼兩國疲於奔命,宋最後以恩賜的名義行歲幣之實,緩和了北宋西夏爭戰,西夏則兩面稱臣從中牟利。
宋朝亡國的原因,真的是經濟過度發達而間接導致滅亡的嗎?
最近聽友人分析宋朝亡國的原因,說是由於經濟過分發達導致的,有數據顯示,宋朝時期的人民生活水平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頂峰。是因為太富有而導致軍隊素質下降嗎?事實是不是這樣呢?首先,要想推翻這個論題,我們...
巧妙的政治平衡成就了宋朝,也滅亡了宋朝
北宋是中國封建歷史的轉折點,高度集權的中央集權體制徹底確立。此前,幾乎所有封建王朝權力紛爭激烈,宗室政權、權臣篡位層出不窮;北宋之後,漢人建立的政權鮮有謀逆內亂之舉,有效的維護了國家的統一。一、...
文彥博說的「大實話」道出了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
文彥博,生於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年),卒於宋哲宗紹聖四年(1097年),壽高91歲。字寬夫,號伊叟,汾州介休(今屬山西)人,北宋時期政治家、書法家。他歷仕仁、英、神、哲四帝,出將入相,有五...
看宋神宗與王安石這對好基友如何把宋朝打造成世界一流強國(上)
前些時間,美國《時代》周刊有篇文章,評選出史上最富有的超級富豪,上榜的人物涵蓋古往今來、海內外所有企業家和一國之主等等,其中有羅馬的凱撒大帝,成吉思汗、比爾蓋茨等等,宋神宗也位列其中第三。文中指...
此人博學多才,卻頑固保守硬把一個剛復興的王朝推向滅亡
他自幼就是出了名的神童,博學多才,剛正不阿,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但是不幸的是最終他卻成了大宋王朝的掘墓人,這既是他個人的性格悲劇,也是大宋王朝的悲劇。他是誰呢?他就是歷史上大名鼎...
能文能武 北宋文人屢出將才 范仲淹竟是方面軍司令員級別
宋朝一直是一個爭議很大的朝代,一方面不停的賠款議和,一方面卻又經濟發達,社會竟然出現了早起的資本主義萌芽。然而宋朝的軍事實力和經濟實力卻不成正比,對外作戰屢屢敗北,無論是遼,金,甚至是西夏,都讓...
王安石變法導致北宋黨爭?別鬧,黨爭在北宋立國時就開始了!
王安石變法是中國封建社會最重要的歷史事件之一,雖然變法最終慘澹收場,但是卻在後世掀起了滔天巨浪。很多主流觀點認為:正是王安石變法,導致北宋朝堂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新舊黨爭,這場持續了幾十年的黨爭最終...
解密:宋仁宗慶曆新政到底是怎麼最終失敗的?
封建體制 在中國封建社會,要改革封建官僚體制,說起來容易,然而要真正做起來,卻似難於上青天,這對宋代來講更是如此。因為在宋代,官僚地主階級在官員喪失世襲爵位和封戶特權的情況下,為了確保「世守祿位...
古代經濟文化最繁榮的北宋如何走向覆滅
公元960年,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宋朝,一直到1127年政權南遷的這段時間被稱為北宋,京師於開封。北宋結束了唐末五代四分五裂的局面,實現國家大一統,但遼、金、西夏等強國的存在也使得北宋始終處於外族威...
宋朝曾大搞軍事改革,為何對外戰爭仍屢戰屢敗?
宋朝第六位皇帝趙頊廟號為「神」,在封建迷信的社會環境中,「神」這個字就顯得更為重要。有人說宋神宗在位雖不到二十年,但對國家懷有一腔熱血,堅持通過變法改善國家狀況,值得後世歌頌。實際上,當初之所...
宋太祖採取了哪些政策 讓大宋江山存在了幾百年
陳橋兵變後宋太祖黃袍加身,接著自然是統一帝國,他選擇了先南後北,或者說是先易後難,南方的幾個國家兵力明顯比北方的要弱,現在很多人持不同意見,認為宋太祖應該先北伐,然後再統一南方,這樣就不會造成統...
趙匡胤疑心太重,宋朝實行「重文抑武」好還是壞?快來辯
大家都知道,北宋時期,改變了以往歷朝歷代重武輕文的局面,改變了這個局面意味著,武將的地位大大降低,文官成為上層階級,就連一個軍隊的軍事指導權也不輕易給武官了,軍隊調配的權力歸不懂打仗的文官處理。
揭秘:范仲淹改革為何會失敗?因為他已觸碰到了皇帝的這個底線!
范仲淹我們大家都非常熟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言就是他說的,然而寫作只是他的副業,主業則是主持北宋仁宗慶曆年間的改革,史稱「慶曆新政」。改革雖然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但周期實在太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