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時期,為什麼會出現那麼多憂國憂民的文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蘇軾

王安石

岳飛

辛棄疾

大家都知道宋朝出現了很多的著名的文人,唐宋八家之中的王安石、曾鞏、歐陽修、三蘇,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時代背景,王安石的變法,辛棄疾《京口北固亭懷古》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岳飛的《小重山.》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李清照的《南歌子》:舊時天氣舊時衣,只有情懷不似,舊家時!文天祥的《過零丁洋》,這些文人有多少不是憂國憂民的呢?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

其實原因就是在歷經唐朝末年的黃巢起義之後,各路節度使擁兵自重,唐朝中央對各路節度使的控制力遠遠不及,導致後來的五代十國亂象重生,使得宋太祖趙匡胤看到了唐朝的亂象根源,於是杯酒釋兵權,解除了軍隊中重要將領的兵權,將兵權牢牢控制在中央手裡,而使得武將的權力遠遠不及文官,而大部分文官又是沒有戰略頭腦的人,成天只知道之乎者也,詩詞歌賦,根本打不了仗,試想在冷兵器時代,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文人上前線去跟滿身腱子肉的刀斧手打仗,這不是送死嗎?有人會問不是還有楊家將嗎?楊家將確實歷史上有,但是楊家將根本沒有能力去保護宋朝,而且僅僅是在北宋初,因為一個滿是文人的朝代根本不可能讓武將的地位比自己高,而文臣又是皇帝的近臣,而武將又通常是在前線,而北方的遊牧民族又是體魄很強悍的,無論是遼、西夏王朝、後來的金、再後來的蒙古、元,皆是如此,而岳飛想憑藉精忠報國的一人之意志力收復北宋丟失地盤,改變南宋挨打的局面,其實這是異想天開,不過是那個時代的高級犧牲品罷了,而他的被害冤死足以說明了這點,再說王安石的變法,使得北宋王朝實力大增,因為有了當時皇帝的支持,後來皇帝死了,然而他的變法得罪了包括蘇軾在內的大多數守舊勢力的利益,而遭到打壓,從而使得變法難以繼續,而新上來的皇帝支持守舊勢力,將他罷官貶職。

而那些文官又常常惦記著天下蒼生,又有著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濟世理念,可是這往往都是空談,而國家的實力是一天不如一天,而他們又沒有實際能力來改變那種被動挨打的局面,從而導致了這些宋朝的文人們心理扭曲式的憂國憂民,而文人們在經濟上的能力則是很強大的,這可以從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可以看出宋朝的經濟實力有多強大,可是經濟再強大也敵不過北方遊牧朝廷野蠻入侵,打仗打輸了最終只能割地賠款,錢再多自己沒有強健的體魄和先進的力量在那些年代都只能被強悍的盜賊打劫,這就更加導致了宋朝的文人們用毫無用處的、牢騷滿腹的、沒有任何創造力的思想來憂國憂民。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宋代:一個文化鼎盛軍事孱弱的畸形兒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作者:辛棄疾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難道真的只剩下了錢?——兩宋1

宋朝的國祚(兩宋共計316年)僅次於漢朝(兩漢共計405年),但是這兩個王朝似乎可比性不多,尤其是在軍事上。王夫之說:「國恆以弱亡,漢獨以強亡」,兩漢一直給人留下雄姿英發,昂揚向上的「強漢」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