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與北宋仁宗慶曆新政(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摘要

我們很多人對王安石在神宗熙寧年間實施的變法非常熟悉,中學歷史課本上曾經花費大篇幅進行講述,什麼青苗、保甲、募役、均稅、市易、均輸、裁兵、農田水利,搞得學生們頭痛不已,只好死記硬背,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王安石性格執拗,在神宗的全力支持下,採取鐵腕政策,強力推行變法,不管合適與否,一刀切地推行,結果鬧得朝野上下一片怨言。

王安石的很多摯友,都與他反目成仇,比如司馬光和蘇軾,本來他們開始是支持變法的,最終也成了堅定的反對者。

熙寧變法中很多改革措施在惠及民眾的同時,確實能增加國家收入。

不過那些推行新法的執行者,卻把經念歪了,還藉助變法的時機,為自己謀取私利,結果,後世將王安石手下的得力幹將全部被打入了奸臣傳,只有王荊公一人得以保存清白名節至今。

王安石

王安石不但是著名的改革家,還是名重一時的宋學中的「新學」開創者、文學家和政治家。

那麼,王安石的這些改革思想是從哪裡獲取的呢?每一個人開創一番事業,都要在前人奠基的基礎上進行,王荊公這次熙寧變法可謂聲震九州,開天闢地,提出了很多當時朝廷百官聞所未聞的改革措施,以至於得不到絕大多數人的理解,為變法失敗埋下了隱患。

實際上,對王安石一生影響最大的人物就是范仲淹,也許他自己並沒有承認,也許他表面承認而內心並不服氣。

為何這麼說呢?因為他竟然在范仲淹去世24年後,也就是神宗熙寧九年(1076年),在與皇帝議政之時說了下面這番話:「仲淹天資明爽,但多暇日,故出人不遠。

其好廣名譽,結游士,以為黨助,甚壞風俗」。

說實話,如果不是這些話明明白白記載於《續資治通鑑長編》上面,我會認為是小說家言,不足為信。

如今在正史上看到王安石對范仲淹如此詆毀,讓我對此人產生了很多看法,也理解了為何那麼多朋友和他反目成仇了。

范仲淹因為憂國憂民,仗義執言,一生仕途坎坷,三次被貶,為國計民生殫精竭慮,身患重病還在邊關抗擊敵寇三年時間。

因為患肺病和眩暈症,范仲淹經常夜不能寐,卻以驚人的毅力支持了下來,穩固了邊疆,卻被王安石稱之為「但多暇日」。

范仲淹去世之後,諡號文正,被同輩之人高山仰止,敬仰之情溢於筆端,卻被王安石稱之為「故過人不遠」。

因為杵怒劉太后和呂夷簡這種典型的腐敗分子而被污為朋黨,結交志同道合的遊人作詩酬和,卻被王安石誣衊為「以為黨助,甚壞風俗」。

范仲淹因為進諫論事奮不顧身,甚至連命都敢搭上,被苟且無良之徒污為「邀名」,他不得不寫了一篇《近名論》文章進行反擊,以堵屑小之口,王安石卻說范仲淹「好廣名譽」。

公道自在人心,范仲淹的人格高大,不是某個人就能污衊抹殺乾淨的。

而在范公剛去世不久,王安石可是親口說過下面這句話:「(范公)一世之師,由初訖終,名節無暇。

」如果與上面那番話做個對照,讓人別有一番味道在心頭。

《續資治通鑑長編》的作者南宋人李燾在本條史料後面加了一段話:「此一段無所照據,假神宗論答之語,實寓安石之私,以范仲淹好名,敗壞風俗,豈不惑後世?並刪去。

今復存之,後世亦安可惑也?」

李燾的意思很明顯,這條史料屬於孤證,沒有其他相關史料可作參照,很可能是假借與神宗對答的方式,寄託了王安石的個人想法,說范仲淹好名,敗壞風俗,這不是要迷惑後世之人嗎?本來想刪掉,但還是留了下來,難道後世之人那麼容易被迷惑嗎?

王安石生於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在宋仁宗慶曆二年(1042年)進士及第,時年21歲,也是數一數二的青年才俊。

在仁宗皇祐二年(1050年),29歲的王安石在鄞縣任職三年期滿,回臨川老家探親,路過杭州的時候,聽說62歲的范仲淹就在杭州任知州,便專門拜訪了這位久聞其名、不見其人的偶像級人物。

二人見面之後,落座暢談,歡欣之至。

而兩年之後,64歲的范文正公便病逝徐州,因此,這次杭州會面,是兩位北宋最著名的政治家的惟一一次見面。

王安石雖然在之前沒見過范仲淹,但是對他的事跡耳熟能詳,范仲淹的高尚的人格、以天下為己任的胸懷應該深深感染了他,並激勵著他刻苦攻讀、積極進取。

最重要的是,在范仲淹主導新政改革的慶曆三年,王安石剛進士及第,親身經歷了新政實施,耳聞目睹了范仲淹等一派革新人物被反對派以「朋黨」之污名逐出了京師。

范仲淹的改革思想,肯定對年輕的王安石影響很大,讓他在年富力強的青年時期,便開始思考變法救國之路。

不管他二十多年後,出於什麼目的和心理說出了那番鬼話,在他年輕之時,說他沒受范仲淹的影響是很難服人的。

宋夏戰爭,雖然在范仲淹等一幫文官武將的努力下最終打了個平手,然而,也讓仁宗皇帝第一次明白了自己治下的龐大帝國竟然如此不堪。

我們不難理解仁宗皇帝所遭受的沉重打擊,因此在戰爭還沒有完全結束,仁宗就在慶曆三年(1043年)將范仲淹和韓琦提拔為樞密副使,開始委以重任,而夏竦擔任樞密使。

范仲淹被提拔為樞密副使之後,他的學生資政殿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富弼特別高興,向仁宗說道:「伏聞近降勅命,韓琦、范仲淹並授樞密副使。

仰認聖意,只從公論,不聽讒毀,擢用孤遠,天下之人,皆謂朝廷進用大臣常如此日,則太平不難致矣。

當時,擔任宰相的是晏殊,參知政事是賈昌朝,諫官是歐陽修和余靖。

由於夏竦本人性格姦猾,與呂夷簡類似,曲意逢迎,而不以國事為重,被歐陽修和余靖連續不斷的彈劾,最終被罷免貶出京城,到亳州任職。

歐陽修便極力舉薦還在邊關的范仲淹,希望仁宗讓他參知政事,必定大有作為。

他在奏疏中寫道:「如仲淹者,素有大才,天下之人皆許其有宰輔之業。

蓋樞府只掌兵戎,中書乃是天下根本,萬事孰不物治。

伏望陛下且令韓琦佐樞府,移仲淹中書,使得參預大政。

歐陽修

仁宗皇帝這才聽從歐陽修的建議,將范仲淹從樞密副使調任中書,以副宰相的身份參預國事。

如今,掌管核心權力的大臣完全換血,革新派幾乎全部登上了舞台。

杜衍擔任樞密使,他是范仲淹的堅定支持者;晏殊、章得象共同擔任平章事,也就是宰相之職;賈昌朝、富弼、韓琦和范仲淹共同參知政事;歐陽修、蔡襄、王素、余靖同為諫官。

這些人很多都是范仲淹的好友甚至老師,大都志趣相投,方向一致,只待仁宗皇帝一聲令下,便可以施展拳腳,大展宏圖了。

但是,別忙,事情沒那麼簡單。

首先,范仲淹在接到參知政事的任命之後,當然為自己能有機會實現抱負而高興,因此,他到任之後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和已經退休致仕的政敵呂夷簡緩和關係。

呂夷簡人不在其位,態度比以前好了很多,說了一番無關痛癢的話,無非就是加以勉勵而已。

范仲淹如今已經55歲,性格應該變化了不少,對於如何搞好官場各方面的平衡,也有了新的體會。

他深知,在官場,支持自己做事的人沒有幾個,但是看熱鬧和暗中壞事的人數不清。

既然現在擔任了副宰相,想干一番事業,就要處理好多方面的複雜關係,而他主動與呂夷簡和好,就是出於這個目的。

但是不久,范仲淹聽到了幾件事情,讓他心頭一沉,本來躊躇滿志的心理蒙上了一層陰影,預感到將要大事不妙。

第一件事情,就是宋初三先生之一的徂徠先生石介,當時擔任太子中允和國子監直講,典型的狂狷之士,在夏竦被貶出京師、范仲淹參知政事之後,大為高興,就說道:「此盛事也,歌頌吾賦,其可已乎?」才思泉涌,筆走龍蛇,寫下一篇《慶曆盛德詩》,廣為傳唱,將范仲淹為首的革新派大大褒揚了一番,而將夏竦等人可勁貶損。

他在詩中寫道:「皇帝聖明,忠邪辨別。

舉擢俊良,掃除妖魃。

眾賢之進,如茅斯拔。

大奸之去,如距斯脫。

」石介將夏竦比作大奸,徹底惹怒了蝸居亳州的夏大人,夏竦讀了此詩之後,恨得咬牙切齒,必欲生吞活剝石介而後快。

後來,他報復石介的手段之狠、之陰險,也是空前絕後的。

所以此詩一出,天下譁然,石介的老師孫復連連嘆道:「守道啊,守道,你這是在給自己惹禍上身啊!」而范仲淹看完這首詩後,連聲說道:「石守道這是要壞我們的大事啊!」事實證明,范仲淹的預感是非常正確的。

第二件讓范仲淹忐忑不安的事情是,他得知自己擔任參知政事不是皇帝主動提出來的,而是作為諫官的歐陽修給皇帝提議的,感到非常吃驚,問仁宗道:「諫官竟然能夠舉薦宰相?」堅決不接受任命。

一直僵持到慶曆三年的8月份,這才正式擔任此職。

范仲淹如此吃驚是有原因的,諫官的身份是什麼?一來監督和約束中書宰相的行為,讓他們別徇私枉法,二是給皇帝提一些諸如保重龍體安康、體諒百姓辛苦、節省宮中費用等不痛不癢的建議。

諫官給皇帝舉薦宰相,這是破天荒頭一次,竟然被大文豪歐陽修做到了。

這件事情如此詭異,讓范仲淹不得不多打幾個問號。

最讓他莫名其妙的是第三件事情,在他擔任參知政事沒多久,仁宗皇帝竟然破了祖宗幾十年的規矩,在朝廷議事完畢之後,單獨留下范仲淹一人,詢問起治國改革良策來了,二人暢談了很久。

仁宗皇帝的這個反常的行為,讓范仲淹心裡又敲起了小鼓。

原因為何?這是因為宋太祖趙匡胤為了避免自己的後繼子孫專門寵信某位大臣,而造成權臣大權獨攬,最後架空皇帝,造成災難,因此制定了皇帝不允許單獨召見朝臣的祖訓。

而仁宗皇帝偏偏就違反了祖訓,單獨召見了范仲淹,還詢問治國改革良策,很反常不是?

第四件事情,仁宗皇帝打了范仲淹一個措手不及。

仁宗皇帝召見完范仲淹等人之後,立刻下了一份手詔,讓他在極短的時間裡拿出一份改革方案。

我們都知道,實施改革哪有那麼容易?今天心血來潮:「我要改革!」明天就伸手要帳:「快把改革方案給朕!」改革需要精心謀劃,需要有先有後,需要穩紮穩打,需要潛移默化,需要大刀闊斧,需要長遠規劃,需要有足夠耐心,需要做好數年或者十數年才能看到效果的心理準備。

唯一忌諱的事情就是不能急躁!而仁宗皇帝偏偏這麼急燥。

很反常,對吧?以至於范仲淹憂心忡忡,對朋友私下說道:「上用我至矣,然事有後先。

且革弊於久安,非朝夕可能也。

」說得很有道理啊,改革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但是仁宗皇帝為何這麼急促呢?答案也許在後面就會知道。

(待續)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歷史】「慶曆新政」與范仲淹

北宋王朝自建立到宋仁宗慶曆年,已經統治了80餘年,其間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日趨尖銳,財政危機日益加深。宋初以來,大官僚大地主階級竟相兼并土地,造成「勢官富姓,占田無限」的嚴重局面。土地集中的過程...

司馬光編修《資治通鑑》的背景

《資治通鑑》是司馬光奉宋英宗和宋神宗之命編撰的一部編年體通史。由司馬光本人擔任主編,在劉攽、劉恕和范祖禹的協助下,歷時19年而編撰完成。全書分為294卷,記事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