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的政治平衡成就了宋朝,也滅亡了宋朝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北宋是中國封建歷史的轉折點,高度集權的中央集權體制徹底確立。

此前,幾乎所有封建王朝權力紛爭激烈,宗室政權、權臣篡位層出不窮;北宋之後,漢人建立的政權鮮有謀逆內亂之舉,有效的維護了國家的統一。

一、北宋的建立與中央集權的舉措

960年,趙匡胤部下發動陳橋兵變,輕易奪取了後周的政權,建立北宋。

趙匡胤對安史之亂以後中國混亂的局面有清醒的認識,認為武將軍權過大、地方掌握財權成為藩鎮割據的主要原因。

宋太祖、宋太宗及後世皇帝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中央集權。

第一,削弱地方。

削弱地方長官權力,不允許他們兼任一個州郡以上的職務。

地方長官由文官擔任,設立通判,使之相互牽制。

同時,宋朝將全國州郡分為十五路,設立轉運司、提點刑獄司、安撫司、提舉常平司,掌握地方財政、司法、軍事、民政大權,上述官員除安撫司外全部由中央任命,地方權力銳減。

第二,分割丞相權力。

設立參知政事為副相,樞密使掌握軍權,三司使分管財權,原本百官之首的丞相權力進一步縮小。

第三,分割軍權。

中央禁軍不再設立統帥,地方上實行更戍法,軍隊定期調動,將領不能長期掌握某一支軍隊。

禁軍一半駐紮汴京,一半分布各地,內外相制。

第四,軍事部署守內虛外,邊境上駐紮少量部隊。

第五,發展科舉制度,擴大錄取名額,提高待遇,皇帝親自主持最後的殿試,選官權力由皇帝掌握。

從長遠的角度而言,宋朝的這些制度維護了國家統一,避免了國家分裂,因此宋以後各王朝壽命多在百年以上。

上述政策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過度限制武將降低了軍隊戰鬥力,增加官員造成行政效率低下,財政負擔增加。

總體而言,北宋的集權措施利大於弊,否則只能成為短命王朝。

二、士大夫專政下的改革失敗

北宋是士大夫階層專政的政體,君主和士大夫共同執政。

真宗以後,國家大事皆由皇帝與士大夫商量而定,誰有道理聽從誰的,君主不能無故誅殺大臣。

北宋堪稱中國歷史上最民主的封建王朝,士大夫階層在北宋迎來了地位最高的時期。

君主與士大夫共同治國,既有效的抑制了君主恣意妄為,同時避免了權臣擅政。

但是,士大夫專政也導致政府行政效率低下,陷入黨爭,改革寸步難行,頗似今日美國的兩黨競爭,許多政策難以執行。

宋朝進入中期以後,社會弊病開始顯現。

一是土地兼并問題,這是歷朝的共性,不必贅述;二是軍事開支以及官員數量的激增,導致政府財政陷入困境,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富裕的王朝,但是政府財政困難,頗似現在的美國。

因此,皇帝及士大夫階層形成了改革的共識,范仲淹、王安石都進行了變法,由於法令執行不當及士大夫內部的政黨競爭,這些改革最終走向失敗。

(一)范仲淹改革「慶曆新政」

1043年,范仲淹等人提出了改革建議。

一是明黜陟,根據政績晉升官員;二是抑僥倖,減少恩蔭授予官員的數量;三是精貢舉,選拔由真才實學的官員;四是擇官長,定期巡視罷免不稱職者;五是均公田,改變各地因公田造成貧富差距的現象;六是厚農桑,興修水利;七是修武備,發展軍事;八是減徭役,減少百姓負擔;九是覃恩信,十是重命令,這兩條都是要政府取信於民。

上述改革稱為慶曆新政,由於改革直接衝擊了士大夫階層的既得利益,引起了激烈反對,最終這場以整治吏治為中心的改革徹底失敗,官員增加容易,降低往往引起激烈的反對,這是亘古不變的規律。

(二)王安石變法

1068年,宋神宗即位,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進行變法,主要涉及經濟、軍事、教育選拔官員等方面。

經濟方面,主要有六條。

一是均輸法,各地根據中央需求及產品費用買賣相應農產品。

二是青苗法,政府貸款給農戶,旨在抑制高利貸對農戶的剝削。

三是農田水利法,興修水利,發展農業。

四是募役法,政府出錢招募勞役,費用由轄區內主戶按照戶等高低分擔,增加免役錢,以備荒年使用。

五是市易法,政府收購不易銷售的物品,市場缺貨時銷售。

六是方田均稅法,丈量土地,按照土地好壞徵收賦稅。

軍事方面,主要有兩條。

一是置將法,改變更戍法將帥不統一的弊端。

二是保甲法,控制基層。

教育方面,興建學校,頒布《三經新義》作為統一教材,試圖打破士大夫階層對儒教的統一。

科舉方面,廢除明經,以進士取士。

王安石的變法最終以失敗而告終,教材中認為其失敗原因為兩方面,一是侵犯了既得利益集團;二是用人不當。

中國官方對王安石變法以讚揚為主,認為其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宋朝積貧積弱的局面。

也有部分專家學者對王安石變法進行批判,王安石通過行政手段斂財,與民爭富,侵犯了社會各階層的利益。

王安石變法措施,並沒有提高生產力,增加生產效率,而是抑制流通環節,政府從中斂財。

宋朝是一個商業大國,此舉嚴重損害了相當一部分階層的既得利益。

王安石變法的實質是國進民退,側面盤剝提高國庫收益,引起激烈的反對。

學界對王安石變法的評價存在明顯分歧,筆者認為,王安石變法是變相的搜刮,擾亂了正常的市場秩序,國家宏觀調控違背了市場規律,不值得提倡。

(三)王安石變法引發的新舊黨爭

王安石變法以後,引起了司馬光、歐陽修、蘇軾、韓琦等大臣的激烈反對,朝廷形成了以王安石為首的激進派和以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兩派高度對立,從政見不同發展到書生意氣的個人攻擊與政治迫害,兩黨輪流執政,王安石兩次辭職,黨爭歷時五十餘年。

1085年,神宗去世,哲宗即位,司馬光執政,廢除了所有新法。

1086年,王安石、司馬光相繼去世,兩黨繼續爭鬥,演變為個人攻擊。

徽宗時期,兩黨已經無法調和,只能啟用蔡京等人,將兩黨勢力剷除,蔡京等人一味迎合徽宗,成為奸黨。

兩黨之爭,奸黨漁翁得利。

(四)理學的初步形成

學術方面,王安石的新學是早期宋學重要的一派,提出經術要經世致用,被成為荊公學派。

司馬光在思想上宣揚天道觀盒禮治,主張維持現有秩序,他在史學上取得重大成就,撰寫出《資治通鑑》,他把「中庸」看成士大夫的最高美德,開啟了後世理學探討中庸的先河,後人稱其為溫公學派。

此外,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等人成為理學的先驅。

周敦頤提出關於宇宙萬物起源的學說,認為宇宙的本源是太極,思想上主張清凈、無欲。

程顥、程頤授業於周敦頤,因其是洛陽人,被稱為洛派,二程哲學體系核心是理,是太極論的延續,竭力為維護皇權和禮教服務,在士大夫中得到廣泛傳播。

張載的學說被稱為關學,強調「氣」是萬物的本源。

蘇洵、蘇澈、蘇軾的學說被稱為蜀學,缺乏固定的思維體系,在關於「性」、「理」、認識論等方面沒有太大發揮,他們在文學方面取得非凡的成就。

三、富國弱兵下的對外戰爭

中國歷史上,唐朝被嚴重高估,宋朝被嚴重低估,通常認為宋朝積貧積弱,其實忽然。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最發達的時期,GDP占據世界的80%,中國工業化、商業化、貨幣化、城市化遠遠超過世界其他水平,海外貿易空前繁榮,因此積貧積弱之說是不客觀的。

人們總是認為宋朝軍事力量薄弱,這也是假象,宋朝只是沒有收回幽雲十六州,與遼、西夏處於相持狀態,不像唐朝中晚期版圖銳減。

(1)中原王朝與遼的關係

遼國在唐朝滅亡後建立,成為中國北方最大的邊患。

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曾率兵南下,被時為晉王的李存勖打的打敗。

後唐末年,遼太宗耶律德光幫助石敬瑭奪取皇位,占據幽雲十六州,從此中原王朝處於守勢。

隨後,耶律德光又消滅了後晉,遭到漢民的反擊後撤回,死於途中,契丹貴族陷入到了皇族爭權的鬥爭中,擴張勢頭銳減,周世宗北伐連克數州,遼穆宗一度想讓出十六州求和。

陳橋兵變後,宋太祖確定了先南後北的策略,集中力量消滅南方諸國,統一南方,但是遼國也走出混亂,國力走向巔峰,因此北宋與遼的國力始終處於同一水平線上,均衡發展。

979年,宋太宗借收復北漢之機,北伐遼國,高粱河之戰慘敗。

980年,遼國10萬軍隊南下,被楊業擊敗,同年瓦喬關之戰遼軍擊潰宋軍。

986年,宋太宗再次三路北伐,被遼國擊退,楊業戰死,從此宋朝放棄了北伐的計劃。

1004年,遼聖宗、蕭太后率20萬軍隊南下,宋真宗親征,契丹大將蕭撻覽被射死,契丹議和。

遼宋簽訂了「澶淵之盟」,宋遼約為兄弟之國,宋朝每年給遼國10萬兩、絹20萬匹,稱為歲幣。

史學認為此次會盟甚是屈辱,但是在上述歲幣與宋朝總產值相比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宋遼從此維護了百年的和平,宋朝以最小的代價解決了宋遼分歧,實為上策。

如果正面交戰,只能兩敗俱傷。

隨著女真崛起,宋與女真合力消滅遼國,宋朝收復了十六州,軍力的孱弱展現無遺,金從此萌生了南侵的野心。

(2)宋與西夏的關係

西夏崛起於唐末鎮壓黃巢起義,拓跋思恭被封為定難軍節度使,占據河套平原上的五州,五代默認了其家族對上述地區的統治。

宋仁宗時期,西夏強大起來,李元昊稱帝,西夏、遼、北宋呈掎角之勢。

此前,西夏與宋時戰時和,在遼宋兩邊討好。

隨著元昊的稱帝,西夏與宋朝關係破裂,西夏相繼取得了三川口、好水川、定川等戰役的勝利,北宋在范仲淹的建議下,清野固守。

而西夏雖然不斷取得勝利,但是損失依然慘重,經濟遭到制裁,陷入困境,加之與遼國關係破裂,西夏最終與宋朝議和。

1044年,元昊取消帝號,由宋朝冊封為夏國主,每年給西夏銀7.2萬兩、絹15.2萬匹,茶3萬斤,開放邊境貿易。

此後,西夏陷入權力鬥爭,走向衰落。

四、士大夫階層的內鬥導致北宋意外滅亡

北宋的滅亡和腐敗關係不大,實際上是統治階層頻繁出現決策問題,導致滅亡,和朱允炆讓朱棣篡位一樣。

遼宋百年的和平導致兩國出現不同程度的懈怠,生活太過安逸導致軍事實力銳減、政治判斷能力下降,遼國更加嚴重,北宋相對好點,北宋並沒有出現滅亡的先兆。

遼國滅亡後,金會兵南下,侵略宋朝,此舉頗似安史之亂,處於巔峰期的金朝軍隊突然南下,近百年無戰事的宋兵肯定不是對手,金兵第一次南侵最終撤離。

在宋金關係破裂,北方防線崩潰的情況下,汴京無險可守,北宋君臣應該考慮軍事部署,或是遷都。

結果君臣陷入黨派內鬥,進行政治清算,宋欽宗患得患失,在戰和之間舉棋不定,主戰派被排斥。

金兵再度南下,宋欽宗不卻鼓舞士氣,死守城門,等待援軍,反而信任所謂的巫術,兵敗投降。

北宋的滅亡讓人感到窩囊,不是實力不濟,而是統治者錯誤決策下的惡果。

王安石變法導致的政黨攻擊延續到了北宋滅亡,士大夫階層的分裂與皇帝的搖擺不定導致行政效率的低下以及國策的明顯偏差。

宋朝滅亡於士大夫與皇帝的內鬥及決策錯誤。

文/一騎絕塵,歷史百家爭鳴特約作者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解密:宋仁宗慶曆新政到底是怎麼最終失敗的?

封建體制 在中國封建社會,要改革封建官僚體制,說起來容易,然而要真正做起來,卻似難於上青天,這對宋代來講更是如此。因為在宋代,官僚地主階級在官員喪失世襲爵位和封戶特權的情況下,為了確保「世守祿位...

古代經濟文化最繁榮的北宋如何走向覆滅

公元960年,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宋朝,一直到1127年政權南遷的這段時間被稱為北宋,京師於開封。北宋結束了唐末五代四分五裂的局面,實現國家大一統,但遼、金、西夏等強國的存在也使得北宋始終處於外族威...

你所不知道的宋朝(5)——宋朝黨爭(上)

說宋朝大臣最舒服,宋太祖立國後「密鐫一碑,立於太廟寢殿之來室,謂之誓碑」直到靖康之恥過後誓碑內容才公布於世「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內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不得殺士...

大學生應知應會的歷史常識——北宋

960年,後周的禁軍殿前都點檢(相當於總司令)趙匡胤建立了宋朝,史稱北宋,定都東京汴梁(開封),趙匡胤就是宋太祖。那時候,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還沒結束,他採取「先南後北」的策略,979年,他的弟弟...

難道真的只剩下了錢?——兩宋1

宋朝的國祚(兩宋共計316年)僅次於漢朝(兩漢共計405年),但是這兩個王朝似乎可比性不多,尤其是在軍事上。王夫之說:「國恆以弱亡,漢獨以強亡」,兩漢一直給人留下雄姿英發,昂揚向上的「強漢」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