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文能武 北宋文人屢出將才 范仲淹竟是方面軍司令員級別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宋朝一直是一個爭議很大的朝代,一方面不停的賠款議和,一方面卻又經濟發達,社會竟然出現了早起的資本主義萌芽。

然而宋朝的軍事實力和經濟實力卻不成正比,對外作戰屢屢敗北,無論是遼,金,甚至是西夏,都讓宋朝吃過不少虧。

宋朝作戰能力不強,有一部分的原因就是重文輕武,當時趙匡胤黃袍加身,一舉奪得天下,深知武官有顛覆政權能力,再加上唐末五代武人專政、叛亂頻發,馬上得天下的趙匡胤一直對武官有著很深的猜忌,杯酒釋兵權只是一時,大量任用文人,武官則是一味的看清,這也導致了宋朝缺乏陽剛之氣。

狄青

就拿狄青來舉例子,狄青一生戰功赫赫,官拜樞密使(相當於國防部長),位極人臣,卻被文官蔑稱為「赤樞」。

為官期間,狄青小心謹慎,但是依舊因為一些謠言遭到文官集團攻擊,被貶離京、病死地方,武官的地位可見一斑。

而且對於有功戰將的防備讓宋朝的軍隊非常的混亂,當時大將往往為副手,主帥多是平庸之輩,而且還大量的安插監軍,名將郭進和楊業之死就與監軍有莫大關係。

范仲淹

因為這樣的打壓,很快武官集團就沒落了,大量的文人占據了軍隊統帥的地位,利弊都有,畢竟術業有專攻,文官出身對於行伍之間的事情不甚了解,但是戰爭卻經常來臨,於是乎在一次次的戰爭中,也客觀催生了一批能文能武的人,而且這些人因為對生活的體會更深,往往是優秀的文學家。

這其中范仲淹就不得不提,1038年,西夏元昊稱帝,宋夏衝突漸起。

三川口、好水川兩次戰役宋軍大敗之後,宋仁宗任命范仲淹等四人分別總領(與西夏接壤的)陝西四路的軍政和民政大權。

范仲淹等人的官職都有經略安撫使和都部署這兩個職位,這基本相當於方面軍司令一級,對於文人來說實屬不易。

宋朝戰事頻發

對於對西夏的戰爭,范仲淹的策略非常有效。

他認為宋軍數量多,但兵力分散戰鬥力不強,不應急於和夏軍會戰。

相反,宋軍應在要害之地築城修寨,招降藩部以削弱西夏補充宋軍,整頓軍備訓練士兵,用淺攻長期騷擾打擊西夏。

范仲淹因戍邊有功,擢升為樞密副使,後官拜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這就是文人為帥的成功典型。

而且范仲淹還頗具慧眼,當時在范仲淹任下,狄青和種世衡都嶄露頭角,狄青自不必說,種世衡更是一代將門的開創,其子弟後代在對夏作戰中屢立戰功,在北宋末年的宋金戰爭中仍是關鍵角色。

然而即使是種世衡也是文人出身,後來的後代才成了將領出身。

王韶

此後更有進士出身的王韶,王韶在1072年大敗吐蕃軍,占領河湟要地武勝軍。

神宗遂成立熙河路,以王韶為熙河路經略安撫使。

1073年王韶率大軍轉戰五十多天,拿下河、岷、洮、疊、宕五州,開邊戰爭結束。

熙河開邊收復了河湟等漢唐故土兩千餘里,更取得了對西夏作戰的優勢地理位置,西夏面臨宋軍東南兩線包夾。

而且文人統帥的好處就是又能打,又能治,王韶在經略河湟之時為政頗為見效,當時他力主興馬政、擴藩兵、通貿易等舉措,不只鞏固邊防、羈縻諸蕃,也一定程度開發了當地經濟,起到了安邊和懷柔的作用,促進藩漢交流融合。

縱觀北宋一代,出於對武將的猜忌、限制和防範,統治者以文馭武,以文臣部分替代武將,承擔戍邊拓土之責。

固然有平庸無才和紙上談兵者濫竽充數,但北宋諸多儒帥文將不僅戰事指揮、謀略運用上不輸武將,更在軍事思想、戰略規劃、治理經營、處理民族關係上大放異彩。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他是北宋第一名將,晚年竟被活活嚇死

「北宋缺將,南宋缺相」歷史學家是對兩宋文武集團體制畸形發展的一種戲謔,事實上北宋王朝並不缺乏作戰能力突出的名將,只是朝廷一貫地限制武人的發展,導致無能者居高位而有能者受排擠。所以到了北宋末年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