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建國路:無路可走的陸氏父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公元221年,劉備率領大軍氣勢洶洶的殺向東吳。
他喊出的口號是為關羽報仇,然而劉備的真正意圖卻也很明顯:吞併東吳,壯大實力。
此時呂蒙已經去世,東吳似乎已經陷入了不知所措的境地,這樣的東吳對劉備來說簡直不堪一擊。
不過劉備不知道,他這一仗,將為東吳樹立新的長江上游統帥做出極大貢獻。
陸遜是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新一代東吳長江上游統帥,在他之前,呂蒙一改魯肅錯誤的聯劉政策,重新回到積極主動的進攻戰略,從關羽手中奪回了荊州。
但東吳新政策尚未出爐呂蒙就因病去世,這才勾起了劉備吞吳的慾望,舉兵來戰。
吳蜀的夷陵之戰其實在我來看平淡無奇,雙方兵力差距實際並不大,談不上是以少勝多。
這個問題已經有很多文章討論過,這裡不再贅述。
奇怪的是,極其贊成襲取荊州的陸遜在取得夷陵之戰的勝利後卻並不反對重新回到聯劉的軌道上,這一前一後的巨大反差讓很多人不明所以。
陸遜究竟支持聯劉還是支持吞劉?或者是他有別的想法?這要看他是如何向孫權提出構想的。
骨子裡,陸遜應該是傾向於進攻型戰略的。
在他還年輕的時候就建議孫權說:「方今英雄釭跱,財狼闚望,克敵寧亂,非眾不濟。
而山寇舊惡,依阻深地。
夫腹心未平,難以圖遠,可大部伍,取其精銳。
」對於蠻夷,陸遜根本不打算像馬謖和諸葛亮一樣採取什麼攻心為上的戰略,陸遜的想法是徹底擺平山越,並借山越之力擴充自己。
這與曹操對付烏丸的策略一致,都是斬草除根的想法。
而從三國各自對付蠻夷的效果來看,吳國顯然很成功的。
曹操雖然給予烏桓以毀滅性打擊,但畢竟在南北朝時期與鮮卑等少數民族一起製造了亂華的鬧劇。
諸葛亮的所謂攻心戰略,實際上並未成功,因為他前腳走,後腳南蠻又叛,是後來李恢動用武力才最終剪除了南方之患。
而東吳在陸遜和諸葛恪三次大規模武力剿除後,山越很快就在歷史上消失了,而東吳從山越那裡得來了很多勇猛善戰的兵員。
在荊州問題上,陸遜與呂蒙一樣,支持武力奪取荊州,並親自策劃和實施了這一戰略。
他曾對呂蒙說:「關羽接境,如何遠下,後不當可憂也?羽矜其驍氣,陵轢於人。
始有大功,意驕志逸,但務北進,未嫌於我,有相聞病,必益無備。
今出其不意,自可禽制。
下見至尊,宜好為計。
」可見陸遜一早就有了如何幹掉關羽的具體措施。
但令人疑惑的是陸遜在夷陵之戰對劉備採取強硬政策後居然來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一力促進聯劉。
究其原因,無非是當時形勢已經發生了根本變化。
呂蒙去世過早,他的戰略暫且不提,還看周瑜。
他提出天下二分之計的背景是曹操赤壁新敗,內部動盪,西北實力不俗,可為強援,劉備暗弱,可以吞併。
但經過魯肅的七年聯劉政策後,時局已面目全非。
曹魏內部逐漸穩定,暫時沒有空子可鑽,西北勢力已被消滅,沒有其他可為盟友的選擇,劉備鯨吞西蜀漢中,早已不是昔日菜鳥。
這樣的情形下,周瑜的天下二分之計顯然已經完全沒有可行性了。
然而東吳君臣之前一致認為劉備軍團極其不可靠,為什麼陸遜還要促進雙方結盟?也是情況有所不同。
劉備鼎盛時期跨荊連益,對東吳笑裡藏刀,不但對東吳有嚴重威脅,而且占據著東吳的戰略要地荊州,所以東吳必須把矛頭指向劉備。
但劉備去世後諸葛亮改變了戰略,不再對東吳有任何企圖,而是真心的想要兩家聯合,掉轉槍口對準曹魏。
劉備不可靠,但諸葛亮這個鐵桿親吳派還是值得視為盟友的。
儘管孫劉再次同盟幾乎是一拍即合,但此時的東吳也面對著一個不容迴避的問題:發展之路在哪裡。
周瑜早先謀劃的西蜀可以PASS了,西北也可以PASS了。
東吳可以考慮的,一是淮南、徐州,二是海外。
但早先呂蒙就反對過孫權關於奪取淮南、徐州的戰略規劃,呂蒙說:「今操遠在河北,新破諸袁,撫集幽、冀,未暇東顧。
徐土守兵,聞不足言,往自可克。
然地勢陸通,驍騎所騁,至尊今日得徐州,操後旬必來爭,雖以七八萬人守之,猶當懷憂。
」可見北伐並不是好辦法,在魏國的騎兵優勢下,徐州很容易得而復失,而且北伐的投入可能吳國很難承擔的起。
這在後來東吳多次對合肥用兵都沒有進展時已經體現了出來。
那麼往南繼續發展呢?陸遜對孫權說:「臣反覆思惟,未見其利,萬里襲取,風波難測,民易水土,必致疾疫,今驅見眾,經涉不毛,欲益更損,欲利反害。
又珠崖絕險,民猶禽獸,得其民不足濟事,無其兵不足虧眾。
」當時的南方沿海地區發展嚴重落後,就像陸遜說的那樣,占領他們不管用,放棄他們也不虧,何必浪費人力物力去搞那沒影的事呢?倘若國家一統,那撥些資金開發一下倒未嘗不可,但現在是撲朔迷離的微妙時期啊。
或許有人會說,可以從荊州往上打嘛。
這太恐怖了,東吳剛剛搞背後偷襲拿到荊州,雖然與蜀同盟,但畢竟裂痕尚存,誰敢擔保蜀漢不來個以牙還牙?荊州是東吳咽喉,不能拿來驗證蜀漢是否真心結盟,一旦實驗失敗了,東吳將損失慘重,無法彌補。
所以東吳君臣自夷陵之戰後從未談過關於從荊州北伐的事。
而且,最關鍵的是曹魏沒有給東吳留下如赤壁之敗以後的空當。
如此看來,東吳三條道路都完全被堵死了。
這是魯肅聯劉戰略的嚴重惡果,牢固的鼎足之勢已成,即便能幹如陸遜也無法解開這個局。
況且,這個時候的孫權也變了,他寵信呂壹任其專權,他開始懷疑重臣……有些是出於政治目的,有些是為了給太子鋪路,但明顯可以感到,孫權有些沒正事兒了。
在這樣的情形下,陸遜的選擇只能拼發展。
他對孫權說:「臣愚以為四海未定,當須民力,以濟時務……治亂討逆,須兵為威,農桑衣食,民之本業,而干戈未戢,民有饑寒。
臣愚以為宜育養士民,寬其租賦,眾克在和,義以勸勇,則河渭可平,九有一統矣。
」事實上,儘管東吳不甘心的對合肥進行了多次嘗試,但都無功而返,東吳確實沒有其他選擇了。
陸抗時期的吳國已是秋後黃花,帝王昏庸,奸佞盈路,諸葛恪、孫峻、孫綝……權臣如走馬燈一般匆匆在歷史的舞台上走過。
像他的父親一樣,陸抗也無法扭轉這個被動的局面,他唯一的選擇就是不停給朝廷上表,搞內政、彈劾佞臣,此時的東吳甚至連陸遜時期的聯劉政策都已經名存實亡了。
陸抗在上疏中說:「國家外無連國之援,內非西楚之強,庶政陵遲,黎民未乂,而議者所恃,徒以長川峻山,限帶封域,此乃守國之末事,非智者之所先也。
」可見這個時候的東吳已經成了籠中之鳥,僅憑長江險要苟延殘喘。
陸抗只能期待奇蹟,他的奇蹟就是敵人出現低級失誤。
他後來在上疏中說:「誠宜蹔息進取小規,以畜士民之力,觀釁伺隙,庶無悔吝。
」
歷史是公平的,它為東吳再次提供了機會。
公元251到257年,魏國的淮南地區由於不滿司馬家族的專權而爆發了一系列叛亂,文欽、毌丘儉、諸葛誕等人攪得淮南地區雞飛狗跳。
這本是絕佳良機,但可惜的是此時東吳情況並不比淮南強多少,機會在孫峻和孫綝兩個戰略白痴手中一閃而過,陸抗甚至都沒有參與其中。
雖然陸抗後來在西陵為孫皓的暴虐擦了一次屁股,但這更像是東吳這條死胡同最後的閃光。
歷史又很殘忍,再也沒有為東吳提供另一次崛起的機會。
回顧過去,孫策、周瑜橫掃江東歷歷在目,他們的英姿勃發和風流倜儻就像昨天。
東吳曾經那麼的陽光,那麼朝氣蓬勃和活力四射,讓人可以為他們歡欣鼓舞和激動流淚。
時過境遷,一代英傑周瑜的去世讓東吳迅速衰落,魯肅的錯誤戰略使東吳失去最好的,也是唯一一次崛起良機。
一步錯,步步錯。
東吳本有機會提前結束這亂世,然而歷史的車輪如閃電般碾過,留下破碎的東吳,與無數遊蕩在吳楚間不願離去的英魂。
三國名將系列之「防守反擊之王」
三國東吳立國的過程中,起決定性作用的當屬「江東四英」:周瑜、魯肅、呂蒙、陸遜。決定三國最終格局的三場戰役中(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猇亭之戰),有兩場是他們其中的人幹的。「赤壁之戰」,周瑜自導自演,魯
我就是我,不一樣的東吳大都督!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據說那東漢末年分三國,烽火、連天和不休,不對不對,應是魏、蜀、吳三國,三國經歷了東漢末年群雄割據之後,終於成為了其中的佼佼者,鼎立在這神州大地之上,今日小編便應讀...
孫權手下四大都督,保東吳百年江山,卻因小說之故,一直被「黑」
每每看到盪氣迴腸的《三國演義》,都為那段風雲際會的三國史感嘆不已,真是一個人才輩出、英雄雲集的時代;但是書中以劉備的蜀漢作為正派、曹操的曹魏作為反派,孫權的東吳似乎只是一個打醬油的存在。
盤點東吳4大都督,周瑜呂蒙不足為奇,唯獨魯肅讓人刮目相看!
在《三國演義》後期曹操、孫權、劉備這三大勢力中,我們發現一個很有意思事情。東吳統帥跟蜀漢和曹魏的統帥相比較,他們完全不一樣。曹操和劉備一個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一個是打著漢室復興的旗號,所以他們兩個...
為什麼蜀漢東吳綁一起沒打過曹魏,罪魁禍首是陸遜!
三國時代魏蜀吳,蜀國和吳國聯合對付曹魏,結果打了幾十年,最後還是讓魏(以及繼承魏的晉)給滅了。從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算起到東吳滅亡,也就是公元219年到公元280年,期間半個多世紀,除了關羽北伐造...
東吳四大都督排行榜:誰最有戰略遠見?
周瑜、魯肅、呂蒙、陸遜,是公認的三國東吳四大都督。《三國志》將前三人並作一傳,將陸遜單立一傳,其餘如程普、黃蓋、韓當、甘寧、徐盛、丁奉等十多位名將合作一傳,充分表明周魯呂陸的特殊地位。而四大都督...
東吳四大都督,才華橫溢,戰功赫赫,卻不得善終
在三國歷史之中,或許最為耀眼是蜀漢的五虎上將,其次,才是曹魏的八虎騎,五子良將。而東吳的四大都督卻很少被人津津樂道。歷史上,東吳的四大都督分別是周瑜,魯肅、呂蒙和陸遜,他們個個才華橫溢,戰功赫赫...
不能忽略的東吳四英,支撐了東吳國百年基業,魏蜀絲毫不敢入侵!
世人所知的三國名人,絕大部分都是曹魏和蜀漢的,如司馬懿、諸葛亮、關羽、張飛、夏侯淵、夏侯淳、趙雲、張遼等等,對於東吳,可能腦海中第一時間冒出個周瑜和孫權,就別的都沒了。其實,東吳一直被弱化了,其...
東吳的四任大都督分別是誰?他們之中誰的功勞更大?
三國之中說起東吳的武將陣容,好像並沒有魏蜀兩國那麼豪華,蜀漢有五虎上將,曹魏有五子良將加兩夏侯,而東吳武將中算得上一流的好像就只有太史慈、甘寧和周泰這幾人了,但是小編認為,東吳盛產的不是衝鋒陷陣...
東吳四大都督,陳壽為何只給陸遜一人單獨立傳?原因其實並不複雜
《三國志》是一部記載三國時期的斷代史,由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全書一共六十五卷,其中包括《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和《吳書》二十卷;除了帝王比如曹操曹丕,劉備劉禪以及孫權(孫堅孫策合傳這個也能...
周瑜燒赤壁,呂蒙取荊州,陸遜敗劉備,那麼魯肅的戰績呢?
在三國這一歷史階段,曹魏擁有張遼等五子良將,蜀漢有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魏延等大將,而對於東吳來說,周瑜、魯肅、呂蒙、陸遜這四位大都督同樣非常耀眼。就東吳四大都督來說,周瑜火燒赤壁,奠定...
三國中東吳的第一功臣,不是周瑜魯肅,而是此人
熟悉《三國志》的朋友都知道,陳壽在給人物寫傳的時候,會把相似的人並傳,而具有不可替代性的人物則獨立列傳。而《三國志》所有人臣中只有兩位得享單獨成傳的殊榮,其中一人是被後世譽為智慧之神的諸葛亮,另...
三國十大頂級統帥前期看曹操周瑜,中期陸遜諸葛亮,後期鄧艾陸抗
三國十大頂級統帥,總體來看主要有曹操、周瑜、孫策、諸葛亮、司馬懿、呂蒙、陸遜、鄧艾、姜維、陸抗十位,排名不分先後。其中若論對時局的影響力而言,大概有六位有著全局性的影響,是對三國大局的形成、發展...
孫權一生最重要的兩人,都是文武雙全,他們死後東吳只能偏安一隅
東漢末年,由於外戚宦官輪流專權,朝廷腐敗無能,廣大老百姓民不聊生。加之自然災害頻發,各地農民起義揭竿而起,聲勢最大的當屬黃巾起義,而這場農民起義幾乎成為了壓死東漢王朝最後的一根稻草。之後的東漢王...
《三國志》中單獨立傳的臣子有兩個,一個是諸葛亮,另一個是誰?
在陳壽的《三國志》中,曹操、劉備、孫權等皇帝級別的人物,可以享受到單獨列傳的待遇。但是,如同太史公的《史記》中,項羽以霸王的身份享受到皇帝才有的本紀待遇一樣。在三國志中,竟然也有兩位非皇帝人物被...
呂蒙魯肅周瑜陸遜——哪位是東吳最強大都督?
老羅的《三國演義》中孫吳沒有武藝特別驚世駭俗的武將。只有孫策、太史慈、甘寧能勉強稱上武藝一流。若論統兵,孫吳中當屬四任大都督:周瑜、魯肅、呂蒙、陸遜。這四位大都督中,哪位最強?
三國貢獻最大的十員上將,張飛倒數第二,第一毫無爭議
熟讀漢末三國歷史,在這個戰亂不斷的年代,湧現出很多忠勇仁義氣節不凡的名將,或許他們不再同一陣營,但是其事跡也被人傳頌,他們在這個時代是最出色的代表人物,對歷史有著巨大的貢獻。那麼三國最出色的十大...
白衣渡江,真乃吳蜀之禍,夢三國呂蒙所犯的罪孽
東吳的前三任都督,周瑜、魯肅、呂蒙都是死於壯年,周瑜、魯肅的早逝確實很可惜,如果他們晚死幾年,一定會有更多作為,或許會改變三國的歷史也說不定。而呂蒙的死卻實在是太晚了一點,那怕他早死一年,三國的...
三國最厲害的父子名將:父親大敗劉備,兒子大破晉軍!
俗話說,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在歷史上,虎父無犬子,有很多父子均為名將,名留青史。對於三國這一歷史階段,說到最厲害父子名將,每個人幾乎都有自己的答案,比如馬騰、馬超父子,關羽、關平父子,夏侯...
唯一一個和諸葛亮並稱的三國人物,滅關羽破劉備,最後被氣死
史書《三國志》除了帝王,單獨立傳的只有兩個人,一個是蜀漢諸葛亮,還有一個就是東吳陸遜。諸葛亮單獨立傳我們很好理解,他撐起了蜀漢中後期的局面,在政治軍事外交等各個領域都堪稱獨步當時,作為一代人傑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