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兵敗夷陵,除了三個原因之外,還有個關鍵之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劉備夷陵之戰的失敗,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劉備的大戰略值得商榷。

劉備得知荊州被奪,關羽被殺的消息後,他一意孤行要與東吳決戰,劉備這一決定是有原因的,為關羽報仇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荊州是一個戰略要地,是實現「隆中對」戰略的重要一環,劉備不甘心失去,他想要重奪荊州。

另外,劉備在戰前實力達到了巔峰,這也造成了他有信心擊敗孫權。

但是,劉備東征的決定實際上違背了蜀漢立國的「東和孫權」的外交政策,最終迫使孫權與曹丕結盟,導致蜀漢腹背受敵,孤立無援。

就如同戰前趙雲規勸劉備那樣,「國賊是曹操,不是孫權」,政治上的錯誤抉擇將對軍事造成災難性的後果。

劉備戰敗後,蜀漢人心惶惶,蜀漢各處甚至發生叛亂。

劉備一死,諸葛亮立即派人出使東吳,恢復了聯吳政策,蜀國才得以安定下來。

其次,戰爭準備不足,過高的估計了自己的力量。

劉備東征之前,蜀漢內部意見不一,難以統一認識,自然也就無法形成合力。

加之劉備出兵之前忙於稱帝,之後匆匆起兵東征,無法在短時間內製定清晰而詳盡的戰術。

戰爭開始之初,劉備驕傲輕敵,造成他對陸遜這個對手的輕視,身邊也沒有一位類似龐統、法正那樣的謀略人才,在劉備的部署出現致命失誤的時候,沒有人去提醒劉備進行及時的改正。

其東征的主要人員水平偏低。

劉備出征所率將領,大都忠心有餘而經驗不足,遇到陸遜這樣傑出的軍事人才自然不是對手,難怪諸葛亮事後就感嘆說:如果法正還活著,一定能阻止劉備東征,就算不能,也能避免失敗。

第三,劉備的戰術出現了嚴重問題。

沒有利用順流而下的有利條件,發揮水陸並進的優勢,反而是採用了舍船就步的錯誤方式展開決戰。

在戰爭初期,劉備打打停停,章武元年秋就開始進攻,直到章武二年初才出秭歸,讓原本應該速戰速決的戰鬥拖成了曠日持久的消耗戰。

劉備應該在戰前做好掩飾和徉動工作,以便突然襲擊,擴大戰果。

不佯動也就算了,在對方境內徘徊近半年,實在讓人不解。

之所以劉備沒有迅速挺進,很可能是水軍不濟,這和他的戰前準備恐怕有很大關係。

另外,和陸遜的嚴密布防有關係。

半年的消耗,使蜀漢戰爭初期的士氣盡失,變成了「驕兵,疲兵」。

此外,劉備在敵國境內的縱深的山區將兵力部署在七百里的戰線,造成兵力分散,首尾難以兼顧。

這一點連疏於戰爭的魏文帝曹丕都能看出來。

曹丕嘲笑劉備不懂軍事,哪有七百里連營還可以打勝仗的道理。

顯然劉備認為各營依險立寨,易守難攻,萬無一失,可是實際上陸遜利用六月酷暑,一把火就把它們燒了個精光。

由於地處山區,難以展開兵力,被東吳各個擊破,分割包抄,如果不是劉備經驗豐富,兵馬眾多,早做了陸遜的俘虜。

《孫子兵法•九地篇》和《九地篇》中說過:遇到輕地不宜停留,遇到圮地應該快速通過,可惜劉備完全違背了這一基本的戰術原則,其失敗也就在所難免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夷陵之戰,劉備為什麼會失敗

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

劉備竭盡全力攻打東吳 竟非為關羽報仇

公元221年,已經晉升為皇帝的劉備親自率領大軍進攻吳國,起初蜀漢軍進展非常順利。但是在夷陵之戰中,東吳軍以逸待勞大敗劉備,蜀漢軍隊潰不成軍幾乎全殲。此戰不經使蜀漢政權奪取荊州再無可能,並且是蜀漢...

歷史懸案:揭秘劉備伐吳失敗的真實原因

新春秋導讀:夷陵之戰,劉備軍團大敗而歸,劉備不久就死於白帝城。但是歷史就是充滿了不確定性,不能事後諸葛亮,一言斥之錯誤。當年,孫劉聯合抗曹時,也沒有多少人看好,官渡之戰時曹操也是明顯處於劣勢,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