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小不忍,亂大謀:全線崩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

一個月後,劉備決定大舉攻吳,企圖為關羽報仇,奪回荊州。

魏文帝曹丕見到孫劉聯盟內部分化瓦解,不勝高興,並乘機煽風點火,多方尋找機會以加劇吳蜀之間的矛盾衝突,好坐收漁人之利。

蜀漢方面諸葛亮、趙雲等絕大多數大臣、將領都看到了大舉攻吳對蜀不利,因此再三規諫劉備不要出兵攻吳。

趙雲勸劉備說:「國賊是曹操,而不是孫權。

如果先把魏國打敗了。

占領了中原,東吳自然臣服,曹操雖然已經去世,他兒子曹丕卻在篡位。

應該儘早的趁此機會,聯合大家一起,北上發兵攻打曹操。

關東還有支持劉備的人。

裡應外合,即可夾攻曹魏。

不應該先撇下曹魏而去發兵東吳,如果戰爭一旦發動,兵力自然會受到牽制」。

但劉備沒有採納他的意見。

還是一意孤行的去攻打東吳。

孫權方面,在奪得了荊州之後,為了鞏固既得利益,也不願再加劇吳蜀之間的衝突,曾兩次遣使主動向劉備求和,但均為劉備所斷然拒絕。

最終,劉備親率蜀漢軍隊十多萬人,對吳國發動了大規模的戰爭。

當時,兩國的國界已西移到巫山附近,長江三峽成為兩國之間的主要通道。

孫權在面臨蜀軍戰略進攻的情況下,奮起應戰。

他任命右護軍、鎮西將軍陸遜為大都督,統率朱然、潘璋、韓當、徐盛、孫桓等部共五萬人開赴前線,抵禦蜀軍;同時又遣使向曹丕稱臣修好,以避免兩線作戰。

陸遜上任後,通過對雙方兵力、士氣以及地形諸條件的仔細分析。

他果斷地實施戰略退卻,一直後撤到夷道、猇亭一線。

然後在那裡停止退卻,轉入防禦。

並集中兵力,準備相機決戰。

這樣,吳軍完全退出了高山峻岭地帶,把兵力難以展開的數百里長的山地留給了蜀軍。

公元222年正月,蜀漢吳班、陳式的水軍進入夷陵地區,屯兵長江兩岸。

從正月到六月,兩軍一直相持不決。

劉備為了迅速同吳軍進行決戰,曾頻繁派人到陣前辱罵挑戰,但是陸遜均沉住氣不予理睬。

後來劉備又派遣吳班率數千人在平地立營,另外又在山谷中埋伏了8千人馬,企圖引誘吳軍出戰,伺機加以聚殲。

但是此計依然未能得逞。

陸遜堅守不戰,破壞了劉備倚恃優勢兵力企求速戰速決的戰略意圖。

蜀軍將士逐漸鬥志渙散鬆懈,失去了主動優勢地位。

六月的江南,正值酷暑時節,暑氣逼人,蜀軍將士不勝其苦。

劉備無可奈何,只好將水軍舍舟轉移到陸地上,把軍營設於深山密林里,依傍溪澗,屯兵休整,準備等待到秋後再發動進攻。

由於蜀軍是處於吳境二三百公里的崎嶇山道上,遠離後方,故後勤保障多有困難,且加上劉備百里連營,兵力分散,從而為陸遜實施戰略反擊提供了可乘之機。

陸遜看到蜀軍士氣沮喪,放棄了水陸並進、夾擊吳軍的作戰方針,認為戰略反攻的時機業已成熟。

陸遜在進行大規模反攻的前夕,先派遣小部隊進行了一次試探性的進攻。

這次進攻雖未能奏效,但卻使陸遜從中尋找到了破敵之法——火攻蜀軍連營的作戰方法。

因為當時江南正是炎夏季節,氣候悶熱,而蜀軍的營寨都是由木柵所築成,其周圍又全是樹林、茅草,一旦起火,就會燒成一片。

決戰開始後,陸遜即命令吳軍士卒各持茅草一把,乘夜突襲蜀軍營寨,順風放火。

頓時間火勢猛烈,蜀軍大亂。

吳軍很快就攻破蜀軍營寨40餘座,並且用水軍截斷了蜀軍長江兩岸的聯繫。

蜀軍將領張南、馮習及土著部族首領沙摩柯等陣亡,杜路、劉寧等卸甲投降。

劉備見全線崩潰,逃往夷陵西北馬鞍山。

劉備逃到白帝城後惱羞於夷陵慘敗,一病不起,亡故於白帝城。

夷陵之戰就這樣結束了。

夷陵之戰對於三國鼎立的局面也有很大的影響。

對蜀漢來說,它大損國力,基本上毀滅了當年諸葛亮隆中對策時制定的宏偉戰略藍圖。

對東吳來說,雖然打贏了戰爭,但是卻進一步損害了吳、蜀關係,從戰略上看,亦不無失策之處。

個人網站:我要分享資源網(www.51fxzy.com),期待您更多的關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搞笑之劉備自白書:平生最恨別人說他不行!

人們對劉備歷來褒貶不一。誇他的人把他捧上了天,什麼寬宏大量、禮賢下士、愛民如子、千古仁君之類的好詞一股腦全往他身上扔。罵他的人又把他使勁往下踩,陰險狡詐、兩面三刀、假仁假義、實足的偽君子,簡直比...

此戰奠定了後三國格局

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

夷陵之戰,劉備輸掉了國運,那麼究竟輸在哪?

熟讀三國歷史,我們都知道劉備奮鬥了一輩子好不容易建立了蜀漢政權,橫跨荊州北部和益州,勢力達到鼎盛。然而沒有想到的先是關羽大意失荊州,隨後劉備憤起伐吳,發動夷陵之戰,又被陸遜火燒連營,輸掉了國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