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吳爭奪的荊州,可謂是孫權的珍珠港
文章推薦指數: 80 %
219年荊州戰役前,三國形勢強弱早已分明。
曹魏,主要占據關中、隴西、華北平原、黃淮等地區,中國傳統的發達地區大多被曹魏占據,基本繼承的東漢政權的統治,經過多年的統治,政治基本穩定。
孫吳,主要占據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生產穩定,長江天險是防守屏障,中原南下知識分子本地土著湧現了大量的優秀人才,但經營時間短,實際統治面積、人才、資源,與中原政權相比差距明顯。
劉蜀,主要占據四川盆地、長江上游,生產穩定,蜀地山區是防守屏障,但是統治權更替頻繁,外來遷居民眾和本地土著矛盾激烈,劉備又是剛剛獲得統治權,政權內部不穩定,人才、資源、管理等各方面在三國中都是最弱小的。
曹魏是綜合實力最強,孫吳、劉蜀各有天險彌補軍事不足,但是綜合實力與曹魏差距極大。
從戰爭角度看,曹魏主動、吳蜀被動。
曹魏可以單獨消滅吳蜀政權,而吳蜀政權沒有實力單獨消滅任何對手,只能被動挨打或者聯合對抗。
曹魏實力強大,吳蜀任何一個政權被消滅後,實力都會更加強大,剩下的無論哪一個地方政權,單獨面對曹魏都必然被消滅。
所以,對吳蜀雙方來說,未來唯一的方向就是聯盟打擊、消滅曹魏,之後再進行雙方戰爭。
對吳蜀而言,最好戰爭部署:
西線:劉蜀穩定政權後,主力從漢中出兵,進攻曹魏西部,占領隴西、渭水,威脅長安;
東線:孫吳主力從長江下游出兵,進攻江淮地區,河道縱橫,還可以發揮水軍優勢,占據糧食產區;
中線:關羽主力從襄樊突破曹魏防線,直接威脅洛陽,或者根據戰況支援東西兩線,牽制曹魏。
曹魏可以單獨抵禦任何一支進攻力量,但是三面受襲,顧此失彼。
即使不被迅速消滅,進入了持久戰,可是失去了西北、黃淮產糧區,此消彼長,洛陽又時刻面對關羽的直接威脅,只能被迫縮小防禦,最終難逃一死。
可歷史不是這樣的!
219年,曹軍在襄樊地區與關羽軍隊發生交戰,在膠著中曹魏利誘、挑撥孫吳夾擊關羽。
荊州戰役結果:
曹魏,損失小,收益大,徹底破壞了吳蜀聯盟,激起了吳蜀戰爭,漁翁得利!
孫吳,損失巨大,收益較小,雖然收回了部分土地,但是徹底失去了吳蜀聯盟,和蜀國在荊州地區對曹魏的牽制,荊州地區從此必須重兵駐防,再也無力在長江下游對曹魏造成威脅。
劉蜀,損失巨大,毫無收益,失去荊州的門戶,從此進攻中原只有漢中一路、無力威脅中原腹地,進攻孫吳路途遙遠,吳蜀聯盟破裂,也無法專心針對曹魏做戰略部署,被迫分散兵力。
此一戰,曹魏穩固了一家獨大的局面,同時消耗了兩名對手的實力,徹底破壞了吳蜀聯盟,解除了最大的威脅,吳蜀兩個地方弱小政權,再也沒有發展的機會,被中央政權滅亡就是註定的了這場戰役中,孫權犯下最大的錯誤。
荊州,是孫吳長江上游門戶地區,戰略重要,但是已經湘水分治,劉備正在奪取益州地區,根本無力挑戰孫吳,關羽鎮守荊州,實際上產生了協助抵禦曹魏,分散曹魏對長江下游的威脅的效果,荊州的現狀對於孫吳應該是可以接受的。
如果有戰略企圖,也應該加強戰略聯盟,與劉蜀協同作戰,從長江下游出兵,進攻江淮地區,如果大勝,可以穩步進攻滅亡曹魏,中勝,占據淮河以南大面積產糧區,推進國防線至曹魏核心地區,小勝,破壞曹魏黃淮地區生產基地,退回長江南岸。
無論如何,都是只勝不敗的策略!
可是,孫權卻愚蠢的接受了曹魏的分封,幫助曹魏消滅了關羽。
得到荊州一地,卻失去了政權存在最重要的戰略聯盟。
為了眼前的一點利益,就放棄了戰略規劃,由此看,孫權是見識淺薄、目光短淺的,缺乏領袖的宏觀戰略思想,不能正確理解吳蜀聯盟的重要性。
歷史,就是這樣的無情!同樣的歷史在二戰中巧合的重現了:日本如果不是推行海軍政策,襲擊珍珠港,把美國拉進戰爭,而是進軍西伯利亞,協同德國消滅蘇聯,之後的世界格局將完全是天翻地覆的不同!
孫權偷襲關羽的背後,原因是因為關羽的這支軍隊威脅到孫吳了!
孫吳為什麽要偷襲關羽,都放在1、關羽大意失荊州2、荊州是孫吳戰略必取之地。我覺得除了關羽大意和孫吳的戰略需求外,軍事上,關羽的水軍是不是才是孫權顧忌的?《軍師聯盟》司馬懿遊說孫權背劉聯曹,舉的例...
全國只有8萬軍隊,這才是諸葛亮一再否決,魏延提議的原因
從公元228年開始,到234年諸葛亮去世。在這6年時間內,諸葛亮每年都會率領軍隊主動進攻曹魏政權。但是所有的努力都以失敗告終,但有一個細節很值得注意,在進軍過程中,軍隊的二號人物魏延提出了分兵...
曹魏尚能與孫吳聯手,為何劉備伐吳沒有聯手曹魏?
三國是最為歷史迷熱議的時期,在這個時期,戰爭不斷、英雄輩出,三國之間為了爭霸的那些戰爭也深得後人的研究、揣摩。關羽去世後,劉備便打著為二弟報仇的旗號,全力進軍孫吳。當然,這次戰爭以失敗告終。
以荊州之爭觀三國之成敗
諸葛武侯在隆中對中勸劉備取荊州,說:「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瑜的戰略都是以占據荊州為基礎的,由此可見,荊州處在一個多麼重要的戰略位置上,已經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分析其原因有四: 第一,...
10年之內,即使沒有關羽的失誤,劉備也無法長期占據荊州
219年,在漢中之戰後,劉備擊敗曹操取得了漢中地區的控制權。就在這年的秋天,劉備自封漢中王,並冊封了四虎大將(沒有趙雲)。但是劉備的快樂並沒有持續太久,在這年的冬天,鎮守荊州的關羽出動了荊州地...
「談三國論管理」孫權:哥真的不容易
2018號列車已經出發,為使商業團隊中的領袖(或有志於做領袖者),充分發現自身問題,將團隊管理得更好,打造得更好,南疆商務群英匯特推出《談三國論管理》系列文章,以供參考,今日是為第五篇。
蜀漢帝國的建立,劉備父子的基業,夢三國蜀漢的興衰之路(三)
在這個緊迫的大環境下,所有立志復興漢室的有志之士都感到了及其巨大的壓力,尤其是身為漢室宗親的劉備(在此請不用糾結什麼他復興漢室是不是為了自己當皇帝的廢話)於是劉備自立漢中王,開了歷史上一個先例...
劉備為何傾國伐吳?背後戰略眼光非諸葛亮所能逆睹也!
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猇亭[Xiāotíng],古地名,在今湖北宜都北),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
吳蜀破盟之二:孫權為什麼要背棄聯盟偷襲關羽,而不是出兵合肥
公元219年,東吳趁著關羽與曹軍大戰樊城之際,從後方襲取了荊州。東吳一舉獲得了江夏、南郡和荊南四郡,從當時的戰果來看,是值得的。當然有收益就有風險,此役直接宣告了吳蜀聯盟的破裂,不久便引得劉備的...
三國蜀漢政權最先滅亡的十大原因:蜀國怎麼滅亡的?
劉備歷盡滄桑艱難創立的蜀漢政權是在公元263年滅亡的,而東吳政權是在公元280年滅亡的。其實從歷史資料和文獻上來看,蜀漢政權相對東吳政權來說,地理條件更加閉塞險要和易守難攻,而且著名的政治家諸...
夷陵之戰後孫權為什麼不趁勢消滅蜀國?東吳拿下蜀漢能打贏曹魏麼?
夷陵之戰是三國歷史前期最大的轉折點,蜀漢步入到了寒冬期,而東吳和曹魏的國力依舊強盛。主要是劉備伐吳實在太過衝動,雖然整備了幾年,但似乎太急於求勝,每一步都在陸遜的算計當中,最後陸遜一把火將蜀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