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蜀破盟之二:孫權為什麼要背棄聯盟偷襲關羽,而不是出兵合肥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公元219年,東吳趁著關羽與曹軍大戰樊城之際,從後方襲取了荊州。

東吳一舉獲得了江夏、南郡和荊南四郡,從當時的戰果來看,是值得的。

當然有收益就有風險,此役直接宣告了吳蜀聯盟的破裂,不久便引得劉備的復仇大軍殺奔東吳而來。

有很多人對於孫權的做法存在疑問:為什麼孫權要撕破聯盟偷襲荊州呢?東吳想要擴張版圖無可厚非,為什麼不選擇支援同盟,從合肥出兵攻打曹操,圖取中原呢?

我們先來回顧一下,赤壁之戰後十年的時局形勢。

赤壁之戰後(公元209年),東吳守住了一方政權,並從荊州分得了江夏。

公元210年,孫權南下取得了交州九郡的控制權。

之後,孫權就與曹操在江淮一帶展開爭奪。

孫權要從江淮北上中原,曹操要從江淮南下報赤壁之仇。

魏吳雙方在合肥拉鋸了五年,消耗巨大,都沒有取得有效的突破。

公元215年,劉備奪得了益州,自身實力大增的同時,也阻斷了孫權的西川戰略。

孫權想要擴張版圖,只能是從江淮向北爭奪,正好此時曹操率大軍西征,江淮防線空虛。

然而,孫權這一次抓住戰機,傾巢出動,卻被張遼以寡敵眾,殺得落荒而逃,孫權本人都差點被活捉,十分狼狽。

孫權這一仗大敗而歸,卻讓張遼威震逍遙津,曹軍士氣大盛。

公元216年,曹操再舉大軍進駐合肥一帶攻打孫權,孫權在濡須塢成功抵禦住了曹軍的攻勢。

雖然此次南征曹操無功而返,但這幾年的戰事,讓東吳不得不重新評估與曹操爭奪中原的戰略。

之後幾年,東吳再沒有打過合肥的主意。

公元219年,劉備再下一城,奪取了漢中。

同年,關羽從荊州出兵,奪得了襄陽,並將曹仁圍困在樊城。

接下里,我們就分別從內因、外因和誘因三個方面來分析當時孫權的決策。

一、東吳有渴望勝仗和擴張版圖的內部需求

赤壁之後,東吳只拿下了相對荒蕪和偏僻的交州,對中原用兵近十年,耗損巨大卻幾乎一無所獲。

相比之下,劉備先占據了荊州,後拿下了益州,再打下漢中,關羽同時在荊州占領了襄陽;曹操雖然被劉備奪走了漢中,但期間也平定了西涼各地,保證了後方穩定。

三足鼎立,此消彼長,不進則退。

如此下去,政權內部反戰勢力、乞降勢力抬頭,必將會動搖孫權的政權統治。

江東自古英雄出少年。

東吳男兒不論文官武將,都有著急切的建功立業的追求。

十年之間東吳人才輩出,可是期間東吳沒有打過大的勝仗,東吳將士們缺乏建立戰功的機會;期間東吳沒有擴張新的領土,也就沒有新的職位的空缺,東吳將士們在職位上缺乏晉升的空間。

久而久之,東吳的青年才俊要麼喪失鬥志、埋沒才華,要麼流向其他勢力尋找機會。

這對東吳政權的未來發展來說都是潛在的危機。

十年沒有對外發展的東吳政權已經越來越被動,所以孫權渴望一場大勝來穩定政權、收攏人心、提振士氣。

二、外部因素讓東吳選擇了對同盟下手

既然內部有了戰爭和向外擴張的需求,那麼關鍵是向誰開戰,向何處擴張。

十年間,東吳遵守同盟之約,向江淮用兵以圖挺進中原。

可到頭來,不僅一無所有,而且耗損嚴重。

期間,還引來了曹軍兩次反攻,靠著東吳將士頑強堅守,才勉強抵禦住了曹軍強大的攻勢。

這些慘痛的事實,讓東吳明白合肥不僅不肥,而且是塊難啃的硬骨頭。

再者,就算東吳拿下合肥,江淮往北都是平原地帶,曹軍的騎兵一馬平川,優勢巨大。

對東吳來說,攻不容易,守也困難。

反觀荊州,「夫荊楚與國鄰接,水流順北,外帶江漢,內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萬里,士民殷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

」。

長江的阻隔,是東吳防禦外敵的地理優勢。

荊州正好在長江的上游,萬一時機成熟,劉備完全有可能背棄聯盟,從荊州發兵順流而下,跨越長江天險,就能直接威脅東吳核心地帶。

若是東吳拿下荊州,就可以變荊州為前方,東吳為後方,再憑藉長江天險,雙重禦敵。

所以荊州對東吳來說,其戰略地位不言而喻。

江淮用兵十年,收效甚微。

荊州對東吳來說至關重要,加上與劉備一直在荊州土地歸屬上存在糾葛。

綜合外部各種因素,最終讓孫權下定決心,對盟友下手。

三、魏、蜀一正一負的誘因讓東吳找到了戰機

哪怕是動了對盟友下手的心思,要付諸行動也並不容易。

關羽治下的荊州本身兵力強悍,又有益州作為後盾,東吳強攻並無必勝的把握;萬一攻打荊州,劉備調轉槍頭,與曹操聯手南下東吳,則後果不堪設想。

所以,東吳需要等待一個合適的戰機。

一方面,曹操對於東吳的處境和孫權的心思分析得十分清楚。

在與劉備的爭奪中漸落下風的曹操,開始加強了與孫權的聯繫和溝通。

最終魏、吳兩方達成了協議,共同襲擊關羽,瓜分荊州。

另一方面,劉備日益強盛,作為荊州主帥的關羽對待東吳盟友也逐漸變得傲慢無禮,而且在襄樊之戰最關鍵的時候,強取了東吳的湘關屯糧,既惹怒了盟友,也暴露了自己缺糧的弱點。

這一正一負的誘因,讓東吳打消了顧慮,找到了最佳的戰機,一舉拿下荊州。

綜上所述,就是孫權放棄吳蜀聯盟,反過來與曹操聯手瓜分荊州的原因。

得到荊州大部分的領土後,東吳撲滅了劉備的瘋狂報復。

時局又發生了變化。

之後,孫權幾次出兵合肥,想要在跌倒的地方重新站起來,可惜的是跌倒的地方還是很滑,三次征討合肥依舊是無功而返。

如此看來,當時孫權決定與曹操共同襲取荊州的做法,是正確的,至少收穫了既得利益。

(此為原創作品,禁止任何抄襲或剽竊。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千古奇冤:揭劉備借荊州的背後真相

東漢時期的荊州包括今天湖北、湖南全境和河南、廣東、廣西、貴州的部分,據《後漢書·郡國志》記載,當時的荊州分為七個郡,以長江為界,南陽郡在江北,南郡、江夏郡大部在江北,兩郡的其餘部分和長沙郡、零陵...

漫談三國:夷陵之戰的分析(2):時機的選擇

在上篇文章中分析了劉備出師伐吳的動機,名義上是為關羽報仇,實則意在荊州。關羽大意失荊州是在公元219年,劉備舉兵伐吳的時間是公元221年,這期間有兩年的時間,劉備在幹什麼呢,他在等待合適的出兵時機。

漫談三國:孫權強取荊州,得小利而失大局

孫權趁關羽率兵攻打樊城之時,派遣呂蒙抄了關羽的後路,襲取了荊州。壓在孫權心頭的一塊大石終於放下了,表面看,東吳一舉將江東門戶荊州置於掌控之下,獲得了很大的利益,但小編認為這是孫權戰略上重大失誤,...

蜀、吳爭奪的荊州,可謂是孫權的珍珠港

219年荊州戰役前,三國形勢強弱早已分明。曹魏,主要占據關中、隴西、華北平原、黃淮等地區,中國傳統的發達地區大多被曹魏占據,基本繼承的東漢政權的統治,經過多年的統治,政治基本穩定。

關於荊州,關於孫權背盟

吳蜀兩國弱也就算了,為了一個荊州拼的你死我活,曹魏那邊看戲看的賊開心。兩農民打起來了,地主能不贏?造成這結果的無非是因為荊州,對於荊州歸屬問題,劉備得荊州可從漢中荊州兩路出兵,對卻得天下有很大...

此二人在三國去世後,東吳再無爭天下之志!

在三國歷史上,魏蜀吳三國鼎足而立,曹操、劉備、孫權爭鬥了數十年。其中,關於統一天下的這個話題,很多人經常是從曹操或者劉備的角度,而很少說東吳為什麼不能統一天下。進一步來說,三國前中期,曹操是最希...

三國蜀漢政權滅亡的十大原因!蜀國滅亡時間

蜀漢政權是在公元263年滅亡的,而東吳是在公元280年滅亡的。蜀漢相對東吳來說,地理條件更加險要和易守難攻,而且諸葛亮善於治國是歷史上所公認的,在三國之中蜀國也是相對治理得最有條理的。在複雜的對...

孫權為何要把荊州借給劉備

在眾多三國故事裡面,劉備向孫權借荊州的事實是多數網友都熟知的,但孫權當初為何要把把荊州借給劉備呢,這就是本文今天要講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