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關羽水淹七軍之時,東吳選擇了偷襲荊州,而不是奪取合肥?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三國故事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耳熟能詳,經久不衰。
其中,「忠絕」關羽更是家喻戶曉,如雷貫耳。
在最後一戰,也是關羽最輝煌的一戰——「襄樊戰役」中,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逼的曹操都想要遷都以避其鋒芒,然而,就像一把火炬一樣,最耀眼的時刻往往燃燒的最快,關羽在最耀眼的時刻,突遭東吳的背襲,敗走麥城,身死軍滅,令人扼腕。
面對著千古遺憾,人們往往不禁要問,為何孫權在面對關羽的大勝,沒有選擇趁機奪取折戟多次的合肥,而是選擇偷襲荊州呢?
其實,就我看來,孫權選擇奪取荊州,恰恰是一個最優解。
首先,當時孫吳沒有能一統天下的能力和資源,這是前提。
在這種前提下,孫權在襄樊之戰時已經轉換成割據一方的戰略,所以你要說奪取荊州是否正確,對於孫吳來說自然是正確的。
其實東吳數次進攻合肥的失敗並非是全然是偶然因素,實際上中國的南方政權面對北方統一政權普遍如此。
第一次進攻合肥,孫權圍攻百餘日,最後沒有攻克,只能撤退;第二次進攻合肥,孫權為張遼所破,吳人奪氣,同時也讓孫權認清了現實;第三次和第四次進攻合肥,孫權都是騷擾為主,結果自然是無法攻克。
之後諸如諸葛恪舉國之力北伐,結果20萬連一座三千人的城池都無法攻下,最後反而是自己死傷慘重。
即使是諸葛誕率領十餘萬大軍倒戈孫吳,依舊沒拿下淮南。
雖然這些失敗存在個人因素,但其中也涵蓋著國力因素,我們可以再看看接下來的南朝表現。
南朝挑戰北方一統政權的北伐大概有:庾亮北伐,失敗;桓溫北伐前燕,結果慘敗;劉義隆多次北伐,失敗;南梁想藉助侯景叛亂之際北伐東魏,結果依舊是失敗;南陳北伐北周,結果大敗,江北盡失。
為什麼會這樣呢?
在經濟中心還沒南移完成的南朝,政治上又是門閥制度,這就導致了國力不足以支持來一場統一戰爭,再加上政治制度問題,導致經常陷入內鬥之中,而軍事是政治的延續,政治鬥爭不停損耗資源,那麼對外戰爭就難以凝聚力量。
經濟和政治加在一起就形成六朝都沒有能一統的結果。
雖然這麼說有些悲哀,但這就是事實,如果北方政權處於一統狀態,那南朝北伐必然艱巨無比。
唯有北方處於亂世,南朝北伐方能大有作為,但即使如此也無力一統天下。
了解這些,你就能明白孫權為何選擇割據一方的戰略了。
北方的曹魏就是一個統一政權,而且孫權也嘗試過進攻合肥,結果現實無情的打了孫權的臉,甚至孫權的命都差點要丟在合肥。
當時的曹魏已經抵擋住了關羽的猛攻,縱使東吳不偷襲,關羽也只能退回江陵。
故而當時孫權面臨的選項其實都不怎麼好,選北伐那無疑會失敗;選做壁上觀吧,日後三足鼎立形勢固定了,那孫權稱帝都沒法稱帝;選偷襲荊州呢,雖然攻取荊州容易,但也要面臨劉備來報復的風險,但如果挺過去自己就有希望稱帝了。
可見無論哪個選擇都不是什麼萬全之策,那為何最後還是要選擇偷襲荊州呢?孫權想稱帝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雖說偷襲荊州有被曹劉共滅的風險,但按兵不動,誰又能保證不會被曹劉共滅呢?
蜀漢帝國的建立,劉備父子的霸業,夢三國蜀漢的興衰之路(四)
關羽死後不久,另一件震動了三國的大事件發生了:北方的實際統治者,一代奸雄曹操去世了,他的死直接改變了三國明面上的勢力格局,曹丕繼承了魏王之位,並很快逼獻帝退位,標誌著統治了天下兩百多年的東漢政權...
蜀漢帝國的建立,劉備父子的基業,夢三國蜀漢的興衰之路(三)
在這個緊迫的大環境下,所有立志復興漢室的有志之士都感到了及其巨大的壓力,尤其是身為漢室宗親的劉備(在此請不用糾結什麼他復興漢室是不是為了自己當皇帝的廢話)於是劉備自立漢中王,開了歷史上一個先例...
孫吳為什麼如此在意荊州
劉備占據漢中以後,曹操依舊占據優勢,畢竟當時無論土地和人口,劉備和孫權都遠遠落後於曹操。可是,孫權卻趁著關羽進攻曹操時命令呂蒙「白衣渡江」,偷襲了荊州。孫權此時不會不知道自己走的是一步險棋。因為...
孫權偷襲關羽的背後,原因是因為關羽的這支軍隊威脅到孫吳了!
孫吳為什麽要偷襲關羽,都放在1、關羽大意失荊州2、荊州是孫吳戰略必取之地。我覺得除了關羽大意和孫吳的戰略需求外,軍事上,關羽的水軍是不是才是孫權顧忌的?《軍師聯盟》司馬懿遊說孫權背劉聯曹,舉的例...
東吳孫權如果不殺關羽,而是幫忙的話,三國的結局會如何?
如果孫權不偷襲南郡,不殺關羽,那麼蜀漢就會強盛很多了,東吳無論站在蜀漢還是曹魏的一邊,這只能是「小兄弟」,矮人一頭。不過,東吳肯定要幫蜀漢,才符合自己的利益,因此三國格局依然改變不了多少。原因就...
細思恐極,大家很熟悉的它竟然是自秦一統後第一個分裂政權
曹丕在公元220年篡取了大漢神器,立國號為魏。並且對外宣稱盤踞西南益州一帶的劉備政權為偽政權,以此宣揚自己的合法性。曹丕篡漢後,公元221年劉備在益州成都登基稱帝,國號為漢,自命為大漢正朔,目標...
漫談三國:孫權為何寧願向曹丕稱臣也不稱帝
公元220年,曹丕在洛陽稱帝,次年劉備在成都稱帝,等到曹丕、劉備都離世之後,吳王孫權才於229年稱帝,比曹劉差不多晚了近十年。三國按實力排序,曹魏最強,東吳次之,蜀漢最弱,劉備都稱帝了,孫權為何...
除了奪取荊州,孫權還有什麼更好的選擇沒
荊州,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對於三國時期的孫吳來說更是如此。孫吳的核心勢力位於江東,可以說荊州遏制住了孫吳的咽喉。自從孫堅在江東崛起,一直對荊州虎視眈眈。而這一夢想終於在孫權的手中實現了。...
劉備以替關羽報仇為由,揮兵東征孫吳,為何當時曹魏不偷襲蜀漢?
關羽在公元219年,遭呂蒙和陸遜偷襲,敗走麥城,被斬於臨沮,可謂是英雄末路,令人肝腸寸斷。而作為關羽義兄的劉備聽到此消息,在三國演義中有一段,劉備聽到關羽被殺昏厥過去,然後痛哭流涕,誓要奪回荊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