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心為上,三國兵不血刃的完美戰役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

連年征伐,民不聊生。

而三國歷史出現了兩次攻心為上,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戰例。

1.諸葛亮平定南中

225年蜀漢丞相諸葛亮為了平定叛亂而對南中蠻族發動的一場戰爭。

這場戰爭被稱為南中平定戰。

公元223年(蜀漢章武三年)六月,益州郡的漢族豪強雍闓,趁蜀國在夷陵新敗、劉備病逝以及黃元叛亂的混亂時機,策動牂柯郡太守朱褒、越嶲郡叟王高定以及益州郡少數民族頭領孟獲等一起叛亂。

他們殺死了益州郡太守正昂,又把接任的太守張裔抓起來送往東吳,越嶲郡則殺死了郡將焦璜,而牂柯郡則殺掉從事常頎,一起反對蜀漢政權。

在北有曹魏大兵壓境、東有孫權荊州軍威脅,南有三郡叛亂的困難形勢下,諸葛亮採取了「北抗曹魏、東和孫權、先平內亂「的戰略,在225年初,諸葛亮在成都發動這次南征戰役。

接著,在224年積極進行兵力補充、整訓等戰役準備工作。

這樣,在225年初,已經具備了南下平叛作戰的條件,諸葛亮在成都發動這次南征戰役。

戰爭的規模並不大,僅僅只是平定偏遠地區叛亂,故事的本身並不算精彩,但這場戰役,諸葛亮把軍事行動與政治鬥爭等諸多因素結合起來,並成功地運用「攻心為上」的政策,平定了南中叛亂。



演義中也有七擒孟獲這個精彩的描寫,裴松之的《三國志注》及司馬光的《資治通鑑》都有這個故事的描寫。

但這場戰爭完美的地方是在蜀國夷陵之戰新敗,曹魏重兵屯境,內部叛亂的情況下,以極少的兵力解決內亂問題,並和南方的少數名族建立良好的關係,保證蜀國後方的穩定。

2.呂子明奇襲荊州

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東吳大都督呂蒙襲取江陵,發動了攻占荊州,殲滅蜀前將軍關羽的奇襲戰爭。

此戰,呂蒙採取偽裝偷渡的奇襲戰法,攻心為上,兵不血刃,奪取江陵,一舉全殲關羽軍,堪稱獨具特色的偷渡破襲戰例,史稱「白衣渡江」。

219年,劉備稱漢中王,舉國士氣高漲,此時的關羽北伐曹魏,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圍曹操大將曹仁於襄陽郡,達到軍事上的最高峰,但卻忽視了荊州後方空虛的問題,而呂蒙抱病解任,以未聞於世的陸遜代替自己的職務,進一步讓關羽放鬆警惕。

然後偽裝成商賈騙過守兵,繞過防線。

而此時正是攻心的開始,呂蒙首先勸降了公安守將博士仁和和南郡太守糜芳。

進入南郡,安撫關羽及將士的家屬,嚴肅軍紀,秩序如常,並對老弱者送醫濟藥,對寒困者賜給衣糧,盡封庫藏以待孫權。

對關羽派來的使者,呂蒙予以厚待,並週遊城中家家問侯,致有家屬帶信報平安,結果前線軍心動搖,士氣瓦解。

十二月,關羽退守麥城,至夾石(今湖北遠安)被吳將馬忠所獲,並立即被殺。

呂蒙奪取荊州一共做了三件事:1.麻痹關羽,2.白衣渡江, 3,懷柔政策。

這三件事完成了三國史上最完美的奇襲戰,而且真正做到了兵不血刃的效果,幫助東吳擴展了領土,也間接促進了三國鼎立的形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關羽之死淺析,發現大有蹊蹺

最近很喜歡翻閱一些三國文章,總覺得那裡有什麼不對勁,今天提一個關於關羽之死的小設想,大家討論。先講下當時的大環境,背面曹操虎視眈眈,東面有孫權以逸待勞,此時的關羽還要孤軍北上,而且沒有支援,大家...

孫權為何要把荊州借給劉備

在眾多三國故事裡面,劉備向孫權借荊州的事實是多數網友都熟知的,但孫權當初為何要把把荊州借給劉備呢,這就是本文今天要講述的——

3個原因告訴你,為什麼關羽註定守不住荊州

《關羽大意失荊州》的故事,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也正是因為這一事件,導致了後續的夷陵之戰。蜀漢也從巔峰快速跌到谷底,實力大損。為什麼關羽會敗的那麼慘,連自己都沒逃走呢?我們來好好剖析一下荊州之戰。

三國 關羽之死難道是蜀漢內鬥的犧牲品

諸葛亮在世人心目中一直是神機妙算、鞠躬盡瘁的形象。最近,上海大學歷史系教授朱子彥在新著《走下聖壇的諸葛亮》(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中,對三國史上一些著名的舊案作了新的詮釋,如諸葛亮出山時為何選擇劉...

蜀漢與東吳反目的真相,關羽最終成了犧牲品

三國時期在華夏大地上發生了大大小小數不清的戰役,而這其中最有名也是影響力最深遠的就要數樊城之戰了,估計很多人都不了解這一戰役吧,就是此次戰役導致了三國鼎立的局面慢慢的走向了衰敗,是一個重要的轉折...

確定蜀漢走向的戰役你知道嗎?

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被稱為三國「三大戰役」,每場戰爭都有重新劃定天下格局的意義。官渡之戰是曹操和袁紹比拼,屬於前傳;赤壁之戰是決定三分天下序曲;夷陵之戰是三分格格尾聲。而真正決定三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