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的真實目的是什麼?不是單純為關羽報仇這麼簡單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夷陵之戰是三國著名的三大戰役之一(其他的兩個著名戰役分別是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關於這場戰爭的緣由還得從孫劉聯盟的開始說起。
我們知道在赤壁之戰前孫權為了保住江東於是就採納了魯肅的建議同劉備聯盟一起對抗曹操,赤壁之戰後曹操敗退北方,與此同時先前被曹操占據的荊州陸續被劉備和孫權兼并。
當時劉備派兵占據了荊州荊州南部的長沙、零陵、桂陽、武陵,孫權得到了荊州的江夏郡和南郡,而荊州北部最大的南陽郡此時還在曹操的手中。
後來為了鞏固和劉備的同盟,孫權不僅將自己的妹妹嫁給了劉備還將南郡借給了他,因此我們所說的劉備借荊州事實上應該說是「借南郡」。
劉備占據荊州後不久就開始向西南發展占據了益州,這時候孫權見劉備實力日漸壯大於是就派人前來討要南郡,而此時替劉備鎮守荊州的恰恰是性格孤傲的關羽。
孫權幾次派人前來同關羽交涉都沒有結果,雙方有幾次險些兵戎相見。
劉備和孫權在荊州上的利益很難達成一致,孫權於是發兵擺出了要武力收回南郡的樣子。
後來劉備將長沙郡和桂陽郡抵作南陽郡割讓給了孫權。
儘管這次雙方算是在領土問題上達成了共識,但是這時候劉備和孫權的同盟實際上已經是貌合神離了。
此後劉備發兵占據了漢中,關羽也在荊州發兵攻打曹魏的南陽郡,將曹操的大將曹仁困在了樊城。
這時候孫權見奪回荊州的時機已經成熟於是就暗地裡向曹操投誠,最終在曹魏和東吳的兩面夾擊之下,關羽敗走麥城被孫權所殺。
關羽被殺荊州被占,這兩筆帳劉備一起算到了孫權的頭上。
就在關羽死後的第二年劉備做了兩件事,第一件事是稱帝建立了蜀漢,第二件事就是動員全國的軍事力量籌劃伐吳。
劉備稱帝伐吳在當時蜀漢內部也有很多人不同意這樣做,比如趙雲和諸葛亮,其中趙雲甚至當劉備的面阻攔劉備伐吳但劉備並沒有聽從趙雲。
在《三國演義》里劉備因為關羽的死悲痛欲絕,夷陵之戰在小說里可以說是一場劉備為關羽復仇的戰爭,因此這時候的劉備是不理性的,所以沒人可以勸阻這場軍事行動。
然而在歷史上劉備發動夷陵之戰伐吳僅僅是為了關羽報仇嗎?事實上我認為並不如此,儘管後來我們知道夷陵之戰劉備慘敗,這也證明了劉備伐吳的確是錯誤的。
然而我認為至少有兩個原因是劉備不得不伐吳的原因:第一個原因是拆散魏吳聯盟,第二是穩定國內局勢。
首先我們來看第一個原因,有人說劉備伐吳怎麼會拆散魏吳聯盟呢?我認為劉備一定是知道僅僅憑藉蜀國的力量是不足以滅掉吳國的,而且魏國當時雄踞北方劉備真的和吳國拼個魚死網破那魏國肯定是坐收漁利了。
所以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的目的不是和吳國血拚的而是間接的取得和吳國談判的籌碼。
如果在關羽被殺荊州被占之後,劉備就派人和孫權講和那麼此時劉備就顯得被動了,孫權就占據了談判的優勢。
所以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的目的應該是在前線力挫吳國的軍隊,然後迫使孫權回到談判桌上這樣一來劉備就有了拆散魏吳聯盟的機會。
下面我們再來看劉備伐吳的第二個原因:穩定國內局勢。
我們說荊州的丟失不僅僅是讓蜀漢喪失領土這麼簡單,我們知道孫權是背棄和劉備的同盟襲擊了荊州,可以說劉備是讓孫權狠狠的陰了一回。
如果劉備不對孫權背盟的行為作出反應,那麼劉備在蜀漢的威信就會受到影響。
這對於一個新國家來說是很危險的,我們知道劉備建議的蜀漢其實主要就是就是益州和漢中這兩個地方組成的,而這兩個地方前不久還是屬於劉璋和張魯的。
因此蜀漢內部在建國初期是很不穩定的,劉備對外如果示弱那麼在蜀漢內部那些對他不滿的人說不定就會揭竿而起推翻他。
其次蜀漢的人才凋零也是劉備迫不及待伐吳的原因,當時如關羽
張飛 馬超 黃忠等戰將都相繼離世,蜀國真正能帶兵打仗的除了劉備真的沒有幾個人了,而此時的劉備已到暮年,因此劉備也感覺在自己生前必須要為蜀國扳回一局,這樣才能穩住大局。
但歷史的發展卻不盡如人意,劉備在夷陵之戰慘敗給了東吳使蜀國面臨的情況更加糟糕這點是劉備始料未及的。
劉備為何能借到荊州,孫權為何會讓出江陵重鎮,曹操為何再沒能染指南方,看荊州諸郡的變化
漢末混戰,交兵最激烈的地兒當在北方,大軍閥如袁氏兄弟,皆盤踞於北。曹操滅了袁氏後,曹劉孫三家爭奪最激烈的自然是荊州,如赤壁之戰、襄樊之戰、夷陵之戰都在荊州境內。荊州郡縣的劃分混亂,三分天下之前三...
蜀漢失敗的標誌——關羽大意失荊州
2013-09-19 10:12:42 未知 共有301人圍觀 大意失荊州,即三國時期,名將關羽失去荊州三郡(南郡、武陵、零陵)的典故。故事概況為:赤壁之戰後,荊州七個郡被劉備、曹操、孫權三家瓜...
如果劉備聽了這個人的建議 夷陵之戰可能就不會失敗了
公元208年赤壁之戰以後,轄有長江南北八郡的戰略要地荊州,為曹操、劉備、孫權三方所瓜分。荊州對於劉備來說是一個至關重要的戰略基地,從荊州北上可以經襄陽攻打許昌,東下則可以直搗吳國的腹地,使蜀漢...
「劉備借荊州不還」,孫權這是「高利貸」行徑?透過表象看本質!
民間傳說「劉備借荊州,一借不還」,從此劉備被不少人認為是老賴行徑,臉皮不要太厚,這也一度成為劉備被後世之人所詬病的污點之一。那麼借荊州這一事件的歷史真相是什麼呢?為什麼劉備會為此背負了千年罵名呢?
蜀漢和東吳其實是有機會滅曹魏的,錯就錯在東吳的這個決定
我們都知道,三國時期蜀漢和東吳都曾對曹魏進行過北伐,可他們最終聯合起來也還是未嘗勝績,最終被曹魏滅亡後來建立晉朝。按理說蜀漢和東吳兩國的軍事實力加起來是可以抗衡曹魏的,可為何最終還是這個結局呢?...
當年樊城一戰,為何關羽打得過於禁七軍,卻打不過徐晃的援軍呢?
赤壁之戰後,曹操雖然是戰敗的一方,但實力依舊雄厚,因此孫權和劉備依舊保持著聯盟的關係,甚至為了讓劉備更好地與蜀地聯繫,將南郡借給了劉備。只不過在劉備取得益州後,孫權見劉備勢大,當即要劉備歸還南...
議論蜀漢不能統一天下的原因:失荊州和夷陵之戰
公元(211年),西川的益州牧劉璋擔心曹操攻打西川,便想借劉備的兵馬抵禦曹操。於是劉備讓諸葛亮和關羽、張飛、趙雲鎮守荊州。於是孔明總守荊州,關羽拒襄陽要路,當青泥隘口;張飛領四郡巡江,趙雲屯江...
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竟然是因為這些
近日偶然與人談及歷史人物,說起劉備,大多認為劉備寬厚仁義、知人善任等等這些被認為這是劉備成功的基礎。論及個人能力,卻大多不肯恭維,普遍認為文韜武略,遠遠不如曹操孫權。甚至被人調侃為逃跑將軍,總是...
諸葛亮、趙雲其實都錯了,劉備選擇伐吳才是最可行的戰略方案
劉備為關羽報仇,對東吳開始了揮戈相向,結果在公元222年8月夷陵一帶被東吳打敗,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夷陵之戰」。夷陵之戰的慘敗,是蜀漢繼關羽失去荊州之後的又一次大敗,結果導致蜀國實力大損,一蹶不...
戰爭是政治的炮灰!如果諸葛亮察覺到這點關羽就不會死了
在蜀漢與曹魏爭霸的時候,因曹魏丟失了漢中,襄樊便成為曹魏鍥入蜀漢版圖的一枚釘子,是以,劉備視之為眼中釘,必然傾盡全力來拔除。而曹操卻不想打這個仗,主要不是打不過,只是因為他知道自己時日不長,曹...
為什麼蜀漢東吳綁一起沒打過曹魏,罪魁禍首是陸遜!
三國時代魏蜀吳,蜀國和吳國聯合對付曹魏,結果打了幾十年,最後還是讓魏(以及繼承魏的晉)給滅了。從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算起到東吳滅亡,也就是公元219年到公元280年,期間半個多世紀,除了關羽北伐造...
劉備不顧諸葛亮和趙雲反對,舉兵伐吳的真正原因
一:時代背景建安二十四年冬天,一代名將關羽在荊州遭到曹仁和呂蒙大軍兩面夾擊,敗走麥城,兵敗殉國。次年,一代英雄曹操去世,其子曹丕逼迫漢獻帝「禪讓」稱魏文帝,封劉協為山陽公,改年號為黃初元年,正式...
關羽因它喪命,劉備為它發狂,荊州到底該歸誰?
在三國這段歷史上,荊州成為各方勢力爭奪的焦點,曹操率20萬大軍南下,在赤壁鎩羽而歸;呂蒙白衣渡江,偷襲荊州得手;劉備率軍東下,終在夷陵折戟沉沙。圍繞這荊州,魏蜀吳三國在此展開過激烈的爭奪,虎熊之...
攻心為上,三國兵不血刃的完美戰役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連年征伐,民不聊生。而三國歷史出現了兩次攻心為上,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戰例。1.諸葛亮平定南中225年蜀漢丞相諸葛亮為了平定叛亂而對南中蠻族發動的一場戰爭。這場戰爭被稱為南中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