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一個被神化了的歷史人物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
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諡忠武侯,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
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
於建興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內)逝世。
諸葛亮在許多國人的心目中簡直就是道德與智慧的完美結合。
其實,羅貫中本來和諸葛亮沒有什麼親戚!但在他的《三國演義》中,羅先生對歷史人物改變最多的是諸葛亮,而且簡直到了神化的地步,其歷史地位甚至是天下謀士無出其右!但小說終歸是文學作品,那麼,諸葛亮為什麼會被神化,又是怎樣被神化的呢?
統治階級需要諸葛亮這樣的好幹部
諸葛亮其所以能登上神壇,首先歸功於本人的資質,即賢相、廉吏二者兼有的身份。
這不僅是統治階級需要的,也是整個社會需要的,它是社會各種矛盾的潤滑劑,是使社會保持相對穩定的支撐點,這種官員十分罕見,因之也就更為可貴。
劉備的臨終遺囑,又成為諸葛亮順理成章登上皇帝寶座的鋪路石。
然而,諸葛亮不敢貿然行事,而是謹慎地、隱蔽地逐漸推進。
湊巧的是,取代意圖尚未彰顯,他已命終五丈原,從而完善了自己的人格。
再與同時代人曹丕、司馬炎相比,當他們握有軍政大權後,就立即使軍權異化並最終篡位。
其先祖曹操、司馬懿、司馬昭等雖持重一些,也都有逼宮、殺弒及宮廷政變,這使諸葛亮完善人格的魅力更相得益彰。
在忠貞標準上,諸葛亮幾成完人,而其子孫亦無瑕疵,其子諸葛瞻雖然不是將帥才具,率兵到涪城抵禦鄧艾時,不能採納黃崇依山拒險、「無令敵得入平地」的正確意見,致使鄧艾部長驅直入包圍了綿竹,但是這只是才具。
更重要的是,他繼承了乃父的「忠貞」衣缽,曾經拒絕了鄧艾表封「琅邪王」等高官厚祿的引誘,斬了來使以示決絕,並為蜀國戰死於綿竹,以壯烈成仁為先父名節畫上了完滿句號。
其孫諸葛尚是帶著負罪心情踏上戰場的,「乃馳赴魏軍而死」。
諸葛尚之死,又為祖父「忠貞」名節錦上添花。
有如是不貳忠臣及後代,後世當然要大加推崇。
諸葛亮成為統治階級標榜推崇的一面旗幟。
把諸葛亮的神化推向頂峰的是《三國演義》,羅貫中生活於南宋王朝統治下,當時,為了使南宋這一被蒙古鐵騎所逼而流亡的政權具有合法地位,文化人從歷史上找到了依據,即通過「化妝」三國時期蜀漢割據政權來證明,福建南宋小朝廷仍然是正統政權;既然是正統政權,就可以堂而皇之地拿出來作為旗幟,文化人寧可篡改歷史!正是這一背景下,各種《三國評話》版本陸續出現,並最終發展為歷史宏著《三國演義》。
它有幾個顯著特點:
其一,《三國演義》反說歷史,它以蜀漢割據政權為正統,將曹魏說成篡漢的奸賊;無視曹操統一國家的大業,而極力歌頌諸葛亮、魯肅兩個《隆中對》,以及造成國家在即將統一時重新分裂的一系列活動。
這不是緣於歷史而緣於現實。
當時,中原民眾渴望一個「正統政權」並企圖以此為根據展開反攻,最終趕走蒙古鐵騎,一統河山。
各種《三國評話》版本的得以出現,江南民眾的百聽不厭,都是為難以宣洩出來的萬千思緒尋找寄託。
其二,諸葛亮成為民眾呼喚的人物。
當時,蒙古人摧枯拉朽般地向南奔襲,腐敗的南宋小朝庭已沒有德高望重、一呼百諾的領袖人物,小皇帝只是個傀儡,左丞相文天祥原沒有軍事才幹,且被俘身死;右丞相陳宜中在人品才具上可稱道的並不多,他曾因與黃鏞等上書攻擊奸臣丁大全獲得六君子美譽,然登入仕途之後,又因依附奸臣賈似道而聲名狼藉。
當元朝大將伯顏迫近臨安,他出面講和未果時,不能擔負道義責任的此公,竟置國家危亡不顧而逃回家鄉。
在南宋流亡政府滅亡前夕,身擔宰輔重任的陳宜中,又一次放棄責任,逃往越南南部的占城。
這就是當時南宋王朝的政治形勢。
在節節失敗之中,中原廣大民眾呼喚著,呼喚著「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的英雄偉人,希望他能頂天立地地站出來改變歷史!去哪裡尋找這樣的人物?現實中既然沒有,那就只能從夢幻中尋求,既然已經選中了蜀漢政權做旗幟,諸葛亮當然成了民眾心目中唯一的人選。
在《三國演義》中,神化拔高諸葛亮有幾個手法。
一是移花接木,即將發生在別人身上的妙事嫁接在諸葛亮身上,如草船借箭,原是孫權夜晚乘船窺視曹軍水寨時的被動應急,卻演義成了諸葛亮的主動立功;黃蓋放火燒曹營戰船的建議,也移到諸葛亮的功勞簿上。
二是無中生有,如劉備三顧後,就將軍事指揮權全盤移交等。
三是捕風捉影,如赤壁之戰前,東吳原有統一與分裂兩種意見的爭論,所以演繹出舌戰群儒。
四是褒貶參照,如反長沙一節,借貶低魏延以褒讚諸葛亮識人之明,以魯肅之愚陪襯諸葛亮聰明機智等。
五是裝神弄鬼。
為把諸葛亮之智推向絕頂,遂虛構出八陣圖、瀘水祭鬼、禳天乞壽等,不可思議。
諸葛亮因為一本小說而遨遊九霄并吞噬民眾的靈魂,怕是羅貫中老先生始料不及的。
歷代統治者無不要求朝廷要官既有治國方略又無謀反之心,於是,諸葛亮成為統治階級標榜推崇的一面旗幟也就不足為怪了!
諸葛亮是怎樣一步步走向神壇的?
《三國志》開推崇諸葛亮之先河!
(諸葛亮畫像)
陳壽出生於益州巴西安漢縣(今四川南充市),生於公元233年,諸葛亮死時年僅兩歲,從學於蜀國典學從事譙周(教育部副部長或部長助理),出仕後任觀閣令史。
他父親曾是馬謖參軍,身份當是高級軍官,軍人的思維較為單純,以建功立業封妻蔭子為目標,故崇尚戰爭,不可能認識到諸葛亮治國方略的錯誤,其父的認識必然影響到陳壽;優越的家庭環境,使陳壽無法了解到戰爭帶給下層民眾的深重苦難;陳壽的後輩身份和低微的官職,自然生活在諸葛亮的陰影之下;更加之諸葛亮死後,蔣琬、姜維等解決不了宦官黃皓的專權與胡作非為,陳壽也因不肯曲意阿附而屢遭貶黜,從而對諸葛亮就有了更多的崇拜與懷念,容易忽視其過失而追念功勳。
所以在傳記中發生了諸多偏頗,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其一,諸葛亮時代,西蜀是典型的戰時經濟體制,它的特點是一切服務於前線,一切都為了戰爭,民眾的疾苦生死當然會無暇顧及。
然而在所有人的傳記中,卻隻字不提民眾遭受的戰爭苦難,隻字未提蜀國人口急驟下降的事實及原因,對北伐中前方將士的叛變,《晉書•宣帝本紀》中記述得十分明白,而《三國志》卻加以隱瞞。
其二,在記述諸葛亮治蜀德政時候,結論性語言過多也過於抽象,並沒有實例作支撐。
這同書寫其他人傳記的手法頗為不同,也違背了治史的證據原則。
其三,為了塑造諸葛亮的忠臣形象,陳壽立傳有曲筆。
在諸葛亮、諸葛均兄弟二人何以去隆中躬耕一節,陳壽曲筆下寫了:叔父諸葛玄帶著他二人去豫章(今南昌)接任太守職務,後來朝廷改派了朱皓,諸葛玄就帶他二人去荊州投靠故舊劉表。
諸葛玄死後,諸葛亮兄弟二人躬耕隴畝。
這是難圓其說的。
《獻帝春秋》記述的事實是:豫章太守周術死後,劉表推薦並經袁術同意(屬袁術轄區),諸葛玄帶著兩個侄兒前往豫章就任太守。
但朝廷沒有批准劉表的推薦,而派朱皓前去接任,大概是諸葛玄不肯移交的原故,朱皓從揚州刺史劉繇處借兵攻打了進去。
諸葛玄兵敗後退居西城,西域百姓蜂擁而起殺了他。
那末,諸葛亮兄弟二人的去荊州,只能是自己的選擇。
其四,為塑造忠臣形象,陳壽對諸葛亮有虧臣節的內容都隱瞞不書。
南征回成都之後,僅以不足掛齒的功勞,諸葛亮已欣然接受了五錫,即:「金斧鉞一具,曲蓋一,前後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賁六十人」。
同曹操比較,諸葛亮顯得性急了許多,這些有虧忠臣形象的重大內容,陳壽一概隱瞞了。
歷代所謂的專家推波助瀾
有四個原因,促使諸葛亮的忠臣形象已樹立起來,其一,劉備永安宮託孤時曾明確表示:「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
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
這類詔書是歷史上難得一見或絕無僅有的。
有此詔書在,諸葛亮已有了取劉禪而代之的口實。
其二,劉備病逝後,諸葛亮已掌握了政治、財政等大權,通過南征,又將李嚴兵馬大元帥(統內外軍事)這一至關重要的權力拿了過來,已集軍、政、才、文於一身,成了沒有皇帝名號的皇帝,皇帝劉禪只剩下一具招牌。
其三,《出師表》中那句 「此誠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的表白,雖在政治上愚昧可笑,但很符合普通中國人知恩圖報的美德標準。
其四,病死五丈原的悲劇結局,原是諸葛亮追求人格完善的策略,藉以掩蓋五次失敗的責任。
後世不察,從而使他獲得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殊榮。
《三國演義》更將諸葛亮推上九霄,且看小說是如何神化諸葛亮的?
首先,在人們熟知的「赤壁大戰」故事中,諸葛亮是一個老謀深算的策略家,而周瑜則是年輕氣盛的小伙子。
事實上,當時的諸葛亮才是初出茅廬的年輕人,周瑜不僅在資歷上比諸葛亮資深很多,年齡上也是諸葛亮的大哥。
周瑜誕生於公元175年,諸葛亮誕生於公元181年,也就是說,周瑜比諸葛亮年長6歲。
赤壁大戰發生在公元208年,當時諸葛亮27歲,周瑜33歲。
此時的諸葛亮,剛剛被劉備「三顧茅廬」請出山一年左右,還沒有什麼豐功偉績,也不太被人知道,而周瑜作為吳國軍事統帥已經快10年了(周瑜24歲被任命為中郎將)。
其次,《三國演義》中,赤壁大戰期間,諸葛亮懷著「聯吳抗曹」的主張,縱橫捭闔,舌戰群儒,甚至還用激將法換得了周瑜「與曹賊勢不兩立」的態度。
似乎「聯吳抗曹」都是諸葛亮戰略遠見的兌現,「赤壁大戰」是這一戰略規劃的第一步。
事實上,早在赤壁大戰7年前,魯肅就向孫權提出了「三分天下,聯劉抗曹」的主張。
因此,諸葛亮向劉備獻出的《隆中對》有抄襲的嫌疑。
區別僅僅在於,魯肅的「劉」指的是劉表,諸葛亮的「劉」是取代了劉表的劉備。
作為吳國軍事統帥,周瑜對於魯肅的意見長期都是支持的,實際上不存在被激將的必要。
第三,《三國演義》在「赤壁大戰」中描述的黃蓋苦肉計、周瑜小肚雞腸被氣死、「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嘆、火燒戰船,乃至赤壁之戰的地點等等一系列情節,現在都可以找到大量的史實證明其錯誤或表示質疑。
例如,歷史記載,周瑜是一個心胸寬廣的人,正史上也沒有被氣死的描述。
再如,有史記載,所謂火燒戰船,是因為曹操的北方士兵在南方水土不服,普遍生病,士氣下降,曹操自己燒毀了戰船脫離戰場。
甚至還有人對「借東風」也提出了質疑。
這種觀點指出,「赤壁大戰」時,是否有成熟的風帆技術還值得探討。
英國學者李約瑟認為,中國的風帆技術出現在3世紀以後。
那麼,在赤壁大戰所處的3世紀初期,風帆技術究竟如何並不明朗,其技術水平能否藉助順風,快速逆流而上也值得存疑。
當然,大多數中國科技史專家認為三國時期風帆技術確實已經有了,否則,孫吳很難到達台灣,開闢海洋航線。
總之,《三國演義》作為一部歷史小說,確實有大量的文學描寫違背了歷史事實,其中在諸葛亮和周瑜的問題上,表現得最為明顯,其目的就是要抬高諸葛亮,貶低周瑜,周瑜成為諸葛亮神化過程中的犧牲品。
除赤壁大戰外,其他美化諸葛亮的痕跡也很多,不一一羅列。
諸葛亮是戰術家,不是戰略家!
諸葛亮流芳百世,除了有小說家妙筆生花外,諸葛亮也的確是有兩把刷子的!至少,稱得上是戰術家或是軍事家!比如「空城計」、七擒孟獲、火燒上方谷等戰例足可以顯示諸葛亮本人的軍事智慧!至少,有諸葛亮在,魏國是不敢對蜀國明目張胆的動手的!
但諸葛亮顯然不是成功的戰略家!雖然的他的「隆中對」對天下大勢分析頗為透徹!但魯肅其實早在7年前就向孫權提出了聯劉抗曹的謀略!諸葛亮的「隆中對」應該屬於山寨版!尤其是當關羽失掉荊州!劉備伐吳慘敗後,三國中其實蜀國的實力已屬最弱!但諸葛亮卻沒有審時度勢,反而六出祁山,對最為強大的魏國發動進攻!實則以卵擊石!毫無勝算而言!實屬不自量力之舉!最終失敗也不可避免!同時,諸葛亮不是合格的組織部長和教育部長!用現在的話說叫不會選拔和使用幹部!在赤壁之戰中,他應該知道關羽與曹操的斬不斷、理還亂的情義糾葛!但是諸葛亮還是派關羽斷絕曹軍後路!致使後來關羽放走曹操,這實乃赤壁之戰一大敗筆!關羽本人心高氣傲,諸葛亮卻派關羽鎮守戰略要地荊州!「大意失荊州」不是關羽一個人的錯,諸葛亮在選拔使用幹部上的弊端才是真正的根源!無獨有偶,諸葛亮錯派馬謖守街亭更是不可原諒之錯誤,馬謖是典型的學院派理論性紙上談兵的幹部,並無太多實戰經驗、難堪大任!對此,諸葛亮應該知道!但是諸葛亮還是鬼使神差的讓馬謖守街亭,最後揮淚斬馬謖又有何益?早知現在、何必當初呢?在趙子龍、關羽、張飛等大獎去世後,魏延在蜀國的將領中本還是有些本領的!但在諸葛亮看來,確有謀反之心!不僅對魏延提出的「偷襲長安」之謀沒有採納!後來魏延還死在了窩裡斗之中!實為可惜!諸葛亮事必躬親的敬業風格固然讓人敬佩!但「親手做不如親手教」。
進而造成的另一個後果是蜀國的人才嚴重斷檔!後來除姜維外幾無可用之人!以至於當後來鄧艾兵臨成都時,竟無合適武將前來迎戰!舉國皆降!所以,諸葛亮的智慧拯救蜀國一時,卻毀掉了蜀國一世!
諸葛亮,一個被神化了的歷史人物!有關他的話題甚至是爭議或許還將繼續下去!然千秋功過,自有評說!僅一部文學作品,又能奈何?
三國演義坑了多少人?且看《三國志》里記載的那些人和事
這是一部經典的連環畫,這套連環畫所確立的三國人物形象,影響至今,光榮三國、央視三國都沒少借鑑。《三國演義》是根據史書三國志改編的,原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有很多虛構成分,但歷史主線是真的。很多...
袁南生:魯肅比諸葛亮高明在哪裡?
[摘要]外交要服從和服務於國家利益;外交目標必須以國力為基礎,不能透支國力;該妥協時妥協是理性外交、成功外交的題中應有之義;對盟友不能一味遷就,該堅持的要堅持,該鬥爭的要鬥爭。外交要服從和服務於...
這兩人曾向孫權提出媲美「隆中對」的戰略藍圖,可惜過早的病死
大多數人看完《三國演義》要不就喜歡大奸似忠大偽似真的梟雄曹操,要不就對忠厚大義的劉玄德一派抱有好感。似乎很少有喜歡東吳孫氏家族的,演義中甚至很多東吳吃癟的橋段,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至今...
「名家講經典」沈伯俊:為諸葛亮析疑辯誣
〔摘要〕本文針對近年來批評和責難諸葛亮的三個問題,予以辨析:(1)「三顧茅廬」事實確鑿,本無可疑。(2)「借刀殺關羽」毫無根據,完全站不住腳。(3)綜觀戰略戰術、統率能力、改革創新、軍事實績,諸...
三國為什麼能成為三國:曹操、劉備、孫權各有各的「隆中對」
文 | 江隱龍 三國時代特殊的歷史背景與時代特徵,將英雄亂世這一主題發揮到了極致。最後曹魏滅蜀、司馬代魏、西晉一統天下,雖然有北方綜合國力遠勝於南方的大前提,但東漢末年從諸侯割據到三足鼎立的歷史...
真實的諸葛亮究竟有多厲害?
諸葛亮,三國演義里,神一樣的存在,他舌戰群儒碾壓東吳文臣、草船借箭借東風呼風喚雨、借關羽之手在華容道捉放曹操、三氣周瑜把周瑜擠兌得一命嗚呼、空城計震退司馬懿,火燒上方谷惜敗於天,那麼真實的諸葛亮...
諸葛亮一生中最大的失敗是什麼 若不死蜀國真的會最終取得勝利嗎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1] ),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2]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散文家、書法家、發...
又被三國演義騙了!歷史上的魯肅根本不是老好人,還原真實的魯肅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對於魯肅在東吳集團發展、壯大過程中所做出的傑出貢獻,孫權曾經做出了這樣的評價。孫權認為,當年周瑜將魯肅推薦給自己,他立即就提出了統一天下、建立帝王大業的主張和策略,...
帶你還原真實的諸葛亮
每一個喜歡三國歷史的人,大都是從羅貫中三國演義開始的,並且大多數人,最喜歡的人必定是諸葛亮,足智多謀,運籌帷幄,未出茅廬而知三分天下,並且終其一生都為劉備恢復漢室鞠躬精粹,死而後已。三分天下諸葛...
為什麼說魯肅一死,三國的結局就註定了,諸葛亮也無力回天
為什麼說魯肅一死,三國的結局就註定了,諸葛亮也無力回天曹操自從官渡之戰擊敗袁紹之後,北方再無敵手,經過了幾次戰爭,曹操基本上算是掌控了北方勢力。除了西涼的馬騰韓遂,漢中的張魯有些麻煩。再也沒有能...
《三國演義》捧紅了誰?又貶低了誰?
《三國演義》是一部奇書,奇在它把歷史當小說寫,但人們卻把它當歷史書來看。正是這個原因,《三國演義》捧紅了很多人,為了捧紅這些人,很多人自然成了犧牲品。其中,最紅的三人和最倒霉的三人分別是:最紅三...
三國:小說與現實中存在差距的人物
諸葛亮:諸葛亮在政治上與軍事上的出眾才能,加上忠心耿耿、鞠躬盡瘁的品格,都為後世各種傑出的歷史人物樹立了榜樣。歷代無論是廟堂之上還是江湖之遠的人,都從不同的角度稱讚他,歌頌他。可以說,諸葛亮在...
三國謀士綜合實力排行榜,周瑜竟未進前3
大家都熟讀三國演義,三國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有亮點的戰爭最多並且最有亮點的朝代之一,三國有很多經典的戰役,有的以少勝多,兵精則靈,像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有的屢出奇謀,一戰定乾坤,像呂蒙白衣襲荊州,...
三國演義裡面最被黑化的人物,歷史上的他最早提出三分天下
說到三國武將謀士,人們最先想到的肯定是曹操、劉備等梟雄帝王,或者是諸葛亮、荀彧等神機謀士,很少有人會想到吳國的武將,而吳國最出名的武將當屬吳國的四大都督。而在吳國的四大都督中,魯肅的知名度應該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