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中孫劉兩家是否真正的聯盟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曉得三國鼎立、孫劉聯手抗曹的形式,真的是這樣麼?在利益與實力面前,背後到底隱藏著怎樣的真相呢?

騎兵

孫權與劉備本來是屬於天南地北、兩不相干的兩個人。

劉備從織席販履到參加平叛黃巾起義,再到成為一方霸主(占領西川之前),都是在長江以北進行活動的;而孫權可以說是江東的「坐地戶」了,兩人在曹操占領荊州之前沒有絲毫的瓜葛的。

諸葛亮與魯肅

後來在建安十三年,曹操率領著號稱百萬的雄師(實際上只有八十三萬)南下,這也間接的提供了孫劉的合作機會。

劉備敗走新野,在諸葛亮引薦和魯肅的支持之下和孫權搭起了關係,進而兩大政治集團開始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了六七十年之久。

周瑜、諸葛亮、魯肅

從《三國演義》可以看出,孫劉之間的關係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劉備南下長江到關羽失荊州,這是劉備依附孫權時期;第二階段從蜀漢失荊州到鄧芝出使東吳,這一時期是矛盾激化和對立時期;第三階段是從鄧芝出使東吳到蜀漢政權滅亡,是相對緩和時期

魯肅

赤壁大戰之前,孫權、劉表的實力水平相當於地方軍閥,而劉備只是客居新野,能有多少軍隊麼。

退到吳境之後,孫權曾問過諸葛亮兵力的情況,諸葛亮回答說「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

意思就是說,從長坂之戰退下來的戰士,再加上關羽的水軍有一萬多人。

如果再加上劉琦的江夏戰士有兩萬多人。

在當時的情況之下,劉備是求著與孫權聯合的,實力弱了,肯定達不到目的,所以這裡面有多少虛報的成分可想而知。

而當時孫權的有多少實力,雖然沒有明說,只是提到周瑜請調了三萬精兵與曹操隔江對峙。

三萬人肯定不是孫權的家底,其他地方肯定還是有部隊的。

那孫權到底有多少人馬呢,應該和劉表的實力差不多(要不然早就被滅了)。

另外《三國志 吳書 周瑜傳》也提到了這樣一段話「曹公入荊州,劉琮舉眾降,曹公得其水軍,船步兵數十萬」。

大體意思就是說劉琮投降曹操之後,曹操得到了劉表的幾十萬的隊伍。

從這也可以側面的了解到孫權的人馬也應該有幾十萬。

周瑜、魯肅

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之下,實力決定一切,以劉備當時的實力,根本談不上聯合,只能算是依附孫權而已。

如果這樣算聯盟的話,那劉備依附曹操、依附劉表的時候是否也應該稱為聯盟呢,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孫劉聯盟只不過是劉備的一廂情願而已,目的顯而易見,就是抬高自己。

在劉備依附孫權期間,雖然雙方有共同的敵人——曹操,但是二者的矛盾也很突出。

從孫權角度來講,他原本的打算是收編劉備的隊伍,而且把妹妹也許配給了劉備,而且從《龐統傳》和《周瑜傳》都可以看出,孫權當時想把劉備扣留在江東,並將劉、關、張分開,分而治之。

孫權與劉備

劉備也有自己的算盤,他一方面想和孫權搶奪荊州,另一方面當東吳想借道荊州進攻益州的時候,劉備也是百般阻撓。

有矛盾就必然會爆發衝突,建安二十年,孫權派呂蒙奪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而劉備出川進攻公安、益陽,重新奪取了荊州。

所以孫劉所謂的聯盟是不存在的。

劉備出兵益州

從建安二十三年開始,孫劉之間便陷入了戰爭的泥沼,荊州戰役與夷陵之戰。

在此期間,孫權已經向曹操代表的漢政權稱臣,此舉的真正目的也是準備放手一搏,跟劉備大幹一場,清除他在荊州的勢力。

可以說這兩大戰役直接導致了三國後期格局的產生,也使劉備取江南,再北伐的夢想破滅,蜀漢自此只能偏安西隅了。

關羽

其實,孫劉之間的明爭暗鬥一直都不斷,《三國志 蜀書 劉璋傳》中記載道「先主遷璋於南郡公安,盡歸其財務及故佩振威將軍印綬。

孫權殺關羽,取荊州,以璋為益州牧,駐秭歸。

璋卒,南中豪率雍闓據益郡反,附於吳。

權復以璋子闡為益州刺史,處交、益界首。

丞相諸葛亮平南土,闡還吳,為御史中丞
」。

這段話主要是講,一是,劉備奪了益州之後,將劉璋安排到了公安。

當時關羽鎮守荊州,孫權殺了關羽之後,封劉璋為益州牧;二是,劉璋死後,南中的雍闓造反,投降東吳。

孫權讓劉璋的兒子劉闡任益州刺史,在交州與益州的邊界地方設點,也就是在今天的越南境內,準備從這裡進攻西川。

等到諸葛亮平定了南方之後,劉闡才跑到了東吳境內,做了御史中丞。

從這兩件事情不難看出,蜀漢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問題從來都不是單純的民族問題,其中穿插著各種地域、政治等因素,一直到如今也是問題不斷。

從當時的情形不難看出,東吳方面就是利用了這一點,來不斷消耗蜀漢的內政,以備圖謀。

諸葛亮與孟獲

劉備死後,劉禪即位。

諸葛亮就開始著手解決蜀吳之間的矛盾,通過鄧芝出使東吳,兩國達成了和解。

兩國約定,以函谷關為界,東部豫、青、徐、幽歸東吳;西部的兗、冀、並、涼歸蜀漢,並遞交了盟約。

這個盟約也僅僅停留在字面之上,實際雙方從來沒有相信過,兩個當政者連面都沒有見過,談何盟約。

鄧芝在第二次出使東吳的時候,有這樣一段對話,很容易說明雙方的態度。

孫權對鄧芝說,如果吳蜀兩國平分天下,老百姓因此過上幸福安定的生活不是很好麼?鄧芝回答,大王您說錯了,天無二日,國無二主,等咱們滅了魏國之後,兩國的君主給為內政,大臣們也各自盡忠,但是將士們會提起戰鼓,奔赴戰場,那時候戰事將會拉開。

鄧芝一句話就道出了蜀吳兩國盟約的本質,只有對手,沒有朋友,雙方也只是在魏國強大的壓迫之下的一個權宜之計罷了。

孫權聽後,仰面大笑,說人們常說的坦誠相見,指的就是您這樣的人啊!孫權的話很明白的表達了雙方的立場都是一樣的——互不信任。

陸遜

後來,蜀國大將軍蔣琬在對劉禪的上疏中提到「然吳期二三,連不克果」。

就是說,我們多次約東吳一同北伐,結果東吳多次爽約。

無獨有偶,東吳的步騭、硃然也向孫權上疏,從蜀國回來的人說,西蜀打算背盟,與曹魏交好,正在建造船隻,修繕城防,並且蔣琬聽說司馬懿南下,不但不出兵北伐,還把部隊從漢中向成都收縮,蜀國和我們反目,希望我國多加防範。

後來,他們的提案被孫權給否決了,完全是不存在的事情,從這裡也可以看出東吳對結盟的態度。

鄧艾滅蜀

後來西蜀被鄧艾、鍾會滅了之後,東吳以救援為名義,進攻巴東。

巴東太守羅憲譴責東吳「本朝傾覆,吳為唇齒,不恤我難而微其利,背盟違約,且漢已亡,吳何得久,寧能為吳降虜乎!」意思是說,蜀吳是盟友,蜀漢有難的時候不來解救,還要攻打我們,蜀漢滅亡了,吳國能堅持多久,我們難道會投降東吳麼!羅憲最終投降了晉。

鍾會

蜀吳從沒有真正的聯盟過,有的只是利益的驅動。

魏國也正是看透了這一點,才會先滅蜀,再滅吳,逐一擊破。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孫權的簡介 孫權為何要放走劉備?

吳太祖大皇帝孫權(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生於下邳(今江蘇徐州市邳州)。三國時代東吳的建立者。父親孫堅和兄長孫策,在東漢末年群雄割據中打下了江東基業。...

袁南生:魯肅比諸葛亮高明在哪裡?

[摘要]外交要服從和服務於國家利益;外交目標必須以國力為基礎,不能透支國力;該妥協時妥協是理性外交、成功外交的題中應有之義;對盟友不能一味遷就,該堅持的要堅持,該鬥爭的要鬥爭。外交要服從和服務於...

三國時期周瑜的二分天下戰略能成功嗎?

周瑜,三國時期東吳大都督,赤壁之戰力挽狂瀾,聯合劉備以五萬大軍大敗曹操二十三萬大軍,使曹操不敢輕易南下,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大環境。歷史上的周瑜曾提出過一個非常有名的戰略,二分天下,與諸葛亮三分天下...

荀彧,孔明,周瑜,魯肅誰的戰略最高明?

荀彧先安定兗州發展,再聯合呂布滅袁術,再屠徐州解決側翼威脅,最後與袁紹決戰。諸葛先取荊州,再聯東吳北抗曹操,之後入蜀取西川。天下有變之時,再劍指宛洛魯肅聯劉表(後改為劉備),與劉備平分荊州,之後...

劉備傳記

———說破英雄驚煞人蜀漢建立於221年,開基立國者是劉備。劉備志向高遠,才志卓越,百折不撓,艱苦奮戰4 0年建立蜀漢政權,可惜在位不足3年便病逝白帝城,只能含淚以託孤,遺憾多多。繼任者劉禪,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