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求知的辯證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如同世間萬事萬物都包含著矛盾的雙方一樣,讀書亦有其辯證法。

懂得這一辯證哲理,我們在讀書求知過程中,就既不會厚此薄彼,也不會顧此失彼,就會學有建樹。

「一目十行」與「十目一行」

法國前總統蓬皮杜善於快速讀書。

據說,他一頁書瞄了兩眼就翻過去了。

一本書別人剛看了1/2甚至1/3,他已全部讀完,而且從書中得到的東西絕不比慢吞吞讀書的人少。

然而像蓬皮杜那樣讀書速度快、效果又好的人,畢竟為數極少,凡夫俗子只能望塵莫及。

當然,凡人讀書有時也常「一目十行」。

然而,這種讀法只不過是為了消遣或某種需求而採取的瀏覽和粗讀罷了。

一般來說,這種「一目十行」的讀書方法,很難做到深思熟慮,領會要義。

宋人陸九淵有言:「善學者,如關津者不可胡亂放過人也。

」就是說,讀書如同守關,決不可走馬觀花,把書中的內容隨便放過。

陸九淵的話告訴人們:有些書務求細嚼慢咽,「一目十行」不行,非「十目一行」不可。

清代學者阮元也提倡過「十目一行」的讀書方法。

嚴厚民擅長經術,於校勘尤精,名其書齋曰書福樓。

阮元在《題嚴厚民傑書福樓圖》中詩云:「嚴子精校讎,館我日最長。

校經校文選,十目始一行。

」顯見,阮元對嚴氏的讀書之細,倍加讚譽。

阮元還在詩中自注道:「世人每矜一目十行之才,余哂之。

夫必十目一行,始是真能讀書也。

「熟讀精思」與「不求甚解」

宋代學者朱熹主張讀書要「循序漸進,熟讀精思,虛心涵泳,切己體察,著緊用力,居敬持志」。

這24字的「朱子讀書法」,其核心就是「熟讀精思」。

說讀書要「熟讀精思」,恐怕不會有人反對;但說讀書可以「不求甚解」,多數人可能會不贊成。

不過,自古賢能者卻不以為然。

「好讀書,不求甚解」的東晉文學家陶淵明則是一例。

首先,一個「好讀書」的人,一生要讀很多的書,如果每本書都「求甚解」,肯定所花時間會多得無法估計,這樣,書就必然讀得很少;只有「不求甚解」,了解一個「大略」,才可以在單位時間內讀更多的書,便於獲得廣博的知識。

其次,在所讀的書中,並非每本書都是有用的,有一些用處不大的書,瀏覽一下即可,不必過多地在這種書上多費腦子,非要「求甚解」不可,否則,就成了鄭板橋說的「沒分曉的鈍漢」了。

再次,有些書雖有用,但水平實在不怎麼樣,在同類書中居「下流」,那就不妨用「不求甚解」的態度去讀它。

如此說來,「求甚解」就不好了?不是的。

話又說到了本題開頭:有些書,特別是好書,一定要像朱熹那樣,「精閱細讀,融會貫通」。

「讀破萬卷」與「讀破一本」

古訓曰:「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這是強調要多讀書、讀好書。

而要真正做到「破萬卷」,則是件十分艱難的事情。

一個人即使從生到死,手不釋卷,所讀書籍也很有限。

何況別人的書你讀得再多,如果不在理解的基礎上消化吸收,就永遠不能成為自己的知識。

因此,著名學者唐弢那句「博覽群書,讀破一本」的名言,頗有見地。

「閱讀經典」和「精細閱讀」則是對「讀破一本」的高度概括。

「經典」雖說不上一字抵一萬字,但它的思想內涵和知識含量是「非經典」所不能比擬的。

「經典」儘管閱讀量不大,但通過「精讀」後,根基紮實,學識精純,給人的印象反而是讀書很多。

當然,「讀經」和「精讀」,必須建立在「廣采博學」的基礎之上。

舍此,「讀破一本」就會顯得「勢單力薄」、「閱力不足」和「缺乏後勁」。

著名作家賈平凹在《讀書示小妹生日書》中談道:讀書首先不能狹窄,哲學、歷史、美學、天文、地理……凡能找到的書都要廣泛涉獵一下。

但是又切切不要忘了「精讀」,真正掌握本事,全在於「精讀」。

第一遍可囫圇吞棗,這叫享受;第二遍是靜心坐下來讀,這叫吟味;第三遍要一句一句想著讀,這叫深究。

三遍讀過,放上幾天,再去讀讀,常會有再新再悟的地方……

讀書求知的辯證法,絕非僅此。

筆者羅列上述幾例,一是拋磚引玉:由此及彼,舉一反三;二為闡述一理:讀書得法,事半功倍。

(胡昌方)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書籍泛濫的今天,最有效的3+6讀書法看了才知道

浩如煙海、書籍泛濫的今天,我們怎麼讀書,讀什麼書才能讓我們更大意義上去汲取知識的養分呢?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書讀好,以書為友,多讀書,常讀書,總有好處。這些真理永遠不會被歲月的屐痕所泯滅,反...

在書籍的密林里狩獵——送給世界讀書日的話

馬上就要到來的4月23日,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的"世界讀書日",希望能推動更多的人去閱讀和寫作,希望所有人都能尊重和感謝為人類文明做出過巨大貢獻的文學、文化、科學、思想大師們,保護智慧財產權。...

《醫愚藥方》

作者:雲大附中 高一學生 所攬月西漢劉向云:「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醫愚之方在於善讀,善讀之法既不可執一,泥於陳規,亦不可妄意偏聽偏信。蓋書海浩瀚,卷帙繁多,形態各異,貫穿中外古今,非細選...

朱熹六到、八要學習方法

宋代著名教育家朱熹(公元1130—1200年,江西婺源人),專注教育50餘年,在長期的求知和教育過程中,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三到」、「八要」讀書方法。其中,三到再後來的發展中就變為六到。筆者以...

「經典」名人讀書方法、經驗總結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提起讀書,都覺得是個苦差事。但是「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今晚我們就請大家來看看名人的讀書方法,為學海之舟加上引航的帆,助力的槳,事半功倍,苦中作樂...

十六位名人讀書法,值得我們好好學習

毛澤東的讀書法 :「三復四溫」式閱讀和「不動筆墨不讀書」是毛澤東主要讀書方法。他在青年時期就熟讀了《史記》、《漢書》等古籍,並不斷重溫;就是到了晚年,對他喜愛的同一本史書,也是反覆研讀,並有讀過...

書貴「善讀」之我見

西漢劉向有句名言:「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古時候的讀書人讀書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因為能夠讀書是很貴族的事情,沒有多少書可讀,學富五車也是誇張的說法。如今卻是信息爆炸的時代,每天出版的圖書比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