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貴「善讀」之我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西漢劉向有句名言:「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

」古時候的讀書人讀書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因為能夠讀書是很貴族的事情,沒有多少書可讀,學富五車也是誇張的說法。

如今卻是信息爆炸的時代,每天出版的圖書比很多人一輩子讀的書還要多,僅僅從教師的專業書籍來說,早就是汗牛充棟。

所以,當下教師閱讀關鍵是「善讀」,「不善讀」就如同吃錯了藥,不僅不能醫治「愚鈍」,反而會「病情加重」,越發「走火入魔」。

「善讀」首先要能夠辨析什麼是好書,我曾經開玩笑說我很少讀「活人」的書,主張多讀「死人」的書。

當下的教育界洋溢著一股「出書熱」,以前是高校的學者教授們評職稱需要出書證明自己的學術成就,後來基礎教育界的名師、名校長和學者們都接二連三地出書,動輒冠之「著名教育家」。

我想說的是,如果這些書是「藥」,是不是就像當年的「中華鱉精」一樣,或者就是大量兌水的「雞湯」,根本沒有多少營養。

而「死人」的書能夠傳世,至少說明書中的文字是作者一生思考的濃縮,洛克的《教育漫話》是一本薄薄的小冊子,很多見解和分析今天讀來依然覺得深刻。

雅思貝爾斯的《什麼是教育》也是一本薄薄的小書,其「教育即生長」和「培養全人」的教育觀,以及其背後存在主義者哲學背景,對我們反思今天的教育依然有著極大的借鑑意義。

筆者能夠自以為走向「善讀」,也是「神農嘗百草」之後總結出來的,當年同樣也喜歡讀一些雞湯式的教育文章,讀起來不累,也很煽情,然而讀多了就會激情疲勞,教育不僅僅是靠激情能夠做好的,教育需要的是冷靜和理智,需要的是哲學思考。

筆者也是從認真研讀《陶行知教育文選》,從「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的教育哲學方法思考教育、實踐教育,然後開始讀《傳習錄》和杜威的《民主主義與教育》,開始讀斯賓塞的《教育論:智育、德育和體育》、盧梭的《愛彌兒》、赫爾巴特的《普通教育學》、夸美紐斯的《大教學論》,回過頭來我又開始思考東方傳統教育思想,開始讀顏元、王夫之、朱熹……發現「鐘王之爭」其實也是西方赫爾巴特和盧梭教育哲學的爭論。

所以,讀什麼很重要,讀書就像配中藥,需要很多味藥一起煎熬才能有最好的療效。

經典的書就像精心煎熬的中藥,療效很好,而那些「雞湯」則容易讓人「虛胖」,不讀也罷。

「善讀」還要學會怎麼讀。

我個人比較推崇朱熹的讀書方法,朱熹說:「大抵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義皆若出於吾之心,然後可以有得爾。

至於文義有疑,眾說紛錯,則亦虛心靜慮,勿遽取捨於其間。

先使一說自為一說,而隨其意之所之,以驗其通塞,則其尤無義理者,不待觀於他說而先自屈矣。

復以眾說互相詰難,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則似是而非者,亦將奪於公論而無以立矣。

大率徐行卻立,處靜觀動,如攻堅木,先其易者而後其節目;如解亂繩,有所不通則姑置而徐理之,此讀書之法也。

」這段話核心的觀點就是循序漸進,主張熟讀精讀。

所提倡讀書的方法卻很好,「若出吾口,若出吾心」,這樣的精熟程度然後再思考質疑,核心在一個「通」字。

當然讀書需要讀經典,很多書是可以不讀的,而經典之書確實需要逐字逐句讀,甚至反覆讀。

比如課程論的經典拉爾夫·泰勒的《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我就讀了兩遍,才知道一二,總結下來就是「為什麼教——課程目標;用什麼教——課程資源;怎麼教——課程實施;教得怎麼樣——課程評價」。

讀書如同寫書法的臨帖,不要一開始就想著自成一體,而是要讀進去,讀到「如出我口,如出我心」,然後再以之前讀過的書進行對比思考,結合生活實際思考,究竟對不對,如此反思,既避免了成為書呆子,又能夠讓閱讀成為促進精神發育的精神體操。

美國學者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爾斯·范多倫有本書叫《如何閱讀一本書》,打個比方就是一本教人「煎藥」的書,善讀書還需要掌握一些閱讀的方法,但是閱讀和游泳一樣,必須下到水裡才能學會,讀書的方法也是讀著讀著就成了一種思維習慣。

書貴「善讀」,一是善於選,二是善於讀,如此,才可「醫愚」。

(作者系貴州省貴陽市雲岩區教育局黨政辦副主任)

《中國教育報》2018年06月04日第9版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醫愚藥方》

作者:雲大附中 高一學生 所攬月西漢劉向云:「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醫愚之方在於善讀,善讀之法既不可執一,泥於陳規,亦不可妄意偏聽偏信。蓋書海浩瀚,卷帙繁多,形態各異,貫穿中外古今,非細選...

80句經典讀書名言

1、書籍是屹立在時間的汪洋大海中的燈塔。——惠普爾(美國)2、和書籍生活在一起,永遠不會嘆氣。——羅曼·羅蘭3、讀書補天然之不足,經驗又補讀書之不足。——培根4、書籍是巨大的力量。——列寧5、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