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讀書精神與方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每個時代的讀書場所是不同的,名稱也不同,「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

但是概括起來,就是兩個場所:家和學校。

就是在這兩個場所,一輩又一輩的讀書人,積聚著中華文明的精氣神兒。

讀書的精神

「懸樑刺股」「鑿壁偷光」「囊螢映雪」……這些成語背後站著千萬個讀書人,集中表現了古人對讀書的渴望,也激勵了一代代的讀書人。

這種堅韌的精神,因為不近人情,被後來人所詬病,到現在已經幾乎不能激勵學子了。

其實,在古代,這種精神是一種內在的需求而不是做給他人看的。

一個讀書人應該具備這種精神,這種精神作為文化的一部分也應該得到傳承。

漢代的人已經開始「 皓首窮經」了,可見書之多,讀之難,那時的讀書是為了記憶,為了用的時候能夠「引經據典」,因為書攜帶不易,翻檢不易,讀書人就成了知識的記憶庫。

現代社會,有網絡這個大數據的記憶倉庫,很多人不用再去記憶書中的知識了,應該學會整理和整合書中的信息。

現在的讀書,是為了促進思考,為了整合思維,為了提升整體素養。

書不是讀得越多越好,而是應該在讀書的過程中有判斷,有思考,有創造。

如果說古人讀書像「移動硬碟」的話,現在的人讀書,就要像「中央處理器」

讀書的進程

在歷代都有一定的課程表,有時候是政府下達文件,由負責督學的人去檢查落實。

每個時代強調的重點不同,但是都會考慮到按國家社會的需要去安排課程。

孔子時代,讀書就已經有日程了。

「孔門四科」:德行、政事、文學、言語。

不同的弟子在接受通識教育的情況下,再接受專門的教育,這就是對課程的安排。

所謂的因材施教,就是不同的學生接受不同的教育。

元代,程端禮根據自己的學識和經驗,編寫了《程氏家塾讀書分年日程》,是對私塾教育課程的一個規定,也是對前代經驗的總結。

當時國子監曾將此書頒行郡邑學校,明代諸儒讀書亦奉為準繩,清代陸隴其曾刊刻此書以資流傳。

這本書對後世課程表的安排影響很大,因為考慮到了書的難易程度,從一定程度上也考慮了學生的年齡特點,已經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合理性。

讀書的方法

古代讀書的方法很多,集大成者是朱熹的「朱子讀書法」。

朱熹提出了「循序漸進,熟讀精思,虛心涵泳,切己體察,著緊用力,居敬持志」的讀書方法,被後人不斷運用。

循序漸進。

第一,讀書要按一定的次序,不要顛倒。

第二,應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能力安排讀書計劃並切實遵守它。

第三,讀書要扎紮實實打好基礎,不可囫圇吞棗,急於求成。

熟讀精思。

熟讀的要求是「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口」。

精思的要求是「使其意皆若出於吾之心」。

對於精思的方法,朱熹提出了「無疑—有疑—解疑」的過程。

虛心涵泳。

所謂「虛心」,是指讀書時要虛懷若谷,不要先入為主,牽強附會。

所謂「涵泳」,是指讀書時要反覆咀嚼,細心玩味。

切己體察。

強調讀書不能僅僅停留在書本上、口頭上,而必須見之於實際行動,要身體力行。

著緊用力。

其一,必須抓緊實踐,發憤忘食,反對悠悠然;其二,必須抖擻精神,反對松松垮垮。

居敬持志。

所謂「居敬」,就是讀書時態度端正,注意力集中。

所謂「 持志」,就是要樹立遠大的志向,並要以頑強的毅力長期堅持。

從「朱子讀書法」,可以獲得以下幾點啟示:

重視自讀感悟。

「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是貫穿古代整個教育體系的,不管是哪級哪類的學校,都強調讀書人個人的作用,教師只起到引導作用,很多時候,都是「 生教出一批超過自己的學生」。

讀書人的苦讀,是通過量的積累,以期達到質的變化,有一天忽然打通任督二脈,茅塞頓開,成為一個有學問的文化人。

重視相互學習。

「三人行必有我師」「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是對讀書人的告誡。

所以,在古代的書院制度中,就有學長幫助學弟的規則,不同的人之間可以相互交流。

重視專家引領。

書院制度中,有「會講」制度,這是不固定的,大概幾個月進行一次。

由學問高深的人進行專題講座,可以是書院的「山長」,也可以是來此訪學的「高訪」,更可以是專門請來的「專家」。

有時候,還要進行高手之間的「對決」,讓所有弟子觀摩。

比如,朱熹和陸九淵的論辯。

陸九淵主張心學,朱熹主張理學,兩人進行過多次辯論。

第一次是「鵝湖之會」,這次參加的弟子不多。

第二次是「南康之會」,「淳熙八年(1181年),朱熹知南康軍,二月,陸九淵訪朱熹於南康,朱熹請陸九淵登白鹿洞書院講習。

」觀摩這次講學和論辯的弟子就很多了。

那些心中揣著疑問的學子們,就可以在這樣的場合獲得解釋。

如果還不能理解,那就回去繼續讀書。

讀書,在中國的群體意識里是高尚宏大的。

但是,讀書的另一面肯定是迂腐,是酸臭, 是「手不能提籃, 肩不能擔擔」,是「手無縛雞之力」,是被人所恥笑的「兩腳書櫥」「冬烘先生」。

可是中國古人讀書真的因為有了「范進」 和「孔乙己」 就失去魅力了嗎?讀書,確實造就了一批文化大家,他們琴棋書畫詩詞歌賦樣樣精通,人生活得精彩。

讀書,也確實造就了一批循規蹈人云亦云的人形鸚鵡。

其實不是讀書的錯,而是時代的框架,是文化的積澱,是個人的悟性,是思維的品質,造成了讀書人的人生迥異。

讀書,在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史中,就這樣糾結著,矛盾著一路前行。

向左是高貴,向右是寒酸,只有不偏不倚,一直向前,才能走進書的真實世界,才能激發人的無限潛能。

文 | 李懷源

編輯 | 張小彩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分享古代教育家朱熹的讀書之法

朱熹一生讀書、教書,對如何讀書有深切的體會,有許多精闢的見解。他死後,其弟子將他的讀書經驗歸納為六條,稱為「朱子讀書法」。這六條讀書法是一個整體,也不是單純談方法,其中貫穿著對道德修養、治學精神...

書籍泛濫的今天,最有效的3+6讀書法看了才知道

浩如煙海、書籍泛濫的今天,我們怎麼讀書,讀什麼書才能讓我們更大意義上去汲取知識的養分呢?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書讀好,以書為友,多讀書,常讀書,總有好處。這些真理永遠不會被歲月的屐痕所泯滅,反...

朱子讀書六法與注會學習

(一)循序漸進循序漸進至少包含三個意思:第一,讀書要按一定的次序,不要顛倒。 不僅讀不同的書有一個次序的問題,就是讀同一本書也存在次序的問題。從注會學習上來講,從各門課程來看,最好還是先學好《會...

朱熹六到、八要學習方法

宋代著名教育家朱熹(公元1130—1200年,江西婺源人),專注教育50餘年,在長期的求知和教育過程中,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三到」、「八要」讀書方法。其中,三到再後來的發展中就變為六到。筆者以...

曾國藩:讀書不可弄巧賣智

曾國藩所處的時代是國家變亂之際,善於體察時局的曾國藩深切認識到讀書當求「務本之學」,來不得半點虛浮。他在寫給友人宋滋久的信中說:「吾輩讀書人,大約失之笨拙,即自安於拙,而以勤補之,以慎出之,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