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方法集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唐代政治家、書法家顏真卿有一首《勸學》詩:「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讀書之序,首要讀理。

即指是非之理,指真理,通常是指正確的道理。

正如程頤所說:「讀書將以窮理,將以致用也。

今或滯心於章句之末,則無所用也,此學者之大患。

」次是辭章,考據,經世濟用,最終落實到行。

「獨觀其大略」讀書法

諸葛亮讀書與眾人不同,他是「獨觀其大略」。

「獨觀其大略」,並非草草,而是分清輕重、主次,求其精義,得其神蘊,不在細枝末節上糾纏,然後融會貫通,結合實情,再加創造。

「會意」讀書法

晉代文學家陶淵明的「會意」讀書法。

他在《無柳先生傳》中曾寫到:「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 陶淵明讀書時注意抓住重點,去繁就簡和獨立思考。

實際上,他追求的是讀書會意,著重領會書中深含的旨意,而不死摳個別字句。

韓愈提要鉤玄法

韓愈(768—824)是唐代有關讀書言論最豐富的學者,其中要以《進學解》中一段自述讀書生活的文字最受世人重視:「口不絕吟於六藝之文,手不停披於百家之編;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貪多務得,細大不捐,焚膏油以繼晷,恆兀兀以窮年:先生之業可謂勤矣」。

據已知文獻的記載,最早將「記事」兩句標舉為讀書法的是南宋理宗朝校書郎姚勉。

他在《本朝通鑑長編節要綱目》的序文中指出:「記事者必題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此韓退之讀書法也。

」明王樵在《方麓集》卷十五「戊申筆記」中也特彆強調「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此韓文公讀書要法也。

提要鉤玄法更多是為後人取作指導方便自己閱讀的方法。

清政權入主中原之初,孜孜圖治的順治皇帝福臨希望儘快熟悉漢文經典如四書五經、通鑑、二十一史及諸子等的要義梗概,又苦於卷袠浩繁,因想到「記事宜提其要,纂言當鉤其玄」的韓愈讀書法,遂採集諸書中之關於政事的重要文章30篇,編成《資政要覽》一書。

清代理學家李光地曾摘錄韓愈《進學解》中這段文字作為讀書訣訓誡子弟,強調「此文公自言讀書事也,其要訣卻在紀事纂言兩句。

」他進而解釋說:「凡書目過口過,終不如手過。

蓋手動則心必隨之,雖覽誦二十遍,不如鈔撮一次之功多也,況必提其要,則閱事不容不詳;必鉤其玄,則思理不容不精。

若此中更能考究同異,剖斷是非,而自紀所疑,附以辨論,則浚知愈深,著心愈牢矣。

近代前輩當為諸生時,皆有《經書講旨》及《綱鑑性理》等鈔略,尚是古人遺意。

蓋自為溫習之功,非欲垂世也。

」對記事、鉤玄的內涵作了透徹的剖析,突出了其作為讀書法於個人閱讀理解的指導意義。

黃庭堅「精熟」讀書法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山谷居士、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

治平四年(1067)進士,歷官起居舍人、秘書丞。

與張耒、晁補之、秦觀同游蘇軾之門,時稱「蘇門四學士」。

黃庭堅一生讀書不輟,江西修水南岩山腳尚有他幼年讀書的遺蹟,至今稱為黃庭堅讀書岩。

在閱讀史上,黃庭堅有一句名言為人津津樂道:「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澆灌之,則塵俗生其間,照鏡則面目可憎,對人亦語言無味也。

」所謂「古今澆灌」,就是讀書。

而他關於追求精熟的讀書法更為人稱道,其表述文字名為《與李幾仲帖》,其文曰:「不審諸經諸史何者最熟?大率學者喜博,而常病不精。

泛濫百書,不若精於一也。

有餘力然後及諸書,則渉獵諸篇亦得其精。

蓋以我觀書,則處處得益;以書博我,則釋卷而茫然。

」他盛讚陳師道「讀書如禹之治水,知天下之絡脈」,其衡量的原則也是精熟二字。

半個多世紀後,南宋陸九淵在指導弟子讀書時,也主張精熟之法,強調「書亦政不必遽爾多讀,讀書最以精熟為貴。

讀書要求精熟,並非不要博通,只是必須以精熟為先。

黃庭堅在《與王子予書》中指出,熟讀經典,久之就能悟見作者用心處。

如此盡心精讀一兩書,其餘上下縱橫之書的閱讀可以迎刃而解,收破竹之效,得博通之功。

他所主張的精熟,並不僅在文字上,更要用己心去體察。

所謂「治經之法,不獨玩其文章,談說義理而已。

一言一句,皆以養心治性。

事親處兄弟之間,接物在朋友之際,得失憂樂,一考之於書,然後嘗古人之糟粕而知味矣。

」如何才能稱得上精熟?黃庭堅以為應該是「朝而肄業,晝而服習,夕而計過,無憾而後即安。

」黃氏讀書以經書為重,士大夫每天的言行,應該與儒家經典的旨意相合無悖,無憾而安。

很明顯,精熟二字的衡量標準就是踐行致用。

「八面受敵」讀書法

宋朝著名文學家蘇軾在他的〈又答王庠書〉中就侄女婿王庠「問學」,介紹了他自己首創並實踐的一種讀書方法。

蘇軾在信中說:「少年為學者,每一書,皆作數過盡之。

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並取,但得其所欲求者爾。

故願學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意思是說,好書就像知識的海洋,內容豐富。

那麼,讀一本好書可以每次只帶著一個目標去讀,或只就一個方面的問題去探求、研究,而不是同時涉及其它的目標或問題。

所以,每一本好書都需要好好讀它幾遍,日久天長,必有所獲。

蘇軾自己就是這樣來讀《漢書》的,第一遍學習「治世之道」,第二遍學習「用兵之法」,第三遍研究人物和官制。

數遍之後,蘇軾對《漢書》多方面的內容便熟識了。

「計字日誦」讀書法

北宋文豪歐陽修的「計字日誦」讀書法是根據自己的讀書經歷歸納而成。

他曾經精選了《孝經》、《論語》、《詩經》等十部書總字數為455,865個字,然後規定每天熟讀300字,用三年半時間全部熟讀完畢。

每天背誦150字,只要七年時間就背熟了。

他說:「雖書卷浩繁,第能加日積之功,何患不至?」的確,這樣日積月累,一部部的書籍就被他背熟了。

這種每日定量計字,細水長流,集腋成裘,在歐陽修的親身實踐中證明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讀書方法。

歐陽修提出的「三上」讀書更易於為我們借鑑。

所謂「三上」,即馬上、枕上、廁上。

對於現代人,也許「三上」可改為車上、枕上、廁上。

實際上,「三上」讀書是告訴我們一種珍惜光陰、見縫插針、忙裡偷閒的讀書方法,從而達到一種日積月累的效果。

朱熹讀書法。

居敬持志,是強調讀書要有專心靜純一的心境和堅定遠大的志向。

敬,指用心專一,這對於讀書是必須具備的。

「應事時,敬於應事;讀書時,敬於讀書」,無論做事或讀書,都要用心專一,朝秦暮楚,心猿意馬將一事無成。

朱熹向來強調讀書要「整頓几案,令潔靜端正。

將書冊整齊頓放,正身體,對書冊」,這也是居敬的一個方面。

虛心涵泳,是說讀書要有虛心的態度,沉浸其中,切戒穿鑿附會,取前人的言論來湊自己之意。

強調的是讀書必須屏除一切私見雜念,濾卻任何主觀色彩,虛懷平心地閱讀書中的一字一句。

朱熹曾反覆告誡初學者「看書不可將己見硬參入去,須是除了自己所見,看他冊子上古人意思如何。

」現代學者錢穆認為這是朱熹都人讀書的最大綱要,指出朱熹年講的虛心,略如現在所謂的客觀。

如果讀書時硬將己見參入,便是不虛心,也就不能客觀,自然無法看出書中的道理,自己則得不到長進。

這是需要每位讀書者鄭重對待的。

「涵泳」一詞,最早見於西晉文學家左思的《吳都賦》:「於是乎長鯨吞航,修鯢吐浪,躍龍騰蛇……涵泳乎其間。

」形容鯨魚潛游水中,帶有「沉浸」的意思。

朱熹曾說讀書只要堅持涵泳玩索,久之一定會有收益。

循序漸進,是說讀書要按照一定的次序,有計劃、有系統地進行。

朱熹主張如果有兩本書,應「通一本而後及一書」;同一本書,則要依循其篇章文句、首尾次第的順序,切不可躐(同列音,超越的意思)等自亂。

強調循序漸進,還有一個含意,就是讀書要量力,如同吃飯要根據飯量,不可數頓並為一頓吃一樣。

朱熹曾諄諄告誡初學者:面臨數量眾多、深淺難易不同的圖書,切不可性急而自亂程序,必須先量力制訂切實可行的閱讀計劃,並嚴格加以執行。

他認為,讀書者如果能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逐段、逐章、逐本地閱讀積累,終其一生就可讀完數不清的書。

讀書能循序而漸進,就能意定理明,沒有疏易凌躐的憂慮。

熟讀精思,是說讀書要反覆誦讀,深思窮究,以求透徹掌握書中的義理。

朱熹十分重視讀書要三到:收到、眼到、口到。

認為心若不到,則眼決看不仔細,而心眼不專一,只是漫浪誦讀,決無法記住書中內容。

所以朱熹把熟讀的要求,定為「使其言皆若出吾之口」。

精思是讀書從無疑到有疑,復從有疑到解疑的思考理會的過程,要求做到融會貫通,達到「使其意皆若出於吾之心」的閱讀效果,朱熹把讀書精思看作是一個削皮見肉、剔肉出骨、碎骨得髓的層進過程,強調要「徐行卻之,處靜觀動」,要耐煩細意,切不可粗心急躁。

須教有疑,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裡方是長進。

人之病,只知他人之說可疑,而不知己說之可疑,試以詰難他人者以自詰難,庶幾自見得失。

」這裡,朱熹以病疑喻讀書之疑,說明讀書要有長進須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無疑者須教有疑」,第二階段是「有疑者,卻要無疑」。

在熟讀精思的過程中,必須重視成誦和多疑的問題。

多疑是讀書中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

讀書貴有疑,如若無疑,則滯於舊見,終是無益。

讀書有疑,疑則能思,思就有新得。

所謂「濯去舊見,以來新意」,這是因為人們具有追求新知的強大心理動力。

讀書者首先要會疑,朱熹曾對此解釋說:「讀書始讀未知有疑,其次漸漸有疑,中則節節是疑,過了此一番,疑漸漸釋,以至融會貫通,都無可疑,方始是學。

」並就求解疑義的方法提出意見,「大抵徐行卻立,處靜觀動。

如攻堅木,先其易者,而後其節目;如解亂繩,有所不通,則姑置而徐理之。

此讀書之法也。

」(意思是指解決疑難問題要先從簡單處入手,再依次解決,象解開亂繩,如果解不開,就先放在一旁,慢慢再解決。

)在解疑過程中,心中有所開通,要隨即札記,這樣得者可以不忘。

點點劄記,彼此相連,可以鋪就釋疑的通衢大道。

講習討論,是指在傳統閱讀理論中,讀書活動包括講習討論的環節,而且是十分關鍵重要的環節。

宋代理學家教人讀書,再三強調以參悟義理為要,切不可徒事記誦。

一旦文義有疑,眾說紛錯,朱熹提示學者可就此相互講習討論,通過「眾說互相詰難,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並特別將此列為「讀書之要」,足見他對講習討論、相互切磋活動的重視。

然而,文字不熟,思路不開,講習討論就沒有開展的基礎。

所以,作為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講習討論正是熟讀精思的繼續,解疑致知的途徑。

切己體察,是說讀書要善於聯繫自己的知識、經驗去體會理解書中的道理,用朱熹自己的話說,就是「將自個己身入那道理中去,漸漸相親,與己為一」。

讀書做到切己體察,就能防止脫離自身實際,而導致產生讀書無用思想的弊端。

朱熹曾反覆強調切己體察的重要,指出:「讀書之法但反諸已,驗其實得,致其實用,變化氣質,必有日新之功。

」 譬如有人讀《論語》,舊時未讀是這個人,及讀了後來又只是這個人,就是在思想修養和舉止行為上並沒有變化進步。

朱熹認為這樣就等於沒有讀一樣。

著緊用力,實際上是倡導讀書要有緊迫感,要刻苦勤奮,要發憤自勵,這樣方能取得成效。

元代程端禮將這四字形容為「要抖擻精神,如救火治病然,如撐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緩」。

朱熹自己也曾說:讀書要「聳起精神,樹起筋骨,不可困,如有刀劍在後一般」。

可看作是「著緊用力」的註腳。

相傳清代有位教書先生,為勸學生吃飽飯,在書室懸掛一聯:「放開肚皮吃飯,抖起精神讀書」。

語言雖欠雅觀,但頗得「著緊用力」的深意。

袁枚讀書法

廣讀博覽,力避偏廢,是袁枚的讀書主張。

曾有一位青年羨慕他年少入泮,向他請教學習秘訣,讀哪些書成效大。

袁枚用手指著房屋說:「學問之道,四子書如戶牖(音同有,窗戶),九經如廳堂,十七史如正寢,雜史如東西兩廂,類書如廚櫃,諸子百家詩文詞如書舍花園。

」各有妙用,「是皆不可偏廢。

」他見青年連連點頭,又叮囑道:「文尊韓,詩尊杜,猶登山者必上泰山,泛水者必朝東海也。

然使空抱東海、泰山,而此外不知有天台、武夷之奇,瀟湘、鏡湖之勝,則亦泰山上之一樵夫,漁船上之一船工而已矣。

學者當以博覽為上。

讀書要善於取其神,是袁枚讀書的著重點。

一次,袁枚同他的老師談到杜甫,袁枚說:「杜甫所以能『下筆如有神』,在於『讀書破萬卷』。

」老師不語,要他解釋「讀書破萬卷」。

袁枚不解老師用意便說:「廣讀才會有收穫,世人所以不如古人者,為其胸中書太少。

」老師搖搖頭說:「我輩所以不如古人者,為其胸中書太多。

」袁枚聽後疑惑不解,老師接著說:「韓愈曾說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

就是說讀書要精呀!」袁枚似曾明白又問:「何以少陵有破萬卷之說?」老師拈鬚微笑說:「此話貴在一個『破』字,一個『有神』,破其卷,取其神,非囫圇而用其糟粕也。

」說著用手指指門外山上採桑的婦女,和在門前花壇上忙著採花的蜜蜂。

袁枚茅塞頓開,笑著說:「蠶食桑而吐者絲,非桑也;蜂採花而所釀者蜜,非花也。

讀書如吃飯,善吃者長精神,不善吃者生痰瘤。

」從這以後,袁枚讀書的著重點就在於:不僅博覽,而且取神。

毛澤東讀書法

在第一師範讀書時,毛澤東刻苦鑽研,虛心求教。

他常說:讀書的方法要「四多」——多讀、多寫、多想、多問。

他自己就是這「四多」方法的實踐者,所謂「多讀」就是不但要博覽群書,而且對重要的書或文章要多讀幾遍,達到精、熟的地步。

少年時,他讀過韓愈的古文和唐宋詩詞,無不讀到能背誦出來的程度。

他愛讀詩,能背誦四百多首古詩……所謂「多寫」,就是課堂上寫聽講筆記,課後自學時寫讀書筆記。

讀書文章就要摘錄其中好的句子或段落。

經過多年積累,毛澤東的讀書筆記,就有好幾大網藍。

「多寫」的又一項內容,是他在看書時堅持寫眉批,例如一本德國鮑爾生著、蔡元培譯的《倫理學原理》,全書不過十來萬字,毛澤東在書的眉頭上,卻寫了一萬二千多字的批語,全書逐字逐句都用墨筆加上圈、點、單槓、雙槓、三角、叉等符號。

批語中,有簡單地表示贊同、反對、懷疑的話;有很多地方,則是根據前人的學說,加以綜合、概括、比較、然後提出自己的見解。

眉批的墨跡也有兩種到三種,有些是對前面的批語,又加以批判和補充。

由此可見,毛澤東讀書,是多麼勤思苦想、嚴肅認真。

所謂「多問」,就是他除在本校學習外,還經常走出動到社會學習。

那時,經常有些外省的名流學者到長沙講學。

毛澤東常常去拜訪他們,虛心向他們請教,總想多得到一些新知識。

長沙有人組織「船山學社」,每星期日舉行講座,講王船山的學說,毛澤東也常去聽講。

他常對人說:學問就是講的又「學」又「問」,二字連起來成為一個名詞,是很有意思的,我們不但要好學,而且要好問。

其二,領悟真諦,掌握方法。

毛澤東讀書雖很刻苦,但不死板。

他不是死讀書、讀死書的人,領悟能力極高,沒有絲毫的學理主義、書呆子習氣。

毛澤東善於掌握「認識問題的方法論」這一優點,為他後來在學習和研究馬列主義理論時,不是為理論而理論、為馬列而馬列,而是為著解決中國革命的理論和策略問題而去找立場、觀點、方法,起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他的這個「領悟真諦,掌握方法」的讀書要領,在延安時期得到進一步發揮,逐漸形成了以他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特有的比較完整的強調學馬列主義主要是掌握其立場、觀點、方法的「思想方法論」;在指導思想上也逐漸形成了要將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理念,從而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第三,考察社會,讀無字書。

毛澤東既提倡讀有字之書,也提倡讀無字之書,即向社會學習,作實際考察。

他說過:「社會是學校,一切在工作中學習。

學習的書有兩種:有字的講義是書,社會上的一切也是書——『無字天書』。

」讀無字書,考察社會,這是他一生都非常重視的學習方法。

早年求學時,他就表示:「欲從天下國家萬事萬物而學之,則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

」他邀同學利用暑假,步行千里,「遊學」農村,對長沙及洞庭湖周邊多縣作過社會考察。

這是他生平第一次讀「無字天書」,廣泛地接觸社會實際,產生了要對自己國家的狀況作研究的濃厚興趣,致使他送走一批又一批新民學會的學友旅歐勤工儉學,而他本人卻堅持先留在國內,對中國這個地盤的情形「加以實地的調查及研究」。

這個決策,對他一生產生了很大影響。

他非常注重研究中國現實社會狀況,使他在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後,能夠很好地同中國革命的實際相結合,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偉大的成功。

另外毛澤東喜看神仙類的小說,我估計是他通過神仙類的小說里的描寫,能給他提供解決現實問題的方法和線索。

喜歡看人物傳記,估計是了解人物的性格的行事特點,尤其在彌留之際提出要看日本執政黨人物相關的傳記。

茅盾的讀書方法

如何閱讀文學名著呢?結合自己的讀書經驗,茅盾在《雜談文學修養》中建議,讀名著起碼「讀三遍」。

第一遍是粗讀,快讀。

「好象在飛機上鳥瞰桂林城的全景」,主要引起「情感上受感動」;第二遍是慢讀,細細咀嚼,注意篇章結構;第三遍是精讀,要一段一段地讀,注意鍊句鍊字。

後兩遍要讓理智活動起來,不僅要分析技巧,而且要「想到作者的思想,要看到作者在這篇里寫的是什麼社會問題,寫了哪幾個典型人物,再想想他用怎樣的形象表現出來」。

同時,還應以社會科學書籍參照來讀,比如「托爾斯泰善寫俄國的農民,所以我們最好能找一本講俄國農民的書來讀。

此外,茅盾還提倡應多讀作品評論和作者傳記,並與其他名著進行比較,抓住其特點。

他認為,多讀、精讀、思考和比較,是讀文學名著的基本方法,也是提高文學修養的必然路徑,舍此則別無它途。

陶行知的讀書法

被譽為「平民教育家」的陶行知先生(1891年—1946年),終生從事教育工作,潛心摸索讀書方法,他曾用擬人的手法,形象生動、通俗易懂地把多讀多想多問的讀書「訣竅」,演繹成一首《八個顧問》的現代詩:

我有八位好朋友,肯把萬事指導我。

你若想問真姓名,名字不同都姓何:

何時何事何故何人何如何地何去,

好像弟弟與哥哥。

還有一個西洋派,

姓名顛倒叫「幾何」。

若向八賢常請教,雖是笨人不會錯。

這八個顧問就是:何時,何事,何故,何人,何做,做何,何去,幾何。

即什麼時候,什麼事情,什麼原因,什麼人,怎麼做的,在什麼地方,去做了什麼,達到什麼效果。

這八個方面稱為八賢。

馬克思的讀書方法

第一,讀書喜做摘要和筆記。

馬克思讀書,很有系統性,經常是帶著目的有針對性地閱讀。

每逢書中他自認為重要和有參考價值的地方,都加以摘要,並做筆記。

第二,緊張的閱讀和輕鬆的閱讀有機結合。

馬克思主要從事的是政治經濟、哲學、政治學等方面的研究,他在這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孜孜不倦,數十年如一日,因而閱讀任務也相當繁重和緊張。

由於馬克思早年愛好文學,喜歡閱讀文學作品,並曾做過當詩人的夢。

因而,每當他工作疲倦,在理性的書籍里徜徉過久而需要休息時,他便捧起一本詩集,或者是一部小說,走進另一世界,並以此來調劑和舒緩自己疲勞而又繃緊的大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第三,明確和妥善認識書籍閱讀和自身創造之間的關係。

對於書籍,由於對個人的幫助不一樣,所以每個人也都作出了不同的理解和評價。

如有些人把書視為自己的朋友,有的視為老師,有的視為精神食糧,有的視為智慧或快樂的來源,有的視為人類進步的階梯。

也有的人把他作為自己的裝飾品,附庸風雅。

但馬克思卻不一樣。

雖然他早年也得到過書的啟示,讀過難以計數的書,可他卻指著案桌上的書,對他的朋友說:「他們是我的奴隸,必須按我的意志為我服務。

在這裡,至少可以說明三點:第一,馬克思讀書,既鑽得進,又拔得出;第二,馬克思把歐洲當時的所有經典著作大致上都讀通了,他沒有拜服其下,而是站在這些經典之上,又站在時代的高度以審視的眼光加以俯瞰,所以站得高,看得遠;第三,馬克思讀書,已經達到了一個相當高的境界,否則是說不出這種話,難有這樣的體會的。

當然,除了方法以外,馬克思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個時代的高峰,形成一個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是與他終身刻苦勤奮的攻讀以及勇於探索和創造的精神密不可分的。

他曾說:「在科學上是沒有平坦的大道可走的,只有在崎嶇攀登的小路上不畏勞苦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

伍爾芙夫人的讀書法

(1882—1941),英國作家。

其讀書有兩個步驟:第一步是儘量敞開胸懷,來容納作者給自己帶來的無數印象;第二步是比較與判斷。

第二步比第一步複雜得多、困難得多,必須經過廣泛的閱讀,有充分的理解力和很好的記憶力,才有可能進行生動有力的比較。

更難的是對作品作出確切的評價,指出它的失敗與成功,哪一部分是它的優點,哪一部分是它的缺陷。

對這兩個步驟,伍爾芙夫人形象地比喻為當「朋友」與當「法官」。

當「朋友」是為了解書的內容,獲得印象。

但這僅僅完成了閱讀過程的一半,就此止步是不行的。

要想從閱讀中得到充分的收穫,還必須作進一步思考和判斷。

初步的印象有時並不可靠。

當人們拿一本書與別的書比較時,意味著態度已經有了變化,從前是作者的朋友,現在則想當一名法官。

我們同樣也不能太嚴厲。

但有些讀物是例外。

對那些偽書、劣書、壞書,對它們的審判必須嚴厲。

在評價一本書時,最好把它與同類著作中的最佳作品作比較,不僅能使之優劣分明,還能使那些優秀作品相得益彰,給我們留下更深的印象。

列夫•托爾斯泰的讀書法

列夫•托爾斯泰是俄國19世紀的大文豪。

他的《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小說享譽全世界,而他的高尚的人品和淵博的知識,也得到後人的頌揚。

同樣,在讀書領域中,他也有自己富有個性的見解和與眾不同的方法。

第一,善於總結和回顧自己的讀書經歷,並加以歸納。

1891年,六十餘歲的托爾斯泰曾在給一位友人的一封信中開了一份書單,題為《對我產生了印象的書籍》。

在這份書單中他把過去各個年齡階段所閱讀的書籍分成「印象深」、「印象很深」、「印象極深」這樣三個層次,這說明他還是很善於總結和回顧自己的讀書經歷的,這可以視為托爾斯泰第一個值得引起重視的讀書方法。

第二,托爾斯泰認為讀文學作品,一定要注意作者的性格。

他在1853年的日記中寫道:「讀書,尤其讀純文學的書——要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該作品中所表現的作者的性格上。

」既關心文學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更關注「文學作品中所表現的作者的性格」,這可以視為托爾斯泰第二個值得引起重視的讀書方法。

第三,托爾斯泰喜歡朗讀文學作品,並在誦讀中感受或評判一篇文學作品的好壞。

托爾斯泰在休息、閒暇或與友人聊天的時候,經常會動情地朗讀起他所喜歡的一些文學作品,並經常因朗讀而感動地掉下眼淚。

有時候,他在朗讀之後,還會加以評說。

象托爾斯泰這樣喜歡朗讀別人的作品,然後再加以評說的情況,在其他著名作家的身上並不多見,但這對於加深一篇文學作品情愫和內涵的理解,卻有極大的好處,這不妨可視為托爾斯泰第三個值得引起重視的讀書方法。

除了以上三點以外,托爾斯泰還有一些讀書方法也應值得注意。

例如,他在閱讀書籍之外,還經常喜歡與人談論,交流思想和讀書心得等等。

愛因斯坦的讀書法

第一,勤奮刻苦的自學精神和自學習慣。

愛因斯坦後來的成功,與他從小就有的刻苦自學的習慣是分不開的。

11歲時,他就讀完了一套通俗科學讀物,並對科學開始發生興趣。

12歲時,他又自學了歐幾里得幾何。

這兩件事,對他以後得發展道路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除此之外,他還閱讀其他人的著作,並對哲學發生興趣,13歲就開始讀康德的書。

後來,他在《自述片段》中曾說:「我的那一點零散的有關知識主要是靠自學得來的。

第二,讀書學習可根據自己的情況和目標追求而有所捨棄。

愛因斯坦對自己曾有所描畫,其中有一句說:「我是一個執意的而又有自知之明的年輕人。

」他根據自身的特點、志向和興趣,不求面面俱到、全面發展,而是毅然地捨棄和「刷掉了」學校里的許多課程,把精力和熱忱集中在物理學的學習上。

結果不出所料,他在物理學方面果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事實證明:愛因斯坦的這一膽大捨棄和合理調整,以及所做的選擇,完全符合自己的實際情況的。

第三,讀書學習之外,常與同學討論。

早在愛因斯坦上中學的時候,他就與兩個青年朋友經常在晚上一起學習和討論各家哲學著作,談論哲學和科學的各種問題。

即使到了大學讀書,他仍有這個習慣,在蘇黎世工業大學讀書時,他與馬爾塞耳•格羅斯曼建立了真正的友誼,這種友誼與它們共同的學習與志趣是分不開的。

後來,他的這位同學成為著名的大學數學教授和數學家,最後又幫他建立了廣義相對論。

因為廣義相對論中不僅有物理學的論斷和解釋,還牽涉到一些數學問題,這方面他解決不了,才請格羅斯曼來幫忙的。

由此可見,學習中的討論交流不失為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有時對雙方都有好處。

第四,提倡深入理解,反對死記硬背。

愛因斯坦出生於德國西南部的古城烏耳姆一個猶太人的家庭。

當時的德國學校,教育紀律十分嚴格,盛行的又是一些死記硬背的讀書方法。

愛因斯坦對此十分厭惡,他喜歡「自由行動和自我負責的教育」,學習中喜歡採用深入理解的方法。

他在回憶自己要考大學的那段生活時曾說自己:熱衷於深入理解,但很少去背誦。

以後,即使到了大學讀書,他仍堅持「深入理解」的學習方法,而決不去搞那些不必要的死記硬背。

克魯普斯卡婭的讀書法

克魯普斯卡婭(1860—1939),是前蘇聯教育家,偉大的革命導師、蘇維埃的締造者列寧的夫人。

她曾任前蘇聯《火星報》、《前進報》、《無產者報》的編輯部秘書。

「十月革命」以後,在教育人民委員部領導教育工作,曾對教育問題進行過深入的研究探討,主要著作有《國民教育和民主主義》等。

她一生勤奮好學,刻苦鑽研,成就斐然。

她有一套自己的讀書學習、研究問題和著書立說的治學經驗。

她在讀書時,總是遵循著「讀書四步驟」的原則:

第一,明了並掌握所讀的材料。

她每讀一本書,都認真閱讀,以達吃透觀點,把握內容,熟悉材料的目標。

第二,認真思考。

對書中的思想內容,觀點材料進行反覆的思考推敲,絕不敷衍了事,一看而過。

第三,做必要的摘錄。

對書中重要的觀點和材料選擇其精要進行摘錄,不動筆墨不讀書。

第四,總結從這本書中學哪些新東西;是否得到新知識,是否學會新的觀察方法、工作方法和學習方法,是否激起某種特殊的情緒和願望。

總結:以上眾多的讀書方法中以朱熹的為本,其它可作為參考。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細談名人讀書方法(一)

毛澤東的讀書方法: 在第一師範讀書時,毛澤東刻苦鑽研,虛心求教。他常說:讀書的方法要「四多」——多讀、多寫、多想、多問。他自己就是這「四多」方法的實踐者,所謂「多讀」就是不但要博覽群書,而且對重...

在書籍的密林里狩獵——送給世界讀書日的話

馬上就要到來的4月23日,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的"世界讀書日",希望能推動更多的人去閱讀和寫作,希望所有人都能尊重和感謝為人類文明做出過巨大貢獻的文學、文化、科學、思想大師們,保護智慧財產權。...

朱子讀書六法與注會學習

(一)循序漸進循序漸進至少包含三個意思:第一,讀書要按一定的次序,不要顛倒。 不僅讀不同的書有一個次序的問題,就是讀同一本書也存在次序的問題。從注會學習上來講,從各門課程來看,最好還是先學好《會...

書籍泛濫的今天,最有效的3+6讀書法看了才知道

浩如煙海、書籍泛濫的今天,我們怎麼讀書,讀什麼書才能讓我們更大意義上去汲取知識的養分呢?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書讀好,以書為友,多讀書,常讀書,總有好處。這些真理永遠不會被歲月的屐痕所泯滅,反...

每個孩子都應該掌握的高效讀書方法

如果孩子在學校的讀書成績老是不好,十個家長有八個會著急上火。但大部分家長自己上學的時候也不是高材生,想指導孩子卻使不上勁。貝爾教授研究發現,南宋大思想家朱熹提出過一個熟讀精思的讀書原則,很值得今...

十六位名人讀書法,值得我們好好學習

毛澤東的讀書法 :「三復四溫」式閱讀和「不動筆墨不讀書」是毛澤東主要讀書方法。他在青年時期就熟讀了《史記》、《漢書》等古籍,並不斷重溫;就是到了晚年,對他喜愛的同一本史書,也是反覆研讀,並有讀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