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真實的諸葛亮(先帝知臣謹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劉備去世後託孤於諸葛亮和尚書令李嚴。
但李嚴你肯定沒聽說過,讓我來通過歷史文獻來和你講講歷史真實的諸葛亮。
一)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宣揚肩負先帝臨終囑咐,以新帝「相父」自居,先帝死後,丞相以全新面目,全面掌控蜀漢大權。
先帝確實留下了囑咐。
但是,先帝的囑咐和丞相宣揚的,似乎有所不同。
嗯,要準確、全面地理解「先帝囑咐」:
先主病篤,託孤於諸葛亮,尚書令李嚴為副。
——《三國志·先主傳》
「射君到,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勉之,勉之!……臨終時,呼魯王與語:『吾亡之後,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與丞相共事而已。
』」
——《三國志·先主傳》注引
先主……謂亮曰:「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
——《三國志·諸葛亮傳》
先主疾病,嚴與諸葛亮並受遺詔輔少主;以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
——《三國志·李嚴傳》
你看,先帝臨終前說的話、做的事,都明白無誤圍繞著一個中心思想:蜀漢的天,是我兒;蜀漢的江山,還姓劉。
他對丞相說:看我兒行,你好好輔佐;如看我兒不行,咳咳,你就自己看著辦吧;他對兒子說:加油,與丞相好好「共事」。
我兒行不行?當然行!丞相你親口承認過了,「嘆卿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我很放心呢,「吾復何憂」;什麼叫「共事」?就是共同干工作,而不是當甩手掌柜。
他做的事呢?並不是只託孤於丞相一個人,還有一個李嚴!更重要的是,把軍事大權交給了李嚴,「統內外軍事」。
這才是「先帝囑咐」的完整內容:我兒接班,丞相主政,李嚴掌軍,一文一武,互相制衡,共同撐起蜀漢一片天。
先帝的安排,周密,穩妥,有深度,有溫度。
可惜啊,先帝終究看走了眼:嗯,那個他一直認為「謹慎」的人……
二)
看一個人,不要看他說了什麼,而要看他做了什麼。
反正先帝死後,丞相控制了一切,「又領益州牧,政事無巨細,咸決於亮。
」先帝的兒子,「政則丞相,祭由寡人」,成了「擺設皇帝」。
劉禪繼位時,17歲,已經不是小孩子。
天賦也許不高,但不是傻瓜。
他以「父事丞相」,丞相呢,真當自己是別人的爸。
丞相第一次北伐時,劉禪22歲了。
丞相依然當他是不懂事的小P孩,在《前出師表》里,對他嚴加訓導:
你「宜」什麼,「不宜」什麼,吧啦吧啦;更可怕的是,「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啥意思?宮中、府中能一樣?
國務卿與大統領能等同?你在府中地位與宮中皇帝地位能毫無區別?身為人臣,說出這種話,算不算嚴重違反蜀漢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
總之,丞相的有生之年,劉禪一直只是名義皇帝,還是「實習」的。
丞相從來沒有想過、更沒有嘗試過還政於他。
我翻了很多史書,沒有找到丞相想把劉禪從「實習」皇帝輔佐成「正式上崗」皇帝的記載,直到丞相臨終,劉禪始終不能親理朝政。
總之,丞相高舉「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政治旗幟,在漢中成立北伐總指揮部,成為蜀漢事實上的中央。
他提出的「北伐綱領」,宣稱是「先帝之志」,成了蜀漢朝廷全部政治生活的主題和內容。
在「北伐路線、戰時體制」下,丞相大義凜然地架空新皇帝,確立了以自己為核心的領導層,府中宮中一把抓。
三)
對付同為託孤大臣的李嚴,有些不好辦。
因為,李嚴不簡單,他的背後,站著整個東州勢力。
蜀漢政權建立之日起,內部聳立著「三大山頭」:執政的荊州幫、原劉璋所屬的東州幫、土著益州幫。
劉備在世,以調和三大政治勢力為執政基點,三方表面上相安無事,但利益衝突並沒有完全消除,事實上也無法消除。
其中,東州幫曾執掌益州最高權力長達26年,實力不容小覷;益州幫呢,相當排外,劉璋、劉備時期,多次造反。
反觀荊州幫,隨著荊州丟失、夷陵慘敗、劉備駕崩等一連串重大挫折,元氣大傷,執政能力和執政基礎出現危機。
李嚴是什麼人?他是東州勢力的代表!早在劉備入川時,他陣前投降,以突出軍事才能,平反勘亂,屢建戰功。
例如,建安二十三年,218年,盜賊高勝叛亂,李嚴以一己之力臨時組織民兵部隊,一舉平叛。
可見,他在地方的根基有多深。
先帝「寄以大事」,把兵權交給李嚴,首先是安撫東州幫,爭取支持,其次更是為了防止丞相一家獨大。
對此,丞相心知肚明。
口口聲聲自稱「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的丞相,煞費苦心,很短時間內就破壞了先帝預先安排的政治格局。
四)
丞相不僅將政治權力抓在手中,還使出了一系列「組合拳」,從李嚴那裡不明不白地拿走了兵權。
首先,以各種冠冕堂皇的理由,把李嚴隔絕在政治中心之外。
丞相自己呢,藉口扶送先帝靈柩,早早跑回成都,「開府治事」。
「受遺詔輔少主」的李嚴,先被留在永安,不久「移屯江州」,嗯,重慶,就是回不去成都,進入不了他最有資格進入的權力核心圈。
其次,以吳蜀重新結盟、永安軍事重鎮地位下降為由,調走永安的主要軍事力量。
李嚴大為不滿,嫌留下的兵少,又多是老弱兵殘。
丞相說:「嫌其少也,當復部分江州兵以廣益之。
」嫌兵少,你可以從自己管轄的江州地區抽調兵馬。
況且,你是軍事能手,兵少也不怕呢。
蜀漢兵權糊裡糊塗地從李嚴手裡「跑到」了丞相府里去。
同時,大力阻止東州、益州幫進入核心領導層。
丞相反覆強調,「親賢臣,遠小人」,你以為他隨便說說嗎?
誰是賢臣?當然是以丞相為核心的荊州幫,郭攸之、費禕、董允、向寵等;誰是小人?嗯,就是李彥那幫東州、益州老傢伙。
東州幫也曾進行反擊,李嚴「求以五郡置巴州」,企圖將蜀漢東部地區全部由自己管轄。
自然,丞相「不許」。
李嚴繼續出招,以退為進,力勸丞相「宜受九錫,晉爵稱王」。
丞相哈哈一笑:「若滅魏斬睿,帝還故居,與諸子並升,雖十命可受,況於九邪!」
等北伐勝利了,大家一起升官發財,到時別說九錫,十命我都照殺。
咳咳,一顆軟釘子把李嚴頂了回去。
五)
不過,丞相雖然占據上風,但畢竟不可能把東州幫勢力徹底剷除,李嚴的存在,始終是個極大威脅。
況且,丞相自己有一個眾所周知的重大短板:軍事才能太渣。
是的,正史里,丞相就沒打贏過任何一場具有實質意義的大勝。
而李嚴,出了名的軍事能手,先帝時先後擔任「裨將軍」、「興業將軍」、「輔漢將軍」等重要軍職,戰功卓著。
如果不把這塊短板補回去,你的位置能真正坐穩嗎?你的權威能真正樹立嗎?你的氣場能真正懾服他人嗎?
如果你只是玩政治厲害,但打仗很菜,李嚴能看得起你嗎?東州幫能打心底里服你嗎?益州幫老老實實鳥你嗎?
同時,荊州幫本身也是一個擴張性、好戰性極強的武裝集團,論打仗,眼睛放光;拼發展?沒啥興趣。
打!北伐,不能只是嘴上說說,而是要真打,大打!丞相要真正坐穩大位,證明自己的實力,只有進行北伐,也只能進行北伐。
先帝剛死,丞相就開始打仗。
嗯,平定南中,外部抽血,化解蜀漢政府資產負債嚴重不匹配的系統性風險。
但是,如果你僅僅從錢的角度去理解丞相打敗孟獲的意義,就太淺了。
這場仗,是丞相獨掌大權以來第一次單獨統兵作戰的精彩亮相,是北伐前的一次成功預演;
這場仗,丞相驕傲滴向蜀漢朝野宣告:我,諸葛亮,是有軍事才能的,是能夠打大仗的,也是可以打勝仗的。
六)
227年底,丞相在漢中檢閱部隊,為北伐大戰作最後準備。
嗯,蜀漢這架並不結實的戰車,轟隆隆上路了。
軍事會議上,丞相展示了自己真實的「軍事才能」,他力排眾議,一錘定音,決策了攻擊方向和相關將領分工:
否決了鎮守漢中多年、極為熟悉當地情況的漢中太守魏延提出的「子午奇謀」方案,確定隴右為主攻方向,「故不用延計」。
否決了眾人一致推薦的魏延、吳壹等經驗豐富的戰將,安排自己嫡系馬謖為先鋒。
「時有宿將魏延、吳壹等,論者皆言以為宜令為先鋒,而亮違眾拔謖,統大眾在前。
」
於是,自建安二十五年以來平靜了10年之久的魏蜀邊境,沉寂被突然打破,隴右地區昔日的荒嶺,一下子成為舉世矚目的焦點。
始,國家以蜀中惟有劉備。
備既死,數歲寂然無聲,是以略無備預;而卒聞亮出,朝野恐懼,隴右、祁山尤甚,故三郡同時應亮。
——《三國志·諸葛亮傳》注引《魏略》
當時,曹魏朝野「以蜀中惟有劉備」,只知劉備,還沒多少人聽過丞相這號人物;對蜀漢「略無備預」,戰略重點是吳國。
丞相來勢洶洶,戰爭剛開打,魏國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同時「叛魏應亮,關中響震」。
曹魏懵了,丞相紅了,他的大名在北方到處傳頌著。
可惜,高潮總是短暫的。
夢幻般的開頭,卻是悲催的結局。
丞相的首輪北伐,以街亭失守的形式,急速地降下了失敗的帷幕。
七)
丞相被當頭澆了一盆冷水。
那段日子,他極為被動。
為防範因軍事失敗而誘發更大的政治危機,他苦思對策。
後悔啊,戰前的表態過頭了:「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
」牛逼已經吹出,再難啃也得咽下去。
首先,他自行「治臣之罪」:「為右將軍,行丞相事,所總統如前」,啥意思?自貶三級做做樣子,大權獨攬絲毫不變。
其次,小範圍檢討,承認自己「授任無方,明不知人」,咳咳,表示自己用人失察,深感痛心。
丞相自然知道這些輕描淡寫、隔靴搔癢的自懟,無法騙過反對派李嚴那幫老練的政客,也很難平息朝野強烈的不滿情緒。
傾全國之力的北伐功敗垂成,誰該負主要責任?馬謖是誰點的將?丞相你究竟有沒有能力治軍,能不能打仗?
這些問題,丞相一個都回答不了。
怎麼辦?「揮淚斬馬謖」,丟卒保帥,把失敗的責任統統推到馬謖等將領身上!
馬謖是荊州襄陽人,是丞相真正的嫡系,丞相和他「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
危機時刻,「告慰先帝之靈」,只有小馬的人頭了。
丞相把「殺小馬」這事包裝成治軍嚴明的典範,基本塞住了朝野上下的口,總算使自己平安地渡過這場危機。
人畢竟是有感情的。
馬謖死後,充滿愧疚的丞相親自哭祭,「待其遺孤若平生」,叮囑身邊工作人員,好好照顧小馬的家屬。
八)
首輪北伐,失敗收場。
但是,「北伐路線」絕對沒有錯,更不能有錯,錯的是敵人太強大,錯的是部分同志的工作能力不夠。
自己大樹特樹的宏偉目標,越在現實中屢屢碰壁,越要強調目標「無比正確」,絕不允許有人質疑其脫離實際、時機不對,更不允許討論改弦更張、撥亂反正。
這是丞相「戰時體制、集權政治」的基本特點。
在丞相的操控下,這架蜀漢戰車速度越來越快,逐漸狂奔上一條斷頭路。
丞相繼續宣告:「厲兵講武,以為後圖。
」北伐大業絕對不能半途而廢,大家一定要同心同德,共克時艱,不能懈怠。
從227年到234年,丞相8年之間搞了6次北伐,「空勞師旅,無歲不征」,國民經濟全面戰爭化,導致「民窮兵疲」,苦不堪言。
無論怎麼分析,丞相如此著急的「北伐」,都難有成功的可能。
如果說首次北伐還有些許良機,但失敗後,最好時機已永遠喪失。
從「關中震響」中清醒過來的曹魏,迅速把戰略重心轉移到對蜀作戰上來。
嗯,蜀漢已基本被封殺在巴山蜀水之間。
如果不是著急出擊,蜀漢很可能有20年以上戰略機遇期,高築牆,廣積糧,以益州之富、蜀道之險,未嘗無有機會。
丞相是等不及了,集了大權,能不幹大事?荊州幫的「革一代」、「革二代」,老的老,死的死,「興復漢室」的宏圖大業,以後靠誰去做?
「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鄧銅等及曲長、屯將七十餘人,突將、無前、青羌、散騎、武騎一千餘人,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複數年,則損三分二也,當何以圖敵?」
——《後出師表》
「罰二十以上,皆親覽焉」,習慣於主管一切的丞相,怎麼可能留與子孫干?當然要努力趁自己有生之年幹完干成才好。
231年,丞相以押運軍糧不力為由,把李嚴「雙開」,標誌著以丞相為首的荊州幫在政治鬥爭中取得徹底勝利。
3年後,被認為「一生唯謹慎」的丞相病死軍中。
那天,司馬懿來到丞相營壘,走了走,看了看,說了一句極為耐人尋味的話:「天下奇才也。
」
當時,丞相的「北伐綱領」的最高指導思想地位牢不可破,他培養的各級幹部全面接班,他在蜀漢朝廷的政治生命依然在旺盛。
這就是真實的諸葛亮。
劉備死前安排諸葛亮輔政掏心掏肺,為什麼又讓李嚴監視諸葛亮?
劉備在夷陵之戰後兵敗身死,結局淒涼。但是劉備臨死前的託孤卻成了千古佳話。歷史上對於永安託孤有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種觀點認為劉備和諸葛亮之間是坦誠相待、君臣相得的典範。因為劉備說:「如其不才,君可自...
劉備託孤諸葛亮背後,其實還埋了一根釘子制衡他,那就是李嚴
李嚴(後改名平)字正方,是荊州南陽人,先在劉表手下當官,後來入蜀投奔劉璋,213年,劉備攻蜀,劉璋任命李嚴為護軍,在綿竹一帶抵抗劉備,他卻投降劉備,劉備任命他為裨將軍。平定成都後,李嚴被任命為犍...
劉備死後,掌握軍事大權的是他,後被諸葛亮幹掉!
在蜀漢政權中,李嚴(字正方,後改名李平)的文韜武略均屬麟角,這可由史實加以證明。他在荊州劉表處做事時候,就以過的人才幹稱著於世,所以歷任諸縣郡不辱使命。 曹操接收荊州時,李嚴去益州投奔劉璋,先任...
劉備為什麼將兵權交給李嚴,而不是諸葛亮呢?
在三國這一歷史階段,夷陵之戰和官渡之地、赤壁之戰一樣,對於三國的歷史格局形成了重要的影響。經此一戰,不僅蜀漢的國力受到了嚴重的削弱,劉備的生命也即將走到盡頭。在臨終前,劉備在白帝城進行了託孤。而...
諸葛亮:也許並不是我們想像中的完人
三國時期風雲涌動,時事造就無數英雄,說起諸葛亮,大家想到的是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丞相,天文地理軍事內政無所不知無所不曉,就連相貌身高都是接近完美的完人,這些多是是受《三國演義》以及相關...
《虎嘯龍吟》「虛君實相」,就真的能保蜀漢長治久安嗎?
在封建專制時代,皇帝壟斷國家權力,擁有用人行政的決策權和發號施令權。宰相(各個時期名稱不一)是幕僚長,只有參議權和執行權。即使幼主登基後重臣代攝皇權,也必須在其長大後歸政。但是劉備託孤時,卻改...
諸葛亮為什麼能夠獨攬蜀漢大權?原因只有兩個字
熟讀漢末三國歷史,劉備東征伐吳慘敗,在白帝城病危,託孤諸葛亮和李嚴,《三國志.先主傳》:「先主病篤,託孤於諸葛亮,尚書令李嚴為副。諸葛亮為丞相,李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劉備的託孤,似於孫策。...
劉備臨終給諸葛亮戴上緊箍咒
劉備夷陵之敗後退守白帝城,氣急之下一病不起。一年後劉備感覺自己就快不行了,便召集諸葛亮等人趕來囑託後事。《三國演義》如此描寫,「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
後人總覺得劉備在託孤時考驗諸葛亮,只因羅貫中太有心機
導語:夷陵之戰後,劉備病重,在永安託孤給諸葛亮,當時他對諸葛亮的態度到底是如何?託孤是對諸葛亮的考驗嗎?千風君為你一探究竟。 熟悉三國歷史的朋友肯定對白帝城託孤這段故事印象深刻,已入暮年的劉備一...
軍師聯盟:李嚴可以反殺諸葛亮,只要再遲幾年|文史宴
桓大司馬|文李嚴跟諸葛亮一樣,也是劉備託孤的蜀漢重臣,他的一生因為《演義》里記載誇張、正史傳記里語焉不詳,給人以撲朔迷離之感,有人甚至認為李嚴的地位還在諸葛亮之上。其實李嚴與諸葛亮各自代表了蜀漢...
劉備託孤用意何在?看似一番肺腑之言,實則充滿政治心機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劉備兵敗夷陵之後,退守白帝城,其生命也逐漸走向了盡頭,最終於建興元年(公元223年)病逝。在這近一年的時間裡,劉備提拔李嚴擔任尚書令一職。在劉備病危之際,諸葛亮奉命...
諸葛亮如何廢掉劉備託孤重臣李嚴,做到大權獨攬的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在漢中之戰中斬殺曹操名將夏侯淵,擊敗曹操、占據戰略要地漢中。在這樣節節勝利的情況下,劉備部將關羽孤軍北伐曹魏,雖然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圍曹仁於襄陽,...
夢三國劉備託孤引發的一樁公案!
蜀漢章武三年(223年)四月,劉備在永安(今四川奉節縣東)病危,臨終前曾託孤於諸葛亮。《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對於...
腹有鱗甲——「重慶王」李嚴落馬始末
嘉陵江一路向南,劈山開路,氣勢磅礴,在幾次大拐彎後,於一座山城之間注入更為寬廣的長江。兩江相遇之處,讓這座城市在地圖上呈現出一個尖頭翹起的舌頭形狀,它在今日叫重慶,在一千八百年前的三國時代,叫江...
蜀漢風雲事件4——李嚴被廢
李嚴被廢關鍵在於三個字——不識趣。分析李嚴被廢就得分析蜀漢政權的構成和劉備在託孤中對於李嚴的用意。蜀漢政權是由三股力量構成:荊州勢力、東州勢力、益州勢力,劉備對於三股勢力的政策主張一貫就是以荊州...
諸葛亮與蜀漢的命運有何關係?
公元223 年,蜀漢昭烈帝劉備連連遭遇了一系列重大挫折,東部咽喉重鎮荊州在曹魏和東吳的夾擊下被奪取,隨即情同手足的心腹大將關羽、張飛接連身亡,他親自帶軍出征卻在夷陵之戰中大敗而歸,最後終於在白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