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死後,掌握軍事大權的是他,後被諸葛亮幹掉!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蜀漢政權中,李嚴(字正方,後改名李平)的文韜武略均屬麟角,這可由史實加以證明。

他在荊州劉表處做事時候,就以過的人才幹稱著於世,所以歷任諸縣郡不辱使命。

曹操接收荊州時,李嚴去益州投奔劉璋,先任成都令,後以才能升任為護軍,並被派往綿竹抗擊劉備,這是他第一次由行政長官轉入高級將領直接領兵打仗的開始。

李嚴到綿竹之後並沒有分兵布防,而是開城歸降了,在封建社會士大夫眼中,此舉當然會遭到譴責,是朝秦暮楚的貳臣;在劉備眼中,李嚴與法正一樣,正是他所需要的,既然要以益州做後方,就必須有益州籍或者准益州籍的頭面人物輔佐自己,以便軟化益州士族對外來者的排斥情緒,並把他們攏絡在周圍。

李嚴原是南陽人,本該屬於荊州籍,但他到益州已有十一年之久,同益州士族的淵源關係亦頗深厚;加之才幹又十分突出,在益州上下很有威望,是典型的准益州籍,需加以延攬。

李嚴投奔劉備後,先任命為裨將軍,後又升為獨當一面的鍵為太守,興業將軍。

在任期間,馬秦、高勝等率數萬民眾舉行起義,並從妻(右邊有軟耳)縣(今四川中江東南)向資中進攻,當時劉備在漢中無暇北顧,形勢是十分嚴峻的。

李嚴得到情報後,沒有向成都的諸葛亮或它郡求援,僅率本郡五千守備軍前往征討,並一舉斬了農民軍領袖馬秦、高勝等,部眾數萬人隨之星散。

不久,越巂(今四川越西)少數民族發動起義,並包圍了新道縣,李嚴又率部眾飛馳往救,將這次起義鎮壓了。

姑且拋開這兩次戰爭的階級性,只從軍事角度進行評估,李嚴的膽識和軍事才能都十分傑出,對蜀漢政權的忠誠亦不容懷疑。

正因如此,劉備加李嚴為輔漢將軍,仍由其領健為太守。

由於劉備的經歷坎坷,蜀漢政權的文臣武將大體分為三個籍別,涿州籍(東漢時,全國分為十三州部,涿州僅是冀州的一個縣份。

但劉備發跡於涿州,故以此命名):將領有關羽、張飛、魏延、劉琰、趙雲等,劉封雖是荊州人,但被劉備收為義子,自然成為涿州籍;文官有糜竺、簡雍、孫乾等。

荊州籍:將領有馮習、張南、申耽、申儀等,文官有馬良、伊籍、董和、劉巴、陳震、董允等,更有文武兼備的諸葛亮(雖籍貫山東,但從荊州入仕,且與荊州士族淵源頗深)、龐統、廖立等。

益州籍:將領有吳壹、霍峻、黃權、李恢、呂凱、馬忠、王平、張嶷、鄧芝、張翼等,文官有許靖、張裔、楊洪等,更有文武兼備的法正與李嚴。

劉備主蜀時,考慮到複雜的派系關係,所以將政權搞成了三駕馬車,以涿州籍將領駕轅駐守要地,以荊州籍左驂輔助政理,以益州籍右驂分輔軍事及政務,劉備不僅是乘者還是御者。

永安宮託孤時候,劉備是否真有讓諸葛亮取代劉禪的意圖姑且不論,但從安排看,仍然是三駕馬車的構想。

所不同的是,情勢已發生很大變化,涿州籍的「鐵哥兒」關羽、張飛、劉封、糜竹等已死,跟隨入川的人員也逐漸凋零,兒子劉禪又是可為乘者卻無能力成為御者的角色,所以將原先的三匹馬卸下來重新換套,改由荊州籍駕轅,益州籍左驂,涿州籍右驂,所以定下了「託孤於諸葛亮,李嚴為副」的格局(益州籍代表人物法正在之前已經物故)。

並遺詔於兒子劉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見《三國志·先主傳》)。

值得重視的是,又以時為尚書令的李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駐永安」(見《三國志·李嚴傳》)。

李嚴成了蜀漢政權的兵馬大元帥,掌握了最為重要的軍權,並從外部實行監督。

軍政分理後,涿州籍的劉琰、魏延、趙雲等居右側平衡力量。

即是說,由諸葛亮李嚴共同協助兒子擔任御者。

諸葛亮把李嚴視之為最大障礙,但是李嚴手握軍權且羽翼豐滿,不是一句話就可以搬掉了,得一步步逐漸實施。

為了達到拔除李嚴的目的,諸葛亮採取了三個手段:

第一是奪取軍權。

建興元年,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開府治事,不久又擔任了益州牧。

蜀漢政權僅局限於益州一地,州牧就成為事實上的皇帝了;更加之開府治事,「政事無巨細,威決於亮」就成為必然。

皇帝得有軍權作保證,否則便流於傀儡以至於死囚,這一點諸葛亮當然心知肚明,所以他必須掌兵劉備夷陵失敗後,南面的益州地方勢力雍凱首先發動叛亂,割據稱雄;接著少數民族在高定率領下發動了起義;再之後,又有牂牁太守朱褒發動叛變。

按常規,由李嚴領兵鎮壓最為合適:他是兵馬大元帥,職責是當;他有卓越的軍事才能,有多次取勝和以少勝多的經驗;叛亂發生在南方,距巴州較近(巴州即重慶,在成都東南六百四十里處,南征必須走成渝之間的棧道),從這裡出兵省時省費。

但是諸葛亮藉口「諸將才不及已,意欲必往」(見《三國志·王連傳》)。

當王連勸阻他「不宜以一國之望冒險而行」時,諸葛亮確曾動搖了,故「停留者久之」(即久久不出兵)。

寧可不討伐叛亂以安邦國,也不讓李嚴出兵,顯然是出於一已私利的原因。

在躊躕了近三年時間之後,終於作出了親自領兵的決斷,遂將軍權收攬過來。

當年秋南征回來後,再沒有還權於李嚴。

當移駐漢中準備北伐時,遂調李嚴到江州,再之後,命其率二萬人入駐漢中,做了北伐軍的後勤部長。

第二是虛銜撫慰。

為了麻痹李嚴的驚惕,諸葛亮在爵位上給了他很多甜頭:建興元年封其為都鄉侯、假節、加光祿勛,建興四年又封為前將軍。

然而此時前將軍只是虛銜,不能同關羽的前將軍相提並論。

而且,又封魏延為征西大將軍、南鄭侯(屬縣侯,高於鄉侯一個等級)、涼州刺史等,這雖然也是虛銜虛職,卻也壓李嚴了一個頭,但是這勉強能解釋得通,魏延畢竟是劉備勛舊,功勞殊多,而且還得利用他。

第三是堅決摘除李嚴的羈絆。

劉備設計的新三駕馬車,是以兒子劉禪作乘者的,諸葛亮既然懷有取而代之的念頭,當然要將三駕馬車的政治格局加以改變。

相比較,涿州籍勢力最弱,一時半時還難以構成威脅,而且其代表人物劉琰已被虛懸,已「不預國政,但領兵千人,隨丞相諷議而已」(見《三國志·劉琰傳》);趙雲雖也是劉備勛舊,然能力有限,缺乏號召力;魏延雖成為涿州籍代表人物,可又是糾糾武夫,與政治一竅不通;且在性格上有制命弱點,即善待士卒而傲於士大夫,故難當代表人物的重任。

荊州籍李嚴就不同了,在諸葛亮眼中,這是位「部分如流,趨舍罔滯」(處理事務如行雲流水,十分得當,該取則取,該舍則舍從不遲疑)的人物,有殺罰決斷;他是荊州人,但入川較早,同這兩州官員都有淵源,容易形成自己的獨立體系;白帝城託孤雖處於副貳地位,但掌握著兵權,這是一柄懸在自己頭上的利劍。

既然這是位威脅自己登上九五皇位的代表人物,當然要加以剪除。

當諸葛亮獨攬政務,自任益州牧並開府治事後,李嚴請求分益州五郡為巴州,並由他任州刺史;並以司馬懿已開府治事為談話由頭,啟發諸葛亮准許他開府治事。

諸葛亮把這些請求都視為不懷好意,是向自己公然挑戰,當然要嚴詞拒絕。

但為了麻痹對方,也做出一定的妥協,既任李嚴兒子李豐主督江州,算是不菲的安慰了。

再從李嚴的角度考察其似乎極為「卑劣」的要求。

永安宮託孤時候,他是副貳。

表面上看,是讓他協助諸葛亮。

稍一思索則大謬不然,劉備的用意,是讓他協助諸葛亮輔佐新皇劉禪的!又讓他以中都護身份「統內外諸軍事」,且駐節江州。

這種安排當然含有更為深刻的用意:軍、政分開,不要混淆,便於他自成獨立體系,以維護新三駕馬車的正常運行;駐節江州是作為王室的藩屏使用,可對皇室變生時腋起牽製作用。

中都護不符合漢時官制,是劉備的發明創造,官名本身已經賦與李嚴以特殊使命——保護皇室及都城。

看到皇權被架空,三駕馬車被摘套,李嚴當然有反對的充分理由。

請示劃五郡由自己擔任刺史,啟發諸葛亮批准自己開府治事等,不是要分皇室權力,而是分已被諸葛亮獨攬的權力,是完成劉備寄與的監督與制約使命,並沒有什麼不對的地方。

顯然,不是李嚴挑釁了什麼原則,而是李嚴觸犯了諸葛亮砸碎三駕馬車的意圖。

李嚴被廢為庶民是咎由自取。

細究李嚴傳,不難發現他在與諸葛亮相處之中,犯下了三個制命的錯誤:其一,輕而易舉地交出了兵權。

南征討伐叛亂時,李嚴應當仁不讓地領兵出師,但是因軟骨病困擾,當諸葛亮以「諸將才能不及已」為藉口欲自己領兵出師時,李嚴沒有提出任何反對意見。

當諸葛亮遲疑不敢出兵時,自己更沒有主動請纓。

軍權交出去之後,自己就已成為砧上魚肉,被殺被剁只是個時間的選擇。

其二,不該書寫「勸進表」。

當他發現諸葛亮欲做皇帝的意圖後,本應該據理力爭,或乾脆退身隱居。

這雖然無補於事,也維護了自己的清正名節。

千不該萬不該的是,為投諸葛亮所好,公然寫信去,「戒以勿拘之道」(不必遵守臣子忠君的名節),勸「亮宜受九錫,進爵為王」。

勸進表一出,就失去輔臣的身份和形象,是公開賣身投靠。

賣身投靠並不能打消對方的戒心,只能以失去荊、益士族的支持做代價。

其三,調到漢中擔任北伐軍後勤部長後,更名李平耐人尋味。

自古至今,成功者考慮到姓名中積澱了太多的政治資本,所以罕見更名者,除非有特殊原因,如避諱。

李嚴是在說不清也道不明的情況下更名的,嚴字有嚴厲、嚴肅等含意,進而有堅持大節不隨世流俗的延伸。

更名可以理解為想痛改性格中過於嚴厲的弱點,但他沒有這個弱點。

從更名時間上觀察,更像一封效忠信!表示他能放棄原則決不信守劉備的囑託,不再堅持忠於劉禪的立場,心如止水,不生波瀾,能心平氣和地接受並擁護諸葛亮取而代之的舉措。

也許,這一分析不符合李嚴更名的本意,但已經準確無疑地傳達了以上的信息。

更名是一個強烈的信號,是低三下四地懇求諸葛亮信任自己。

然而在諸葛亮看來,李嚴為劉璋駐守綿竹時,就曾變節投降了劉備;如令又變節。

如此反覆無常的小人豈能使用!向以忠順作為選才第一標準的諸葛亮,當然十分厭惡這類人了。

然而李嚴是大才,己不用必為人用,定會對自己構成巨大的威脅,當然是廢除為好了。

彈劾李嚴的理由不過是「欲加之罪」。

諸葛亮是在準備不足情況下進行第四次北伐的,糧草並沒有先行,而是隨後不斷給甘南輸送。

時值秋夏之際的霖雨天氣,又是婦女、兒童推著所謂的木牛即四輪車向前線運送糧食。

一輛木牛裝四、五百斤糧食,群行時,一天只能走二十里路程,即令有油布之類遮擋大雨,但在崎嶇不平的棧道上行走,特別是上下台階時得卸上卸下地不斷折騰,糧食肯定會淋雨霉壞。

而且,運送者衣食及健康都受到嚴重威脅。

面對如此艱難的處境,李嚴派人請諸葛亮退軍是唯一正確的選擇。

但李嚴患有軟骨病,更怕諸葛亮乘機殺他,所以見面後又說:「軍糧饒足,何以便歸?」這個表演太拙劣也太低級,倒持干戈的結果,只能是授人以柄!已經犯下了語無倫次的錯誤,更不該再用新錯誤掩蓋舊錯誤。

大概是為了拍馬逢迎諸葛亮,又寫表章給劉禪:「軍偽退,欲以誘敵與戰。

對諸葛亮來說,這是除掉李嚴的大好時機,哪裡能輕易地放過!他當然不領李嚴為已開脫的人情,遂拿出他前後不能自圓其說的書信奏疏,並向劉禪詳細奏明了事件本末。

證據一擺,李嚴除認罪之外,當然沒有可說的理由。

倒是劉禪還有頭腦,對諸葛亮罷黜李嚴的奏章並沒有朱批。

讀者自然要反問:「有依據嗎?」有。

否則,不會有諸葛亮與劉琰、魏延、袁琳、鄧芝等二十三人彈劾李嚴的第二份奏章,諸葛亮這次拉著其他二十二人聯合俱奏的目的,是在向劉禪施壓,造成一個非罷黜不可的態勢。

在第二份奏章送達之後,劉禪不得不依著諸葛亮意見,將李嚴「免官祿、節傳、印綬、符策、削其爵土」,流放到梓橦郡去做庶民。

怕是李嚴至死也沒有想到他被廢黜的真正原因,所以聞知諸葛亮死訊之後,竟失望的激憤而死。

細讀李嚴傳,觀其前半生時候,不失轟轟烈烈的大丈夫形象;現其後半段,又顯得媚態百生,極其猥瑣,其悲劇也就成為必然了。

將為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蜀漢風雲事件4——李嚴被廢

李嚴被廢關鍵在於三個字——不識趣。分析李嚴被廢就得分析蜀漢政權的構成和劉備在託孤中對於李嚴的用意。蜀漢政權是由三股力量構成:荊州勢力、東州勢力、益州勢力,劉備對於三股勢力的政策主張一貫就是以荊州...

諸葛亮是如何一步步幹掉自己的對手成為權臣?

熟讀三國的朋友,對劉備白帝城託孤這段故事,肯定有深刻的印象,劉備在白帝城病危,安排大臣託孤,其中一位,就是我們的熟知的諸葛亮,另外一位就不是很有名的李嚴。《三國志》記載:先主病篤,託孤於丞相亮,...

諸葛亮與蜀漢的命運有何關係?

公元223 年,蜀漢昭烈帝劉備連連遭遇了一系列重大挫折,東部咽喉重鎮荊州在曹魏和東吳的夾擊下被奪取,隨即情同手足的心腹大將關羽、張飛接連身亡,他親自帶軍出征卻在夷陵之戰中大敗而歸,最後終於在白帝...

腹有鱗甲——「重慶王」李嚴落馬始末

嘉陵江一路向南,劈山開路,氣勢磅礴,在幾次大拐彎後,於一座山城之間注入更為寬廣的長江。兩江相遇之處,讓這座城市在地圖上呈現出一個尖頭翹起的舌頭形狀,它在今日叫重慶,在一千八百年前的三國時代,叫江...

已經有諸葛亮了,為什麼劉備還要託孤李嚴呢?

在三國這一歷史階段,劉備和諸葛亮之間不僅互相成就,也是君臣相互信任的典範。對於劉備來說,三顧茅廬,給了諸葛亮一個施展自身才華的大舞台。與此相對應的是,諸葛亮也為劉備建立的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