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有鱗甲——「重慶王」李嚴落馬始末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嘉陵江一路向南,劈山開路,氣勢磅礴,在幾次大拐彎後,於一座山城之間注入更為寬廣的長江。

兩江相遇之處,讓這座城市在地圖上呈現出一個尖頭翹起的舌頭形狀,它在今日叫重慶,在一千八百年前的三國時代,叫江州,為巴郡治所。

蜀漢建興四年(226)到建興九年(231),李嚴在江州主政達六年之久,在此之前,他是劉備託孤重臣,蜀漢政界自諸葛亮以下的二號人物,然而事情就是在這六年內,悄悄發生了變化。

重慶奉節白帝城內劉備託孤塑像,右側半甲半袍者為李嚴

章武三年(223)春,劉備於白帝城病危,傳諸葛亮自成都趕來受託孤遺詔。

風塵僕僕的諸葛亮推門而入,便察覺了一絲不安。

因為他原以為自己是唯一的託孤重臣,沒想到劉備病榻邊已經跪著一個人——時任尚書令的李嚴。

尚書令權力的變遷,是兩漢政治的一個特有的觀測線索。

在漢武帝之前,尚書令顧名思義,就是負責公務文書的令史,相當於現在國家領導人的辦公室主任、機要秘書,但隨著漢武帝抑制相權,內朝的權力被擴大,尚書令地位逐漸提升,到了漢成帝時,尚書台分曹治事,「六部」雛形漸成,尚書令遂成為對皇帝負責,總轄各曹的行政首腦,類似於現在的國務院總理。

在東漢,尚書令與司隸校尉、御史中丞在皇帝面前享有「三獨坐」的待遇。

而名義上的百官揆首「三公」司徒、司空、太尉反而成為榮譽職位,並無實權。

直至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將漢朝已廢棄二百年的丞相一職又恢復在自己身上,丞相與尚書令並存,這就出現了一個潛在的衝突,誰為朝政老大?

在當時的曹操政權,這個問題還不甚突出,曹操長期在外征討,尚書令在朝中統領百官,二者並無職權衝突。

漢末最後的兩位尚書令荀彧、華歆,也皆為曹操之臣僚。

劉備於蜀漢建國,政治制度幾乎全部承襲東漢舊制。

劉備與曹操是死對頭,他曾經自我吹噓說,自己行事只要與曹操反著來,都能取得成功。

但在恢復丞相之職這方面,劉備卻是緊隨了曹操的腳步。

曹丕稱帝後為表達對父親的致敬不再設丞相,而隔年劉備稱帝,卻在蜀漢恢復了丞相之位,授予諸葛亮,因此在蜀漢政壇,出現了丞相與尚書令並存的情況,衝突隨即而來。

蜀漢首任尚書令是法正,法正輔佐劉備成功占據益州,並從曹操手中搶來漢中,斬殺曹操愛將夏侯淵,他作為劉備謀主時,「外統都畿,內為謀主」,地位在諸葛亮之上。

法正死後是劉巴,劉巴早年在荊州,對劉備各種不服,別的荊州人士都依附劉備,劉巴卻向曹操效忠。

後來劉巴勉強入了劉備屬下,架子依舊很大,張飛曾經登門拜訪,有心結交,劉巴反而將張飛羞辱了一番:「大丈夫結交四海英雄,怎能跟一個當兵的對話?」

劉巴死於劉備東征期間,李嚴接任尚書令,「東州人」實現三連莊。

東州是一個政治概念。

東州人,指的是自劉焉、劉璋父子統治益州時,由南陽、三輔等地進入巴蜀的客居人士。

因為相對於益州而言,這些外來者都是自東面而來,故得名。

他們在益州的身份相當尷尬,對於益州本土人士而言,他們是外來者、征服者,而在劉備帶領的荊州人入主益州後,他們又成了被征服者、投降者。

東州人與荊州人的矛盾,貫穿了蜀漢政權始終,集中表現在諸葛亮與李嚴的衝突上。

李嚴字正方,南陽人,跟劉巴一樣也是從荊州流入益州的,在綿竹之戰中臨陣倒戈,加入劉備陣營。

李嚴兼具政才與軍才,劉備自領益州牧後,李嚴擔任犍為郡太守,把守著成都的南大門。

建安二十三年(218),郪縣盜賊馬秦、高勝作亂,不久越巂夷帥高定又率軍入侵新道縣,當時劉備率大軍北征漢中,無暇南顧,李嚴僅率五千人就將兩起叛亂全部平定。

更值得一提的是,郪縣位於廣漢郡、新道縣位於越巂郡,都不在李嚴犍為郡的轄區境內,本不屬他的職責。

但李嚴兩次積極跨境平叛,顯然是希望好好表現一把,上進心很強。

李嚴在軍事上的才能果然被劉備看中,加封他為輔漢將軍,並使其援助孟達、劉封攻略「東三郡」。

李嚴的尚書令之職,是劉備退居白帝城時親招他到御前封賜的,李嚴至少比諸葛亮早兩個月到達劉備身邊。

說劉備白帝城託孤,「文托諸葛亮,武托李嚴」,這是沒錯的。

劉備遺詔「以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

統內外軍事,就是蜀漢內廷外朝的所有軍隊全部由李嚴統帥,留鎮永安,則是因為當時蜀吳仍處於敵對狀態,永安是對吳最前線,也是重兵集結之地。

劉備為什麼會做出這種安排?淺層次來看,平衡荊州派與東州派,避免諸葛亮權勢過大;深層次來看,蜀軍新敗,外有強敵,內有叛亂,亟需具備豐富治軍經驗之人來統領軍隊。

符合這樣條件的人,關羽、張飛、馬超、黃忠、劉封、霍峻、孟達、黃權,或死或叛,一時竟然朝中無將。

而諸葛亮和趙雲,此前幾無獨立帶兵經歷,不可能委以軍權,反倒是取得過兩次平叛勝利的李嚴更能博得劉備的信任。

李嚴由一郡之守被火速提拔為全軍總司令,這和孫權對陸遜的提拔如出一轍,看來夷陵大敗的確給劉備上了生動的一課。

於是在後主劉禪登基時,李嚴既是與丞相職權存在衝突的尚書令(內政主管),又是留鎮永安的軍事主管中都護,諸葛亮的地位受到了全面的挑戰,東州派又壓過了荊州派一頭。

然而,劉備的託孤遺詔是暗藏玄機的,他讓李嚴留鎮永安,這是非常時期的戰備考慮,但並沒有說留屯多久。

隨著蜀吳重歸盟好,李嚴在永安的軍事價值一下就被削弱了,而諸葛亮則擁有一項足以翻盤的法寶,那就是——在皇帝身旁。

諸葛亮在劉禪登基後,先是獲得了開府治事的權力,可以設立自己的屬官,不久又領益州牧,壟斷了察舉,拿下了人事大權,再加上此前接替張飛的司隸校尉(監察權),一時「政事無巨細,咸決於亮」。

如果說促成與東吳的盟好是削弱李嚴軍權的重要一步,那麼諸葛亮親征南中就是從李嚴手上奪回軍權的更為關鍵一步。

南中叛亂於益州政權為司空見慣之事,並沒有嚴重到需要一國之丞相親征。

即便需要,李嚴既是名正言順的軍事總管,又是對南中夷人有過勝利戰績的將領,顯然是更合適的統帥。

但諸葛亮執意親自出征。

當時有一個叫王連的東州派官員,當面勸諫諸葛亮,認為南中是不毛之地、疫癘之鄉,不應該親自冒險遠征。

但諸葛亮的反應很微妙——「慮諸將才不及己,意欲必往」,看到這我都笑場了,一個常年搞後勤工作、從未獨立領兵上陣的文臣,居然覺得所有將領的軍事才能都不及他,這是哪裡來的蜜汁自信!這「諸將」之中,顯然包括李嚴。

諸葛亮南征歸來,進而北屯漢中籌備北伐,標誌著諸葛亮已經完全掌握軍權,李嚴卻空有名號,實則無所作為。

李嚴的苦悶,從他給老朋友孟達的勸降信中就能看出:「吾與孔明俱受寄託,憂深責重,思得良伴。

」全信應該很長,陳壽獨將這一句錄入史書,耐人尋味。

「思得良伴」四字的背後,就是李嚴對自己命運的憂慮。

在權力空間被諸葛亮分割擠壓殆盡時,他甚至寄希望於孟達返國襄助,壯大東州派在蜀漢政權的地位。

建興四年,諸葛亮北出漢中準備北伐,李嚴移屯山城江州,開始了其「重慶王」的生涯。

在諸葛亮北伐期間,李嚴做了兩件事情,加劇了他與諸葛亮的矛盾。

其一是李嚴曾在給諸葛亮的書信中,勸他加九錫,進爵稱王。

顯而易見,李嚴的勸進並非善意,而是充滿惡意。

就如同有人對你說「你咋不上天呢」,他的意思顯然不是建議你去到天上看看,而是諷刺你太嘚瑟了。

以丞相身份加九錫、稱王,這就是曹操篡漢的前奏啊,這對於忠臣人設的諸葛亮當然是莫大的侮辱。

但我國政治鬥爭的基本規律是,台面下刀光劍影,檯面上仍要一團和氣,諸葛亮巧妙地回答:

「今討賊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寵齊、晉,坐自貴大,非其義也。

「方寵齊、晉,坐自貴大」說的是三家分晉、田氏代齊的典故,說的都是權臣篡位為君,這就直接點出了李嚴置其於不義的險惡用心。

然後又說:「若滅魏斬叡,帝還故居,與諸子並升,雖十命可受,況於九邪!」如果滅了魏國,就算是十錫都能接受,何況九錫呢?這算是幽了一默,李嚴毫無脾氣。

其二是李嚴自永安移屯江州後,提出了一個設想,將益州東部的五個郡分設為巴州,自己擔任巴州刺史。

隨後在建興八年(230),因魏國三路進犯,諸葛亮命李嚴調兵兩萬人赴漢中支援,李嚴見了諸葛亮,卻主動說起了司馬懿開府的事情。

一個州刺史,一個開府,都是諸葛亮有而李嚴沒有的,前者掌察舉權,後者可以徵辟屬官,這表明李嚴非常渴望在人事大權上與諸葛亮平起平坐,至少分一杯羹。

對了,大約就是這一時期,李嚴改了名,易「嚴」為」平「。

古人無故不會改名,李嚴之名又沒有沖任何皇家忌諱,這個「平」字,會不會是想要與諸葛亮平分秋色的意思呢?為了前後連貫,我們在本書中統以李嚴相稱。

無論是巴州刺史還是開府治事,李嚴的訴求都未能得逞,這兩件事後來都成為諸葛亮上書後主彈劾李嚴的罪狀。

而更令諸葛亮擔心的是,謀求權力失敗的李嚴,會不會對蜀漢失去忠心,進而擁兵自立,甚至做出叛國之舉呢?畢竟,已經有孟達作為前車之鑑了,而此時李嚴主掌益州東部軍政大權,比當年孟達的地盤和軍隊要多得多,一旦他負氣投魏或投吳,對於蜀漢都將是毀滅性的打擊。

三國蜀漢政區地圖,圖中紅圈處為江州(重慶)。

據《中國歷史地圖集》,譚其驤主編

建興七年(229),尚書令陳震出使吳國,參加孫權登基大典。

陳震是荊州派人士,又與李嚴同為南陽人,有鄉黨之誼,可謂比較了解。

臨行前,他讓諸葛亮警惕李嚴,說李嚴「腹有鱗甲」。

這個詞是一個極其危險的信號,鱗甲是士兵的身上的裝備,代指軍權。

「腹有鱗甲」就是說李嚴這個人有發動軍事政變的可能。

諸葛亮隨即寫信告知了留守成都的蔣琬、董允:

「以為鱗甲者但不當犯之耳,不圖復有蘇、張之事出於不意。

好,腹有鱗甲我們惹不起,但更需要提防的是,李嚴可能會搞出「蘇、張之事」!蘇、張,就是戰國縱橫家蘇秦、張儀,以高超的外交手段在列國之間縱橫捭闔。

這句話顯然是在說,李嚴不僅反跡已現,更有可能藉助他外鎮邊境的優勢,與魏國和吳國進行秘密外交,彼此勾連。

一旦如此,蜀漢便萬劫不復,這讓諸葛亮終於下定決心,對李嚴動手。

建興九年(231),諸葛亮第四次北伐,由李嚴在後方總督糧草運輸。

由於連日大雨滂沱,糧車無法按時趕到,參軍狐忠、督軍成藩帶來李嚴的書信,希望諸葛亮班師。

但當諸葛亮班師回朝後,李嚴卻驚訝道:「軍糧還很充足啊,你怎麼撤退了?」他還向後主上書,認為諸葛亮退軍是為了誘敵。

諸葛亮把李嚴前後的手書信件拿到後主面前一比對,謊言不攻自破。

諸葛亮於是聯合朝臣上表彈劾李嚴。

在諸葛亮的聯名信中,把李嚴描繪成罪大惡極的國之巨奸:

「受恩過量,不思忠報,橫造無端,危恥不辦,迷罔上下,論獄棄科,導人為奸,狹情志狂,若無天地。

最終,李嚴免官解職,廢為平民,流放梓潼郡。

這件事現在看起來疑點重重,李嚴騙諸葛亮班師的目的是什麼?他在後主面前編瞎話的目的又是什麼?李嚴前後所言都有手書為證物在諸葛亮手上,作為這麼多年的官場老油條,會這麼愚蠢嗎?參軍狐忠,即後來成為蜀漢著名將領的馬忠,在這件事中又發揮了什麼作用?他是諸葛亮派到李嚴身邊的臥底嗎?

以上種種,我們無法解釋,只能猜測。

無論如何,李嚴在建興九年的倒台,標誌著東州派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勢力在蜀漢走向式微。

李嚴被廢黜後,仍期待有一天能被朝廷重新啟用,直到聽到諸葛亮的死訊,意識到他再無重返政壇的可能,發病身死。

參考材料:

《三國志》【晉】陳壽 著 【劉宋】裴松之 注

《華陽國志》【晉】常璩 著

本文節選改寫自《冠蓋三國——88個家族的政治博弈與興亡衰替》(暫定名),本書為成長創作的通俗歷史讀物,從家族的角度重新解讀三國,計劃於2018年初上市。

欲了解本書詳情及更多試讀篇章,請關注「成長的文化站」(chengzhangcuc)後點擊下方菜單左側的「寫·江山」。


未經本人授權,嚴禁任何平台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當然歡迎朋友們將此文轉發朋友圈。


媒體轉載及合作,請後台私信垂詢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諸葛亮:也許並不是我們想像中的完人

三國時期風雲涌動,時事造就無數英雄,說起諸葛亮,大家想到的是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丞相,天文地理軍事內政無所不知無所不曉,就連相貌身高都是接近完美的完人,這些多是是受《三國演義》以及相關...

已經有諸葛亮了,為什麼劉備還要託孤李嚴呢?

在三國這一歷史階段,劉備和諸葛亮之間不僅互相成就,也是君臣相互信任的典範。對於劉備來說,三顧茅廬,給了諸葛亮一個施展自身才華的大舞台。與此相對應的是,諸葛亮也為劉備建立的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劉備將劉禪託付給諸葛亮和他,他怎麼成了白衣

劉備能為劉禪賜死的劉封,也一定會為自己兒子預設一個可以制衡權臣的棋子,這個棋子就是李嚴。李嚴在曹操入荊州時沒有降曹而是入了益州,又是反曹派。劉備攻劉璋之後李嚴又和費觀一起歸了劉備,因此。李嚴在...

蜀漢風雲事件4——李嚴被廢

李嚴被廢關鍵在於三個字——不識趣。分析李嚴被廢就得分析蜀漢政權的構成和劉備在託孤中對於李嚴的用意。蜀漢政權是由三股力量構成:荊州勢力、東州勢力、益州勢力,劉備對於三股勢力的政策主張一貫就是以荊州...

諸葛亮是如何一步步幹掉自己的對手成為權臣?

熟讀三國的朋友,對劉備白帝城託孤這段故事,肯定有深刻的印象,劉備在白帝城病危,安排大臣託孤,其中一位,就是我們的熟知的諸葛亮,另外一位就不是很有名的李嚴。《三國志》記載:先主病篤,託孤於丞相亮,...

諸葛亮與蜀漢的命運有何關係?

公元223 年,蜀漢昭烈帝劉備連連遭遇了一系列重大挫折,東部咽喉重鎮荊州在曹魏和東吳的夾擊下被奪取,隨即情同手足的心腹大將關羽、張飛接連身亡,他親自帶軍出征卻在夷陵之戰中大敗而歸,最後終於在白帝...

他也是劉備的託孤重臣,為何被諸葛亮廢掉?

夷陵之戰慘敗後,劉備無顏回成都見百姓與文武百官,於是留駐永安。第二年劉備病危,託孤於諸葛亮和李嚴。李嚴何許人也?竟能與諸葛亮並駕齊驅、同為託孤大臣。他又為什麼最終被諸葛亮貶為庶民?▍李嚴如何發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