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機妙算諸葛亮,最終憾死五丈原,原來早有伏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羅貫中《三國演義》里的諸葛亮神機妙算,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為了報答劉備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了漢家江山基業可謂是耗盡了心力。

晚年明知曹魏強大仍然六出祁山,最終國力耗盡,客死五丈原,留下了悲情的結局。

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諸葛亮傳奇輝煌但是悲情的結局,其實早有伏筆。

諸葛亮出山前的《隆中對》對劉備提出的戰略方針是先攻占荊州、益州後圖巴蜀聯合東吳抗擊曹魏,爭取三分天下。

可是荊州在長江上游,對下游的東吳就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威脅,拿刀頂著的人能成為兄弟麼,顯然這是孫權所不能容忍的。

劉備方面本來人才就短缺兵力不足,還派大將分兵把守荊州。

其時劉備入川之後,荊州作為跳板,已經失去其戰略意義,不應再孤守這一飛地,而應進行戰略收縮,對其進行戰術性放棄。

即便不放棄,也不應派關羽這樣的大將去鎮守,果不其然,其後孫權派陸遜秘密帶兵攻打荊州,致使關二爺敗走麥城,並導致後來一些列的慘敗。

貪心占著荊州反而得不償失,此為伏筆之一。

《出師表》一開頭寫道:「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諸葛亮也知道當時國力空虛,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那為什麼不好好發展經濟呢?讓人民休養生息,增強國力,儲備兵員,培養人才這才是當時的緊要任務。

可是諸葛亮反而大動刀兵,六出祁山,要跟強大的曹魏爭天下正統。

最後國力越來越弱,兵員嚴重不足,分兵把守已經自顧不暇,諸葛亮死後,姜維根本無力回天。

諸葛亮主政蜀中,以攻代守的戰略方針在沒有強大國力的支持下從根本上是行不通的,此為又一伏筆。

最後在說說諸葛亮的用人缺陷。

眾所周知,蜀漢後期人才斷檔嚴重,而魏延作為蜀漢後期的代表性新興將領,武藝高強,有謀略,可與姜維比肩,但是諸葛亮就單單以他「有反骨」為名,斷定他日後會造反,而不放權加以重用。

魏延沒有幫手、沒有死黨、沒有自己的私兵,怎麼造反?要知道直至諸葛亮死時,魏延還在奮不顧身的與敵人拼殺,夏侯霸退走還追殺二十餘里。

在一個是過分信任馬謖,以至於街亭失守斷送了本來大好的北伐形勢。

縱觀諸葛亮一生,用人出現差多的極少,可是偏偏在後期這兩個關鍵的用人上出了差錯,難道真的是蜀漢氣數將盡?

不管怎樣,神一般存在的諸葛亮受到後世歷朝歷代敬仰,建祠供奉,近乎完人的形象已經深入人心。

正是有了這些可愛的人物才使得三國的歷史如此的豐富生動。

神機妙算諸葛亮,最終憾死五丈原,原來早有伏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諸葛亮北伐曹魏何以失敗?

諸葛亮北伐曹魏何以失敗?熊彭宇 蜀漢建興六年(公元228年)春正月,諸葛亮和他的將領們商議北伐的方略。第一次北伐時,趙雲還在,諸葛亮手下文臣武將極多,南方孟獲又歸順朝廷,沒有內憂。諸葛亮以趙雲、...

蜀國國力最弱,為何卻頻繁出兵北伐

三國時期,魏、蜀、吳時期蜀國是國家實力最弱的國家。但是在蜀國政權40多年間,先後發動十數次北伐戰爭,最終都已失敗告終或無攻而返。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六出祁山」,他的繼承者「姜維九伐中原」。蜀漢國...

為什麼諸葛亮六出祁山而師勞無功?

諸葛亮在中國民間一直被視為智慧的象徵,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歷來為歷代統治者所推崇,千百年來民間和官方對諸葛亮的讚譽可以說是車載斗量,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里更是將諸葛亮加以神化,成為三國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