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國國力最弱,為何卻頻繁出兵北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國時期,魏、蜀、吳時期蜀國是國家實力最弱的國家。

但是在蜀國政權40多年間,先後發動十數次北伐戰爭,最終都已失敗告終或無攻而返。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六出祁山」,他的繼承者「姜維九伐中原」。

蜀漢國力相對弱小,為何要頻繁的發動北伐戰爭呢?這不是自取滅亡嗎?這背後到底有何玄機?

首先我們先分析下諸葛亮北伐,在戰略上意義上,葛亮六出祁山的決策,是貫徹落實《隆中對》策,北定中原,興復漢室,以成霸業的正確軍事舉措和重要戰略方針,有其重要戰略意義。

西川地險民強,易守難攻。

只需死守消耗魏軍,不至於過早被滅亡。

以攻代守,積極北伐,以漢中為屏障,保衛成都的安全。

同時通過北伐擴大地盤,建立蜀隴戰略基地,進可攻,退可守,有較大的軍事迴旋餘地。

改變蜀漢僅據川蜀偏僻一隅、遠離秦川中原,勢孤力單的局面,這就是諸葛亮最根本戰略意圖。

諸葛亮為實現這個戰略目標,先後六次出祁山進行北伐戰爭,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可惜出師未捷身先死,令人感嘆。

所以諸葛亮頻繁北伐就是為蜀漢「謀生存,求發展」,對得起劉備的重託,鞠躬盡瘁的精神,為後世所敬仰。


諸葛亮去世後,姜維作為其得意門生自然繼承其衣缽,繼續貫徹其戰略方針。

但是諸葛亮時候,蜀國政治生態發生了變化,
朝中漸漸被奸臣把持。

其中尤以最受劉禪寵愛的宦官黃皓最為突出。

董允在世時,每見黃皓必怒斥之,所以黃皓不敢有所作為。

董允過世,朝中便無人再能製得住他。

姜維曾想除去黃皓,但為劉禪所阻。

而黃皓也因此忌恨姜維,屢屢想奪去姜維的兵權,然後加以謀害。

姜維深知其中厲害,所以不敢放棄兵權,而保住兵權的唯一方法就是領兵出戰。

所以這就是姜維北伐更為頻繁的原因,也是姜維的無奈。

畢竟姜維的政治實力,及威望是無法跟諸葛亮想提並論,要保全自己只能繼續掌控兵權。

姜維的北伐一方面試繼承諸葛亮的遺志,為蜀漢盡忠,一直到死。

另一方面是明之不可為而為之,知道北伐成功的希望渺茫,卻又不能停下腳步。

但是以攻為守的姜維,憑藉自己的一腔熱血和忠心,以小國硬撼魏軍,是何等的氣魄。


諸葛亮、姜維最終都沒能北伐成功,也無法挽回蜀漢的滅亡。

其中有一定的諸多客觀因素,但可以肯定的是蜀漢不北伐也是要滅亡的,也許滅亡得更早。

北伐還有一線希望。

蜀、魏的國力差距太大,如果偏安一隅,任曹魏發展,國力將更為懸殊,滅亡會來得更早。

就算諸葛在世恐難挽救,何況姜維。

諸葛亮、姜維兩代人都深知這個道理,頻繁發動北伐戰爭就是「以攻代守」,延緩曹魏的發展,這個戰略方針是最正確的選擇。

畢竟「某事在人,成事在天」,最終還是無力回天。

他們為蜀漢所做的貢獻,他們的精神為世代所敬仰!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蜀國的滅亡就因為諸葛亮的一個決策

諸葛亮被後世傳的太神,其實他也做過不理智的事情,而且是大事。諸葛亮嚴格上講應該是七出岐山,其中有一次是拒敵,一個經濟並不景氣的國家,常年都在備戰,出站,可謂民不聊生,每次都是前期打的順利,後期糧...

姜維北伐,無奈的選擇

公元234年(建興十二年),諸葛亮病故於五丈原(今陝西眉縣西南)軍中,蜀將秘不發喪,整軍後退。姜維回成都後,任右監軍、輔漢將軍,統率諸軍,進封平襄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