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都不知道諸葛亮北伐的真正目的!北伐只是他的一個幌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從公元228年春到234年秋,諸葛亮先後五次對曹魏用兵,進行北伐。

在演義中,這段歷史被稱為「六出祁山」,實際上根據《三國志》的記載,諸葛亮只有兩次從祁山出兵。

只可惜這幾次北伐均無功而返,甚至連無所不能的諸葛亮也在最後一次北伐時,在五丈原身死,可以說這樣的結果很難讓人接受。

當年諸葛亮在隆中時就曾為劉備定下了後來的戰略部署,在《隆中對》中,諸葛亮表示若能有荊州和益州兩塊土地,並依靠山川河流之險將領土鎮守住,同時和西邊的各個民族聯合,安撫並接受南方的彝越等少數民族,對外與東吳結盟,對內則把國家治理好,一旦天下有變,可讓一員虎將從荊州出發,直攻宛城、洛陽,而劉備從益州出兵,如此一來,可得天下。

這些話看上去是很有道理的,也對劉備很有吸引力。

但實際上這些策略並不算諸葛亮首創的,這是當年劉邦稱帝的戰略方針。

當時劉邦被項羽封為漢王,並治理巴蜀及漢中一帶。

但當時劉邦身邊的「兵仙」韓信曾設下「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計謀,加上當時齊國出現變故,項羽忙於出兵討伐齊國叛亂,這才給劉邦可乘之機,出兵迅速占領漢中,從而圍攻當時的國都彭城,這才奪得了天下。

而諸葛亮此刻有兩大難題是他沒法解決的。

一個是此時荊州因為關羽盡數歸於東吳,另一個,此時北方並沒有發生諸葛亮希望的變故。

雖說諸葛亮北伐時,曹丕新死,曹睿繼位,但曹魏政權過渡自然,沒有出現諸子奪嫡等讓內部元氣大傷的事情,北方也沒有出現大面積的叛亂,就一個孟達謀反,還被輕鬆的平定下來了,因此自然不能算是「北方有變」。

而剛剛繼位的曹睿雖不如曹操曹丕那般雄才大略,但也不是昏庸之人,他依照曹丕的遺囑,重用大將軍曹真等人,也對老將張郃多有信任,這樣的曹魏,不是諸葛亮幾次北伐就能輕鬆戰勝的。

而且蜀道難,難於上青天,這對於入侵蜀漢的敵人而言是劣勢,對於諸葛亮出兵而言也是劣勢,因為蜀道逼仄,難以行走,因此糧草補給一直是很大的問題,否則第二次北伐時諸葛亮攻打陳倉,就不會因為糧草不濟而被迫撤兵了。

而諸葛亮作為三軍統帥,以他的眼光又怎麼能看不出北伐註定無功而返呢?而他在看到北伐無法成功的情況下,卻依舊堅持北伐,甚至將這份遺志傳到姜維身上,在死後還讓姜維繼續率軍九次出征,並不是為了一舉統一中原,而是另有所圖。

他這麼做,實際上是為了轉移蜀漢政權的內部矛盾。

無論是劉備還是諸葛亮在世時,蜀漢政權內部看起來一團和氣,實際上則是暗流涌動。

當時政權內部大致分為益州集團、東州集團和荊州集團三大集團,由於這三大集團各自的期望與利益不同,因此內部鬥爭嚴重。

而劉備這輩子就三個兒子,還都是老來得子,很難通過子女政治聯姻的方式來與各個集團的利益達成共識。

沒辦法,當年劉備拼著身子不要,迎娶了吳懿的妹妹,為的就是修繕好與各大門閥士族,利益集團之間的關係。

而在劉備死後,這樣的矛盾逐漸凸顯出來,雖說有諸葛亮鎮壓,但也好不到哪裡去。

從後來姜維北伐有人從中掣肘,諸葛瞻孤身率軍抗爭,譙周等大臣奉勸劉禪投降曹魏就能看出,蜀漢內部矛盾非常嚴重。

正因如此,諸葛亮才需要通過北伐,轉移蜀漢內部矛盾,讓大家一致對外,以保證蜀漢內部的穩定。

筆者認為,雖然北伐沒有成功,但諸葛亮就這樣轉移內部矛盾的方式無疑是非常正確的。

正因如此,後來諸葛亮去世後,蜀漢依舊能屹立多年不倒,由此可見,諸葛亮北伐功在當代,利在將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蜀漢政權滅亡的十大原因!蜀國滅亡時間

蜀漢政權是在公元263年滅亡的,而東吳是在公元280年滅亡的。蜀漢相對東吳來說,地理條件更加險要和易守難攻,而且諸葛亮善於治國是歷史上所公認的,在三國之中蜀國也是相對治理得最有條理的。在複雜的對...

三國蜀漢政權滅亡的十大原因!蜀國滅亡時間

蜀漢政權是在公元263年滅亡的,而東吳是在公元280年滅亡的。蜀漢相對東吳來說,地理條件更加險要和易守難攻,而且諸葛亮善於治國是歷史上所公認的,在三國之中蜀國也是相對治理得最有條理的。在複雜的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