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國40萬兵馬,蜀國只有9萬,諸葛亮為啥多次主動出擊北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觀點:諸葛亮北伐,有三大原因,也可稱為三大目標。

最高目標:復興漢室;中等目標,蠶食雍、涼,保持對魏國的政治軍事威脅;最低目標,以弱示強,保持威懾力,刷存在感。


第一,復興漢室,統一中原,始終是劉備諸葛亮集團的最高目標。

這個戰略目標,從三顧茅廬隆中對的時候就已經制訂下來,早期的各方勢力演化,也是按照諸葛亮的預測發展,不能不佩服孔明的睿智和洞見。

隆中對的核心思想,就是占據益州作為根據地,大後方;占據荊州作為樞紐和橋頭堡。

帶到天下有變,時機成熟,從益州荊州兩路進軍,北上復興漢室。

因此,北伐是必須要幹的事兒。

第二,蠶食雍涼。

蠶食雍州涼州,這是當年法正和劉備討論北上奪取漢中的時候,就提到的概念。

諸葛亮北伐,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法正的觀點。

蠶食魏國的雍州涼州,擴大蜀國的地盤,削弱魏國的勢力範圍,既是一個量變的過程,也可以慢慢向質變轉變。

此外,諸葛亮跨凌邊疆,震盪宇內,既給魏國帶來軍事壓力,也帶來政治壓力。

魏國畢竟是取代漢帝稱王,曹操時代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優勢已經喪失,而劉備集團興漢討賊的旗幟仍然擁有政治合法性,對一些懷念漢朝的人依舊有一定的吸引力。

第三,以弱示強,保持威懾力,刷存在感。

以弱示強這一招劉備就曾經用過。

當年關羽死於吳國之手,魏文帝召開時局研討會,問蜀國會不會為關羽報仇,絕大部分謀臣認為蜀國弱小,只有關羽能打,關羽掛掉之後,不可能在再主動出擊,只有侍中劉曄認為,劉備一定會打腫臉充胖子,以弱示強。

蜀雖狹弱,而備之謀欲以威武自強,勢必用眾以示其有餘。

後來果然劉備兵發東吳,結果在夷陵被修理的認不得爹媽。

那麼諸葛亮北伐,同樣也是這個邏輯。

蜀國雖然弱小,但是依舊有軍力北伐強大魏國,這也是做給孫權看的,不要小瞧我們蜀國,別想著劉備死了就攻打蜀國撿便宜;另外一點,也是鼓舞刺激孫權,俺們小蜀國都敢跟魏國叫板,你們難道那麼孬種嗎?只要孫權受到鼓舞,並肩北伐,也有助於諸葛亮實現自家的目標。

當然了,人算不如天算。

隆中對中設想的益州荊州雙路北伐的戰略,因為關雲長被斬首而破壞。

劉備一意孤行向東吳復仇,夷陵慘敗更加傷了蜀國元氣,使得北伐計劃延遲多年。

而第一次北伐最有成功希望,可惜諸葛亮心胸狹窄,不採納大將魏延的奇襲子午谷計劃,錯失最佳戰機。

給了魏國從容調兵對抗的機會。

結果勢力弱小的蜀國居然慢慢跟本錢雄厚的魏國打起了消耗戰,這特麼不是開玩笑嘛。

因此北伐最終以失敗而告終,是必然的結局。

這是後話。

但是不能說當初諸葛亮北伐的錯誤的。

總結: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魏國,有包括復興漢室在內的多重算計,只可惜時運不濟,功敗垂成,空留遺憾。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諸葛亮、五虎將那麼牛,為何蜀國先亡了

蜀漢政權,以劉備之德,孔明之智,五虎之勇,又有十萬大軍,加之漢室正統的身份和蜀道奇險的拱衛,被人們寄以無限厚望,卻在鄧艾的奇襲之下瞬間便轟然倒塌,並且先於東吳滅亡近二十年。人們不禁會問:蜀國即使...

大意失荊州背後是諸葛亮的戰略失誤造成的

話說諸葛亮提出《隆中對》之時,提出了很多戰略目標和計劃,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取的荊州和益州的控制權,以此為基礎建立自己的根據地,最終達到復興漢室的目標。然而這些目標的基礎,也是最根本的一點,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