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國40萬兵馬,蜀國只有9萬,諸葛亮為啥多次主動出擊北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觀點:諸葛亮北伐,有三大原因,也可稱為三大目標。
最高目標:復興漢室;中等目標,蠶食雍、涼,保持對魏國的政治軍事威脅;最低目標,以弱示強,保持威懾力,刷存在感。
第一,復興漢室,統一中原,始終是劉備諸葛亮集團的最高目標。
這個戰略目標,從三顧茅廬隆中對的時候就已經制訂下來,早期的各方勢力演化,也是按照諸葛亮的預測發展,不能不佩服孔明的睿智和洞見。
隆中對的核心思想,就是占據益州作為根據地,大後方;占據荊州作為樞紐和橋頭堡。
帶到天下有變,時機成熟,從益州荊州兩路進軍,北上復興漢室。
因此,北伐是必須要幹的事兒。
第二,蠶食雍涼。
蠶食雍州涼州,這是當年法正和劉備討論北上奪取漢中的時候,就提到的概念。
諸葛亮北伐,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法正的觀點。
蠶食魏國的雍州涼州,擴大蜀國的地盤,削弱魏國的勢力範圍,既是一個量變的過程,也可以慢慢向質變轉變。
此外,諸葛亮跨凌邊疆,震盪宇內,既給魏國帶來軍事壓力,也帶來政治壓力。
魏國畢竟是取代漢帝稱王,曹操時代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優勢已經喪失,而劉備集團興漢討賊的旗幟仍然擁有政治合法性,對一些懷念漢朝的人依舊有一定的吸引力。
第三,以弱示強,保持威懾力,刷存在感。
以弱示強這一招劉備就曾經用過。
當年關羽死於吳國之手,魏文帝召開時局研討會,問蜀國會不會為關羽報仇,絕大部分謀臣認為蜀國弱小,只有關羽能打,關羽掛掉之後,不可能在再主動出擊,只有侍中劉曄認為,劉備一定會打腫臉充胖子,以弱示強。
蜀雖狹弱,而備之謀欲以威武自強,勢必用眾以示其有餘。
後來果然劉備兵發東吳,結果在夷陵被修理的認不得爹媽。
那麼諸葛亮北伐,同樣也是這個邏輯。
蜀國雖然弱小,但是依舊有軍力北伐強大魏國,這也是做給孫權看的,不要小瞧我們蜀國,別想著劉備死了就攻打蜀國撿便宜;另外一點,也是鼓舞刺激孫權,俺們小蜀國都敢跟魏國叫板,你們難道那麼孬種嗎?只要孫權受到鼓舞,並肩北伐,也有助於諸葛亮實現自家的目標。
當然了,人算不如天算。
隆中對中設想的益州荊州雙路北伐的戰略,因為關雲長被斬首而破壞。
劉備一意孤行向東吳復仇,夷陵慘敗更加傷了蜀國元氣,使得北伐計劃延遲多年。
而第一次北伐最有成功希望,可惜諸葛亮心胸狹窄,不採納大將魏延的奇襲子午谷計劃,錯失最佳戰機。
給了魏國從容調兵對抗的機會。
結果勢力弱小的蜀國居然慢慢跟本錢雄厚的魏國打起了消耗戰,這特麼不是開玩笑嘛。
因此北伐最終以失敗而告終,是必然的結局。
這是後話。
但是不能說當初諸葛亮北伐的錯誤的。
總結: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魏國,有包括復興漢室在內的多重算計,只可惜時運不濟,功敗垂成,空留遺憾。
諸葛亮、五虎將那麼牛,為何蜀國先亡了
蜀漢政權,以劉備之德,孔明之智,五虎之勇,又有十萬大軍,加之漢室正統的身份和蜀道奇險的拱衛,被人們寄以無限厚望,卻在鄧艾的奇襲之下瞬間便轟然倒塌,並且先於東吳滅亡近二十年。人們不禁會問:蜀國即使...
諸葛亮五次北伐無功而返,為何不按原計劃,奪回荊州後一舉伐魏?
說起三國,沒有誰不會想到那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一代謀臣,諸葛孔明。諸葛亮雄才偉略,智謀無雙,本就出生世家的他因佩服劉備的品格而投於劉備帳下,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寫道: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
三國演義沒講的歷史:劉備的最強謀士並非諸葛亮,而是這虎將
文 | 江隱龍 如果說赤壁之戰前,漢末以來的亂局正在朝著統一的方面穩步向前,那當孫權借南郡於劉備之後,諸葛亮「隆中對」所構想的三足鼎立從此有了實現的可能。劉備占據荊州一郡後完全阻斷了揚州與益州的...
劉備伐吳,為何諸葛亮選擇沉默,反而是趙雲直諫反對?
文 | 江隱龍 如果說赤壁之戰前,漢末以來的亂局正在朝著統一的方面穩步向前,那當孫權借南郡於劉備之後,諸葛亮「隆中對」所構想的三足鼎立從此有了實現的可能。劉備占據荊州一郡後完全阻斷了揚州與益州的...
諸葛亮做了16年軍師,到底幫劉備做了什麼,劉備要託孤、讓位
蜀漢皇帝劉備夷陵慘敗,逃到白帝城,病重,命丞相諸葛亮輔佐太子,安排託孤事宜。劉備對諸葛亮說:「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一定能安定國家,成就大業。我的兒子值得輔佐,你就輔佐他,如果他無才,你就取代他...
議論蜀漢不能統一天下的原因:失荊州和夷陵之戰
公元(211年),西川的益州牧劉璋擔心曹操攻打西川,便想借劉備的兵馬抵禦曹操。於是劉備讓諸葛亮和關羽、張飛、趙雲鎮守荊州。於是孔明總守荊州,關羽拒襄陽要路,當青泥隘口;張飛領四郡巡江,趙雲屯江...
大意失荊州背後是諸葛亮的戰略失誤造成的
話說諸葛亮提出《隆中對》之時,提出了很多戰略目標和計劃,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取的荊州和益州的控制權,以此為基礎建立自己的根據地,最終達到復興漢室的目標。然而這些目標的基礎,也是最根本的一點,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