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關羽進攻樊城的時候,劉備進攻關中,結果會如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自古以來得關中者得天下,秦以關中為根據地,進可攻退可守,而且數次擊敗六國聯軍,可見關中之地易守難攻。

後來劉邦也是在被封為漢王以後,暗度陳倉占領關中,自此雖多次被項羽打敗但只要退守關中項羽也攻不進去,最終依靠蜀地和關中逐步擴張,將項羽擊敗建立大漢王朝,由此可看出,關中之地是稱王稱霸的關鍵,可以說誰得關中誰得天下。

那麼東漢末年,劉備、曹操、孫權三分天下,此時的關中在曹操手裡,劉備占有荊州、益州和漢中,孫權占據江南,在公元219年5月,劉備擊敗曹操占領漢中,6月劉備派遣劉封、孟達攻打上庸,7月時關羽進攻樊城。

很多人說關羽在進攻樊城的時候沒有和劉備說,這是不可能的,因為關羽在進攻樊城之前劉備為了穩定東吳將荊州南部三郡劃給孫權,所以關羽進攻樊城劉備是知道的,關於為何進攻樊城呢?其實這就要從《隆中對》說起

《隆中對》中提到「待天下有變,天下有變, 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 洛, 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 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誠如是, 則霸業可成, 漢室可興矣。

那麼這就可以解釋為何關羽要進攻樊城,其實是為了策應劉備的漢中行動,當時應該是這樣的,關羽看到劉備稱漢中王,覺得隆中對的條件已經達成,於是在和東吳和談的情況下出兵樊城,直指洛陽,這就分兩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東吳不偷襲

此時劉備應該從當年劉邦進關中的陳倉道揮師北上,進軍關中,由於剛剛經歷過漢中之戰,曹軍敗退,此刻關羽出兵樊城嚇得曹操都準備遷都,所以根本無力援助關中,以劉備勝利之師兵峰正銳可一舉拿下關中,再派馬超去西涼策應舊部,而曹操見兩面夾擊定然會放棄樊城撤退,關羽不用長久圍曹仁,自然東吳也沒有偷襲的機會,如此劉備占據荊州、益州、漢中、關中、西涼可以說占據半個中國,荊州南下可俯衝孫權,漢中東出可進攻曹操,天下可得,漢室可興。

第二種情況:東吳偷襲

如果劉備出兵拿下關中,即使東吳偷襲關羽丟掉荊州,但是占據了關中和西涼的劉備,依然可以虎視東方,就算孫曹聯軍也難以攻破關中和益州之地,可立於不敗之地,待休養生息後逐步東出,也比窩在益州和漢中強,起碼諸葛亮也不會五次北伐都失敗,關中東出地勢平坦,不存在缺糧的問題,益州南下俯視荊州,占據地利。

那麼為什麼這麼有利的事情也符合隆中對的策略,在關羽圍攻樊城的半年裡,劉備卻沒有任何動作呢?有人說是剛打完漢中之戰需要休整,那曹魏還輸了漢中之戰豈不是更要休整,所以這不是理由。

真正的理由可能是劉備對於關羽越權的表現不滿,雖然劉備知道關羽攻打樊城,但是應該不是劉備指派的,而是關羽請戰或者說是邊請戰邊出戰,那麼對於蜀漢系統的二把手關羽的要求,劉備不能拒絕,但是劉備卻心裡也不爽,所以在這長達半年的時間裡一直是派人探聽和書信來往,既沒有增援的意思,也沒有側面響應的意思,但是當年10月東吳偷襲荊州,12月關羽被俘,這中間有兩個月時間,劉備肯定是知道荊州丟了,卻沒有派人去接應關羽,這就讓人有點匪夷所思了,唯一的解釋就是劉備對於關羽存在著一定的不滿情緒,所以可以說劉備間接害死了關羽。

所以才會在關羽死後2年才對東吳動兵,雖然名義是報仇,卻一路上登記土地、人口,儼然是去占領地盤的,也就是打折為關羽報仇的幌子去占東吳的地盤,沒想到居然還在夷陵敗了。

所以蜀漢唯一一次進軍關中的機會就這樣破滅了,關羽也白白犧牲了,而劉備坐觀成敗,最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參考資料:《三國志》、《三國演義》

本文由從思考開始原創,轉載請註明作者。

歡迎關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關羽死亡之謎:竟是諸葛亮的見死不救?

諸葛亮在世人心目中一直是神機妙算、鞠躬盡瘁的形象。最近,上海大學系教授朱子彥在新著《走下聖壇的諸葛亮》(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中,對三國史上一些著名的舊案作了新的詮釋,如諸葛亮出山時為何選擇劉備?...

諸葛亮:蜀漢沒能問鼎天下,是因為他錯了麼?

諸葛亮未出茅廬,便知天下三分,諸葛亮初次登入政治舞台就是以《隆中對》給劉備描述了一個戰略遠景。諸葛亮在對策中,為劉備成就蜀漢大業規劃了一條明確而又完整的內政、外交政策和軍事路線,相當周詳地描繪出...

程序猿話歷史

劉備堅持攻打東吳,並非要為關羽報仇根據《三國演義》的描述和大多數人的印象里,劉備傾蜀漢全國之力攻打東吳,是為了給死於東吳之手的義弟關羽報仇。我卻認為,劉備之所以出兵攻吳,並不單純是為了給雲長報仇...

諸葛亮為何對關羽見死不救?真相曝光

諸葛亮出山時為何選擇劉備?諸葛亮竭力北伐是否真的忠於漢室,還是存有「自取」之謀?關羽真的是大意失荊州嗎……種種分析,卸下了諸葛亮頭上的歷史光環。關羽孤軍北伐,攻打襄樊,是戰略上的嚴重失誤。稍懂三...

荊州爭奪:三國鼎立的關鍵一戰

作者:殷嘯虎東吳借出荊州「臭棋」還是「好棋」?借荊州,是孫劉兩家聯合抗曹的象徵,也是兩家最終刀兵相見的導火索。孰是孰非,依然難有定論。要釐清這一問題,得從事件的始作俑者魯肅談起。在小說《三國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