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躋身名將之列非演義神化,此場大戰,能戰善謀之風,彰顯無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千百年來,關羽一直都是人們崇拜的戰神級人物。

老百姓對他的直觀印象,就是個人戰鬥力爆表,在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如同探囊取物。

《三國志.關張馬黃趙傳》記關羽殺顏良事,簡直是天神下凡,予取予求。

不但在兩軍對壘中,單槍匹馬闖入敵陣,並把端坐於數萬兵眾擁簇之中敵軍大將的腦袋砍下,還提著血淋淋的腦袋按原路殺回,無人能擋。

《三國志》作者陳壽因此稱:「關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為世虎臣!」

三國以降,歷朝歷代,每有兇悍勇猛之士出現,人們都喜歡以關、張作為標杆來比較,如劉宋之薛安都、南齊之周盤龍、隋之史萬歲、唐之尉遲恭等等。

即便是宋之名將岳飛,早年也把關、張視為自己的偶像。

可見,關羽的戰神之名,還真不是《三國演義》的誇大和虛構。

但是,近年來,總有些人抱著懷疑的目光來審視歷史,總認為關羽根本就是個被《三國演義》神化的人物,歷史上的關羽名不副實,是個十足水貨。

他們所持論點無非兩個:

一、斬顏良屬於偷襲,勝之不武,非英雄所為。

二、無戰略目光,貿然發動襄樊大戰,血本輸光,白白賠上自己父子的性命不說,還葬送了蜀漢大好前程,喪失了興復漢室的機會。

第一個論點無庸多辯,只想說,就算顏良是泛泛之輩,就算顏良是在戰場上打瞌睡被關羽偷襲了,但總不見得戰場上顏良手下的成千上萬名將士兵卒都是在打瞌睡吧?他們為什麼阻攔不住關羽的衝殺?以至於關羽說來就來,說走就走,在千軍萬馬之中來去自如,如出入無人之境。

如果關羽真是個水貨,不具備「萬人敵」的能力,恐怕做不到這點吧?換其他人,恐怕完成不了這樣驚艷的表演吧?

這裡重點說說第二點。

很多人喜歡以成敗論英雄。

襄樊大戰是以關羽的敗亡降下帷幕的,要貶損關羽的人無疑會根據這一點大斥關羽的種種不是。

但是,橫看豎看,無論怎麼看,即使這是一場敗仗,也總不負關羽戰神之名。

自古兵凶戰危,戰場上的情況轉瞬萬變,沒有誰能預料下一秒會發生什麼,也沒有誰有百分百的勝算。

我們先來說說,關羽該不該發起這場大戰,他在這場大戰之前有沒有「廟算」,戰勝的把握有多大,在戰場上他的掌控力如何、執行力如何。

襄樊大戰的爆發時間是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此前一年(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劉備發起漢中之戰,不但占有了漢中之地,還陣斬了曹操大將夏侯淵。

曹操被迫親征,但劉備拒險而守,曹操尋找不到有利戰機,不得已撤兵。

不過,漢中戰事雖然暫時停歇,但雙方誰也不敢大意,各駐重兵對峙。

畢竟,劉備已經具備了出秦川的條件,則曹操的大軍就不能完全從關中撤回。

而蜀東孟達、李平(李嚴)的軍隊已從房陵進攻上庸,劉封則從漢中沿沔水順流而下相夾擊,迫降了上庸太守申耽。

關羽所駐守的荊州,襄、樊掌握在曹操手中,江夏、長沙、桂陽操控在東吳手裡,關羽所據只有南郡、零陵和武陵,生存壓力比較大。

最主要的是,當年諸葛亮在隆中給劉備及其集團策劃好了戰略大方向:曹操勢力強勁、風頭無兩,暫時難於與之爭鋒;孫權積父兄三代功業割據有江東,可以以之為外援而不可以圖謀,劉備集團能夠經營的唯有荊、益二州。

一旦跨有荊、益二州,制定、執行好內外政策,靜觀天下有變,派一員上將率領荊州軍隊挺進宛縣、洛陽,劉備親率益州大軍出師秦川,雄圖大業可成,漢室可復興。

「隆中對」的戰略思想猶如撥雲見日,劉備在其後的行動中,嚴格按照這個戰略規劃執行。

而在劉備的心目中,關羽就是那個「率領荊州軍隊挺進宛縣、洛陽」的最佳人選,否則也不會讓關羽獨領一軍來駐守來鎮守戰略要地荊州。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這年,關羽已經年近六旬了,自然有一種時不我待的緊迫感。

劉備已經勝利奪取漢中,出師秦川的條件已經具備。

上庸申耽已經投降,後顧之憂似乎已經解除。

另外,樊城守將曹仁雖然已經平定了宛城的侯音之亂,但宛城被屠,曹仁的後方不穩。

作為一個軍人,關羽負起應有的責任感,他認為出宛、洛的條件已經成熟,於是選擇了進擊魏國駐守的樊城。

雖說蜀漢和孫吳在建安二十年達成了協議,荊州分屬已定,但來自東吳的威脅,關羽也不是沒有考慮過。

關羽在鎮守荊州期間,他一直著手修築江陵城、建造烽火台預警系統、訓練水軍。

在關羽看來,一旦出擊樊城順利,東吳方面應該不敢搞什麼小動作,而且,有自己這套烽火台預警系統,足可解決一切問題。

再者,關羽如果不在這個時候進擊樊城,一旦樊城的曹仁打過來,始終不忘收復荊州的東吳說不定會配合曹軍做出什麼事來。

主動出擊,反而會占據先機。

於是,襄樊之戰就打響了。

初期戰事完全按照關羽的設想發展,進展順利,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中原震響。

曹操為避開關羽鋒芒,一度考慮遷都。

梁、郟、陸渾等地反曹勢力紛紛遙接關羽的印信和號令,形勢大好。

但遺憾的是,關羽孤軍北伐,沒有得到有力的策應和援助,樊城守將曹仁以死堅守,曹操的援軍源源不斷地趕來,東吳忽然背後捅刀,糜芳、傅士仁又不戰而降,江陵城中將士的妻、子都做了俘虜,關羽的部眾散盡,形勢急轉直下,最終關羽在臨沮兵敗被殺。

關羽的兵敗身死影響巨大,也最終構定了三國格局,使整個蜀漢國成了偏安一隅的小國。

但無論如何關羽是以己一支偏師對抗孫、曹兩大集團,雖敗猶榮。

楚漢相爭,項羽是在擁有絕對優勢的情況下被劉邦一點點逆襲,最終在垓下做了逃兵,逃來逃去,在烏江自刎,尚且成為光照千古的大英雄。

和劉備、諸葛亮一樣,關羽以興復漢室為己任,審時度勢,強挑橫樑,可謂氣吞山河,並且攪得中原天翻地覆,幾乎就要成功,壯哉!

縱觀整個三國時期的大規模戰事,以一人挑大樑獨唱主角的,僅此一出!

無怪於劉曄因稱讚:「蜀,小國耳,名將唯羽。

襄樊大戰不是關羽個人歷史的污點,反倒是其絢麗奪目的亮點,是躋身名將之列的最有力憑證。

多少年來,人們都把失敗的原因歸咎於關羽的驕傲和粗疏。

這其實是不對的。

關羽的失敗,歸根到底在於諸葛亮的「隆中對」的戰略思想。

一代偉人曾對「隆中對」分兵作戰的錯誤思想作過論述,在此不再展開。

只想總結一句:關羽以偏師北伐計劃是失敗了,而如果換蜀國其他任何一個人來做這件事情,情況絕不會比關羽好,只會比關羽更差。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關羽死亡之謎:竟是諸葛亮的見死不救?

諸葛亮在世人心目中一直是神機妙算、鞠躬盡瘁的形象。最近,上海大學系教授朱子彥在新著《走下聖壇的諸葛亮》(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中,對三國史上一些著名的舊案作了新的詮釋,如諸葛亮出山時為何選擇劉備?...

劉備為什麼要殺關羽 劉備為何不救關羽

關羽北征始於漢建安二十四年(219)七月,當時的背景是劉備已取得漢中(東川)和上庸(湖北西北部),曹操大軍退扎長安(陝西西安)。就在此前不久,襄樊地區爆發了一場戰爭。這場戰爭究竟是誰挑起的,諸...

關羽敗死荊州,諸葛亮究竟有多大責任

被尊為一代武聖的關羽,在其聲望達到巔峰的時刻,卻也開啟了極速敗亡的命運。公元219年8月下旬,關羽率荊州軍北上進攻曹魏大將曹仁駐守的襄樊,圍樊城、降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卻在三個月之內又迅速敗...

你的任性,要多少人為你買單?

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被稱為三國「三大戰役」,每場戰爭都有重新劃定天下格局的意義。但也有人說,官渡之戰是曹操和袁紹掐架,屬於前傳;赤壁之戰是「三分」序曲;夷陵之戰是「三分」尾聲。而真正決...

五虎大將關羽敗走麥城,劉備為什麼不救?

熟讀三國的歷史,大家都知道,在建安二十四年,蜀漢五虎頭號大將關羽在敗走麥城時為吳將截獲,被斬於臨沮的故事。大家都知道,關羽敗走麥城,意味著荊州的丟失,荊州人才儲備的丟失,蜀漢政權的勢力進一步的削...

關羽出兵襄樊:是為了響應隆中對戰略?

【導讀】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關羽率領劉備留守荊州的軍隊,進攻魏國駐守樊城的曹仁,襄樊之戰打響。戰役開始進展順利,藉助秋天的大雨,漢水泛濫,于禁所率領的七軍都被大水淹沒,關羽擒獲了于禁,還...

三國中諸葛亮為什麼不救關羽

看過三國史的人都知道,諸葛亮《隆中對》的決策是待天下有變,益州和荊州兩路大軍同時北伐,一攻宛洛,一攻長安,使曹魏首尾不能兼顧。而關羽所率領的荊州軍僅是蜀漢的偏師。

無兵力支援的關羽為何還要發起襄樊之戰?

襄陽之戰是元朝統治者消滅南宋政權的一次重要戰役,是中國歷史上宋元封建王朝更迭的關鍵一戰。這次戰役從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蒙將阿術進攻襄陽的安陽灘之戰開始,中經宋呂文煥反包圍戰,張貴張順援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