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爭奪:三國鼎立的關鍵一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作者:殷嘯虎
東吳借出荊州「臭棋」還是「好棋」?
借荊州,是孫劉兩家聯合抗曹的象徵,也是兩家最終刀兵相見的導火索。
孰是孰非,依然難有定論。
要釐清這一問題,得從事件的始作俑者魯肅談起。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魯肅給人的印象是一個忠厚、誠實的長者,老是被周瑜、諸葛亮戲弄和利用。
尤其是在借荊州一事上,上了諸葛亮的當,鑄下大錯。
這當然是小說家之言。
歷史上的魯肅是一個具有雄才大略、足智多謀的政治家和軍事家,為孫吳定鼎江東作出卓越貢獻。
把荊州借給劉備,的確是魯肅的建議,對此孫權也一直耿耿於懷。
他在評價魯肅一生功過時,亦直言不諱地說:「後雖勸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
」
可是,魯肅為什麼要勸孫權借荊州給劉備呢?魯肅是很看重荊州的。
在與孫權初次見面時,他就提出控制荊州以鼎足江東、奪取天下的建議:「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
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
規模如此,亦自無嫌。
何者?北方誠多務也。
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
這一見解,同諸葛亮提出的「三分天下」構想,可謂不謀而合,而且更為實際,堪稱東吳版「隆中對」,由此可見魯肅的戰略眼光。
更為重要的是,在之後輔佐孫權的過程中,他堅定不移地將這一戰略構想付諸實踐。
建安十三年,劉表病故,曹操揮師南下,劉表之子劉琮投降,曹操不戰而得荊州,劉備敗退至當陽。
一旦劉備被曹操消滅,東吳將面臨獨自對抗曹操的局面,而在荊州被曹操占領的情況下,東吳的形勢將岌岌可危。
在這種情況下,魯肅以弔喪為名,前往當陽長坂坡同劉備會面,提出了聯合抗曹的建議,並同諸葛亮一起到柴桑面見孫權,商議聯合抗敵之事。
此時,東吳內部對抗曹之事意見不一。
長史張昭等認為,雙方實力懸殊,長江天險也已失去,只有迎降曹操。
但魯肅力排眾議,勸說孫權下定決心聯劉抗曹。
孫權聽從他的建議,命周瑜為統帥,魯肅為贊軍校尉,聯合劉備,共同抵禦曹操。
最終,赤壁一戰,大敗曹軍。
赤壁之戰後,劉備奪得武陵、長沙、桂陽和零陵四郡,北岸的南郡、江夏等地則被孫權奪取。
孫權將荊州牧的頭銜讓出,還把自己的妹妹嫁給了劉備,從而形成分治荊州的局面。
但是,劉備認為四郡之地太少,「不足以容其眾」。
於是,到東吳都城京口去見孫權,要求將整個荊州的土地都「借」給自己。
周瑜、呂范等人勸孫權趁機扣留劉備。
周瑜說:「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
愚謂大計,宜徙備置吳,盛為築宮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娛其耳目。
」但魯肅認為,不僅不能扣留劉備,而且應當答應劉備的請求。
從長遠來看,周瑜、呂范等人的建議是對的。
但從當時的形勢來看,孫權在東西兩面同曹操作戰互有勝負,如果此時扣留劉備,又將獨自面對曹操的壓力。
因此,孫權最終還是聽從了魯肅的建議,將荊州借給劉備。
據說,曹操聽到這個消息後,震驚得筆都掉在了地上。
關羽擔任守將「敗筆」還是「妙招」?
魯肅建議把荊州借給劉備,是從戰略角度來考慮的。
荊州是東吳的上游,只有控制荊州,才能保證東吳的安全。
當時,劉備的力量還很弱小,不足以構成威脅;劉備只有依靠孫劉聯盟才能抵禦曹操;曹操固然強大,但荊州對曹操而言具有地理上的優勢。
因此,把荊州借給劉備,等於替東吳設置了一道「防火牆」。
劉備當然也清楚自身的處境,因此在荊州站穩腳跟後,又發兵西進,奪取益州,建立了穩固的根據地。
孫權得知情況後,便派諸葛亮之兄諸葛瑾去索取荊州。
誰知,劉備竟然說要等奪取涼州後再歸還,實際上是想賴帳不還了。
這麼做,既要冒著孫劉聯盟解散的風險,而且道義上也先輸了一招。
在這種情況下,要守住荊州,不僅靠軍事力量,更要靠政治謀略。
由此,荊州守將的人選就非常重要。
可是,劉備派駐荊州的守將,恰恰是驍勇善戰卻又剛愎自用的關羽。
對於這一安排,王夫之在《讀通鑑論》明確指出是一招敗筆。
果然,孫權見劉備拒不歸還荊州,便派人去接收長沙、零陵和桂陽三郡,但來人都被關羽趕走。
孫權大怒,命呂蒙帶兵二萬奪取了三郡,並派魯肅帶萬餘人駐守益陽抵禦關羽。
劉備聞訊,命關羽帶兵奪回三郡。
在此千鈞一髮之際,魯肅為避免孫劉聯盟的徹底破裂,邀請關羽會面,並提出各自將兵馬布置在百步以外,自己與關羽單刀赴會。
魯肅部下怕出變故,勸他不要輕蹈險地,但魯肅毅然赴會。
會上,魯肅指責劉備背信棄義:「今已藉手於西州矣,又欲翦並荊州之土,斯蓋凡夫所不忍行,而況整領人物之主乎?」關羽啞口無言。
就在此時,劉備聽說曹操準備進攻漢中,擔心益州有失,不得不向孫權求和。
最終,以湘水為界平分荊州,長沙、江夏、桂陽以東屬孫權,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屬劉備。
孫劉兩家重修盟好,暫時化解了危局。
蜀漢失去荊州「大意」還是「必然」?
「大意失荊州」是一句耳熟能詳的成語,說的就是關羽因輕敵而失荊州之事。
加上《三國演義》的渲染,似乎成了一件板上釘釘的事。
然而,關羽失荊州,真的僅僅是因為「大意」嗎?
從戰略格局來看,關羽北伐曹魏,本來是一步好棋。
諸葛亮《隆中對》給出的戰略方針,核心其實是這樣一段話:「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
前一部分的戰略目標,隨著在益州政權的穩固,可以說是基本實現了。
建安二十四年,劉備奪取漢中,自立為漢中王。
不久,關羽率荊州之兵北伐,攻打樊城,水淹七軍,大敗曹軍,「自許(昌)以南,往往遙應羽,羽威震華夏」,曹操甚至打算遷都以避其鋒芒。
可見,關羽北伐是符合併實踐《隆中對》的戰略構想。
從戰術角度來看,關羽北伐的時機選擇也是正確的。
當時,曹魏正陷於東西兩面作戰的困境中。
經過一年多的戰爭,漢中為劉備所取,大將夏侯淵被殺,可以說是曹操遭遇的一個重大挫敗;東面,東吳在合肥一帶牽制了曹魏兵力;而在內部,京兆尹金禕夥同耿紀、吉本等人圖謀叛亂,宛城守將侯音也起兵造反。
可以說,曹魏駐守荊州的部隊,此時是軍心極為不穩的。
此外,對於諳熟水戰的荊州兵而言,夏秋之際南方漲水,更有利於作戰。
對於這些問題,曹魏的官員也看出來了。
當時,為防範東吳,曹魏在淮南一帶部署了許多人馬。
但揚州刺史溫恢認為,此間雖有賊,然不足憂。
今水潦方生,關羽驍猾,正恐有變耳。
然而,關羽的北伐,不僅最終失敗了,還丟掉了荊州,使得蜀漢困於益州一隅,無力再向外發展。
這個責任,恐怕首先應當由劉備來承擔。
按照《隆中對》的構想,劉備應該「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及時策應關羽。
但令人不解的是,在這段時間裡,曹操從漢中回到長安,又從長安趕到洛陽,甚至還打算親自去救援樊城,最後還是派出了大將徐晃帶兵前往,自己在洛陽坐鎮。
反觀劉備,既沒有出兵策應,也沒有發兵救援,甚至在孫權願意「討羽自效」、偷襲荊州的計劃泄露時,劉備還是沒有採取措施,坐視關羽在曹吳兩家的聯合攻擊之下敗亡。
因此,後人對劉備提出了不少質疑。
從關羽自身的策略來看,兵力不足加上兩面樹敵,是導致失敗的一個直接原因。
劉備駐守荊州的軍隊本來就不多,諸葛亮入川時又帶走張飛、趙雲等大部人馬,留下的不過區區數萬人。
之所以能夠取得水淹七軍的勝利,同藉助水勢有很大的關係。
對於這一點,曹操的部屬蔣濟看得很清楚。
他對曹操說:「于禁等為水所沒,非戰攻之失。
」
進一步來看,關羽能俘獲于禁的數萬人馬,卻無法攻破曹仁僅率幾千人駐守的樊城,足見其兵力有弱點。
等到徐晃所率的援軍一到,關羽直接連敗幾陣,不得不撤圍退兵。
當然,真正給關羽致命一擊的還是東吳。
事實上,東吳內部在如何對待關羽的問題上,是有不同意見的。
魯肅從聯劉抗曹的大局出發,認為應當安撫關羽;呂蒙則從東吳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發,建議孫權消滅關羽、奪回荊州。
本來,孫權還想靠同關羽聯姻的方式拉攏對方,可關羽剛愎自用,不僅予以拒絕,甚至惡言侮辱孫權,逼得孫權採納呂蒙的建議,趁關羽攻打樊城之際偷襲荊州。
這一消息在東吳出兵之前,就已被曹操故意泄露了。
在此情形下,關羽軍心不穩,很快被徐晃擊敗;留守荊州後方的麋芳、傅士仁也因不滿關羽的輕侮,直接開城投降,從而導致關羽退路被斷,不得不敗走麥城,最終遭到擒殺。
可見,關羽失荊州,實際上是外部環境以及蜀漢集團自身失誤而造成的。
當然,「大意失荊州」還是給後人留下了許多值得總結的地方,同樣也有一些懸案需要破解。
比如,為什麼如此重大的決策,作為軍師的諸葛亮竟然沒有參與,亦始終未發一言?諸葛亮入川之後,一直到失去荊州,史書關於他的記載僅僅是「先主外出,亮常鎮守成都,足兵足食」一句話,這又暗示了什麼?(殷嘯虎)
劉備借荊州的歷史真相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劉兩家因為荊州一段公案最後兵戎相見,這結果就是家喻戶曉的關羽大意失荊州,而這段公案就是劉備借荊州。這一傳說經過《三國演義》和戲劇再度渲染,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終於...
東吳最強儒將,若不死可救關羽,孫權卻視其為「內奸」
熟讀三國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曹魏是勢力最強大的,蜀漢和東吳單方面向力抗曹魏是不可能戰勝的,甚至會很快滅亡。只有蜀漢和東吳結成聯盟,才有可能與曹魏抗衡,甚至等到中原突變,北伐中原,而竊取天下,改變三...
讓諸葛亮頭疼的荊州外交風波,在215年差點崩盤
正當劉備、諸葛亮攻占益州,轟轟烈烈的進行「西部大開發」時,東邊卻來了麻煩。這麻煩還是來自於之前的盟友孫權。根據《隆中對》,江東孫吳是興復漢室的當然盟友,要長期合作。劉備孫權共同在赤壁之戰打敗了曹...
劉備打江山,全靠諸葛亮的隆中對,卻被司馬懿用8個字輕鬆破解
《三國演義》中的赤壁之戰,在描寫周瑜和諸葛亮關係時,有6個字流傳天下:既生瑜,何生亮,意思是說諸葛亮是周瑜的剋星,凡是周瑜使出的招數,全被諸葛亮識破,在諸葛亮面前討不到半分便宜。當然這是小說家言...
諸葛亮《隆中對》的戰略是空想?
「若跨有 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
孫權奪了荊州,卻不該殺害關羽,更不該把關羽首級送給曹操
公元220年,關羽遇害,孫權不僅奪取了荊州,還殘忍殺害了關羽,並把關羽的首級送給了曹操。這直接導致孫劉聯盟的破裂,爆發了猇亭之戰,東吳西蜀都遭遇重大損失了。孫權真地不應該這樣做,為什麼呢?小編就...
解析三國東吳孫權心腹魯肅的才能如何
魯肅是東漢末年東吳的戰略家和外交家,可以說魯肅是非常具備戰略眼光的,魯肅幼年喪父,是由祖母撫養長大的,魯肅出身士族家庭,家裡比較富裕,生的身材魁梧,生性豪爽,並且仗義疏財,在鄉中具有非常不錯的名...
劉備傾全國之力為關羽報仇,不光只是兄弟情,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率孤軍北伐曹操。樊城之戰,關羽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一時威震華夏。但此時,東吳不顧孫劉同盟,派呂蒙率軍突襲荊州,關羽敗走麥城,被吳軍擒殺,荊州也落入吳國之手。...
三國有四大戰略構想,有一個尚未實施已宣告破產
(加盟作者秦風1978原創作品,請勿轉載)三國時期,天下大亂,不少智謀之士提出了結束亂世的戰略構想。例如沮授提出的「挾天子以令諸侯」 、毛玠提出的「奉天子以令不臣」、魯肅的榻上對、諸葛亮的隆中對...
隆中對明明不能實現,為何劉備還相信?其實諸葛亮早看穿劉備
三國中最經典的一段就是劉備三顧茅廬去請臥龍諸葛亮出山,而諸葛亮也在茅舍內對劉備闡明了未來的藍圖,稱為隆中對,隆中對怎麼說呢?為什麼最後隆中對的內容只實現了一部分呢?真的是關羽破壞了隆中對的實現嗎?
關羽敗死荊州,諸葛亮究竟有多大責任
被尊為一代武聖的關羽,在其聲望達到巔峰的時刻,卻也開啟了極速敗亡的命運。公元219年8月下旬,關羽率荊州軍北上進攻曹魏大將曹仁駐守的襄樊,圍樊城、降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卻在三個月之內又迅速敗...
三國時期周瑜的二分天下戰略能成功嗎?
周瑜,三國時期東吳大都督,赤壁之戰力挽狂瀾,聯合劉備以五萬大軍大敗曹操二十三萬大軍,使曹操不敢輕易南下,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大環境。歷史上的周瑜曾提出過一個非常有名的戰略,二分天下,與諸葛亮三分天下...
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差不多20年前就埋下了伏筆 癥結早被某人點出
由於劉備不久虎口拔牙,硬是從曹操手裡奪得漢中,此次荊州之爭的負面影響就容易被忽略。但我認為,這一輪博弈深刻地改變了三國風雲的走勢,讓諸葛亮「隆中對」只有上半場,卻難以延續下半場,「出師未捷身先死...
他是三國最為傑出的戰略家,東吳四大名將之一,卻只活了46歲
喜歡看三國的朋友,一定知道著名的赤壁之戰,曹丞相含恨敗北,劉備得了荊州,三國鼎立的調子差不多定下來了。其實,在這場著名的戰役里有一位人物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他就是魯肅,三國最為傑出的戰略家,東吳四...
最先提出「三分天下」的並非諸葛亮,而是另有其人!
學過中學出師表的人都知道,劉備三顧茅廬問計諸葛亮,誕生了歷史上著名的隆中對,諸葛亮為劉備謀劃,先立足三分天下,再圖一統天下。劉備之後的發展也是按照諸葛亮這個戰略方針在實施,然而歷史上最早提出三分...
醉夢三國(三十四)魯肅為何為劉備借荊州作保?只因戰略策劃需要
赤壁之戰後,孫劉兩方因荊州問題逐漸產生摩擦,隨著時間的推移雙方的矛盾有著擴大化的趨勢。對於劉備來說,荊州是他立足的根本。取荊益二州以圖天下,也是諸葛亮"隆中對"戰略的核心所在。從孫權的觀點來看...
要不是周瑜死的早,孫權早就拿下四川,讓劉備雞飛蛋打
劉備兵屯新野的時候,徐庶向他推薦了諸葛亮。三顧茅廬時,諸葛亮就向劉備提出了奪取天下的方略。諸葛亮認為,當時北方的曹操有百萬雄師,挾天子以令諸侯,尚無法與之爭鋒。東吳已經歷父子三人經營,有長江天險...
襄樊之戰——蜀漢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劉備得到蜀地之後勢力再一次得到提升,下一個目標就是漢中,漢中由曹魏的大將夏侯淵和張頜等人把手,易守難攻。最後戰爭持續近兩年之久。最後以曹操退出漢中,劉備攻占漢中而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