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昭為什麼不被孫權重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不敢枉言
說起張昭,人們或許還有印象,諸葛亮舌戰群儒時,東吳一方的領頭者就是張昭,他是東吳老臣,早期跟隨孫策創業,任長史,曾與孫策一起登堂拜母情同手足。
他是東吳兩次託孤的大臣,孫策臨死將孫權託付張昭說,若孫權不能成大事,君可取而代之。
張昭不負所托,立即扶孫權上馬巡視軍營,迅速穩定了軍心民心,之後用畢生的精力輔佐年輕的孫權,為開闢東吳江山立下不可磨滅的功勳。
按說,張昭這樣的開國元勛應該成為東吳最顯赫的人物,但事實上,張昭僅僅擔任了將軍一類的閒職,不僅一生未被重用,反而差點喪生於孫權的淫威之下,這是為什麼呢?
一、犯顏直諫常使君主掃興
孫權酷愛射獵,常騎馬射虎,受傷的虎常爬到他馬鞍上,嚇得張昭急忙勸諫,做君王的應該駕馭英雄,驅使群臣,怎麼能在荒野與猛獸相鬥而呈英雄呢。
孫權表面接受,背地裡卻改為在車上射虎,車子沒有蓋,猛獸常爬到車上危及他的安全,孫權則用手擊打猛獸以此為樂。
張昭屢次勸諫,孫權依然故我。
孫權喜歡飲酒,且常命群臣一醉方休。
一次,孫權與群臣大醉失態,將水灑在爛醉如泥的群臣們的臉上說,今日酣飲,不醉倒在桌子地下絕不罷休。
張昭聞言,立馬起身就走,孫權趕忙派人追回說,不過是歡樂一下,公為何發怒?張昭說,以前紂王作酒池夜夜長飲,當時亦以為樂不以為惡。
張昭的一席話頓時使孫權掃興,宴席不歡而散。
二、主張降曹成為其一生的污點
赤壁之戰,曹操83萬人馬兵臨赤壁,東吳上下大驚失色,除周瑜、魯肅主戰外,其餘百官紛紛主和,主和就是投降,而且主和派成為主流,其代表人物就是張昭。
數年後,張昭受到孫權的極大羞辱。
《江表傳》有載,孫權稱帝大宴群臣,盛讚周瑜之功,張昭也想稱讚幾句,話未出口便被孫權堵了回去,孫權說,如依張公之計,我現在正乞求別人給點吃的呢。
對張昭大肆蔑視和羞辱,嚇得張昭急忙跪在地上大汗淋漓。
此後,張昭稱年老多病主動交出兵權和官位,被封為輔吳將軍,賦閒在家,潛心研究《春秋左傳》《論語》等。
其實,自赤壁之戰之後,張昭便一直被孫權「雪藏」,任命丞相,張昭是眾望所歸,結果為顧雍所有,只是張昭不知進退而已。
張昭因一時的錯誤主張使自己遺恨終生,其實張昭的主張真的錯了嗎?其實未必,曹操挾天子令諸侯雄踞北方,赤壁之戰前,荊州劉琮不戰而降拜青州刺史,封列侯(《三國演義》說劉琮被追殺是虛構),此後的張魯投降被封侯,張昭自持東吳無法與曹操抗衡,硬拼會玉石俱焚,降曹正是為了維護孫吳的利益,當然,這可能會使孫權失去稱王的機會,但對中國歷史的進程無疑有推動作用。
裴松之在《三國志》註解里評價說,張昭的主見其實是志存高遠啊。
三、得理不饒人不給君主台階
這對君臣衝突最嚴重的一次是遼東公孫淵判魏降吳,孫權欲派人封其為燕王,張昭認為,公孫淵是懼怕魏的討伐不得已尋找靠山,不是真心稱臣,將來必再次降魏,勸阻孫權不可派人前去,不然會取笑天下。
孫權耐著性子與張昭討論,但張昭堅持己見,孫權大怒按著刀柄說,在東吳人人都尊敬我,而我卻尊敬你,為什麼你總是和我作對呢。
張昭也不甘示弱瞪著眼睛吼道,我知道,我的勸諫你也不會聽從,但我還是要儘自己的職責,因為太后臨崩的話語時常在我耳邊響起。
說完便老淚縱橫,孫權也擲刀在地,與昭對泣。
但張昭的勸諫依然未被採用,張昭一氣之下稱疾不朝,孫權用土將其門堵塞,張昭又從裡面用土堵死,以示其心之堅,結果公孫淵果然殺了使者,孫權才知道錯了,就到張昭家致歉,張昭稱病不見,孫權便火燒其門,張昭更是閉門不出。
張昭的兒子怕事情鬧大便扶出父親,孫權接回宮中,深刻道歉。
四、剛正不阿舉國敬畏
早年,孫策在江東征伐之時,曾與兩個人結拜,武將周瑜,文臣便是張昭,孫策對張昭待以師友之禮,文武之事,一以委昭。
孫權稱王后,在設置丞相時說,不是人品優秀就可以擔任的,張昭性剛,若不用他的計策,他就會找事,這對我沒有益處。
《三國志》說,張昭的剛正不僅使孫權忌憚,東吳上下也舉邦憚之。
孫權對屬下說,我與張公說話,從不敢枉言戲說。
真實的張昭是令人敬佩的人,正派的人,盡心盡職的人,是敢於同權力作鬥爭的人,《三國演義》將張昭描寫成一位畏首畏尾的投降派,一位目光短淺心胸狹隘酸腐文人,似乎有待商榷。
本文系唐朝歷史團隊原創作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我是孫權,我為渣男代言
文/三國文藝范原創,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其實從寫第一篇文章開始,就本著不黑任何一個人的初衷。「鳳雛」龐統喜歡品藻當時的人物,可是他的評價多是高於被評人的能力。時人問他問什麼要這麼做,他說當今天下世風...
赤壁之戰定三國:諸葛亮封神,還是周瑜之巔峰?(二)
前一篇文章中,悅史君「遙想公瑾當年」,講述了周瑜的前傳:年少時,他與同齡人、江東「小霸王」孫策有總角之好,協力共擔大業;孫策之父烏程侯、破虜將軍、兼領豫州刺史孫堅被刺後,他又通過丹陽借兵、戎馬數...
周瑜首創一成語,明確了東吳發展方向,令張昭從此失勢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周瑜傳》注引《江表傳》,時間是在獻帝建安七年(公元202年),主人公是周瑜。原文如下:
面對曹魏大軍,為什麼荊州劉琮選擇投降,而東吳孫權卻要抵抗呢?
公元208年7月,曹操見自己訓練的水師頗具成效,再加上荊州劉表病重,於是他決心率大軍南征。8月,劉表在襄陽去世,劉表次子劉琮繼任荊州牧。9月,曹操已大軍壓境,劉琮在蔡瑁等人的建議下,出城投降曹操...
孫策留下一重臣,才能過人,在江東威望最高,卻不被孫權重用!
(說歷史的女人之三國系列第16期) 此人在《三國演義》中的角色一直處於幾乎被忽略的地位,他就是張昭。張昭大概出現的兩次也只是為了凸顯諸葛亮的厲害,最為明顯的一次就是赤壁之戰前,劉備方面為了聯盟孫...
三國時期,讓吳國舉國上下皆佩服的人,功勞堪比蜀國諸葛亮!
三國時劉備有諸葛亮,五虎上將。曹操有百萬精兵強將,然後最後還能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吳國除了有周瑜這樣的大都督,還有黃蓋,甘寧,程普這些武將外,其實還有一人張昭,他作為吳國的兩朝元老,孫策臨終前敢...
歷史上周瑜若不是早死,他能甩諸葛亮幾條街
歷史上最有名的赤壁之戰,像在《三國演義》等小說、影視作品中,將諸葛亮刻畫的近似於神,文能說服孫權聯合抗曹,武能帶幾萬兵力破曹操80萬大軍,法能夜觀天象借東風,謀能設計草船借曹孟德之箭。而周瑜在諸...
孤非周公瑾:周瑜,文藝作品堆出來的東吳第二人
「遙想公瑾當年」蘇東坡一曲赤壁懷古,將周瑜的英武霸氣推上了巔峰。而央視版洪宇宙的造型,更將這種形象深入人心。在《三國演義》中,周瑜年少英雄,不僅和孫策從小就認識而且為東吳的解放真正做出參謀長一樣...
盤點三國:張昭 有意思的倔老頭
《三國志》為東吳人物作傳,除孫氏宗室外,寫到的第一個大臣就是張昭。張昭曾被孫策比喻為管仲,作為治國的文臣,才幹無疑是第一流的。張昭字子布,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少年好學,是當時的著名人物。漢末大...
張昭為什麼不能當丞相,原因值得深思!
公元200年,孫策終於平定了江東,為東吳立國奠定了基業。正當他躊躇滿志地鞏固和拓展勝利成果時,卻不幸遭遇刺客重創。臨終前,他把弟弟孫權託付給長史張昭輔佐。張昭不負重託,「率群僚立而輔之。上表漢室...
張昭在東吳的地位和周瑜不相上下,他為何後來不被孫權重用
我們知道三國時期的吳國實際奠基者是孫權的哥哥孫策,孫策為人驍勇而且善於籠絡人心所以在他南下的時候很快就占據了江東。然而不幸的是孫策就在自己創立江東基業後不久便被仇敵行刺,當是孫策剛占據江東而且...
張昭真是一個「投降派」嗎?他對東吳的貢獻應該如何評價?
張昭在史書中的形象一直處於分裂的狀態。一會兒捧上天,「外事不決問周瑜,內事不決問張昭」;一會兒摔掉地,張昭在赤壁之戰前勸孫權歸降曹操,留下了人生嚴重污點,孫權稱帝時甚至譏諷張昭說,「如張公之計,...
小心眼孫權與老倔頭張昭
古代君臣之間的關係,比較通常的比喻是如同父子,所以有「君父」和「臣子」一說。實際上,這種關係很微妙,因人而異,大不相同。比如三國時期吳國的孫權與張昭,這二人的關係更像是一對屬相犯沖、八字不合的夫...
此人是東吳的第一謀士,曹操的眼中釘,但是為何最後沒有當上丞相
此人是孫策時期的重臣,重到什麼程度,什麼事都放心的交給他去辦不說,還在死前將他的繼任者,年幼的孫權交給此人和周瑜輔佐。此人是孫權時期重要的輔佐之人,在孫權統治時期的早期,在孫權外出平定叛亂的時...
戰前德高望重,戰後遭主君鄙視政治生涯幾乎完結,唏噓慘澹
東漢末年時期,群雄並起,歷史的結局告訴我們故事的贏家是魏、蜀、吳這三家,吳國的基業主要是歷經孫堅、孫策、孫權三代沉澱的。張昭,字子布——就是在孫策時期加入到東吳勢力集團。勢力的鬥爭,也多少會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