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昭為什麼不被孫權重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不敢枉言

說起張昭,人們或許還有印象,諸葛亮舌戰群儒時,東吳一方的領頭者就是張昭,他是東吳老臣,早期跟隨孫策創業,任長史,曾與孫策一起登堂拜母情同手足。

他是東吳兩次託孤的大臣,孫策臨死將孫權託付張昭說,若孫權不能成大事,君可取而代之。

張昭不負所托,立即扶孫權上馬巡視軍營,迅速穩定了軍心民心,之後用畢生的精力輔佐年輕的孫權,為開闢東吳江山立下不可磨滅的功勳。

按說,張昭這樣的開國元勛應該成為東吳最顯赫的人物,但事實上,張昭僅僅擔任了將軍一類的閒職,不僅一生未被重用,反而差點喪生於孫權的淫威之下,這是為什麼呢?

一、犯顏直諫常使君主掃興

孫權酷愛射獵,常騎馬射虎,受傷的虎常爬到他馬鞍上,嚇得張昭急忙勸諫,做君王的應該駕馭英雄,驅使群臣,怎麼能在荒野與猛獸相鬥而呈英雄呢。

孫權表面接受,背地裡卻改為在車上射虎,車子沒有蓋,猛獸常爬到車上危及他的安全,孫權則用手擊打猛獸以此為樂。

張昭屢次勸諫,孫權依然故我。

孫權喜歡飲酒,且常命群臣一醉方休。

一次,孫權與群臣大醉失態,將水灑在爛醉如泥的群臣們的臉上說,今日酣飲,不醉倒在桌子地下絕不罷休。

張昭聞言,立馬起身就走,孫權趕忙派人追回說,不過是歡樂一下,公為何發怒?張昭說,以前紂王作酒池夜夜長飲,當時亦以為樂不以為惡。

張昭的一席話頓時使孫權掃興,宴席不歡而散。

二、主張降曹成為其一生的污點

赤壁之戰,曹操83萬人馬兵臨赤壁,東吳上下大驚失色,除周瑜、魯肅主戰外,其餘百官紛紛主和,主和就是投降,而且主和派成為主流,其代表人物就是張昭。

數年後,張昭受到孫權的極大羞辱。

《江表傳》有載,孫權稱帝大宴群臣,盛讚周瑜之功,張昭也想稱讚幾句,話未出口便被孫權堵了回去,孫權說,如依張公之計,我現在正乞求別人給點吃的呢。

對張昭大肆蔑視和羞辱,嚇得張昭急忙跪在地上大汗淋漓。

此後,張昭稱年老多病主動交出兵權和官位,被封為輔吳將軍,賦閒在家,潛心研究《春秋左傳》《論語》等。

其實,自赤壁之戰之後,張昭便一直被孫權「雪藏」,任命丞相,張昭是眾望所歸,結果為顧雍所有,只是張昭不知進退而已。

張昭因一時的錯誤主張使自己遺恨終生,其實張昭的主張真的錯了嗎?其實未必,曹操挾天子令諸侯雄踞北方,赤壁之戰前,荊州劉琮不戰而降拜青州刺史,封列侯(《三國演義》說劉琮被追殺是虛構),此後的張魯投降被封侯,張昭自持東吳無法與曹操抗衡,硬拼會玉石俱焚,降曹正是為了維護孫吳的利益,當然,這可能會使孫權失去稱王的機會,但對中國歷史的進程無疑有推動作用。

裴松之在《三國志》註解里評價說,張昭的主見其實是志存高遠啊。

三、得理不饒人不給君主台階

這對君臣衝突最嚴重的一次是遼東公孫淵判魏降吳,孫權欲派人封其為燕王,張昭認為,公孫淵是懼怕魏的討伐不得已尋找靠山,不是真心稱臣,將來必再次降魏,勸阻孫權不可派人前去,不然會取笑天下。

孫權耐著性子與張昭討論,但張昭堅持己見,孫權大怒按著刀柄說,在東吳人人都尊敬我,而我卻尊敬你,為什麼你總是和我作對呢。

張昭也不甘示弱瞪著眼睛吼道,我知道,我的勸諫你也不會聽從,但我還是要儘自己的職責,因為太后臨崩的話語時常在我耳邊響起。

說完便老淚縱橫,孫權也擲刀在地,與昭對泣。

但張昭的勸諫依然未被採用,張昭一氣之下稱疾不朝,孫權用土將其門堵塞,張昭又從裡面用土堵死,以示其心之堅,結果公孫淵果然殺了使者,孫權才知道錯了,就到張昭家致歉,張昭稱病不見,孫權便火燒其門,張昭更是閉門不出。

張昭的兒子怕事情鬧大便扶出父親,孫權接回宮中,深刻道歉。

四、剛正不阿舉國敬畏

早年,孫策在江東征伐之時,曾與兩個人結拜,武將周瑜,文臣便是張昭,孫策對張昭待以師友之禮,文武之事,一以委昭。

孫權稱王后,在設置丞相時說,不是人品優秀就可以擔任的,張昭性剛,若不用他的計策,他就會找事,這對我沒有益處。

《三國志》說,張昭的剛正不僅使孫權忌憚,東吳上下也舉邦憚之。

孫權對屬下說,我與張公說話,從不敢枉言戲說。

真實的張昭是令人敬佩的人,正派的人,盡心盡職的人,是敢於同權力作鬥爭的人,《三國演義》將張昭描寫成一位畏首畏尾的投降派,一位目光短淺心胸狹隘酸腐文人,似乎有待商榷。

本文系唐朝歷史團隊原創作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我是孫權,我為渣男代言

文/三國文藝范原創,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其實從寫第一篇文章開始,就本著不黑任何一個人的初衷。「鳳雛」龐統喜歡品藻當時的人物,可是他的評價多是高於被評人的能力。時人問他問什麼要這麼做,他說當今天下世風...

歷史上周瑜若不是早死,他能甩諸葛亮幾條街

歷史上最有名的赤壁之戰,像在《三國演義》等小說、影視作品中,將諸葛亮刻畫的近似於神,文能說服孫權聯合抗曹,武能帶幾萬兵力破曹操80萬大軍,法能夜觀天象借東風,謀能設計草船借曹孟德之箭。而周瑜在諸...

盤點三國:張昭 有意思的倔老頭

《三國志》為東吳人物作傳,除孫氏宗室外,寫到的第一個大臣就是張昭。張昭曾被孫策比喻為管仲,作為治國的文臣,才幹無疑是第一流的。張昭字子布,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少年好學,是當時的著名人物。漢末大...

張昭為什麼不能當丞相,原因值得深思!

公元200年,孫策終於平定了江東,為東吳立國奠定了基業。正當他躊躇滿志地鞏固和拓展勝利成果時,卻不幸遭遇刺客重創。臨終前,他把弟弟孫權託付給長史張昭輔佐。張昭不負重託,「率群僚立而輔之。上表漢室...

小心眼孫權與老倔頭張昭

古代君臣之間的關係,比較通常的比喻是如同父子,所以有「君父」和「臣子」一說。實際上,這種關係很微妙,因人而異,大不相同。比如三國時期吳國的孫權與張昭,這二人的關係更像是一對屬相犯沖、八字不合的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