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里誰最想當皇帝?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國裡面誰最想稱帝,曹操、孫權、劉備?究竟是誰?我們得從他們的出生分析。

曹操,沛國譙人(今安徽亳州),出生在官宦世家,為漢相曹參之後,曹操的父親曹嵩是曹騰的養子,漢靈帝時官至太尉,歷侍四代皇帝,有一定名望,漢桓帝時被封為費亭侯,《三國志·武帝紀》中說曹嵩「莫能審其本末」,而在宋人裴松之注《三國志》時間接引用三國吳人所著《曹瞞傳》中稱曹嵩本姓夏侯,但此說可信度不高。

曹嵩繼承了曹騰的侯爵。

年輕時期的曹操機智警敏有隨機權衡應變的能力,而且任性好俠、放蕩不羈,不修品行,不研究學業,所以當時的人不認為他有什麼特別的才能,只有梁國的橋玄等人認為他不平凡,橋玄對曹操說:「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南陽何顒對他說:「漢室將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南陽的許劭以知人著稱,他也曾對曹操說過:「君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此據《後漢書·許劭傳》,《三國志》中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英雄」。

孫盛《異同雜語》及《三國演義》小說中作「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也。

」)

曹操早年就表現出對武藝的愛好與才能,曾經潛入張讓家,被張讓發覺後,手舞著戟越牆逃出,全身而退。

又博覽群書,尤其喜歡兵法,曾抄錄古代諸家兵法韜略,還有注釋《孫子兵法》的《魏武注孫子》著作傳世。

這些活動為他後來的軍事生涯打下了穩健的基礎。

嶄露頭角

公元174年【甲寅年】(熹平三年),二十歲的曹操被舉為孝廉,入京都洛陽為郎。

不久,被任命為洛陽北部尉。

洛陽為東漢都城,是皇親貴戚聚居之地,很難治理。

曹操一到職,就申明禁令、嚴肅法紀,造五色大棒十餘根,懸於衙門左右,「有犯禁者,皆棒殺之」。

皇帝寵幸的宦官蹇碩的叔父蹇圖違禁夜行,曹操毫不留情,將蹇圖用五色棒處死。

於是,「京師斂跡,無敢犯者」。

但是曹操也因此得罪了蹇碩等一些當朝權貴,礙於其父曹嵩的關係,明升暗降,曹操被調至遠離洛陽的頓丘(今河南清豐)。

任頓丘令。

這一年,曹操二十三歲。

多年後曹操給其子曹植的一封書信《戒子植》寫道:「吾昔為頓丘令,年二十三,思此時所行,無悔於今。

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歟!」

公元178年(光和元年),曹操因堂妹夫滁強侯宋奇被宦官誅殺,受到牽連,被免去官職。

其後,在洛陽無事可做,回到家鄉譙縣閒居。

公元180年(光和三年),曹操又被朝廷徵召,任命為議郎。

此前,大將軍竇武、太傅陳蕃謀劃誅殺宦官,不料其事未濟反為宦官所害。

曹操上書陳述竇武等人為官正直而遭陷害,致使姦邪之徒滿朝,而忠良之人卻得不到重用的情形,言辭懇切,但沒有被漢靈帝採納。

爾後,曹操又多次上書進諫,雖偶有成效,但東漢朝政日益腐敗,曹操知道無法匡正。

公元184年【甲子年】(中平元年),黃巾起義爆發,曹操被拜為騎都尉,受命與皇甫嵩等人合軍進攻潁川的黃巾軍,結果大破黃巾軍,斬首數萬級。

隨之遷為濟南相。

濟南相任內,曹操治事如初。

濟南國(今山東濟南一帶)有縣十餘個,各縣長吏多依附貴勢,貪贓枉法,無所顧忌。

曹操之前歷任國相皆置之不問。

曹操到職,大力整飭,一下奏免十分之八的長吏,濟南震動,貪官污吏紛紛逃竄。

「政教大行,一郡清平」。

當時正是東漢政治極度黑暗之時,甚至有了買官制度。

朝廷徵還其為東郡太守,拜為議郎,曹操不肯迎合權貴,遂託病回歸鄉里,春夏讀書,秋冬弋獵,暫時隱居了。

當時天下紛亂,先是發生了冀州刺史王芬聯合南陽許攸、沛國周旌等地方豪強,謀劃廢黜靈帝立合肥侯的事件。

王芬等人曾希望曹操加入他們,但被曹操拒絕,後來王芬事敗自殺。

接著,又有西北金城郡(今蘭州)的邊章、韓遂殺死刺史和太守,率兵十餘萬反叛朝廷。

公元188年(中平五年),漢靈帝為鞏固統治,設置西園八校尉,曹操因其家世被任命為八校尉中的典軍校尉。

創建曹魏

公元213年(建安十八年),曹操起兵號稱四十萬,親自南征孫權。

次年正月,曹軍進至濡須口(今安徽巢縣東南),攻破孫權設在江北的營寨,生擒其將公孫陽。

孫權親率軍七萬,前至濡須口抵禦曹軍。

二軍相持月余,各無所獲。

曹操見孫權軍容嚴整,自己難以取勝,遂撤軍北還。

同年五月,復《禹貢》九州。

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公,加九錫、建魏國,定國都於鄴城。

魏國擁有冀州十郡之地,置丞相、太尉、大將軍等百官。

獻帝還准許其「參拜不名、劍履上殿」,如漢丞相蕭何故事。

公元216年(建安二十一年)夏四月,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王,邑三萬戶,位在諸侯王上,奏事不稱臣,受詔不拜,以天子旒冕、車服、旌旗、禮樂郊祀天地,出入得稱警蹕,宗廟、祖、臘皆如漢制,國都鄴城。

王子皆為列侯。

他名義上還為漢臣,實際上已是皇帝。

七月,南匈奴單于呼廚泉來朝賀,被扣留在鄴城,曹操藉機將南匈奴分為五部,選漢人為司馬加以監督[30]。

冬十月,漢獻帝又賜予曹操王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車,駕六馬,設五時副車,曹操以五官中郎將曹丕為魏太子。

壯士暮年

曹操在孫權擒殺關羽、取得荊州後,表孫權為驃騎將軍、荊州牧。

孫權遣使入貢,向曹操稱臣,並勸曹操取代漢朝自稱大魏皇帝。

曹操將孫權來書遍示內外群臣,說:「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耶!」曹操手下群臣乘機向曹操勸進。

曹操自己還不想廢獻帝自立,他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

公元220年(建安二十五年)正月,曹操還軍洛陽。

當月,病逝在洛陽,終年六十六歲,諡曰武王。

他臨死前留下《遺令》。

根據曹操的遺囑,他於二月廿一丁卯日(4月11日)被安葬於鄴城西郊的高陵。

這年十月,魏王曹丕取代漢朝,自立為皇帝,國號魏,追尊曹操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終其一生,曹操都沒有稱帝,曹丕稱帝後,追贈魏武帝。

再看孫權

早年經歷

孫權籍貫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於東漢光和五年(182年)出生於徐州下邳(今江蘇徐州市邳州),其父孫堅時任下邳縣丞。

據傳他是春秋時期軍事家孫武的第二十二代孫,為孫堅第二子。

生來目有精光,方頤大口,形貌奇偉,異於常人。

中平元年(184年),時任佐軍司馬的孫堅隨朱儁征討黃巾軍。

孫權與其母吳氏等人都留居九江郡壽春縣(今安徽壽縣城關鎮)。

中平六年(189年),時任長沙太守的孫堅起兵響應討伐董卓的關東(函谷關以東)聯軍,遷居至廬江郡舒縣(今安徽省廬江縣西南),孫權與其母吳夫人等隨行。

初平二年(191年),孫堅奉袁術之命討伐荊州刺史劉表,不幸戰死。

十五而立

興平二年(195年),孫權的長兄孫策起兵征戰江東,孫權跟隨於左右,他性格曠達開朗、仁慈多決斷,崇尚俠義,蓄養門客,與父兄齊名。

常參與孫策軍內部的計謀商議,孫策感到很驚奇,自認為不如他。

每當宴請賓客時,孫策常常回頭看著孫權說:「這些人,以後都會是你的手下。

建安元年(196年),孫策任命時年十五歲的孫權為陽羨(今江蘇宜興)縣長, 此後,孫權被郡中察舉為孝廉、州里推舉為茂才,又代理奉義校尉。

建安四年(199年),孫權隨孫策討伐廬江太守劉勛。

劉勛敗逃後,又進軍沙羡,討伐江夏太守黃祖。

穩固江東

建安五年(200年),孫策被許貢門客行刺,不久去世。

孫權被東漢朝廷冊拜為討虜將軍,兼領會稽太守,開始統領江東。

孫權最初掌管江東時,局勢動盪不安,在張昭、周瑜等人的輔佐下,地位逐漸穩定。

又分派諸將平定安撫山越諸族,討伐叛亂之人,很快便穩定了江南局勢。

建安八年至建安十三年(203年至208年),孫權三伐江夏太守黃祖,並於其間收得大將甘寧。

赤壁之戰

建安十三年(208年),同年,東漢丞相曹操南征,大敗宜城亭侯、左將軍、豫州牧劉備。

曹操占領江陵(南郡治所)後,給孫權寫信,直意要取下東吳。

東吳內部分為主戰和主和兩派,主戰以魯肅、周瑜為首,主和以張昭為首。

張昭在當時是很有說服力的,但孫權卻有意與曹操一戰。

此時,魯肅從江夏帶來劉備的謀士諸葛亮,表明劉備聯孫抗曹的決心。

周瑜及時返回,說明曹操的種種弊端,戰有望獲勝。

孫權果斷決定,以周瑜、程普為左右都督,與劉備合兵,和曹操決戰。

周瑜用黃蓋謀,以五萬人於赤壁大破曹操,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戰」。

戰後,劉備、周瑜等又追擊至南郡,曹操只好撤回北方,留曹仁、徐晃在江陵,派樂進鎮守襄陽。

此時,甘寧在夷陵被曹仁包圍,孫權採納呂蒙的計策,留下凌統抵禦曹仁,以一半兵力馳救甘寧,獲勝而返。

同年,孫權親率大軍圍困合肥,派張昭攻打九江郡的當塗縣。

張昭出兵不利,孫權攻合肥一個多月,亦未能破城,最後只得退兵。

建安十四年(209年),周瑜與曹仁相持已有一年多的時間,曹仁部死傷眾多,最終棄城逃走,孫權任命周瑜為南郡太守。

同年,劉備上表奏封孫權代理車騎將軍,兼任徐州牧。

受封吳王

黃武元年(222年),曹丕發覺孫權並非真心歸附,便命曹休、張遼、臧霸出兵洞口,曹仁出兵濡須塢,曹真、夏侯尚、張郃、徐晃率軍圍攻南郡,三路伐吳,其中兩路各有勝敗,魏軍整體局面占優,然因吳將朱桓重創曹仁軍,扭轉了整個戰局,魏軍戰果不如預期,只得於次年全面引退。

同年十二月,孫權派太中大夫鄭泉前往白帝城拜謁劉備,蜀、吳兩國重新通好。

但孫權與曹丕之間仍有使節往來,至次年才正式斷絕關係。

黃武二年(223年)四月,劉備病逝。

之前,戲口守將晉宗殺死將軍王直,率部下投降曹魏,被任命為蘄春太守,屢次侵犯吳國邊境。

六月,孫權命將軍賀齊等襲取蘄春,活捉晉宗。

同年十一月,蜀漢派中郎將鄧芝來訪。

黃武三年(224年)夏,孫權派輔義中郎將張溫訪問蜀漢。

黃武四年(225年)冬十二月,鄱陽人彭綺率軍反叛,攻陷周圍數縣,擁眾數萬。

同年,曹丕率軍至廣陵,孫權嚴設固守。

此時大寒,河面結凍,曹丕撤歸。

黃武五年(226年)七月,孫權聽聞曹丕病逝,乘機攻江夏,不克而還。

同年,交趾太守士燮去世,孫權分交州(治今越南北寧)置廣州,分交趾(今越南河內東)、九真(今越南清化西北)、日南(今越南美麗)三郡為交州,以戴良為刺史;以蒼梧(今廣西梧州)、南海(今廣東廣州)、鬱林(今廣西桂平西)、合浦(今廣西合浦東北)為廣州,任命原交州刺史呂岱為刺史,士燮之子士徽起兵,自稱交趾太守。

但不久後即被呂岱誘斬。

其後,孫權又將交州、廣州合為交州。

黃武六年(227年)正月,吳國諸將平定彭綺叛亂。

黃武七年(228年)八月,「石亭之戰」爆發,孫權命陸遜督率諸將大敗曹休。

登基為帝

黃龍元年(229年),孫權於武昌(今湖北鄂城)正式登基為帝,建國號為吳,孫吳王朝正式建立。

割據遼東的公孫淵自從黃武七年(228年)後,便多次與孫權來往使者。

五月,孫權派使者出使遼東。

六月,與前來祝賀孫權登基的蜀使陳震商議平分曹魏九州,並制定盟書。

九月,孫權下詔遷都建業(今南京市),並命上大將軍陸遜輔佐太子孫登董督軍國事務,駐守武昌。

黃龍三年(231年)、孫權派太常潘濬率軍五萬討伐叛亂的五溪蠻夷。

嘉禾元年(232年),孫權派遣將軍周賀等航海到遼東。

割據遼東的公孫淵自從魏明帝太和二年(228年)廢叔繼位後,便多次與孫權來往使者。

嘉禾二年(233年),公孫淵遣使向孫吳稱臣,企圖以孫吳為外應以叛魏。

孫權打算冊封公孫淵為燕王,遭到顧雍、張昭等群臣反對,但孫權仍然派張彌、許晏等人攜金玉珍寶立公孫淵為燕王。

公孫淵沒想到孫權會如此看重自己,但認為孫吳遠而曹魏近,害怕曹魏討伐,又垂涎孫吳送來的珍寶,於是誘斬吳使,並將其首級獻給魏明帝曹叡。

孫權忿恨公孫淵巧詐反覆,打算親自率軍前往征討,後聽從朝臣勸諫,才未出征。

嘉禾三年(234年),孫權親征合肥。

赤烏三年(241年),孫權派衛將軍全琮攻淮南、威北將軍諸葛恪攻六安。

全琮與魏將王凌在芍陂交戰,不利而還。

同時,車騎將軍朱然圍攻樊城。

同年五月,太子孫登去世。

兩宮之爭

在長子孫登逝世後,孫權的三子孫和被立為太子。

自赤烏五年(242年)起,孫和及魯王孫霸之間因儲君問題產生了極大矛盾。

朝中大臣亦分為兩派分別支持太子和魯王。

其中,陸遜、顧譚、吾粲、朱據、諸葛恪等都支持太子,而步騭、呂岱、全琮、呂據和孫弘等都支持魯王。

赤烏八年(245年)八月,孫權派校尉陳勛開鑿句容城中路運河,建造糧倉。

赤烏十三年(250年),孫權廢孫和,賜死孫霸,並於同年十一月改立孫亮為太子。

十二月,孫權派將軍戴烈、陸凱率軍前往南郡抵抗王昶。

去世

太元元年(251年)冬十一月,孫權在到南郊祭祀天地後便得了風疾,當年十二月,孫權急召大將軍諸葛恪入朝,委託後事。

神鳳元年(252年)夏四月,孫權病逝,終年71歲,在位24年。

諡號大皇帝,廟號太祖。

葬於蔣陵。

在位年號:黃武(222年—229年)、黃龍(229年—231年)、嘉禾(232年—238年)赤烏(238年—251年)、太元(251年—252年)、神鳳(252年)

出生土豪,繼承父兄祖業,不需要要像誰證明什麼。

劉備

劉備,自詡漢景帝皇孫,皇室後裔,人稱劉皇叔。

其自幼家境貧寒,與母親織席販履為生,後拜在一代大儒盧植門下。

時值黃巾起義,劉備毅然投軍,並最終創立蜀漢政權,成為一代梟雄。

然而劉備真的是皇叔嗎?

其實不然。

劉備漢室後裔的身份史書上眾說紛紜,《三國演義》與《三國志》都記載劉備是漢景帝玄孫,中山靖王之後。

中山靖王是漢武帝的弟弟,名叫劉勝,在中山地區做藩王。

由於那個年代藩王眾多,漢武帝為了維護中央政權,舉行過一次削藩活動,將一些「成色不足的」草頭王爺削官免職。

在這次削藩活動中,被裁員的封疆王侯高達160多位。

不幸的是,劉貞就在削藩名單內,而這個劉貞就是劉勝之後,也是劉備的先祖。

劉貞這一支後來淪落到涿縣,繁衍了幾百年。

到了西漢末期,家道敗落,家譜也中斷了,家族成員已與草民無異。

所以劉皇叔根本就是皇上不待見的,八八六十四竿子都打不著的一個超遠房、遠的都不知道在哪的「親戚」。

大夥都知道,《三國演義》那是揚劉抑曹的,羅貫中為了美化劉備,特意讓劉備與漢獻帝攀了近親,並且還高出他一輩。

讓劉備作為漢室嫡系的一員,尤其以皇叔的形象出現,更能名正言順。

這是孔孟之道、儒家學派典型的宗法制思想。

不僅如此,連劉備的樣貌都被描述成「大耳垂肩,雙手過膝」(現在看來,這模樣著實有點返祖)。

古代作家寫作方式基本都遵循「預先立其志,必先異其表」,所以在劉備的面貌上也做了誇張的描述,強調劉備天生一副帝王之象。

不過漢室後裔的身份還是值得肯定的,因為那個年代冒充皇室血統一旦被發現是要付出慘痛代價的。

至於說劉備家境貧寒,與母親織席販履為生,鄙人也認為有點言過其實。

《三國志》與《三國演義》中都記載,劉備就讀於儒家大師盧植門下。

還記載了劉備出口成章,舞文弄墨的許多細節。

我們可以推論,作為一代儒家大師的盧植,他不可能對他的學生們進行基礎的啟蒙教育,所以劉備之前一定是進過私塾的。

如果家境貧寒的劉備,僅能靠編織草蓆與草鞋勉強度日的話,又怎能付得起學費呢?

再看劉備的愛好,《三國志》說他喜歡音樂、獵犬、戰馬,這些都屬於貴族運動,如果真的家境貧寒的話,他是不可能有這些閒情逸緻的。

看過《三國演義》的都清楚,織席販履這句話是由袁術口中道出的。

當時袁術與劉備交戰,袁術在兩軍陣前策馬揚鞭,高聲疾呼:「大耳賊!你個織席販履之徒!吾必勝汝!」。

在古代社會,人是有等級的。

人們按照「士,農,工,商」,把社會分成四個階層。

而商人是末等人,袁術這是在辱罵和輕視劉備,說劉備是社會中最下等人,乾的又是下等人中最最下等的編織草鞋的活。

作為四世三公的袁術認為,這等不被社會認可又沒有聲望的小人物,連給他提鞋都不配,更不配與他這個高等級的人交戰了。

所謂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

從這點來講,文學作品把劉備描述成「家境貧寒、販履為生」也無可厚非。

鄙人認為,劉備至少應該是自幼生長在沒落的或者趨近沒落的大家族,沒有享受過太多榮華富貴,但是詩書禮儀、家族宗法其從小耳濡目染,即使曾經一度落魄到販履為生,也沒有丟掉風雅的氣質和鴻鵠之志。

少年的劉備在涿縣是一個紈絝子弟,與一般少年經常嬉鬧在一起,受祖輩的薰陶,那時候的劉備當著他同伴的面經常吹虛、顯擺自己的身世,也曾經誇下海口,說要乘坐像大樹一樣的天子之車!忽悠多了,還真就有人信。

漸漸地,劉備成為了這幫孩子們的頭領。

慢慢長大的劉備逐漸擴大了他的在當地的勢力,也就是在那個時候,劉備學會了武藝。

又結識了一幫志同道合的兄弟,這其中就有關羽和張飛。

關羽性格孤傲,張飛莽撞剛烈;關羽有膽有識,張飛粗中有細;關羽憐小人而厭大夫,張飛親名士鞭撻士卒;那麼關羽和張飛這兩個性格迥異的好漢為什麼一見劉備就俯首帖耳,甘心為其效力終生呢?他們是不是也有各自懷揣的目的呢?

劉關張桃園結義,是《三國演義》的第一回,拉開了三國的精彩的序幕,一開始就把故事推向了高潮。

但是在歷史上並沒有劉關張結義的記載,《三國志》中只說明劉關張他們情若兄弟,寢則同床。

那麼關張二人是什麼時候甘心輔佐劉備的呢?真的是《三國演義》中所描述的為了剿滅黃巾,在投軍路上偶然相識的嗎?

劉備年輕時期曾經在市井中浪蕩,在這個時期他結識了一些不良少年,劉備以大哥的身份與這些市井混混經常飲酒作樂。

其中最為要好的夥伴就是簡雍,簡雍與劉備的關係簡直不一般,兩人從小就是髮小,簡雍後來在劉備集團中起到特殊的作用。

此人聰明善辯,老成多謀,一開始就從事著一些外交活動,後來劉備建立蜀漢政權後,他就主管後勤工作。

至於說簡雍與劉備到底好到什麼程度,《三國志》中記載說劉備舉行盛大的聚餐活動,諸葛亮等人都禮儀端正,畢恭畢敬的坐在席間,只有簡雍光膀子捋袖子,大口大口的喝酒,在劉備面前絲毫不避諱群臣的禮節。

如果說劉備與某某人結義,那麼簡雍應該也在其中。

我們再了解一下關羽。

他出生不在河北,是後來淪落到涿州的。

關羽本身是山西解良縣人,由於年少時打抱不平失手殺人,而逃亡在外。

有一個傳奇曾經說關羽並不姓關,說他在逃亡的過程中,經過了一處關隘,看守城門口的士卒盤問其來歷姓名,關羽便謊稱自己姓關而化險為夷。

當然,這是野史,沒有充分的證據證明,但是關羽是殺人的逃犯是真實的。

慌促之間關羽逃亡到戰亂區,畢竟這裡的官員都忙於剿賊,而且治安混亂,這就是所謂的大隱隱於市吧。

關羽輾轉淪落到涿州,以他的經歷與性格很容易與當地的黑社會性質的集團分子接觸到一起,而劉備作為這裡的老大,見識到關羽的武藝不凡,也同樣會愛惜這樣的打手,也非常願意吸收這樣的人才。

那麼關羽為什麼死心塌地的跟隨劉備呢?原因很簡單,還是因為劉備的那個特殊的身份---漢室後裔。

跟隨了皇家的人,犯罪的陰影很容易會被消除,至少心理上會減輕很大的壓力。

劉備的這個身份不僅能夠保護他,還能將來奪取功名。

如果有朝一日揚眉吐氣,也許有人會問道:「關羽你是幹什麼職業的?」關羽可以挺著胸脯說:「俺是給政府打工的公務員!"所以關羽與劉備是魚和水的關係,二人很容易成為莫逆之交。

如果說關羽是因為避禍,他需要仰仗劉備皇親的身份才跟隨劉備的,那麼張飛呢?張飛始終是死心踏地地跟隨劉備,他又是出於什麼目的呢?

張飛並不像我們所認知的那樣是個賣肉的屠戶。

他其實是世家子弟,家中有的是產業,肉鋪只不過是張飛家產業的其中之一。

自小生活無憂無慮的張翼德就開始經商,而他唯一的愛好就是練武,所以劉關張出世之後,在戰場上都有過人的表現。

張飛家的產業不小,經營的也不錯。

但是好景不長,由於黃巾起義,涿州淪為一片戰火,店鋪的生意就很難經營下去了,所以張飛只能想辦法改走其他的門路。

而少年張狂的張飛,沒有社會經驗,所以他需要找到一個靠山,幫自己度過經濟危機。

而這個靠山要有非常深厚的閱歷,又要有一定的實力基礎,黑白兩道都能吃得開,只有這樣的人才能為張飛保駕護航,維持張家產業不受社會動盪而造成的經濟危機的影響。

而且張飛也欲改換門庭脫離商人的階層,那麼他只有靠從軍一條路,然而在涿縣,經常能夠聽到一個叫劉備的,平日裡打著漢室後裔的名號與一群少年要勵志干一番大事業,所以張飛也會慕名而來,而在當時的那種情況下,只有劉備是能幫助他完成他人生目標的最適合的人選。

劉備的計劃是什麼呢?那就是哪裡有危險哪裡就有我,哪裡有領導哪裡就有我!站在巨人的肩膀才能使自己一步登天!劉備明白,想入主流社會必須要有後台,只要結實某一個朝廷大員,他向朝廷推薦自己,那麼就可以直接平步青雲!

怎麼才能與朝廷的官員結實呢?這是一個比較困難的問題。

但是劉備的眼光非常的獨特,他很擅長把握現狀。

就目前的狀況,只需要在戰場上把那些落單的、被擊潰的官員從死亡線上營救出來,那麼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試問又有誰不會感激自己的救命恩人呢?

於是劉備帶領著他為數不多的手足兄弟們開始轉戰南北,到處尋找那些落單的官員,劉備的這種作風多少有些趁火打劫之嫌。

機會總是屬於有準備的人。

終於有一次被劉備發現了一支被黃巾軍擊潰的地方部隊,從遠處看這隻部隊的旗幟,就知道這是某一個封疆大吏!機會來臨了!劉備帶領著他的兄弟們迅速來了一個急衝鋒,將正在逃命的封疆大吏救出了敵人的包圍圈。

劉備得逞了,他知道,屬於他的春天就要來臨了。

但是劉備萬萬也預料不到,他救下的是一頭豺狼,他的這個行動還對未來的歷史起了關鍵性的變化。

如果劉備能預見未來,打死他他也不會救這個傢伙,因為這個傢伙的名字叫----董卓!

劉備滿懷希望的救下了董卓,當董卓詢問他的名字時,劉備已難以掩飾內心的喜悅,畢恭畢敬且又大聲的介紹自己,以及家庭住址與聯繫方式。

當董卓詢問到劉備的職務時,劉備傻了,怎麼回答好呢?漢室宗親?誰信呀,一個王爺還用得著別人來舉薦?所以劉備只能回答:「白身。

我沒有官職。

遺憾的是,這個董卓是個勢利眼,一看劉備一無官,二無權,三無名,屬於三無產品,不耐煩地白了他一眼便騎馬揚長而去。

劉備站在原地呆呆的發愣,原來昏暗的朝廷,黑暗的官場,腐化的官員就是這個樣子呀!折騰了半天,結果竹籃打水一場空,身後的兄弟們為此也怨聲載道,作為大哥的劉備卻不能哭泣,他得堅強,他要為他的目標還得繼續奮鬥下去!

經過長期的準備與偵察,按時蹲點,劉備先後救援了掃黃總指揮盧植,與副總指揮皇甫嵩,朱儁。

自信滿滿的劉備救援這些領導以後,就在等待他們的好消息。

不過命運總是和劉備開玩笑,等到最後的結果是:北部中郎將盧植因受到小人的讒言而被捕,下野了。

皇甫嵩被派遣到西涼與羌兵周旋,調離了。

朱儁也被朝廷調走到別的地方繼續討匪去了。

這三位領導先後調離的調離,免職的免職。

這下劉備的救世主全指望不上了。

占領漢中不久,關羽孤軍北伐,雖然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圍曹仁於樊城,但東吳呂蒙以白衣渡江,襲取荊州,關羽被吳軍擒獲,遭到殺害。

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曹丕篡漢建魏後,於成都稱帝,國號「漢」,年號「章武」。

同年,劉備以為關羽報仇的名義,發兵討伐東吳,而張飛又被部下所害。

孫派遣使者前來請和,劉備大怒不許,吳將陸遜等屯兵秭歸,被蜀將吳班擊破。

劉備軍占據秭歸,派遣馬良聯合武陵五溪蠻夷。

章武二年(222年)春季,劉備派遣黃權督江北水軍,自率陸軍進軍,秋七月,被吳將陸遜在夷陵之戰中打敗,將軍馮習、張南等戰死。

劉備退至永安。

孫權聽聞劉備駐紮白帝,非常害怕,派遣使者請和,劉備同意。

病逝白帝

章武三年(223年)三月,劉備託孤於諸葛亮,夏四月二十四日(6月10日),劉備病逝,享年六十三歲。

諡號昭烈帝,廟號烈祖,葬惠陵。

出生屁民,總想光宗耀祖,最想證明自己的恰恰是皇叔劉備。

那為什麼不是他最先稱帝,而是在曹丕之後?曹操是受皇恩,從禮法不會那麼做,所以給了曹丕,曹丕對大漢就沒有任何歷史包袱。

如果沒有曹丕先稱帝,廢漢自立,是想劉備敢稱帝嗎?

所以,真正最想稱帝的是假仁假義的劉備。

非喜勿噴,歡迎評論、轉發,謝謝。

作者:蜀中野人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你不了解的孫權 開疆拓土三分天下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在南宋詞人辛棄疾的筆下,...

在周瑜的眼中,誰最受稱讚呢?

周瑜是漢末三國名將,其最精彩的表現就是「赤壁之戰」,和劉備一起擊敗曹操,曹操慘敗,逃回北方,至此,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因赤壁之戰,周瑜是當之無愧的名將。那麼,在周瑜的眼中,誰最受周瑜稱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