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眼孫權與老倔頭張昭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古代君臣之間的關係,比較通常的比喻是如同父子,所以有「君父」和「臣子」一說。

實際上,這種關係很微妙,因人而異,大不相同。

比如三國時期吳國的孫權與張昭,這二人的關係更像是一對屬相犯沖、八字不合的夫妻,離不了,也親不得,時不時還來點小情緒吵上一架。

張昭,字子布,彭城(今江蘇省徐州市)人,是孫權的哥哥孫策從難民堆里淘出來的人才,孫策幾乎所有的重要事務都經由張昭打理,特別是經過張昭打理的公文水平相當高,幾乎成為各諸侯之間往來文書的模板。

有一次劉表親自寫信給孫策,寫完後先給禰衡欣賞,禰衡看完一臉不屑:你寫的這破玩意是想讓孫策帳下的孩童讀,還是想讓張子布看?

劉表是漢末時期著名的「高富帥」,職業雖然是軍閥,但文才出眾,長得也帥,時稱「八俊」,筆下功夫相當了得。

禰衡是當時著名的憤青,就是現在所謂的「噴子」,罵功天下第一,恃才傲物,遇佛罵佛,遇魔罵魔。

他曾當眾脫光衣服,一邊敲著架子鼓,一邊痛罵曹操。

老曹本想宰了他,又不願擔下「殺士」的罵名,就把他送給了劉表。

劉表後來也被罵得受不了,轉手又將他推薦給了大老粗黃祖,最終禰衡在罵黃祖時被殺。

有人很為禰衡鳴不平,覺得他死的冤。

其實就他那性格,擱現在的電視劇里,絕對活不過第二集。

禰衡擊鼓罵曹

這麼個狂人,卻對張昭如此敬畏,足見張昭的學識和文才在當時已經聲名遠播。

張昭還寫的一手好隸書,書法藝術被唐朝大書法家張懷瓘在《書估》中評為第三等。

《書估》將唐代及以前的書法家共評為五等,其中第一等有9人:鍾繇、張芝、王羲之、王獻之等;第二等有6人,而著名的歐陽詢、褚遂良、虞世南才列為第五等。

張昭的書法能被評為第三等,也是沒誰了。

而張昭更大的才能則是表現在治國理政方面,孫策甚至將張昭比作自己的「管仲」,臨死前更是將孫權託付給張昭,囑咐道: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

而且,孫策死前還有一句話說給張昭:若仲謀(孫權)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

這句話跟劉備死前說給諸葛亮的話一模一樣,意圖也毫無二致,無非是想讓他們更加感激涕零,發下毒誓一心一意輔佐新君。

但從另一個角度看,也是確立託孤之臣威望,保證團隊在新老交替時期能有一個可以圍繞的中心和靈魂。

張昭顯然很稱職,面對主幼將驕,人心尚未歸附的動盪局勢,他一方面勸解只知道摟著他脖子痛哭的孫權揩乾眼淚,並親自扶孫權上馬,列兵而出以鎮撫眾將;另一方面上表朝廷使孫權取得合法地位,下行公文安定郡縣百姓。

在張昭與周瑜的共同努力下,江東地界迅速恢復了安定團結的大好局面。

通常認為,孫權對周瑜、張昭敬如父兄,尊崇有加,實際情況卻並非如此。

對周瑜,孫權是發自內心的尊重與敬佩,幾乎是言聽計從,即使在周瑜死後多年,孫權也常常情不自禁地懷念、讚賞他;而對於張昭,雖然表面上一口一個「張公」,吃喝禮儀待遇都不錯,但在具體事情上卻並不買他的帳,甚至暗暗較勁兒。

國畫《密州出獵》

孫權愛打獵,尤其喜歡親自射老虎。

蘇東坡《江城子·密州出獵》有「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之句,這裡的孫郎就是孫權。

史載,孫權有一次獵虎,被虎撲傷坐騎,孫權用戟刺傷虎,在隨從幫助下最後才捕獲老虎。

這顯然是一項危險的體育運動,而且當年孫策也是因為打獵遭到仇家的伏擊才喪生的,因此張昭反覆勸說孫權不要逞匹夫之勇,多做些君主該幹的事。

孫權的態度挺有意思,一方面誠懇認錯,一方面堅決不改。

當然,為了安全,孫權設計了一輛射虎專用車,四周有堅固的欄杆,配駕駛員一名,車上部沒蓋子,他站在裡面向外射箭。

張昭再勸時,孫權乾脆只是「呵呵」,笑而不答。

孫權是個性情中人,跟部下喝酒時如果不喝倒幾個,就覺得不盡興。

有一次他在水邊設宴喝得大醉,對眾人說:今天要喝痛快,只有醉後掉入水中才能停止!他又嫌「濕身」的人太少,讓人用水向群臣身上潑灑。

張昭板著臉一聲不吭,出門坐在車裡生悶氣。

孫權讓人請他回來,笑著說:大家這麼高興,您又何必發怒呢?張昭怒沖沖回答:當初商紂王肉林酒池宴飲眾臣,大家也覺得挺高興!

話說到這個份上,這酒再喝就沒意思了。

孫權也覺得有點過分,揮揮手:散了散了,各回各家,各找各媽去吧。

公元二二九年,孫權稱帝。

舉行完登基大典,群臣百官集會宴飲,張昭端起酒杯,清清嗓子剛想念幾句讚美詩,孫權卻笑著搶先開口了:要是當年赤壁之戰沒有周瑜,我聽從了張公您的話降了曹操,如今大概要混到要飯的地步了吧?

一句話說得張昭面紅耳熱,流汗不止。

影視劇中孫權形象

這顯然是句玩笑,孫權心情大好,不是存心要讓張昭難堪,但我相信這句話已經在孫權肚子裡憋了好多年。

赤壁戰前的戰和討論,張昭等多數人主張歸順朝廷,周瑜堅決請戰,這也是以後孫權對周、張二人內心態度迥然不同的根本原因。

張昭是東吳第一重臣,奇怪的是卻從來沒擔任過最有實權的丞相一職。

孫權稱帝後設立丞相,幾乎所有人都認為非張昭莫屬,結果正確答案卻是孫邵。

孫權的理由是:丞相責任太繁重,讓張公當丞相,不利於他的身心健康。

孫邵去世後,大家又推薦張昭,但孫權選擇了顧雍。

面對眾臣的疑惑,孫權才說出了真實的原因:我怎麼會對張公吝嗇呢?他性格太剛烈,不會圓通,建議如果得不到批准,就怨恨不已,這樣對他沒好處。

孫權這句心裡話已經明白無誤地表露了心跡:你張昭太強勢了,不聽你的你就發飆,嘮叨埋怨個沒完,煩死人了!

孫權這話並沒冤枉張昭。

史載:昭每朝見,辭氣壯厲,義形於色,曾以直言逆旨,中不進見。

翻譯一下就是,張昭是個炮筒子,而且聲色俱厲,曾經跟孫權嗆嗆起來,連聖旨也不聽,以至於宦官都不敢放他進宮。

聲色俱厲的張昭形象

張昭想做錚臣,但孫權缺乏雅量。

無奈的張昭上書以年老體弱為由申請退休,封婁侯,食萬戶。

但沒過幾天,孫權就後悔了。

有一次蜀漢的使者來訪,在吳國朝廷上盛讚蜀漢的文治武功,而滿朝的文武除了應聲蟲一樣不時發出讚嘆聲外,竟沒有一個人站出來壓服對方。

愛面子的孫權感到相當憋屈:要是張公在座,那個蜀漢使者早被噎得上不來氣,哪敢自誇呢!

第二天一早,孫權就派宦官去張府慰問,請他見面。

起初,倆人都還客氣,張昭「避席謝」,不敢坐,以示謙恭,孫權「跪止之」,做的更到位,直接給跪了。

然後,張昭的老毛病又犯了,他大大咧咧坐下,昂著頭說:當年太后(吳國太)、桓王(孫策)不是把我託付給您,而是把您託付給我。

我心裡只想著如何忠君報國,至於花言巧語糊弄您高興,我可做不來。

孫權無語,只得連連道歉。

眼看著二人關係和好如初,不料這時候又發生了一件事,讓他們再次鬧將起來,而且這次竟然幾乎動起刀來。

遼東的割據勢力公孫淵因與曹魏交惡,派人遠道跑到吳國奉表稱臣。

孫權高興瘋了,派譴太常張彌等人領軍萬人,帶著大批金玉貨物,乘船走海路到遼東封公孫淵為燕王。

吳國滿朝大臣都認為此事不可,但勸阻不住孫權。

張昭又一次發揮出二桿子精神,當眾對孫權發難:

公孫淵本無誠意,如果再投靠魏國,我們的使團和船隊必然被扣,這會讓天下人恥笑!

孫張二人就這樣你一言我一語當眾吵起來,孫權忍耐不住,拔出佩刀怒吼:吳國上下入宮拜我,出宮拜你,我對你尊敬也算到極點了,而你多次當眾讓我難堪,我真怕自己做出不理智的事來!

這簡直是最後通諜了,一般人早嚇得屁滾尿流,磕頭認錯了。

但倔老頭張昭不怕。

張昭盯著孫權眼睛說:我知道自己的話你聽不進去,只所以冒死力爭,只是因為太后臨死前,顧命之言還在耳邊迴響啊。

孫權是個大孝子,一提起他娘,不由得心裡一陣難受,將刀扔在地上,君臣二人臉對臉涕泣橫流。

即便這樣,孫權還是固執己見,派出了使團。

張昭看到自己的意見沒被採用,稱病不朝,這一來二人又嘔上氣了。

孫權又惱又恨,竟然讓人堆土將張府大門堵上,意思是:你不是不上朝嗎?乾脆連門也不要出了!

張昭更倔,讓家人挑土從裡面也將大門堵死,意思是:老子這輩子還真就不出去了!

時間不長,消息傳來。

公孫淵覺得吳國太遠指望不上,還是魏國靠譜,於是斬了張彌等人首級,傳送給魏國,並將吳國的珍寶和士兵盡數沒收。

孫權氣得一蹦三尺:我活了六十歲,沒見過這麼不要臉的,要不親手斬下這個鼠輩的頭扔到海里,我就沒臉活了!

他下令準備船隊,要親自帶隊遠征遼東。

吳國這些將領拚了命地勸,先是陸遜上書,然後是薛綜,然後是陸瑁,總之有頭有臉的輪番上陣,好不容易才勸住孫權。

其實孫權不傻,看看地圖就知道,遼東離江東有多遠,又是跨海作戰,難度可想而知。

孫權想乾的,誰也勸不了,能勸得住的,其實是他並不真想做的。

但為了面子,這齣戲必須要演,而且要演的逼真。

靜下心來一想,孫權覺得堵人家張昭大門這件事辦得實在不地道。

於是他趕緊讓人把張家門口的土堆運走,並幾次派使者去慰問張昭,但老張這回是堅決不給面子,誰來也不起床。

孫權有一次上街路過張宅,親自跑到大門口喊張昭出來。

一個皇帝站在街上大呼小叫,這面子也夠大了,可張昭就是不開門,讓人在裡面答覆說快要病死了,動不了。

孫權的倔脾氣也上來了,讓人堆上木柴放火燒門,想嚇唬張昭。

張昭也槓上了,任你煙燻火燎就是不出來。

孫權沒招了,又不能真把張家給燒了,連忙讓人滅火,然後坐在門口不走了,就那麼耗著。

有打圓場的大臣,趕緊從旁門進去做通張昭孩子們的工作,最後讓這些孩子一起連扶帶抬,硬是把張昭給綁架到大門口。

孫權趕忙上前,將張昭攙上自己的車,一起回到宮中,深刻地向張昭反省認錯。

公元236年,張昭以81歲高齡謝世,諡號「文」。

陳壽在《三國志》中就張昭評價說:忠謇方直,動不為己;而以嚴見憚,以高見外,既不處宰相,又不登師保,從容閭巷,養老而已,以此明權之不及策也。

「以嚴見憚,以高見外」這兩句話很有哲理,也是許多古代名臣易犯的通病——如果這能稱為毛病的話。

陳壽認為張昭因為梗直剛烈沒能發揮更大的作用,並以此說明孫權在用人上不及孫策,有些道理,但從另一方面來說,這也是孫權最終能保全張昭,君臣有始有終的重要原因。

畢竟,一對個性如此鮮明又都非常倔強的君臣,能夠攜手走完一生的,為數極少。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我是孫權,我為渣男代言

文/三國文藝范原創,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其實從寫第一篇文章開始,就本著不黑任何一個人的初衷。「鳳雛」龐統喜歡品藻當時的人物,可是他的評價多是高於被評人的能力。時人問他問什麼要這麼做,他說當今天下世風...

三國-吳國-張昭

張昭(156年-236年),字子布。徐州彭城(今江蘇徐州)人。三國時期孫吳重臣。 東漢末年,張昭為避戰亂而南渡至揚州。 孫策創業時,任命其為長史、撫軍中郎將,將文武之事都委任於張昭。孫策臨死前,...

孫策的託孤大臣為何當不上丞相

帝王死的時候,因為繼位者年幼,往往會讓一些信得過有能力的大臣輔佐這個繼位者,這就是所謂的託孤大臣。三國時期,三國都有一個這樣的大臣,東吳的張昭和周瑜就是孫權留給弟弟孫權的託孤大臣。又因為周瑜早...

盤點三國:張昭 有意思的倔老頭

《三國志》為東吳人物作傳,除孫氏宗室外,寫到的第一個大臣就是張昭。張昭曾被孫策比喻為管仲,作為治國的文臣,才幹無疑是第一流的。張昭字子布,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少年好學,是當時的著名人物。漢末大...

張昭為什麼不能當丞相,原因值得深思!

公元200年,孫策終於平定了江東,為東吳立國奠定了基業。正當他躊躇滿志地鞏固和拓展勝利成果時,卻不幸遭遇刺客重創。臨終前,他把弟弟孫權託付給長史張昭輔佐。張昭不負重託,「率群僚立而輔之。上表漢室...